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具告以事。(《鸿门 宴》) 把情况全都告诉了(张良)。
三、省 略 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鼓)而衰, 三
(鼓)而竭…… (3)动词的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 拜(之, 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1.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2010 天津)
母亲回来, 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 也就不 再怀疑(担心)她了。(宾语前置句)
2.甫(人名)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2010山东)
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才干拜谒诸位高官大臣, 经 常不被听从、信任。(被动句, 省略句)
(5)介词的省略(主要是“于”“以”) 将军战(于)河北, 臣战(于)河南


(尽1)死如;:草木以永啮州人之,野异蛇无产御异之蛇者人,。黑质公蛇而白章;触蛇草木,
(2)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孟
曰:独子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实战演练: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特殊句式。
5.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即、 则、皆、素”等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吾乃梁人也。(国策)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⑸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⑹且相如素贱人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 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⑴主谓倒置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 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六种特殊句式
.
练习: ⑴楚人有涉江者。 ⑵尝贻余核舟一。 ⑶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⑷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⑸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椻之者,茫茫然归。
.
宾语前置句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5、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6、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7、叩门而入,皆弗之内。 8、若何为者也?奚自? 何所之? 9、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 10、老朽何功之有?
.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⑶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⑷ 彼且奚适也?
⑸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⑹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 惟命是听(从) ⑻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⑼ 奚以知其然也? ⑽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⑾ 夫晋,何厌之有? ⑿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⒁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⒂ 洞庭君安在哉?
.
练习: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乡里所患 (3)恐为操所先。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7)受制于人 (8)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9)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简版)
耳。”的“孰若”就是“与……相比,谁更(怎么样)”的意思。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 特别是在使用动词时,宾语常常被省 略。
例如:“(公)度其处所(之)不远, (公)自往。”这句话省略了宾语“所 之”,直接描述了公度量和亲自前往的 动作。
04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宾语前置
借助“之”、“是” 将宾语提前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 式(简版)
目录
• 判断句 •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固定句式
01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肯定判断
详细描述
文言文中常用“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今事有急,故幸来 告良。”(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总结词
表示肯定判断
详细描述
“为”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肯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例如:“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见...于
• 见...于在表被动的句式中,“见”与“于”不是固定搭配关系。《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字表被动。

• 被+动词:这种句式中,“被”后直接加动词。例如,《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被”字表被动 。
03
省略句
省略主语
01
省略主语的情况在文言文中较为 常见,特别是在对话或描述动作 时,主语常常被省略,以使句子 更加简洁。
02
例如:“(吾)问之,(之)曰: ‘是善饮者也。’”这句话省略了 主语“吾”和“之”,直接描述了 问话和回答的内容。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一、判断句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⑤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二、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为乡里所患《周处》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弗”“非”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焉”、“胡”、“曷”、“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沛公安在?《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何陋之有?《陋室铭》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或“是”等的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显然这里的“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他义。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得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用”等等,都是如此。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二)、定语后置: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

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这种结构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文公下》郑人有且买履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 中心词+而+定语+者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孟子离娄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三)、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1)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投以骨《狼》祭以尉首《陈涉世家》(2)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座。

《鸿门宴》(四)、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富哉言乎!(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论语·颜渊》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四、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某些词或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有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主语1、承前省。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捕蛇者说》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对话省。

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两人对话,主语全省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庄暴见孟子》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2).省谓语1、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列子·歧路亡羊》3、形容词性谓语省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廉颇蔺相如列传》(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上使[扶苏]外将兵。

《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

《桃花源记》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指南录>后序》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权以(之)示群下。

《赤壁之战》秦王不怿,为(之)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 省略介词1、省介词“于”,如:2、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今以钟磐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2、省介词“以”,如: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死马且买之(以)五百斤,况生马乎?《战国策》(5)、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词。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