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整理研究传世及出土历史文献实际能力,能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历史文献学2、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3、中原文献与中原文化研究三、学习年限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39学分。
每年学习时间一般为九个月,假期与大学本科生相同。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科学研究工作(含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一般不少于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必修课(学位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实践。
其中必修课(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一)必修课(学位课程)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每周1学时,第一学期开。
(2)《英语》:216学时,5学分,每周6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每周2学时,第一学期开。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3、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二)选修课至少选修12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三)教学实践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和高级中学进行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有关主讲教师以及中学高级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出考核评价。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8课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二)

1923年2月,他提出了关于古史考证的著名假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包括三层含义: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考辨古史的四项标准:
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这四项标准不仅补充了之前的层累说,而且极 大地冲击了传统固有观念,对现代史学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顾颉刚不断收集辩论的论文出版, 《古史辨》7大册基本囊括了古史辨派及其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堪称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资料集。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二 张元济与古籍出版事业的发展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1816年在爪哇筹建印刷厂, 成 立 巴 达 维 亚 印 刷 所 。 1843年迁往上海,改名墨海书馆,聘请中国学者王韬、 李善兰等人翻译西学书籍并铅印出版。此后铅字印刷技 术逐渐运用在中国报刊、书籍等各类出版物中。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 石印技术
石印法(Lithography)是另一种曾被广泛运用于中国 古籍出版的印刷技术,1796年由奥匈帝国的施内费尔特 (Aloys Senefelder)发明。石印技术系利用油和水不相调 和的原理,用石材制版印刷书本。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知识点:初三历史文献解读历史文献解读是指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历史文献,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知识。
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可以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文献的分类1.原始文献:指古代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记录,如《史记》、《汉书》等。
2.二手文献:指后世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解读,如《资治通鉴》等。
3.考古文献:指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如古钱币、器物、建筑遗址等。
二、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1.识读:了解文献的出处、作者、成书时间等信息,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概括:提炼文献的主要内容,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分析:深入探究历史文献中的观点、论述,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历史。
4.批判:对历史文献中的错误、偏见进行辨析和批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注意事项1.结合教材:将历史文献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历史素养。
2.注重实证:以考古文献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空谈。
3.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文献,不偏不倚地解读历史。
4.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推荐历史文献1.《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3.《明史》:清代官修史书,记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历史。
4.《三国志》:陈寿所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的解读,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史记》的作者及其地位。
方法:通过识读《史记》的相关内容,了解其作者司马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地位。
答案:《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历史文献学专业

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献学专业是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与内涵。
历史文献是人类记载历史事件、理论思想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文献学专业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准确收集。
学生需要学习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法,掌握各种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网络数据库等。
通过熟练使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学生能够查找到所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
历史文献学专业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编目与分类方法,了解各种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鉴定与评析技巧,能够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语言、文字和上下文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和理解技巧,能够识别文献中的意图、观点和偏见,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来展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学生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
历史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础和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提升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为进一步从事历史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如"观夫雌雄交结之时"一段和"假使二女共室"至"弊发腐齿,终不相知"一段均讲"炼养阴阳,混合元气"的内丹之术。至于"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耳目四三宝,固塞勿发扬……颜容寝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这段文字更是把内丹术的功理、功法、功效描绘得淋漓尽致。
张心澂《伪书通考》
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邓瑞全《中国伪书综考》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大前提:魏伯阳独尊神丹。
小前提术语大都相同,内丹名词术语借用自外丹。外丹与内丹炼养在一般方法论上又有某些共同点,即模拟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外丹炉鼎模拟天地结构,取象自然大洪护,内丹则以人体自身为一与天地宇宙相拟配的整体,这就使两种炼养过程极相似。由于这些原因,《参同契》既可以外丹视之,也可以内丹视之。那么究竟是外丹还是内丹呢?我们需要本之《参同契》原文。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何为内丹,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物,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为神丹,或称为内丹。
大前提:炼养内丹需逆以成丹的五个阶段。
小前提:《参同契》中没有"逆以成丹"的五个阶段的任何论述。
结论:《参同契》非内丹书。
挺除武都,八石弃捐。
广求名药,与道乖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
欲做服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孵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黄烧豫章,泥汞相炼冶。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
以上引文反复说明"类同者相成"的道理,与人异类的外在铅汞不可能达到长生的目的,只有内在的精气才是养生之本。只可惜大量的人不明丹经譬喻之词,望文生义,"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结果,"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从《参同契》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不赞成服食外丹的。外丹说者在于不明譬喻,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