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

网络传播学彭兰复习提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阿帕网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Tcp/ip互联网壮大原因www(P25)ipv6网格计算P2p语义网Web2.0媒介融合(五个层面、表现)p9电子纸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带宽SGMLHTMLXML MS FRONTPAGE DreamweaverPdf(优点)RSS p18Widget新一代电子报纸(表现)新一代电子杂志(特点)TelnetGopherE-mailUsenet(网络新闻)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p 26 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博客播客维客社会化书签(网络书签)SNS(社会网络服务)p30六度分隔理论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网络传播渠道的多重属性网络技术特点。
技术近视p34技术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网络传播媒介属性网络传播的特性。
一、网络传播复合性(传播形态、具体形式)多媒体整合(融合)“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公共话语空间私人话语空间公共领域(三要素)p39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二、网络传播开放性(格局、过程)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p47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品(特点)长尾理论p53经营平台网络5特征UGC(用户生产内容)p55作为传统经济的延伸。
体验经济 p58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定义、特性、开发)网络情境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区别传统媒体本质属性虚拟虚拟社群第三章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人类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概念、方式、动机、特点、非制度化传播)社会化 p64二、网路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电邮特点聊天(两种、方式、效果)博客播客网络游戏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可匿名性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p71IAD p72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黑洞体验网络空间基本心理特张9个网络成瘾症社会化的作用群体传播群体社区社会助长作用乌合之众去个体化 p84群体极化组织传播内联网金字塔—网络式互联网 CIS p90 网络宣传大众传播第四媒体第四章第一节网站ISP IAP ICP p103 网站的传播特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化繁为简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
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
“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
“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图像)展开讲述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图像)①从何而来(第1章)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发展基础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发展逻辑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
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网络出现后?怎么进行传播?网络的属性和形态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硬件系统: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2、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
2、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
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
三、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的日常交流是类似的。
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交流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
用术语表示,网络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鉴于不同实体的任务和实体间通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通信一般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每一层协议有不同的功能。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通信体系结构,OSI模型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层次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在主机内部需要发送数据时,应用层数据会逐渐转换为更低层数据,直到最底层的物理信号,然后被传输出去;接受数据时会将低层信号逐级转换为高层数据,直到转换为应用层相关数据,被各种程序所调用。
【web技术原理与应用】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IP地址分为静态IP地址(固定不变)和动态IP地址(每一次登录后地址都可能不一样)。
彭兰

彭兰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1991年7月至
2015年6月在中国人
民大学任教。
兼任湖
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
讲座教授、中国新闻
史学会网络传播史分
会副会长。
国内最早
从事新媒体传播教学
与研究的学者之一。
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学》《社
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等20余
部著作或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CSSCI论文80余篇,承担了包括国家
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在内的数项重要项目。
获全国
优秀博士论文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
精品教材奖、"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三等奖、“北京新闻奖论文类奖”二等奖、中国社
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评选的首届新闻学与传播学优秀论文奖、中国新闻史学会颁发
的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主持的“数字传播技
术应用”课程获国家级及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
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
2017年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版,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仅9人入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第二节HTML语言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第二节网站的规划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第五章网络营销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第二节网络广告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第五节电子商务下编网络传播理论★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第二节网上诽谤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后记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
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二、网络的种类(一)、广域网和局域网(二)、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同轴电缆:局域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传输介质。
它由内外两个导体组成,内导体多是单股线或多股线,外导体通常由编织线组成并围裹着内导体。
