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阿帕网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Tcp/ip互联网壮大原因www(P25)ipv6网格计算P2p语义网Web2.0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电子纸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带宽SGMLHTMLXML MS FRONTPAGE DreamweaverPdf(优点)RSS p18Widget新一代电子报纸(表现)新一代电子杂志(特点)TelnetGopherE-mail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p 26 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博客播客维客社会化书签(网络书签)SNS(社会网络服务)p30六度分隔理论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网络技术特点。
技术近视p34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公共话语空间私人话语空间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二、网络传播开放性(格局、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经营平台网络5特征UGC(用户生产内容)p55作为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 p58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区别传统媒体本质属性虚拟虚拟社群第三章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人类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社会化 p64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聊天(两种、方式、效果)博客播客网络游戏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IAD p72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网络空间基本心理特张9个网络成瘾症社会化的作用群体传播群体社区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去个体化 p84群体极化组织传播内联网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 CIS p90 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第四章第一节网站ISP IAP ICP p103 网站的传播特点。
网络传播复习资料最终版

网络传播重点1.1995年1月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商业化的开端。
2.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3.钱天白是“中国上网第一人”。
1987年9月20日发送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4.中国三大互联网: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范围划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6.中国大陆第一个Internet上的BBS:1995年8月8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的水木清华BBS正式开通。
7.互联网的服务功能:电子邮箱E-mail;万维网WWW;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新闻组Usenet;即时通讯;在线聊天;电子公告板BBS;联网游戏;Web2.0(博客,SNS社交网站,Weibo)8.网络传播的内容:a.信息获取(资讯,新闻,出版,广告)b.交流沟通(通信,论坛,微博,博客,社交网站)c.休闲娱乐(音乐,视频,动漫,游戏)d.商务交易(购物,银行,支付,预订)9.互联网雏形:1969年,美国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只是为了将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连接起来,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10.NSFNET: NSFNET的贡献是在美国的一个广域网路之主干线 (backbone),它是属於民间的网路组织,和美国国防部 (U.S. Defense Department) 的ARPANET 相互对应。
11.URL:即统一资源定位符。
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缩写为URL)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的表示,是互联网上标准资源的地址。
互联网上的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URL,它包含的信息指出文件的位置以及浏览器应该怎么处理它。
网络新闻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科技的影响⏹传播科技的威力可轻易地将个人意识变成群体意识⏹信息由于传播技术及存储技术而成为资讯,形成资讯市场⏹传播模式回归到追求双向互动式的人性本能立即反应状态◆我们的主要武器是“所有市民都是记者”,我们要组成“新闻游击队”的新闻联盟,展开第二次NGO(News Guerrilla Organization)运动。
◆我们的主要战术有三:一、打破当记者的门槛;二、打破新闻稿的写作格式;三、打破媒体之间的障碍。
◆网络新媒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传统媒体实务的冲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及素质要求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
⏹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改造,包括传播学总体框架的调整、传播分类的变化、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传播模式的创新,以及原有理论的修正。
网络传播◆(一)媒介特征⏹数字化◆即把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后,转化为“0”“1”数字所组合的信号◆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电磁波◆离散的数字0,1的不同排列组合⏹多媒体◆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组合起来,统一于数字信号,并能同时展示再现。
◆在看“电视”时你随时可以“翻开”“电视”里的“报纸”,在读“报纸”时你又随时可以“摁亮”“报纸”中的“电视”◆可视化,图形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开放性◆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理论上)。
◆无远弗界(二)传播特征⏹双向互动反馈的即时性传受身份的双重性⏹小众化分众化传播个人化传播⏹信息存储与提取的便利性(三)媒介功能⏹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媒体的四大功能环境监测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功能⏹融合并拓展了人际传播的功能⏹穿越时空的交流与分享⏹“面对面”的交流⏹跨越传统人际范围的交往⏹“网缘关系”、“人脉”,“虚胜于实”⏹心理需求的极度释放⏹“虐猫女”,各类门……暴力倾向;窥视欲……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网站传播网络社区传播即时通信社交网络传播维基传播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存在必要⏹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信息需求的充分满足⏹非专业人员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专业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存在是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We media时代专业新闻的生存法则⏹作新闻传播的主导者⏹作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作信息海洋的导航者⏹作社会环境的主要监测者⏹作产业的重要支柱⏹作专业又不单纯的新闻人受众如何参与新闻生产?启动性生产资源性生产扩散性生产互动性生产提升性生产中国网民多集中在城镇,以10-39岁的学生群体为大多数、男性略占优势、中学学历、低收入的群体中受众的一般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好奇心理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信息寻求心理参与心理好奇心理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的受众心理寻求被认同的心理渴望交流的心理代入/补偿的心理逃避的心理网民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个性化(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行为方式)自由性【空间上的全球化(穿越性)、时间上的高速性(比特没有重量、体积,能以光速传播。
