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800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及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包括了中国广东与日本的交恶、朝鲜问题、及中国政府内部腐朽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19世纪末的局势下,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矛盾尖锐,这成为了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过程甲午战争中,日本先后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战役是海战中的黄海海战和陆战中的旅顺攻坚战。
在这些战役中,日本海军和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对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战争的结果最终,甲午中日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款二万五千万两白银,开辟了旅顺港等多项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
四、对中日两国后续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打破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没有外敌入侵的局面,使中国各方面面临了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同时,对于日本来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加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其帝国主义扩张的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教训,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在两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结论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更能够理解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两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朝对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为中国带来深远的教训与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一、军事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清朝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不足,组织操练不严谨。
而日本则借鉴西方军事理论,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战争开始后,清朝军队在多个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长江流域丧失。
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深刻认识到军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促使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
例如,加强武器装备的引进与研发,整顿军纪,提高将领素质,改革军队组织结构等。
这些改革为未来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
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内下令封锁消息,对外投降、割地赔款,导致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独裁腐败的本质,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国内外的压力,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戊戌变法。
虽然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与革命潮流提供了经验教训与推动力。
三、经济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实力。
而日本通过近代化的工业和商业建设,增强了自身的经济能力。
这也是日本能够迅速赢得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真切地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的重要性。
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包括引进西方技术与资本、加强工商业教育、改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甲午战争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教训与影响。
军事方面,甲午战争促使中国军队加强改革,为近代化提供了基础。
政治方面,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初二历史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评价

初二历史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评价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6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始于中日两国对朝鲜半岛的争夺,最终以中国的失败和日本的胜利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评价。
首先,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之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这场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政府和社会意识到,中国在军事、技术和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列强存在巨大的落后差距。
面对外敌的侵略,中国着手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旨在提升军队实力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设立学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在战败教训的激励下进行的。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觉醒。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外敌的威胁,产生了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
从战前民间的义勇军组织,到战后学生运动和民族主义团体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展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和爱国意识。
这种社会觉醒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三,甲午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潮多元化。
战争的失败引发了对清朝政权的批评和质疑,各种政治思潮开始涌现。
在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等一系列运动和组织,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对政治关注和政治变革的反映。
这些政治思潮的兴起持续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最后,甲午战争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场中国首次面对外敌并战败的战争,甲午战争震惊了世界各国。
这场战争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加速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
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失去了自主权,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这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痛苦的记忆。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它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觉醒了中国社会,推动了政治思潮的多元化,同时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被列强侵略和瓦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它也是日本在其向亚洲和世界进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起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影响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削弱和摧残。
此时,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一流的强国。
它先后通过几次战争,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而后开始向中国进军。
1894年7月25日,日本公开宣战,正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但最终却在治理不善、投降倾向、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输给了日本。
在此战争中,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1. 阳戟口海战这场海战是甲午战争最为重要和首要的一场。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宁波东北岛的阳戟口海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虽然北洋舰队武器相对而言配备成熟、实力强大,但由于指挥混乱、内部分歧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失败,战争进入了中国失利的阶段。
2. 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是中国北洋军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1895年,日军越过边境,向中国的重要军事城市山海关进军。
中国北洋军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击退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斗表明了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和士气,并且赢得了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称赞。
3.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又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日本海军以先进的舰船和武器优势,抵达了中国难以守卫的威海卫海域。
虽然中国北洋舰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中国舰队损失惨重,再次失败。
三、影响及启示1. 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明显瓦解,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甲午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的自尊和尊严

甲午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的自尊和尊严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逐渐被西方列强超越。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希望能够弥补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然而,在当时社会的种种因素下,这些改革很快就停滞了下来。
此时,中日战争爆发了,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震撼。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始于1894年的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共历时264天,中国在其中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力。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帝国主义史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失去了它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重创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和尊严。
