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孝景帝本纪、孝武帝本纪
《史记》的书
礼书、乐书、历书、律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故里;源远流长;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耕牧河山之阳;家徙茂陵;二十壮游;出仕郎中;奉使西
综合
简答
划线 第三节 刘向《别 录 》 与 刘 名词 歆《七略》
列举 问答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8
征巴蜀以南;扈从武帝;负薪塞河;授学于董仲舒;问故于孔安国;私淑至圣先师孔子;受遗命于太史公;李
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书厄形成的原因
一是最高统治者毁坏文化的政策,一是农民战争,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南侵,一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引
起的混战。总之,时代的治乱同历史文献的聚散有着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汉代——注经 六朝——义疏 唐人——正义 宋代——义理 元明——空谈 清人——考证
)”。
A.新注 B.笺 C.疏 D.集解
相对来讲,忽略了(
)的功用,好似进入了“走马观花”的怪圈。
A.传注学 B.辨伪学 C.版本学 D.目录学
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不当。(2)传抄失误。(3)擅自改动。(4)因避讳而改字。(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改文
献。
校勘方法有(
句读
划线
选择
第三节 其他文化 成就对历 史文献学 发展的影 响
列举 名词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要点
3
的政治和道德的使命。这也正是民族整体文化特征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体现。
历史上,最初给历史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涂上政治和伦理色彩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当时,孔子因
感“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遂采取以述为作的方式,把古代历史文献整理编订为书、诗、礼、乐、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填空题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
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
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15、编撰《四库全书》私人献书最多的是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和宁波天一阁主人范茂柱。
16、《四库提要》为一万多种书写提要,存目书籍六千多种。
17、陈恒《四库全书考异》;余嘉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补正》18、《四库》存目录6793种,93551卷,比《四库》收录之书多出将近一半。
19、元刻本特点:黑口、赵字(赵孟俯)、无讳、多简。
自考文献学(2014.10)真题及答案

四川省文献学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检索最常用的方法是()。
A.直接检索法B.间接检索法C.追溯检索法D.循环检索法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直接检索法的含义难易程度简单讲解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检索方法有四种,即直接检索法、间接检索法、追溯检索法和循环检索法。
后三种是检索文献的基本方法,其中间接检索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统计刷题次数 : 255 错误率 : 40%2. 文献信息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
A.信息内容B.物质载体C.信息符号D.记录方式正确答案A知识点名称文献信息三个基本构成要素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信息内容。
即文献所表述的各种内容。
这是文献信息最主要的构成因素。
统计刷题次数 : 306 错误率 : 66%3. “文献”一词首见于()。
A.《四书章句集注》B.《论语》C.《文献通考》D.《七略》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文献的含义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文献一词,在我国首见于《论语•八佾》。
统计刷题次数 : 255 错误率 : 80%4. 对四部分类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籍图书分类标准的是()。
A.《七略》B.《中经新簿》C.《隋书•经籍志》D.《四库全书》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类别法的类型难易程度简单讲解西晋初年,荀勖撰《中经新簿》,改六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
唐代魏征撰《隋书。
经籍志》,又以经、史、子、集类名标示四部,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
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四部分类又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籍图书的分类标准。
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是依据四分法编制的。
统计刷题次数 : 204 错误率 : 50%5. 具有运算程序简单、查询描述准确等优点的计算机检索方法是()。
A.布尔检索法B.截词检索法C.字段检索法D.词加权检索正确答案A知识点名称布尔检索法的特点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布尔检索具有运算程序简单、查询描述准确、查准率较高等优点。
