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典园林-可园-清晖园-余荫山房-高清平面图
清晖园

姓名:仇建春 学号:201113401139 教师:李舒萍 课程:庭院设计 类型:中式庭院
2013-9-10
清晖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 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华盖里, 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 的杰作,素有岭南四大名 园之一的盛誉,已列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布局 既能吸取苏州园林艺术精 华,又能因地制宜,环境 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 称。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 在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 芭蕉落闲庭· 岭南画舫录》 中,对顺德“清晖园”有 详尽描述。
平面图
石
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 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 “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 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 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 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 级文物保护单[1]位。 清晖园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建筑艺术颇高,蔚为壮观,建筑物 形式轻巧灵活,雅读朴素,庭园空间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整个园林以尽 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 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现有的清晖园,集明清文化、岭南古 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个如诗如画, 如梦幻似仙境的迷人胜地。 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园内妙联佳 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园 林艺术处理颇具匠心。园内叠石假山,曲水流觞,曲径回廊,景趣盎然。 银杏千秋,百龄龙眼,玉棠春瑞,沙柳飘扬。闲步曲桥喜看金鲤碧波嬉戏; 徐行花径,好赏绿树时花扑面。时而庭园内传出袅袅弦歌,听一粤曲,令 人心清耳悦,如醉如痴。园内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 景”,就是一套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已被初步 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岭南古典园林特点--以岭南四大名园为例ppt课件

3. 岭南园林建筑色彩浓重,并善于充分利用当地材料。
• 在园林建筑装饰上运用砖雕、陶雕、灰塑等民间工艺,装饰雕刻题材多为耳熟 能详的传说故事和花鸟虫鱼,平易近人,拥有较强的世俗性与民居性,少了江 南文人园林超脱世外和宁静淡雅之感。
• 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发展,以南华寺为 代表。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羹投以钱财物力,“仿唐上京之制.置左右街使”,形 成广州城的初步分区及城市中轴线,又兴建园林宫馆,于城南建南宫。南汉 宫苑规模极盛,有“三成之地,半为离宫苑圃”。西部城区水域成网,风景优美, 出现了富豪营造的私家园林。
地方物产对造园材料的影响
岭南造园众多景石材料中,英石、蜡石最为常用,主要原因是英石、蜡石是岭南 本地的优质造园石材。
4
1
园林历史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岭南园林历史时间轴
6
岭南园林历史
1.1生长期
• 秦汉时期,岭南园林处于萌芽、产生、发展的阶段。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此宫苑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广州越秀山下建王宫, 并依山而筑赵王台和朝汉台。
• 三国时,岭南私园开始产生--虞翻的虞苑。而后,虞翻后人施其宅为寺,是 为制止寺,开岭南寺庙园林之先河。
1.2发展期
岭南私家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得更为强烈浓郁,更注重生活享受 江南文人士大夫园林,更注重文化享受
12
2
造园空间布局
If you want , you can delete the text , you can add some words here as you like.
岭南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 --主要景点
亭桥楼榭 拱桥/石砌荷花池
南面瑜园
八角形水池
余荫山房 --图片欣赏
临池别馆
岭南四大名园之-----可园
东莞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区西博厦村,为清代广东四大 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 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面积2204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 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 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 堂、可洲等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7.5米,沿 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今天,可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重 视 关怀下,可园景区从原来的5.5亩(3630平方米)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 经过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清晖园 --主要景点
碧溪草堂
凤来锋
竹苑
岭南四大名园之-----
留园
佛山
佛山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 的总称,1984年重修后改称 梁园。 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 “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其中主 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 松桂里。
其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为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园林 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在国内古园林中颇为少见;造团组景以大面 积湖池及国内少见的水网池沼中造园最具珠江三角洲水乡园林特征,尤其是以奇峰异石 作为重要尤其要造景手段,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留园 --图片欣赏
可园 --历史渊源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 后因弟丧母病回乡,便修建可园, 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可园创 建人张敬修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 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 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 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 之一。关于可园的名字, 有不同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这个庭园“可堪游赏”。
余荫山房-图文