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分配问题上的争夺。
中国一直以来都视朝鲜为自己的附属国,而日本希望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战争的导火线是在朝鲜发生一起谋杀事件,日本和中国在对待此事上出现了分歧,最终导致了战争爆发。
在当时,中国的军队实力超过了日本。
但是,由于各种内部、外部因素,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不尽如人意,最终输给了日本。
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倍感失落和卑微。
此时,中国已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而这场战争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软弱和不足。
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之所以战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颓废和内部结构的失调。
虽然当时中国民间舆论中也有支持清政府的声音,但总的来说,战争使更多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进行一场严肃和彻底的改革,该改革必须建立在国家自主的基础上,以重振中华民族的自尊和尊严。
在这个战争后,中国开展了新一轮的社会改革,以建立新的民族国家。
中国的改革者们深刻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认为自己的失败源于缺乏现代化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于是开始推动新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它包括解决湾区问题、促进贸易、改善教育、建立民族工业和加强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内容。
这场改革,呈现出极大的宽广性,它从教育开始,贯穿了整个国家的建设,直到极其不受控制的移民劳动力的流动。
甲午战争的国际影响与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的国际影响与中日关系甲午战争是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的失败,导致其走向半殖民地化,而日本则开始崛起为亚洲大国之一。
本文将分析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上的意义。
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在19世纪末,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糟糕。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努力通过西化来实现现代化。
相比之下,中国则一直固守其传统文化。
这导致两国对彼此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差异。
然而,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中国的失败导致了其走向半殖民地化。
从此之后,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剥削和侵略。
中国的军队在技术上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使得中国更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
与此同时,日本则崛起为亚洲地区的大国。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所促成的。
其次,甲午战争导致了中国政治局势的混乱。
清朝的失败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对。
民族主义思想和反帝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为中国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然而,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和动荡。
同时,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了大规模的战争赔偿和领土,在国家实力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最后,甲午战争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帝国,但现在失去了主权,甚至受到外国的掠夺。
这对国际上的人民和政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西方国家和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之前,他们曾经认为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现在将其视为弱国,并试图通过强制性条约强制设立领事裁判权和关税特许。
这使得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化和与西方国家的敌对,这种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甲午战争的国际意义甲午战争的国际意义非常重要。
它标志着亚洲和世界政治的变革。
首先,这场战争激起了亚洲民族主义的浪潮。
甲午战争后,亚洲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始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反抗,并争取独立自主。
这促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使得亚洲逐渐成为一个和谐的地区。
其次,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亚洲的经济格局。
甲午中日战争议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议论文一、引言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转变。
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和近代国家体制的建立。
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角色,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争的根源甲午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问题。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统治的边缘,国家软弱,民众贫困,社会动荡,甲午战争就是这一时期诸多问题的爆发。
而日本则是在西方列强的影响下,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成为战胜中国的重要因素。
三、战争过程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国传统武装与日本新式装备的对抗。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日本的现代战争装备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战争过程中,中方的装备以及军事战略的执行都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内部的腐败与分裂,使中国军队难以抵抗日本侵略。
最终导致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四、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次战争使中国彻底认识到了自身的软弱和不足,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对民族自强的决心。
在日本方面,这次战争使日本成为远东地区的霸主,为后来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其影响至今犹在。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两国历史上的血痕与战略,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愿中日两国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冲突,更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场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和背景,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并探讨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日两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积淀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历史积淀。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日本则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国家。
在历史长河中,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非常频繁,形成了许多深层次的影响和交融。
二、深层次原因和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其深层次原因和背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因素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困难时期,而日本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崛起阶段。
这种明显的不对称局面,使得日本逐渐强大,而中国则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2.文化、民族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尽管中国和日本有着许多文化和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但是由于两国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矛盾和冲突,两国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隐性的对抗和敌意。
这种对抗和敌意,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脆弱。
三、关键节点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其关键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在战争爆发前夕,两国之间已经逐渐形成了许多紧张局势和互不信任的情绪。
同时,国际局势也开始逐渐复杂化,俄国等国家也开始参与到这个问题中来。
2.甲午战争爆发与进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屡屡失败,日本军队逐渐占据了优势,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不仅使得中国的国家地位和国际声誉遭到严重损害,同时也使得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不满程度上升。
3.战后影响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日本则开始逐渐崛起为东亚的领导者。
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中国人民对日本充满了憎恶和仇恨,同时也使得日本开始逐渐扩张和侵占周边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那场海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深远,不得不察也!!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前因后果。
甲午战争若细询其因,详观其果,恐怕远远并非“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般简单。
它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范畴,更应该看做是一次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对决,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一次矛盾不可调和之后的总爆发,是两个世界历史发展后的一次大对决。
询前因,百年史事浑如梦。
放眼历史,中华民族自夏开始,已然经历了三合三分的大局面,着实让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深入了人心,感叹了世人。
但真如世人所悟,“合久必分”吗?历史的发展固然呈现出螺旋式的方式,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也足以给我们描绘出这壮阔的历史画卷并给予后人启迪,但还是想再问一句,真的“合久会必分”吗?
