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第19课《五味》教案

合集下载

《五味》教学课件

《五味》教学课件
“五”是“多”、“杂”的意思, 类似的成语有三番五次。
“五味”可以用来泛指各种味道。
2021/4/28
thanks
2021/4/28
知人论世· 识作者、知京味
2021/4/28
课堂导入·识作者、知京味
2021/4/28
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市人,中 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 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 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 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 京剧院编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 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五味
2021/4/28
课堂导入· 忆童年、知五味
知人论世· 识作者、知京味
整体感知· 通字词、感五味
深入分析· 析文理、品五味
课堂拓展· 悟情感、论五味
课堂小结· 得结论、念五味
2021/4/28
课后作业· 明得失、思五味
课堂导入· 忆童年、知五味
2021/4/28
课堂导入· 忆童年、知五味
2021/4/28
2021/4/28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 曾参与排练著名样板戏:《沙家浜》
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 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 《胡同文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021/4/28
2021/4/28
整体感知· 通字词、感五味
2021/4/28
二、文章中明明写了六中味道,可作者 为什么取名为五味?

第19课《五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doc

第19课《五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doc

第六部分(23-29)介绍臭味。

文章主题:作者借助人们熟三、研读段落,深入文本活动一:知的酸、甜、苦、辣、咸、臭等六味,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研究文章的民俗画卷,揭示了我国丰的取材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饱含生1.作者明明写了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六种味道,为什怀。

么取名叫丑味?写作特色:1.取材于生活中活动二:2.作者写每种味的琐细小事,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2.语言朴实如何体现道,用了哪些材平淡,幽默、雅致而含蓄。

饮食文化料,试举例说3.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之美明。

讨论明确:1.作者写的五味1. “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五味”是个不仅是饮食中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文化韵五味,更是人生味。

屮的五味,举例2丿、种味道的取材见附表说明作者是怎样提炼:菜肴、小吃、风俗、在平淡的叙述镇人和事等。

南关表现生活气息的?自读、讨论、明确:回答预设:1・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

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前称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足见作者的风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起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朗读、评点冋答预设:第一,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

比如对五味的爱好,山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第三,本文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文中作者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地域不同,民俗不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

完成练习,参与讨论(一)课后练习题1、2、3课外作业(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各种味道选材。

汪曾祺 五味 教案

汪曾祺 五味 教案

汪曾祺五味教案教案标题:《汪曾祺五味》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五味》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汪曾祺,是否读过他的作品,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阅读与理解:1. 分发《五味》的文本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默读。

2. 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题的猜测。

3. 整个班级分享各小组的猜测和理解,进行讨论和解释。

文学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故事结构。

2. 指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例如五味的味道和人物的内心感受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写作练习:1. 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对故事的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供相关的论据和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3. 学生可以交换作文,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与评价:1. 回顾故事的主题和情节,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2. 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技巧和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分析其他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教学资源:1. 《五味》的文本材料2. 图片或视频资源3. 笔记本电脑或投影仪评估方式: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2.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3. 学生的写作表达和思维能力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文学讲座,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自己的短篇小说,或是根据《五味》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

五味教案

五味教案
广东人特别喜欢吃甜食。
贵州人喜欢吃带有强烈生鱼腥味的鱼腥草。
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江苏高邮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
酸菜白肉火锅
辽宁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北京
酸 笋
福建、广西
酸 饭
延庆

炒蟮糊
无锡
夹沙肉
四川
芋头扣肉
广西
番薯糖水
广东

苣荬菜
北方
则尔根
贵州

牛肉粉
越南
涮涮辣
云南佧佤族
麻辣烫
四川

咸鱼
浙东
讨论
总结
课外阅读
完成作业
三思生活滋味有生活
布置预习
课堂讲解
解题
范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提问
师生共同交流
提问
提问
教师归纳
提问
归纳
归纳
讲读
引导
归纳
引导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总结、扩展
布置作业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
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朗读
思考交流
学生回答
讨论思考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5块足矣。