余荫山房-图文余荫山房,为广州番禺区的清代名宅,是岭南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并称“广东四大名园”。
岭南园林艺术——番禺宝墨园宝墨园位于番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末,占地五亩,毁于五十年代。
一九九五年重建,历时六载,扩至一百多亩,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建筑、园林、山水、石桥等布局合理,和谐自然,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景色。
岭南园林欣赏梁园位于佛山松风路仙锋古道93号的梁园属岭南四大名园之一,面积21260平方米,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园主为官至内阁中书的梁蔼如与他的侄子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历时40余载,四人皆为有名书法家和画家,园林包括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十二石斋和寒香馆等多组群构成。
后来,梁园毁坏,1950年汾江草庐已成残迹,群星草堂仍存。
1982年,园林大修完成,1994年再修,现已完成首期修复规划。
修复后的梁园门口有一个牌坊,进门后是梁家的住宅和祠堂,住宅呈现南北三纵,每纵为多进厅堂和小院构成,南北朝向,两纵间距只容一人走路,为高墙冷巷型制。
祠堂在住宅之西,园林更在祠堂之西,祠堂题“刺史家庙”四字,住宅和家庙陈列有梁家的清式家具,如透雕木屏、字屏、石狮等。
群星草堂是梁园的园中园,面积2亩,为梁九华所建,是梁园的精华。
该园区内群星草堂、客堂、秋爽轩、船厅呈现曲折形布置于东北角;草堂内每天云集了当地的南音爱好者,他们在园中表演已成一道风景;船厅是一座两层楼,上楼可纵观全园。
建筑群的前院是著名的石庭,为岭南平庭和石庭的代表,方形平面内布置着一群奇石,有英德石、有太湖石;有危峰形,有怪兽形,高逾丈,阔逾仞,非数十人不能撼动,佳石名为“苏武牧羊”、“如意吉祥”、“雄狮昂首”等。
石庭侧有水池,设两个水口,北者青石拱桥,东南角者青石平桥,皆为镇水之用。
水池西南角有水澳,石假山筑成门洞;池中设一小岛,岛上种树石;池西有二层笠亭一座,亭依砖墙,下层有石浮雕花木图,侧有石刻对联“桥通曲径依林转,屋似渔舟得水灵”,屋内设石桌石凳。
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特点分析

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特点分析摘要:岭南园林由于其在气候、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造园手法、实用性方面都有别于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
本文通过对岭南四大名园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的布局特点描述和评价,来分析归纳岭南园林的布局特点。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四大名园;布局手法;造园理念前言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重要因素,岭南园林作为一地域文化形态,其产生和特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脱离不了岭南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一、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岭南古称南粤,秦末汉初它是南越王国的辖地。
所谓岭南指五岭以南,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闽南和广西大部。
地理环境上处于低纬度,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至东北风为主。
全年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夏季有台风侵袭,具有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特点。
同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而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方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业文化往往追求务实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正是这样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岭南“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
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无疑也对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在中国的私家园林布局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区与园林区相对分隔,这种类型的园林精髓在于园林区,园林包围建筑,空间结构以自然空间为主,建筑在其中起辅助、点缀作用,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
此布局方式在江南园林中较为常见。
另外一种是生活区和园林区相互融合,这种类型一般是建筑包围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室外空间场所,因此可以称为“庭园”,以区别于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
岭南古典园林多采用此布局方式。
三、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手法比较分析在众多岭南园林中,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晚清四大名园,有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以及佛山梁园。
清晖园半月亭

历史沿革
•
•
•
•
园址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宅第,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顺德杏坛镇人黄士俊 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为了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 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 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购进。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 龙廷槐,而左右两侧为龙廷梓所得。其中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 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南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 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应时长子龙廷槐字澳堂,大良人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 院编修,候补御史。嘉庆五年(1800年)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其 子龙元任请了江苏武进进士,书法家李兆洛书写了“清晖园”三字书余园的正门上方,以喻父母之 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其后,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的继续精心营建, 几经修改加工,至民国初年,全园格局始臻定型。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 破。 近年来,顺德区委区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纪陶铸莅临 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予以重点保护,同年县政府重修扩建清晖园,与左右的楚香园、广大园 (均为龙应时后裔所建)合并,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近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1996年) 起,顺德市委、市政府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晖园进 行再度兴工扩建,扩复旧制,以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 芬阁、沐英涧、红蕖书屋等多处建筑景点,面积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万平方米。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清代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如圆明园、颐和 园等,体现了皇家的奢华和气派。
3
江南园林的影响
清代园林也受到了江南园林的影响,如拙政园 、留园等,形成了以水景为主、山水相映的园 林风格。
余荫山房的文化传承
余荫山房的建造者
余荫山房是清代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一,由清代举人邬彬主持设计建造,邬氏家族 是当地名门望族。
06
余荫山房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景观开发
余荫山房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应充分利用其自 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更多旅游项目。
文化传承
余荫山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 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岭南园林文化。
古园保护与修缮
文物保护
加强对园内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制定修缮计划,保持其历史风貌。
八角亭
余荫山房内的八角亭设计独特,飞檐翘角,精致美观。亭子 由六根圆柱支撑,顶部为金色琉璃瓦,显得富丽堂皇。此亭 是园主人接待宾客、观赏园景的重要场所。
六角亭
位于园中池塘畔的六角亭,与八角亭形成巧妙呼应。该亭采 用石质材料建成,攒尖顶设计,六个角向上翘起,形态优美 。亭内设有石桌石凳,可供游人休憩观赏园中景色。
以植物寓意象征园主情怀
荷花
荷花是余荫山房的代表性植物之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园主的高尚 情操。
青松
青松是坚韧不拔的象征,园主在园林中栽种青松,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性 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05
余荫山房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清代园林的历史背景
1 2
清代园林的发展
清代园林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和建筑特色。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说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
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
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
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造园背景与得名】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
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
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时5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
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
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
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
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
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
【造园手法】余荫山房布局精巧。
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