网络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1、梅特卡夫法则以太网络的发明人、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网络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如电话)2、门户网站门户(portal),原意是指正门、入口。
现多用于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和企业应用系统的门户系统。
门户网站概念(Portal Site)月在1997年提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一个应用框架,它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客户、企业对内部员工和企业对企业的信息通道, 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
狭义:所谓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引擎、目录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3、BBSBBS:“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 )它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
4、虚拟社区内涵:瑞格尔德(英)最早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
”5、达维多定律网络马太效应的具体显现。
英特尔公司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达维多 (1992)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如果被动地以第二或者第三家企业将新产品推进市场,那么获得的利益远不如第一家企业作为冒险者获得的利益,因为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
网络传播学资料复习大纲(1)

网络传播学资料复习大纲1、1974年文特.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1983年被认定为网络的标准协议,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2、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也可以看做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3、网页制作的基础技术SGML、HTML与XML6、新一代的电子报纸诞生于2001年,一家名为Der Standard的德国报纸在这一年的4月12日发行了它的电子版报纸,同年10月,美国的《纽约时报》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化版本7、台湾地区飞行网创办的《爱美丽Me》是第一家发行量过100万的数字化女性杂志8、南方网开发的电子杂志《WOW!ZINE.物志》正式创刊,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主流媒体集团创办的电子杂志;《财经时报》创办的中国首家财经电子杂志《财经文画》10、BBS是一种多对多的交流的服务形式11、搜索引擎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简称搜索引擎)!!谷歌、百度!!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简称分类目录)!!雅虎!!。
12、BT下载是P2P技术的一种应用方式,是互联网上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方式13、博客,在台湾译为“部落格”。
14、维客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基),据说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为“快点快点”,它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超文本系统。
维客的概念兴起于1995年,当时在PUCC工作的沃德.坎安宁开发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的工具15、维基百科(Wikipedia)的最初构想是由拉里.格桑提出的,2002年维基词典(Wiktionary)正式启动,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包含了所有语言的词典16、社会化书签:也称为网络书签,也有人称为“网摘”等,它是子2004年起网络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内容标引方法17、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有网站传播、社区传播、即使通信传播、博客传播等;网络媒介中的传播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也可以是“点对点”、“点对面”的,可以是一级传播,也可以是多级传播,也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22、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方式:电子邮件、聊天、博客、网络游戏23、从聊天的方式看,网络聊天包括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24、QQ与MSN在中国是两种主要的即时通信工具25、文字交流仍是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26、“可匿名性”使个体在网络中的表现与物理世界的表现大相径庭27、“营销式病毒”为我们认识即时通信等工具所构建的人际传播网络提供启发28、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29、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来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分,可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分,可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分为群体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最早)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
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
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1.网络传播定义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⑴传递信息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

网络传播学复习重点归纳1、IP地址和域名地址①互联网上连接了无数的服务器和电脑,但它们并不是处于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
而是每一个主机都有唯一的地址,作为该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志。
我们称之为IP地址。
②与网络上的数字型IP地址相对应的字符型地址,被称为域名。
域名的组成:主机名.机构名.顶级域名2、TCP/IP协议①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②IP——网际协议。
IP协议负责信息的实际传送。
③TCP——传输控制协议。
TCP协议则保证所传送的信息是正确的。
3、互联网的雏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ARPAnet(阿帕网)。
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4、何为WWW技术①全称是World Wide Web②互联网的一种应用方式,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
③超文本是模拟人类思维的多维性、发散性、非线性而设计的文本形式。
④超文本是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贮、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
⑤它包括:关键字、超链接、跳转5、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革多媒体技术——传播方式多媒体:文字、声音、画面的一体化传播宽带技术——视频点播,实时传输无线技术——使便携性成为可能P2P技术——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交换流媒体技术——网络直播交互技术——传受关系的互动性:交互式传播超链接技术——信息的无限延伸:立体式报道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6、网络传播的特点是什么?①全球性②互动性③超文本链接方式7、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时效性比较有何不同?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体现在:制作简单;无截稿时间;及时上网;及时刷新;从“及时性”到“全时性”。
