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试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古代中国的农业1、2、3、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5、6、10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7、8、9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1、12综合13、141.(xx山东联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 )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解析:C 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无论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等级观念,还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社会习俗,都是建立在以“男耕女织”等为特点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故C项正确,B、D两项错误。

2.(xx江西五校联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解析:D 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表述河南辉县魏墓出土了一整套铁农具,不能就此得出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出土的铁器,没有涉及其他随葬品,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一整套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D项正确。

3.(xx邢台摸底)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段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解析:C 材料反映出宋代地主与佃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错误;地主“本望租课,非行仁义”,没有体现出宋代地主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地主“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因此“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侧面反映出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测宋代以前是否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且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D项错误。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2021届高考历史双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提升解析版)

2021届高考历史双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提升解析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答案】B【解析】《礼记·王制》(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那这个国家将不成为国家了”,“在三年耕种期间,必须要有一年的粮食储备”,这表明先秦时期注重粮食安全问题,故选择B项;材料只是强调了粮食储备的必要性,没有与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生产方式,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只是强调储备粮食,没有强调节约粮食,排除D项。

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科技都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形成的,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故B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历代气象变化的规律,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古代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排除D。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答案】C。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距今一万年左右)。

含义: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局限: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再到其他地方耕种。

(2)“耜耕”或“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培植了水稻和粟,发明了耒耜——最早的松土工具,土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3)青铜农具:商周时期出现。

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但比较昂贵,很少使用。

(4)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逐渐推广。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汉代:出现耦犁(二牛三人)、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耧车。

(6)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容易调节深浅,耕犁完善。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革命性的发展。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耕耙耱技术。

(4)汉代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

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井田制。

①演变: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②性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可以世代享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瓦解过程: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

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确认。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②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古代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
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能成功。
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b
③ ① ②
战国陕西关中郑国渠①、 四川李冰(蜀守)都江堰 ②(深淘滩,低作堰)、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③。
春秋铁铲 战国铁锄
(二牛抬杠)耦犁
汉代耧车
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b
阶段 时 间
表现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 经营,直到西汉时期,南方仍然在使用刀耕火种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_______和铁制工具。古代 春秋战国 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在这一时期形成。《战国策》记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不轻易献出成功的皇冠乃是困难的天性。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生 产工具、技术和水利)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 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 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工具的改进 和革新,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所以是中 国古代物质发明的创造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考点: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 步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③古代著名水利工程④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男 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验(六)一、选择题1.(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孝的对象由祖先变为父母,说明春秋时期更注重个体家庭的和谐,故A项正确。

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敬养父母,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

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的咸阳即秦国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推广铁犁牛耕技术,故选A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C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C、D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

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是汉代政府把郡国应贡物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然后由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进行销售的经济措施,实质上是官营贸易,这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因此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郡国割据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农业,故C项错误;官营贸易是政府在某些领域进行垄断,不能体现出政府全面垄断,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烟台二中月考)孔仅是南阳著名的冶铁业商人,东郭咸阳是齐国的大盐商,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之家,且精于计算。

汉武帝对此三人委以重任,任命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命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汉武帝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经济部门B.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被废除C.西汉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D.汉武帝并未真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重用的三个人都是商业领域的佼佼者,任命他们分管不同的经济部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有力控制与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已经被废除,故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三位商人,不能说明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反映了汉代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2019·江西新余四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D.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直(值)钱二千四百”可以看出,手工冶金品销售的价格比较贵,这说明了当时私人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比较高,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状况,因此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A;材料是青铜器的生产技艺水平,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C。

7.(2019·吉林长春质检)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故排除B、C两项;由题干中“豪人”“贫民”等信息可知汉代贫富差距悬殊,该现象易激化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8.(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

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A项中“非常重视畜牧业”、D项中“协调发展”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不符,排除;由题干中养殖方面的顺序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可知北魏深受汉族农耕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中的“北魏”原先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故C项中“提升……马……的地位”的说法与题干中养殖方面的顺序不符,排除。

9.(2019·河南洛阳模拟)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

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百姓的消费水平,故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管理,且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10.(2019·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答案B解析唐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唐代城市经济、政治功能分离,故A项错误;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材料中运河沿岸的南北方城市都发展迅速,得益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此时经济中心还在北方,C项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1.(2019·湖北黄冈质检)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

这说明巴蜀地区( )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

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D项错误。

12.(2019·湖北黄冈质检)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这些措施( )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C.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答案D解析A项中“加强了”的说法与题干中“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不再执行夜巡制度”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的“交子”主要在四川一带流通,与题干中的地点“开封”不符,排除;C项中“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题干中“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等信息即为其具体体现,故D项正确。

13.(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A.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答案B解析南宋时,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北宋时”,故排除A项;自唐朝后期起,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图表中北宋时期,南方商税逐渐超过北方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业发展状况及人口增长率比较,排除C、D两项。

14.(2019·新疆昌吉联考)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C解析题干中未提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制瓷业发展概况的比较,故排除A项;B项中“主要来源”、D项中“主要商品”的说法均孤证不立,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著名的外贸海港……是……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南宋时期,部分城市因对外贸易的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发展,故C项正确。

15.(2019·河北辛集中学段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