通常我们的公用有线电视系统(CATV)就是采用的同轴电缆。
CATV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三、网络协议四、网络互联技术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1.1946年,2.15,电予数值积分计算机在美困举行揭幕典礼,标志电脑时代开端。
以冷战军备目的,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暑建立了阿帕网,关键思想是将不同类型的局域网及广域网互联,成为一个网络间的互联网络。
2.1974年,TCP/IP协议,即电脑之间彼此传输数据的规则集合。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
成为美境内广域网的骨干基础3.1991年,欧洲开始用美国的TCP/IP协议发展网络建立欧洲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ISHW,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4.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国情咨文宣布将投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问建成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光纤网络联结所有通信系统数据库,电信消费设施,传输多媒体改变社会信息交流形式互联网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第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第二、促进信息共享作为普遍的用户需求,成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量。
第三、互联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非常开放的策略,对开发者和用户都不施加不必要的限制。
第四、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设施的同时,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简单的访问手段,几乎所有领域、所有的人都可以掌握它、利用它。
第五、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服务的开发,使互联网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网络的利用日益加强。
第二节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一、第一阶段1995年以前,互联网萌芽到初步成型阶段与因特网的链接依靠拨号线路与电子邮件技术。
1. 1987年9月,与德国大学合作困际联网项目即中困学术网,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图片)建成第一个国际因特网电子邮件结点,发出第一判电了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3.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工程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二、第二阶段1995年到2000年中句,互联网发展第一高峰通过对TCP/IP协议的使用,我困汁算机网络均可实现冈特恻的主要功能。
商业化。
1. 1995年,国家邮电部开通中国公用因特网络,作为公共商用网向公共开放,提供服务1996年底,困内ISP达到60-80家,网络用户到10万。
1995年1月,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上网:中国第一份电子杂志神州学人/2.1997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3.1999年7月,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概念股(2000年4月,科技股下跌,网络行业陷入困境三、第三阶段:2000年中旬-2003年底,三级办新闻网站格局形成l、在党中央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增加,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中央级新闻单位.省市一级.地市一级。
2、大批裁员进行自我保护;03年开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推动以短信为主的无线增值业务留存公司特点:最早抢占眼球,拥有雄厚的媒体资源,有强大资本背景四、第四阶段:2003年底开始,互联网发展第二次高峰l、特征:技术基础上,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普及;发展态势上,新闻网站队伍壮大,门户网站盈利;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网络民意表达活跃。
2、2003年NASDAQ,我困互联网三年冰冻期结束04年上市热潮,TOM互联网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网、金融界、e龙、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
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
其中盛大网络登陆纳市,并在上市当天成为全球市价最高的专业网络游戏公司。
特点:上市网络企业类型不同,以专业网站为主,在线服务,网络服务,无线增值业务,商业模式清晰,行业地位稳定,市场前景良好,与传统领域结合(05年,并购与重组)延伸:我困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竞争格局互联网发展未来的数字化生活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一)、TELNET (远程登录系统)这是互联网最早提供的服务之一,这种服务可将用户主机与远程主机连接起来,作为该主机的终端来使用,这样用户就可以享有远程主机提供的各种服务。
TELNET 由客户软件、服务器软件和TELNET 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
(二)、FTP (文件传送)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TCP\IP协议集中应用层基本协议之一,也是互联网上广为应用的一种服务。
FTP 用于网络上两个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用户也可以从主机上拷贝各种文件。
用户与提供FTP的服务器连接并登录之后,就可以进行文件传输。
FTP 可传输的文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件传输、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
(三)E-mail (电子邮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通信联系的手段,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
除了可用来交换信息外,也可以用来查询信息,实现FTP 等。
E-mail 系统由E-mail 客户软件、E-mail 服务器和通信协议三部分组成。
(四)Gopher (信息检索)一种信息检索系统,Gopher 用菜单的方式将服务器的信息检索服务提供给用户。
它与Telnet、FTP等相比,它的界面更加直观、友好。
(五)WWW(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也可称为Web,中译名为万维网,是互联网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
WWW的主要优点有:多媒体方式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这使互联网的使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
超链接:将不同地点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可以从一个文献迅速转到另一个文献而无需用户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解。
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这使普通用户无需记忆特别的命令,就可在图形化的界面上浏览信息。
(六)BBS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服务形式。
BBS站点有些是独立的,需要通过公用电话网利用Telnet软件才能进行访问。
但现在大部分BBS 挂在互联网上,通过WWW浏览器便能访问。
(七)聊天聊天是指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一对一或多对多的实时交流。
(八)即时传呼即时传呼(Instant Messaging)是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一个信息发送业务。
它可以使计算机用户在网上跟踪同时在网上逗留的亲朋好友。
(九)Usenet(网络新闻)Usenet是互联网上的一种信息服务,是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网络新闻组的集合。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服务可以与世界各地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就任何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阅读网络新闻组中的信息或者在新闻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用户在加入或者退出新闻组都是完全自由的。
二、互联网的有关概念(一)域名(Domain Name)(二)URL(统一资源定位器)(三)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