杜甫月圆赏析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杜甫《月圆》

高考古诗词鉴赏·杜甫《月圆》
高考古诗词鉴赏·杜甫《月圆》
月 圆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试题】
综上,本诗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在意境上:
其一,本诗意境宏大。作者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
其二,本诗意境清冷寂静,远远不是热闹的那种感觉。作者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安徽卷)
高考古诗词鉴赏·杜甫的《岁暮》 【鉴赏】
《月圆》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秋天月圆之夜,寓居夔州时写的。
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当;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满;特指圆月。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屋门。这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杜甫《月圆》诗歌鉴赏及对写法

杜甫《月圆》诗歌鉴赏及对写法

另外,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 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 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 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 《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 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 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同样运用对写法,揭 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不难看出,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 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 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 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 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真题链接:
1.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 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 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 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 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 团圆的美好愿望。
二、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某 事或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 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 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 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 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 “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 “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

《月夜》杜甫描写夜中赏月的古诗赏析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所以接下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诗人杜甫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耸的环形发髻。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人物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蒙蒙雾气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评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评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评析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评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

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月夜》赏析_古诗鉴赏

杜甫《月夜》赏析_古诗鉴赏

杜甫《月夜》赏析杜甫《月夜》赏析一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杜甫《月圆》诗歌鉴赏及对写法教学提纲

杜甫《月圆》诗歌鉴赏及对写法教学提纲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 飞来。”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 现手法——“对写法”。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 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 “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 安的自己;,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 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 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 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 “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 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 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 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 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 恋之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小结: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 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 外。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 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 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 望。
真题链接:
2015年安徽卷诗歌鉴赏 杜甫《月圆》
1这首诗是杜甫在大 历元年(766)秋天
唐 杜甫
月圆 月圆之夜,寓居夔州

杜甫《月圆》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圆》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圆》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宋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创作风格。

今天,小遍就跟分享杜甫诗词作品之一给读者们,希望朋友们喜欢!月圆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译文】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

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注释】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②何逊诗:“寒江复寂寥。

”庾肩吾诗:“高楼开夜扉。

”③《月赋》:“委照而吴业昌。

”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④《六韬》:“纣时以绮为席。

”邹阳《酒赋》:“绡绮为席。

”“绮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⑤《释名》:“月缺也,满则缺也。

”陶弘景诗:“空山霜满高烟平。

”"未缺“:指月圆。

⑥《淮南子》:“高悬大镜。

”《月赋》:“列宿掩缛,长河韬映。

””列宿“:指众星。

⑦何逊诗:“独守故园秋。

”《杜臆》:松桂发,犹言松菊犹存。

张正见诗:“松桂此真风。

”⑧傅玄诗:“皎皎濯清辉。

”《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结联本之。

”胡应麟曰:杜有太巧类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

照席绮逾依”,有太纤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莲”。

【赏析】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翻译】
•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 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 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 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 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 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赏析】
•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 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 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 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 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 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 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 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 何的告慰。 •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 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但无论怎 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 觉,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 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 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古代诗歌鉴赏
月圆①
• • • • • • • 【唐】杜甫 孤月②当③楼满④,寒江⑤动⑥夜扉⑦。 委波⑧金⑨不定⑩,照席绮(11)逾依(12)。 未缺(13)空山(14)静,高悬(15)列宿(16)稀。 故园(17)松桂发(18),万里(19)共(20)清辉(21)。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寓居夔州时写的。 ②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③当;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 ④满;特指圆月。 ⑤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⑥动:闪动。 ⑦夜扉:夜间的屋门。 ⑧委:委蛇,曲折绵延,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⑨金:水波闪动着 的金光。 ⑩不定:不住,不止。 (11)席绮:绮席,漂亮的席具。(12)逾:越,更加。依,仍旧。 (13)未缺:即满月的代称。(14)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 (14)高悬:高挂,这里指圆月高挂夜空。(15)列宿:众星,列宿(16) 稀:星星稀少。 (17)故园:故乡。(18)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 (19)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20)共:与亲人一起。(21)清辉:月 亮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