语文版中职语文第19课《五味》课件2

语文版中职语文第19课《五味》课件2
灵活运用变式句: 例句:26末句、29节 变式句排列比较特殊,如谓语提前、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复句有因果 倒置、条件倒置、假设倒置、转折倒置等。26节的最后一句因果倒置,不仅上下文语 势一贯,且活泼灵动,顺势交代原因。课文最后一句谓语倒置,起突出强调作用。
品味语言
❖ 口语化和文言句子并存,通俗与典雅结合,是本文 语 言的有一个特点。
❖ 口语如写“邻座的客人直瞪眼”、“用井拔凉水一和, 呼呼就下去了三碗”、“没法吃”、“实在招架不了”、 “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都不在话下”等均是信口 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作者语言朴实自然,无哗众取宠之嫌,在轻松如叙家常 中娓娓道来。
❖ 文言句式写出山西人爱吃酸菜时说“雁北尤甚”、“老 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价颇昂”、“平生 所吃辣椒之多矣”等句子显得典雅、精炼、有韵味。
合作探究
1.文章明明写了“酸甜苦辣咸臭” 六种味道,可作者为什么取名为 “五味”?说说你的理解。
2.在写“酸甜苦辣咸臭”六味时, 作者有没有平均用力?他是如何注 意详略处理的?
合作探究
1.文章明明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种味道,可作者 为什么取名为“五味”?说说你的理解。
“五”是“多、杂”的意思(类似成语“三番五次” )。 按作者理解,“五味”,泛指各种味道。文章以“五味”为 题,既实指生活中的五味,又虚指五味的生活。以“五味” 为题,既显得活泼灵动,守中有变,又赋予其丰富意义。
课堂小结
全文脉络清晰,杂而不乱,繁而有序。作者凭着他丰富 的人生见识、深入的饮食体验,向我们介绍了中华大地多样的 饮食文化。文中涉及的地区有山西、辽宁、北京、福建、广西、 延庆、苏州、无锡、四川、广东、贵州、上海、云南、浙东、 湖北、南京、汉口、长沙、作者家乡,为了对比,兼涉越南、 美国;说到的民族有汉、傣、佤;提及的人物有贾平凹、贵州 女演员、广东与台州同学、老保姆、周作人、闻一多、同事、 “一个大人物”;写到了众多的物产、菜品与饮食习俗。虽然 东拉西扯,看似“很散”,但是由于作者采用了人们熟悉的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一俗语的顺序为主线来贯穿全文, 组织材料,使得文章纲目清楚,主题集中。作者驾驭材料似乎 信手拈来,却能水到渠成。

19《五味》课件30张2024

19《五味》课件30张2024

烹饪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食材 特点调整辛味调料的用量和种
类。
辛味调料可用于腌制、炒、炖 等多种烹饪方式,增加菜肴的
风味和口感。
使用辛味调料时应注意火候和 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导
致营养成分损失。
06
咸味特点及作用
咸味物质来源与种类
其他咸味物质
海盐、岩盐、湖盐、井盐等
加工食品中的咸味添加剂
谷氨酸钠、酱油等
辣椒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辣椒素,具有 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温中散寒等作
用。

具有杀菌消炎、降血脂、预防心血管 疾病等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辛味调 味品。
花椒
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 等功效,是川菜等地方特色菜肴的重 要调料。
辛味在烹饪中应用技巧
01
02
03
04
辛味调料在烹饪中应适量使用 ,避免过量导致口感过于刺激
腌制食品
甘味可以中和腌制食品中的酸味和咸味,使 口感更加柔和。
调味
甘味可以作为调味品使用,如制作糖醋汁、 番茄酱等。
05
辛味特点及作用
辛味物质来源与种类
01
辛味物质主要来源于香辛料和某 些植物成分,如姜、蒜、辣椒、 花椒等。
02
辛味物质种类繁多,包括挥发油 、辣味成分、香味成分等,赋予 食物独特的辛辣、芳香气味。
指导
根据个人体质、年龄、性别和劳动强 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合理安排餐次和食量。
案例分析:五味调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家常菜烹饪
通过调整食材搭配和调味品使用 ,使家常菜具有五味和谐、营养
丰富的特点。
餐厅菜品设计
餐厅在菜品设计中注重五味的搭配 与平衡,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 求。

《五味》简案

《五味》简案
《五味》课堂教学简案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12学前护理营销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设计者
杜绪明
所属学校
林甸县职教中心
教学目标:
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五、多味杂陈
1.合作学习: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菜名有近四十种,请用圈点的方法找出这些菜名,并与同学合作,按照菜名、味道、产地三个方面列出一个表格。
2提问:汪曾祺的人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关怀,所以,我们读汪老的文章,还得更深入些,就如这篇文章,看似在谈饮食滋味,可我们却能处处读出生活滋味,那么作者是怎样在课文中表现生活气息的呢?
4.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五味”的深层含义,感受课文着力发掘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2.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民饱则天下太平,民饥则天下动荡。我们老祖宗深明这个道理,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的所有传由发言]
七、总结
八、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以“味道”作为一个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300左右。希望也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
九、板书
五味
汪曾祺
酸、甜、苦、辣、咸、臭——生活
美食——人生态度

《五味》教案复习课程

《五味》教案复习课程

活动三:评点 课文片段,说 说语言特色。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后检测 单阅读理解第
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 关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 色。
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 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 臭豆腐差远了。 干酪——cheese,翻译成“气死”,气死美国人 的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足见作者 的风趣。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 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 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 起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朗读、评点 回答预设:第一,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写 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比如对五味的爱好,山 西人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这 些我们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 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五味》教案
课题名称
五味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授课形式
新授课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教学目标
江苏、湖南