统计刷题次数 : 153 错误率 : 66%6. 为全面登记和反映一国或一地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范围的出版、收藏情况而编制的书目称为()。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刘绪一、列举题1、列举古籍文献载体5种: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2、列举地方志的主要类型:1)区域志:a)总志b)省志c)府志d)州志e)厅志f)省志g)乡镇志2)专志:a)都邑志b)工程志c)山水志d)名胜志e)风土志f)边关志g)盐井志3)杂志3、列举4种知名的出土文献或档案文献:出土文献(P435-439):卜辞(或甲骨文)、侯马盟书、睡虎地秦墓竹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档案文献(P439-444):1、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2、民国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3、地方档案:西藏历史档案、巴县档案、孔府档案、南部档案等4、现代档案4、列举《史记》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5、列举以增补史实为注的文献3部:(1)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补》(2)南朝梁刘昭《后汉书注》(3)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6、列举古代类书5部:(1)三国魏文帝《皇览》,已知第一部类书(2)唐代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元和姓纂》、《白氏六帖》(3)宋代官修三大类书:a)李昉等《太平御览》1000卷b)李昉、吴淑等《太平广记》500卷c)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1000卷,数量最大,是我国类书发展史上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一部类书。
(4)宋代私修类书:a)王应麟《玉海》,最出色,首创《艺文》一类记载图书目录,在目录学上有贡献。
b)章如愚《群书考索》c)潘自牧《记纂渊海》(5)明修《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7、分别列举宋代私修书目3部、古籍丛书2套:(1)宋代私修书目:a)晁公武《郡斋读书志》b)尤袤《遂初堂书目》c)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2)古籍丛书:a)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俞鼎孙、俞经同编《儒学警悟》b)宋度宗咸淳9年(1273)左圭《百川学海》8、列举4位清代知名校勘学家及其代表著作:1)对校派:代表: 卢文弨《抱经堂丛书》《群书拾补》顾广圻《思适斋集》黄丕烈《百宋一廛赋》《士礼居丛书》2)理校派代表:戴震《水经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俞樾《诸子平议》9、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的新史料及由此而形成的新学问:(1)殷墟甲骨——卜辞研究(2)敦煌遗书——敦煌学(3)简牍文书——简牍整理(4)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历史档案学10、列举陈垣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代表著作5部:《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四库书目考异》、《四库全书纂修始末》、《四库撰人录》、《四库书名录》、《明末清初教士译著现存目录》、《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陈垣史源学杂文》11、列举我国历史上的两大图分类体系: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十二分类、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简称“人大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2、列举5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一卷❖《隋书•经籍志》四卷❖《旧唐书•经籍志》二卷❖《新唐书•艺文志》四卷❖《宋史•艺文志》八卷❖《明史•艺文志》四卷❖《清史稿·艺文志》四卷13、列举以刊刻主体划分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14、列举活字本的类型:泥活字本、木活字本、金属活字本(主要是铜活字)15、列举古书错误的主要类型:讹(误)、脱(夺、阙、脱简)、衍(羡)、倒16、列举古书讹误的原因:形近而讹、音近而讹、因文字分合而讹、因字体变化而讹、因上下文而讹、因注文而讹17、列举作伪的原因:崇古传道、争胜、牟利、嫁祸、诬蔑、自耻、借重、好事、求名误题18、列举伪书的价值:1)真书里面,可能有没有价值的东西;而伪书里面,也许保存着有用的资料。
2)伪书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某个时期的著作来阅读、研究。
3)先秦两汉时期,古人著书,常不署名;一些书又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最后署名的常是他们的先师或学派创始人。
这样就出现了“误编”或“附益”等的真伪问题。
这些书如经辨识条别,就反映了学术源流、师承传授的难得史料。
19、列举3位知名的辑佚学家及其代表作:王应麟《困学纪闻》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史》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王谟《汉魏佚书抄》二、简答题1、文献的涵义是什么?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涵义在历史上不断演变。
从其本义来看,“文”指文章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献”指博学多闻、熟悉礼仪掌故的贤人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或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他们的事迹)。
文是死的资料归根到底需要献来习、传,文与献相为用,遂成文献,即著录于文章典籍中的文字资料与传习于贤人的礼仪等知识信息。
文献含义的演变:在宋代文献的含义发生变化,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对文献的解释是‘文指叙事,献指论事’。
明代时“文献”作为文献资料的代称。
后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按国家标准认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在情报学上又定义为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文献。