恐怕未必如此。
让我们铺开这绚丽的历史画卷,来感受这历史车轮前进的脉动。
夏商周、隋唐、元明清,可谓是这三合。
从时间上看,三个时期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这一点看,合的时间越来越长。
从世袭奴隶制到封建君主制,从世传制到科举制,从专制统治到地方分治,
无不彰显历史的进步。
大禹治水赢了民心,建立了夏;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开创科举和三省六部制,则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元朝的大兴农业,兴修水利,各种文化的糅合,庶民文化的兴起,无不为后世打下长治久安的局面。
纵观这三个时期,可以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三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不是藏富于民,国富民强之时。
细细品味这三个时期,尤其是隋唐和元明清时期,两个时期的鼎盛之时无一没有不征讨外族之举,正彰显出“安内必先攘外”的道理,看看这些朝代的鼎盛时期多是平定了外来的威胁而导致国家更加的繁荣,更加的富强。
而这些时期都是经过动乱之后的时代,百姓无不期盼安定的太平盛世,正是这种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外扰的平定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显示着一个真理:太平盛世是打出来的!!看看这三个时期的领土,元朝达到了鼎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朝代治世方式进步的必然。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证明上述的论述,那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分”会告诉我们什么。
说到分,不得不说秦,这个短命的朝代改变了世袭奴隶制,创建了封建君主制,一统江山,可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大制度的先河,依法治国也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治国之理。
但他的法是巩固自身统治,并非取信于民,养富于民,而是一种残酷刑
法的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虽然法制的形是好的,但其神却大相径庭,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则成为了必然。
那么如此先进的制度,自然导致了汉的空前繁荣。
但这也是分的开始,因为天下已经一分为二了。
而汉朝的繁荣正是无为而治,藏富于民所致。
可惜到了汉武帝刘彻,废了无为而治采用儒家思想,废了地方自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虽然一时达到鼎盛,却也为自身及后世埋下了祸根,并使汉室从此走向衰败而周边外族不断崛起。
可谓,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汉室兴衰史,这样说不为过。
从汉武帝开始,中央集权不断受到重视,儒家思想的统治,导致其后的几千年战火纷争,分分合合。
看看一同江山的朝代,哪个不是到了后期过于集权而亡,集权就带来腐败荒政,这也是合久必分的根源。
看看这几千年,汉室王朝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断走向没落,虽然期间不乏一些朝代的鼎盛,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已然走入了中华历史的主线。
元朝的建立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里程碑,虽然明朝有过反扑,但终究难改衰败之象,最终被清所灭。
但也不要灰心,历史发展呈现出了让人欣喜的一面。
看看这些“分”,汉朝三国东西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宋朝,分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说明什么,历史在进步,导致分
的因素开始变少了,尽管还不是那么的理想,还有点不如意。
这里面有一条暗线,因为重视儒家和集权的汉室在衰败,尽管少数民族不是那么友好。
看看汉室还占优势时的三国,战火纷争,民不聊生。
可见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之大却不显于明处,真所谓大道无形,大音若希。
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已然帮我们证明了这种儒家和专权制度终究要被淘汰,看看汉室的没落之路吧。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支线,就是宗教的发展。
道教和佛教在整个历史的发展兴许都各有特点,但一个总的特点是,他们是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发展的。
任何朝代并没有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慈悲为怀超度众生的精神发扬光大,而更多的是一种为治而治,这一点值得重视。
从元朝开始,少数民族便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不管是汉室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始终跳不出那合久必分,盛极而衰的命运,这恐怕是封建君主专权制的历史局限性使然,看看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朝代,哪个到了后期不是与民争利,腐化昏庸,政治颓废而后被另一个朝代所灭,但新主政的朝代依旧重蹈覆辙,让人不由叹息,虽然不乏明主在世,但浩浩荡荡千百年,一人在世不过百年,身后事还需问后人,可后人怎逃出这
般历史的轮回?
