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重点问题(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献学考试重点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文献学重点问题

⽂献学重点问题
第⼀章⽂献与⽂献学
1、⽂献的概念:
2、⽂献学研究的范围:
第⼆章⽂献的载体
1、⽂献的载体有哪些
2、甲⾻⽂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3、⾦⽂⽂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简帛⽂献(马王堆、银雀⼭等⾄少五个)及价值
5、⽯刻⽂献要籍及价值(⾄少五个)
第三章⽂献的形成于流布
1、⽂献的形成⽅式:
2、⽂献的流传⽅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第四章⽂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3、明代常熟三⼤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4、天⼀阁、澹⽣堂、胡应麟、周永年、卢⽂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明清代著名抄本
6、清末四⼤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7、图书散佚的原因;永乐⼤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8、五厄、⼗厄
第五章⽂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2、版本的类型:
3、善本的概念: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
5、版本鉴定的⽅法:
6、避讳、牌记、题跋本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
第六章⽂献的校勘
1、⽂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
2、校勘的⽅法:
3、校勘的条件:
4、底本、参校本、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

文献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献学的定义是指:A. 研究文献的来源和发展过程B. 研究文献的保存与传播C. 研究文献的阅读和鉴赏D. 研究文献的分类和编目答案:D2.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学的基本概念?A. 作者B. 出版者C. 编目D. 内容答案:D3. 下列哪个不是分类思维在文献学中的体现?A. 编目B. 分析C. 综合D. 阅读答案:D4. 以下关于信息检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信息检索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B. 信息检索需要进行关键词的选择与组合C. 信息检索可以通过数据库来实现D. 信息检索可以替代传统的图书馆查询方式答案:D5. 下列哪个不属于文献的主要类型?A. 学术论文B. 专著C. 期刊文章D. 网络博客答案:D二、判断题1. 分类是文献学的基本活动之一。
答案:正确2. 主题是信息检索的基本要素之一。
答案:正确3. 文献是任何以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记录的信息载体。
答案:正确4. 信息检索只能通过数据库实现,无法进行其他方式的检索。
答案:错误5. 文献学是对文献的源流、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答案: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来源、形态、鉴别、保存、传播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文献的分类、编目、索引以及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2. 请简述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
答案:信息检索的基本流程包括用户需求分析、选择检索工具、构建查询语句、执行检索、获取检索结果以及评估检索效果等步骤。
3. 请简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区别。
答案: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图书为主要文献载体,信息检索主要通过纸质目录和索引进行;而数字图书馆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文献,信息检索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具有检索速度快、存储量大和可远程访问等特点。
四、综合题某大学图书馆希望通过构建数字图书馆来提供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服务。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1.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2、文献的流传方式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4、天一阁、澹生堂、胡应麟、周永年、卢文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明清代著名抄本
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7、图书散佚的原因;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
8、五厄、十厄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2、版本的类型:
3、善本的概念: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
5、版本鉴定的方法:
6、避讳、牌记、题跋本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1、文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
2、校勘的方法:
3、校勘的条件:
4、底本、参校本、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