8、网络的交互性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网上论坛网络调查E-mail反馈新闻留言网民观点传播数据库搜索9、电子邮件传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优势:传输速度快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可以群发,可以发送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档案性强,查阅方便劣势:写作草率,易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在表达情绪方面较差10、网上聊天的匿名性带来的效应观点意见的自由表达言论的不负责任真诚与虚伪之间的徘徊11、QQ传播的特点基于熟悉的人际网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能促成信息的快速扩散模拟现实人际传播的情境12、BBS的传播优势和缺陷优势: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公开性和匿名性文字的表现力及观点的新锐性高自由度和互动性,多元化价值体系的碰撞话语赋权,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空间缺陷:高争议性低信用度非法内容的存在13、BBS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网民制造议题,影响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意见空间不足的缺陷提供了相对真实的网民舆论对于某些话题的讨论更加充分14、博客与BBS的区别博客与BBS两者使用目的不同。
网络传播考试复习

网络传播考试复习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绪论一一..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2.互联网及其发展3.什么是网络传播4.网络传播学研究对象5.网络传播学科属性6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1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传播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2人类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1、口头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特点: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2、文字传播阶段特点:离体记忆,信息多复杂,广泛传播A、个体书写特点:传递内容复杂精确,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抽象客观,文字权威B、印刷品生产特点:印刷术,信息传播容量与数量大,传播空间广,信息生产加工成本低,文化交流3、电子传播阶段特点: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2互联网及其发展互联网是美国/苏联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利用通信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设等)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应用软件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2.网络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有:1.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3.按网络协议分类4.按传输介质分类5.按照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分类6.按传输技术分类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种类型。
1.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利用通信线路将纵多的计算机或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的通信网络。
常用于组建一栋楼(群)、一个校园和一个企业的计算机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学》复习提纲复习主线: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奠定的传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重点章节: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第四章网络媒体第七章网络广告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第十章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补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报道写作第一章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1、信息的七种主要特征(客观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传输性、时效性、共享性);了解五次信息革命的内容。
见P32、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
了解信息社会表现的特征,见p83、现代通信手段包括: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
(见p12,填空题)4、199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关和金卡工程。
第二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哪四代,各有什么特征?(见P21—23,简答题)2、计算机网络由哪三部分组成?(见p25,填空题)3、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分类,(见p26,填空题)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七层。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结构。
4、计算机网络在信息交流中的特征:开放性、数字化、交互性(填空题)5、TCP/IP 指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
6、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维网”“环球网”“web网”“3w网”。
WWW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以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Markup Language)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为基础。
能够提供面向Internet服务的、一致的用户界面的信息浏览系统。
7、1990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向互联网信息中心登记注册了我国的最高域名cn8、互联网的基本功能:通信功能、信息检索功能、信息提供功能互联网的基本服务:电子邮件、Usenet、网上论坛、网络聊天9、与传统邮件相比较,电子邮件有哪些明显优势?见p40 ,简答题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和特征1、网络传播的概念,见p48互联网(Internet,即Interconnected Networks的缩略,又译为因特网,台湾译为网际网路。
)是全球性的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通过TCP(Transim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把数以万计的Computernetzwerken相互联接,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实,网络传播不仅整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也突破了传统的“传播类型”(Type of Commnication)的界限,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multi-faceted mass medium)。
2、如何理解: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见p50—p53根据Morrill Morris和Christine Ogan的分析,网络传播至少可分为以下四种方式: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输(one-to-on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电子邮件。
2.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输(many-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新闻讨论组(Newsgroup)、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和电子论坛(eForum)等。