因此,文献是通过一定载体记录下来的以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知识和信息。
2、方志有哪些种类?我国地方志名目众多,大概可分为区域志、专志和杂志三大类。
⑴区域志:记载一定范围的志书。
①总志:记载两省以上范围的志书,如《大清一统志》、《括地志》等。
②省志:又叫通志,一省范围的方志,如《湖北通志》等。
③府志:一府范围的方志,如《顺天府志》等。
④州志:一州范围的方志,如《宿州志》等。
⑤厅志:一厅范围的方志,如《宁远厅志》等。
⑥县志:一县范围的志书,如《平山县志》等。
⑦乡镇志:记载一个乡、镇及村的情况的志书,如《南翔镇志》等。
⑵专志:专记某项内容或以某项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志书。
又可分为都邑志如《长安志》、工程志如《分江水考》、山水志如《黄山志》、名胜志如《灵隐寺志》、风土志如《岳阳风土志》、边关志如《山海关志》、盐井志如《黑盐井志》。
⑶杂志:私人撰写的记地、记人、记物、记事的志书,如龚明之《关中记闻》等。
2、文献聚散的原因有哪些?1)汇聚的原因:A.“文治”的需要:(1)武能兴邦、文能守成;(2)偃武修文,与民休息B.“资治”的功能:司马光《资治通鉴》,神宗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其他原因:传承“斯文”;追求“不朽”;探讨大道;个人爱好:藏书、著书2)典籍散佚的原因:有形的摧毁、无形的摧毁;人为的(有意识、无意识)、自然的A.破坏性文化政策和措施B.战争和动乱(农民起义、侵略战争、内乱等)C.保管不善,水、火、虫、鼠等自然灾害D.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文词轻朴学、因人废言、视图书为奇货不轻意示人、不提倡、质量低劣、应运而生、不受重视、篇幅冗长而重复、地方偏远又交通不畅、作者声名不著等。
4、举例说明文献聚散与社会治乱有何关系?从历代文献的聚散看,国家的治乱兴衰与历史文献时聚散存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
胡应麟《经籍会通》还发表感慨说:“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气运,岂小小哉!”这正是着意强调图书文献的聚散与国运兴衰的直接关系,表示出时代治乱所具有的现实作用又如:“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
可见图书盛聚的形成往往在国家统一强盛和统治者加以重视之时,而图书的散佚则和战乱和社会混乱有关。
5、刘向、刘歆整理文献的方法与步骤如何?有何成果及影响?1)程序和特点:A.广罗众本,互相参校;B.补缺去重,定著篇章;C.校定字句、订正脱误;D.命定书名;E.眷清新本;F.撰写叙录;2)成果和影响:A.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理、著录、管理文献的方法a)通人校书;b)久任其职;c)接续有人。
B.撰写《别录》、《七略》,开创了我国书目提要的著录体式a)提供了编制完整目录的方法和体制;b)创立了图书评论的方法;c)利用提要进行学术、学派论争。
C.在校勘、辨伪等各个分支学科上都有杰出成就。
6、班固《汉志》对刘歆《七略》作了哪些调整改编?1)散“辑略”于38种之后,书目与叙录结合,加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2)对原文作一定调整和删补:A.“出”:移出,将不合适的图书移出该类;B.“入”:增加《七略》完成后的刘向、扬雄、杜林三家著作C.“省”:因重复或其它原因删除图书部分图书。
3)节录各书叙录为小注,附录到各书之下,并作一定的补充。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献注释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传统注释方式的延续与转变:A.王肃最显,专与郑学作对,遍注群经B.虞翻《易注》,汉代象数易学的集大成之作C.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以玄学义理作解,有了新变化2)集解、义疏体注释的流行:A.集解a)何晏《论语集解》首创集解体,集中保存了汉魏古注;b)韦昭《国语解》,集汉魏旧注而成;c)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d)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
B.义疏:受佛经讲疏的影响a)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标志义疏体的正式出现b)唐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加贾公彦《仪礼注疏》、《周礼注疏》、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合称《九经正义》,总结汉隋经学,再次强调儒学独尊,经学一统。
c)《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3)以增补文献为主的新注释法A.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补》(P83)内容:补阙、备异、矫妄、论辩贡献:保存史料、丰富注史方法、发展史学批评B.南朝梁刘昭《后汉书注》增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今已合编入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唯八志保留为刘昭所注。
C.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a)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b)刘孝标注称引宏富,注重考辨D.北魏郦道元《水经注》(P84)a)《水经》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旧题汉桑钦撰。
b)郦道元注的贡献:义例谨严,以“过”、“迳”明义例;强调实地考察;纠正《水经》之误;录存、考证魏晋石刻资料,为宋代金石学之先导。
8、历代图书分类法有哪些主要的种类?其代表作分别是什么?1)六分法——代表作: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2)四分法——代表作:西晋荀勗《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唐代《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3)五分法——代表作:梁祖暅《五部书目》4)七分法——代表作:梁阮孝绪《七录》5)十二分类法——代表作:宋郑樵《通志·艺文略》9、宋代方志学取得了怎么样的进步?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成为宋元方志的直接渊源;2)周应合《建康志》,卷首《修志本末》为南宋方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