北京
酸饭
产地 雁北 辽宁 北京 福建、广西
延庆
味 酸
菜名 炒鳝糊 夹沙肉
产地 无锡 四川
味道 甜
芋头扣肉 番薯糖水
菜名 苣荬菜
则尔根
菜名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名 咸菜
咸鱼
菜名 臭豆腐
广西 广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情境 创设 更新、补 充、 删节的 内容 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学内容 (知识 点或技能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
从汪曾祺 《多年 提问:说说对《多年父子成兄 回答预设: 父子成兄弟》 导 弟》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入 谈谈这篇散文的主题。 介绍汪曾祺散 文特点, 引入本 介绍汪曾祺散文特点 文。 父亲多才多艺、 父亲给自己写情书出主意、 对儿子 带“反革命”儿子回家的态度等。 文章叙写了两代父子之间相处, 反映了汪氏家庭民 主和谐的父子关系。 汪曾祺散文平淡闲适, 流露出一种乐观精神, 受明 代小品文影响很深。 取材于日常小事, 但能反映中 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一)课后练习题 1、2、3 课外作业 (二)继续完成一点通学案课后检测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班第 实际上课时间
周(

日,星期
)第

各种味道选材 菜 酸 名 菜 产 雁北 辽宁 北京 福建、广西 延庆 酸 地 味
酸菜白肉火锅 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酸 酸 笋 饭

名 炒鳝糊 夹沙肉 芋头扣肉
产 无锡 四川 广西 广东
课题名称 授课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授课形式
五味 新授课
1.学会使用“圈点与摘记”的方法,摘录文章的精彩段落,加深多课文的理解; 2.了解饮食文化随笔的行文特点,感受课文所散发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3.了解汪曾祺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质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使用“圈点和摘记”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祖国四方美食的同时,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准备 对美食随笔取材的把握。 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又幽默风趣的特点。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导学案
臭味, 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 足见作者的风 趣。 通过比较, 可以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了。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做臭菜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起 读者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活动三: 评点课 提问: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 朗读、评点 文片段, 说说语 段落,朗读并评点语言特色。 回答预设:第一,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写得 言特色。 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比如对五味的爱好,山西人 爱吃酸,四川人爱吃辣,广东人爱吃甜,这些我们 都知道,但到了作者笔下,就化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语言朴实平淡,雅致而含蓄。 第三, 本文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文中作者饶有兴趣 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味道, 地域不同, 民俗不 同,食物的味道也不同。 四、课堂检测 完 成 课 后 检 测 评讲练习 单阅读理解第 一题 完成练习,参与讨论
活动二: 如何体 1. 作者写的五味不仅是饮食 自读、讨论、明确: 现 饮 食 文 化 之 中的五味,更是人生中的五 回答预设:

味, 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在平 1.①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 淡的叙述镇南关表现生活气 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 息的? 临行前称了二斤白糖,说她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分析:既写了食物的滋味,也写了生活的滋味;既 有温情,也有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②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 曾跟几个贵州同学 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分析: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 如 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是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 2. 有趣 说明。 有味 有生活气息 能写得盖过其它味道, 请举例 有趣: 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 导人的最高指示,实在令人捧腹。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 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味: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 (干酪) ,洋人 多闻之掩鼻, 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 比臭豆腐 差远了。 干酪——cheese,翻译成“气死” ,气死美国人的


道 甜
番薯糖水

名 苣荬菜
产 北方 贵州


道 苦
则尔根


产 越南 云南 四川


道 辣
牛肉粉 涮涮辣 麻辣烫
菜 咸菜

产 浙江 浙江地味源自道 咸咸鱼菜




道 臭
臭豆腐 苋菜秸子 臭豆腐乳
湖南长沙 江苏、湖南 北京
三、 研读段落, 活动一: 研究文 1.作者明明写了六种味道, 为 讨论明确: 深入文本 章的取材 什么取名叫五味? 1.“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五味” 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文化韵味。 2.作者写每种味道, 用了哪些 2.六种味道的取材见附表 材料,试举例说明。 提炼:菜肴、小吃、风俗、人和事等。
二、整体感知 1. 理清文章思 引导学生爱快速浏览课文的 快速浏览课文 课文 路; 想和写作特 基础上,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讨论,明确。 回答预设: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7) 介绍酸味。第二部分 2. 归纳主题思 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色。
(8-11)介绍甜味。第三部分(11-17)介绍苦味。 第三部分(18-20)介绍辣味。第五部分(21-22) 介绍咸味。 第六部分(23-29)介绍臭味。 文章主题:作者借助人们熟知的酸、甜、苦、辣、 咸、 臭等六味, 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食物的 味道,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 揭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饱含生活的满足 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写作特色: 1.取材于生活中的琐细小事, 写得有滋 有味,妙趣横生。2.语言朴实平淡,幽默、雅致而 含蓄。3.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