把视角拉近些,元明清的历史值得让人玩味儿一番。
元朝,第一个少数民族帝国;明朝,汉室的反扑,他夹在了元朝和清朝的中间;清朝,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帝国。
细细推敲,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说元朝是在陆地上征战扩域,那么明朝就已然将势力范围发展到了海上;元朝时期的农业虽然不比宋朝发达,但也算是治理有方,而明朝的重商,让中华民族的商业也登上了另一个巅峰;如果元朝糅合各方文化,虽然时常爆发冲突,但也算是小有成就,那么明朝则是使中华的文化发展变得空前繁盛。
总的来看,虽然元被明所灭,明是汉室的反扑,但两个朝代似乎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前者为后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比较值得研究。
但清朝却将两者的功绩全部颠覆了,康乾盛世强化了君主集权制度,虽然短时间内维持了盛世,却导致其圈地、重农抑商,加大思想控制,重视权力而轻发展,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的盛行,其达到顶峰之时正是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
清朝似乎并没有继承元朝或者明朝任何一个朝代留下来的遗产。
他既没有像元朝那样坐稳陆上霸主的地位,像元朝那样对内陆雄心勃勃;也没有像明朝那样,开拓海上霸权,广开海路;更没有继承两个朝代沿留下来的
空前文化繁荣,反而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也没有将商业发扬光大,反而打击民族商业的兴起。
或许是一种自我满足现状的心态,似乎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与之对比的却是西方工业革命的进步。
就此,历史发生了转折。
1840年开始,清政府开始对外走向了下坡路,一个个条约的签订,国土的流失,而海上贸易通路的打通也是被外国所逼迫,海上的自主权也被外国人掌控。
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耻辱的序幕。
不能说清政府没有能力阻止这个趋势,应该说还有一线的希望,但这希望被慈禧打压的苟且残喘,自己都不能苟活,何谈复兴中华。
1861年的洋务运动是个好的开端,当时清政府也就分化成了洋务派和守旧派,而守旧派恰恰得到了慈禧的支持,但两派系的矛盾非常激烈。
由于洋务派势力不容小觑,所以慈禧,其实是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狭隘角度出发(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清朝在历史中的倒退性),默许洋务派进行自强运动,但一切都在保守派的管控之中,许多力量被消耗在内耗中,本来已经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尽管经过33年的变革,但收效不大,这也就导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
细看这甲午战争之果,想必所有人都对这之后的历史历历在目,每每提到后面的这段历史无不让中华儿女倍感
耻辱,气血沸腾。
而中日的这场甲午战争,如果说是清政府无能所致,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始终没有走出封建君主制这个怪圈的结果;倒不如说是汉室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而导致自身几千年衰败的最终结果;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汉室的衰败,而少数民族无法找到一个兴盛的治世之道的最终结果;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被西方民族短时间超越后没有追赶,落后挨打的结果。
老鼠叫我来抓喵
2013年6月天津
微博:老鼠叫我来抓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