3.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数人的同步传播(one-to-one, one-to-few,one-to-man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多人用户游戏、在线聊天室等。
4.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many-to-one, 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主要指信息接收者在网络上寻求信息的活动,如网页和远程通信等(telecommunication)。
这样,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四个层级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界限,或者说使之消失或整合。
其实,更宽泛地界定,互联网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传播媒介,而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为信息交流提供平台,为未来的知识经济构筑基础结构。
3、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见p54—p60。
理解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大众传播功能: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大众传播特征:网上信息极为丰富、信息表现形式多样、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自由交互、提供个性化服务4、理解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见p61—p63。
理解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功能:传递信息、协调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特征:匿名性、想象空间、网络语言和非语言符号5、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现状。
见p64,稍微理解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第四章网络媒体1、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被确认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网络媒体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到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见p763、网络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在哪?)p87,能结合实例分析超越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媒体、交互性、小众化4、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见p91传统媒体率先上网、商业性ICP加入竞争、传统媒体加快与网络融合、传统媒体网络版向综合性网站转型。
5、概念:门户网站即是网民进入互联网的入口或起点。
具体而言,所谓门户网站即是综合性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以及相应服务的应用系统,或者说是集成了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和多种服务模式的互联网网站。
门户网站既是互联网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大门又是枢纽,成为许多网络用户上网的首选。
第五章网络信息资源1、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见p105网络全文数据库、联机馆藏目录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获取、互联网2、了解搜索引擎有哪几种:见p110第六章移动媒体1、目前得到世界标准化组织认可的3G标准有三种: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
2、手机的媒体功能有哪些?(见p131,简答题)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每种功能的内容,还有局限性都要有所了解3、手机报有两大类型:一是彩信手机报;二是WAP网站类型。
(填空题)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率先推出彩信版手机报。
4、移动媒体的传播特点:(见p141,简答题)便携性、私密性、普遍性、精准性在通信功能的基础上,伴随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提升,以及 3G 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前者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媒体。
第七章网络广告1、1994年10月14日,网上杂志Hotwired成功推出第一个网页广告,标志着网络广告时代的开始。
(见p145,填空题)2、网络广告的优势和特点?(见p148,简答题)传播对象面广、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内容种类繁多、及时更新、交互性强、受众人数可以测定3、在网页上投放广告的几种形式?(见p155,填空或选择题)旗帜广告、按钮式广告、全屏广告、弹出窗口4、搜索引擎广告的几种形式?P157关键字广告、关键字排名、网页内容定位广告•在经历十多年发展之后,中国网络广告也从最初的粗放型大面积曝光逐渐转变到更加追求精准和效果层面。
搜索营销、视频广告、SNS广告等等网络营销形式不断出现。
•网络广告逐渐摆脱原来只追求“注意力经济”的单一表现模式,逐步过渡到注重内容丰富与形式创新的内涵建设上来。
5、网络广告计费模式,要了解(p161,填空或选择题)CPM千人印象成本;CPC千人点击成本;CPA千人行动成本6、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见p148,简答题)网民构成不理想、电子商务有待发展、监管力度有待加强7、概念:网络广告: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达特定信息的活动。
简言之,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以广告宣传为目的的信息。
第八章网民:网络传播的参与者1、网民即是因特网的使用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界定,“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即为中国网民。
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已达3点38亿人,稳居世界首位。
2、网民网上行为:浏览新闻、通信交流、消遣娱乐、自我表达、获得服务(p173)3、网民心理分析:(见p175)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匿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共享心理、求知心理、消遣娱乐、自我表现、宣泄•极化与共振:群体心理趋同化群体极化:无论群体内的最初意见倾向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
•聚合与放大:多重心理效应对抗效应:当人们得不到某样东西时,就越发需要这个东西的心理现象。
否定效应:人们对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关注的倾向。
•折射与宣泄:网民激情的现实动因补偿性宣泄,无聊与寂寞的宣泄,社会隔离感4、概念:什么是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
网络社区的特征:虚拟性、跨地域、人性化、开放性。
见p180第九章网络传播与政治1、概念:网络政治:在网络社会中,国际范围内的各种网络主体争夺网络生存空间权力的活动。
同时,在国家政权内部,网民通过参与国家、政府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意愿的表达形成网络公意和网络舆论从而影响国家、政府对既定的政策及其执行加以调整的过程。
网络舆论: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上形成并通过网络传播的对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表达的倾向一致的议论。
2、中国政府网站的绩效评估从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站设计等四个方面衡量3、2009年,洛阳网民“老牛”当选该市人大代表,被称为“全国第一个网民人大代表”。
4、网络舆论的特点:(见p188,简答题,结合实例分析)现实与虚拟、互动与放大、媒体互动比如铜须门事件、孙志刚事件、邓玉娇事件5、如何理解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传播的非理性、“群体极化”倾向以及从众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是美国法哲学家、芝加歌大学法学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2001)一书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