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共71页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 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 第三节 文献与历史研究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 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 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 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 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 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 历史研究与史料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 目录学的功用 传注学的功用 辨伪学的功用 校勘学的功用 版本学的功用 思考题 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 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1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2配2料,置试而时卷且,调可需控保要试障在验各最;类大对管限设路度备习内进题来行到确调位保整。机使在组其管高在路中正敷资常设料工过试况程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术3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历史文献学详细大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献综述一、文献文献的本义文献含义的演变现代文献概念二、古代文献中国古典文献的种类三、古代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研究古文献的源流与分类,古文献的类别与体式,怎样进行古籍整理等。
四、学习古代文献学的意义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具备搜集、分析并正确运用古代文献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地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节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一、什么是历史文献广义:全部古代文献二、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政治和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经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密切关系会通和合:历史文献学的学术倾向三、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基本物质条件:文字、书写与记录工具文化教育的变化与发展有关文献的典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第三节文献与历史研究一、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历史环境主体内容与基本性质与中国封建社会相一致的明显特色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充分发展,为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二、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古代文献学的关系《隋书、经籍志、总序》的说法历代统治者对文献学作用的重视和提倡三、历史科学研究与古代文献我国史学形成的过程历史研究与史料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历史资料目录学的功用传注学的功用辨伪学的功用校勘学的功用版本学的功用思考题1、文献的原始意义是什么?以后发展变化了的文献是指什么?2、哪些文化成就对古代文献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3、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占有历史资料的关系。
第二章古代文献的源流与分类课时:6周,共1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一、古文献的产生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尚书》、商代甲骨文、周代史册二、孔子编纂的史书孔子与“六经”第二节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一、甲骨文殷商甲骨文、周代甲骨文甲骨文论著二、金文古代青铜器分类商周青铜器与金文金文资料著录三、简牍竹木简牍的形制竹木简牍的重要发现:居延汉简,云梦秦简,临沂汉简,长沙吴简等四、帛书竹帛并用时期考古发掘的帛书实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第三节写本与雕版古籍一、造纸术的发明与纸本书中国人发明造纸术纸本书形制的演变纸本书的装帧二、写本文献敦煌卷子古代写本与抄本三、雕版印刷的文献雕版印刷的发明与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古代重要的活字印本书第四节古籍分类一、目录目录的本义古代一书的目录与群书的目录二、图书目录的分类综合性目录,专科目录,特种书目解题目录,简明目录,有序而无解题之目录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三、古代典籍分类刘向校书与目录的产生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四、四部分类法四分法目录的产生与发展《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思考题1、纸张发明前古代文献的形制是怎样的?2、一些重要的竹木简牍及帛书的基本情况与其史料价值。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

• 甲骨文于1899年为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 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
• 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 沫若等贡献亦多。
•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 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 笔名鼎堂)。
万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
价值
• 别集数量多,价值大。 • 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
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 • 别集之序、跋以及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
很多便利。 • 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 3,单行文献
•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 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 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 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 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
• 1940s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一批著名帛书后流失国 外。
• 1970s长沙马王堆西汉王陵再次出土重要帛书, 有《老子》等,价值极高。
• 5,纸质文献的历史沿革。 • 中国造纸历史悠久。 • 1933年于罗布泊发掘之中国早期植物纤维纸,
早于蔡伦造纸150余年,此当为西汉纸。 •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降低成本,使纸张普
• 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 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 或接近文献原貌。
• 校勘学,即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 规律的专门之学。
2,历史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 辑佚、标点、注译、检索。
• 辨伪 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伴随伪书而产 生,张舜徽称:“古代典籍堆积如山,其中真伪 参半。” • 辑佚 把散佚文献从其他文献中逐一辑出,重新整理的 工作。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历史文献资料解读

历史文献资料解读教案主题:历史文献资料解读一、引导思考(200字)历史文献是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时的重要依据,而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对于理解历史更是至关重要。
历史文献作为历史的重要资源,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事件或人物的原始资料。
本节课将围绕历史文献解读展开,探讨如何从文献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
二、概述历史文献(400字)历史文献是指各个时代留下的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事件的各类文字材料。
这些文献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古代文字、文书、手稿、碑刻、石刻等各种载体。
历史文献多样而繁多,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然而,历史文献的解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文献解读的重要性(400字)文献解读是研究历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解读,可以了解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原因、人物性格等重要信息。
文献解读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场景,更能够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献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四、文献解读的方法(600字)1.文献背景分析法在进行文献解读之前,首先需要对文献的背景进行充分的分析。
包括历史时期、作者身份、写作动机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2.文献对比法在分析一篇文献时,可以将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不同文献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信息。
3.文献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形成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解读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4.文献评述法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事实,还需要对文献本身进行评述。
在评述过程中,注重揭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五、实践活动(200字)根据上述文献解读的方法,我们将进行一次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历史文献的理解。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7课历史文献的标点、注释与今译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一 今译的渊源与发展
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翻译是对民族语言的翻 译。
司马迁对远古文献的处理方法,为古文今译提 供了可贵的经验。
古籍的今译未受到古代学者们的重视,五四运 动以后,历史文献的今译才逐步发展起来。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二 今译的原则与方法
➢ 唐朝——“义疏之学” 出于政治需要,出现自众说中采取一说以统一思想的“正义”体 有些学者对旧注进行解释产生了“疏” 隋唐时期的义疏尊重汉人旧注,特点是演绎申说有余而发明不足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一 注释的沿革及体式
宋朝——理学盛行,学者治学讲求义理,注疏亦偏 重发挥义理,注重阐释经书的思想内容。
清代——注疏之学达到高峰,新疏丛出。 清代学者或疏旧注,或撰新解,解决了古
壹 历史文献的标点
一 句读与标点
句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读书的基本训练之一。 古时的标点工作,称为“章句”。本义为分析古书章节 句读的工作,后来增加了新的内容。
雕版刻书时施加句读,开始于宋朝,并对“句读”予以 分别。
明清刻书使用句读符号更多,很多官私刻书均用句读。 古人在句读方面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 造了条件。
为提高历史文献标点的准确性,标点者需要做到: 第一,端正学风,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第二,勤于学习,充分掌握各方面的文史知识。 第三,积极实践,查考利用已有成果。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三 注释的原则与方法
二 注释的内容
一 注释的沿革及体式
贰 历史文献的注释
注释,即讲解文献,包括解说词语音义、诠释典故、 串讲文意、考史叙事等多方面的内容。
叁 历史文献的今译
三 今译的常见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