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 网络传播学 笔记

合集下载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3)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 (3)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3)2.网站传播的特点 (3)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4)1.网络论坛的形式 (4)2.网络论坛的作用 (4)3.网络论坛的成员关系 (6)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6)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6)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7)3.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7)4.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8)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会化舞台 (9)1.博客的社会意义 (9)2.博客的传播结构 (10)3.博客的传播特点 (10)4.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1)5.后博客时代的博客价值 (11)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11)1.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1)2.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2)3.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2)第六节SNS:小世界的映射 (13)1.SNS的基本含义 (13)2.SNS的传播结构 (13)3.SNS的传播特点 (14)4.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4)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15)1.微博的社会意义 (15)2.微博的传播结构 (16)3.博客的传播特点 (16)4.微博的传播特点 (16)5.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7)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18)1.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18)2.微信朋友圈及其影响 (19)3.微信群及其影响 (20)4.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传播特点 (21)第九节APP传播:垂直内容的移动化包装 (21)1.APP兴起的技术基础 (21)2.APP及其传播特点 (21)第十节移动视频直播:在场、表演与陪伴 (22)1.新闻事件的网络直播:从现场到在场 (22)2.社交互动性直播:“表演”“在场感”及“陪伴” (23)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一节网站传播:大众传播的延续1.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网站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ISP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意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指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口与相关服务的机构。

烟台大学彭兰 网络传播学 笔记

烟台大学彭兰 网络传播学 笔记

网络传播学彭兰目录第一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1)第一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1 第二节互联网的主要技术.................................................................................................4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 (11)第一节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1 第二节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1 第三节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16 第四节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18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 (19)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19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23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27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29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 .. (31)第一节网站传播..............................................................................................................31 第二节即时通信传播 ......................................................................................................34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 ......................................................................................................36 第四节博客传播..............................................................................................................41 第五节搜索引擎传播 ......................................................................................................44 第六节 R S S 传播..............................................................................................................46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 (48)第一节网络传播中的文字符号.......................................................................................48 第二节网络传播中的图形、图像符号............................................................................49 第三节网络传播文本的总体特点 ...................................................................................51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 (53)第一节网络中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构成............................................................................53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中的竞争与合作....................................................................57 第三节新闻网站的任务与业务构成 ...............................................................................59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 (64)第一节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 ...................................................................................64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需求 ..................................................................................................65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67)1。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一章笔记(彭兰)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一章笔记(彭兰)

第一章新媒体发展的三条线索与用户的“节点化”第一节从门户时代到泛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演变一、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大众传播领域之初,最先出现的传播渠道是门户网站。

它的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角色。

之后,随着搜索引擎以及此后兴起的各种新类型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分发平台,逐步打破了门户网站的垄断地位。

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分发平台的聚合和分发特点:(一)门户网站、资讯客户端:编辑把关+大众化推送(二)搜索引擎:多元搜索+算法调度(三)社会化媒体: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四)个性化推荐平台:个性分析+算法匹配(五)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六)专业化服务平台:生活场景+资讯推送二、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一)Web 1.0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1、模式特点:Web1.0时代以万维网为主要平台,以网站的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可称为大众门户模式。

大众门户模式是传统大众传播的点对面模式的延伸,在这样的模式下,网站扮演着互联网传播中心的角色,而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心,是依靠丰富的内容,网站以内容聚集起用户,由此带来流量。

2、用户特点:该模式中,用户仍然是线性传播的一端,与网站的地位是天然不平等的。

网民在获取信息方面仍然是被动的。

即使有一定的反馈手段,如留言跟帖,但反馈功能的开关控制在网站编辑手上。

(二)Web 2.0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1、模式特点:在Web2.0及其他技术的推动下,个人门户的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它的传播网络是有无数的网络节点,用户及它们之间的多元连接共同构成的人的关系网络,其特点有: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4)社交关系网络成为信息的个性化筛选;5)网络传播多层次,且传播路径易于观察。

在这样的网络中,信息传播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复制过程,而是信息的不断再生产过程。

从传播格局上看,个人化门户模式带来了一个“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化繁为简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

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

“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

“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图像)展开讲述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图像)①从何而来(第1章)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发展基础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发展逻辑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

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网络出现后?怎么进行传播?网络的属性和形态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31页文档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31页文档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的余香。
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教授第三版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网络协议(1)网络协议的含义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

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

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 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新媒体用户研究笔记彭兰

新媒体用户研究笔记彭兰

第三章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网络社会与个体化节点一、个性化节点地位的不断上升网络社交平台结构的演变,使得网络中人的“关系网络”更加明晰,个体节点的地位上升。

早期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是被圈定在特定社区内的特定社区内的互动。

这样一种圈层结构使得社区边界明确,社区成员有较明确的身份意识,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更容易形成。

但却很难体现自己独立的存在感。

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交环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消除了明确的边界,形成了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动态的,边界可以随时伸缩的社交空间。

这样的社交空间更有利于人们获取社会资本。

而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息息相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关系,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越多,则个人的社会资本存量越大。

总体而言,从“圈式结构”到“链式结构”这样一种社交空间的结构变化,意味着个体突破了小范围的集体约束,进入到一个更开放的社会网络中,增强了个体作为节点的存在感和意义。

二、个性化节点在网络社会中的诉求(1)自我塑造与存在感:人们试图通过自我形象塑造以及相关能力的展示来寻求存在感,而不同的社交平台则会给予用户不同的存在方式,同一平台中用户本身的差异也会让用户自身形成不同的“醒目”程度。

这种存在感不仅关系到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时也会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感。

(2)情绪表达与情感支持: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尤其是互动行为)都是用户情感调节和管理的一种方式,人们通常在网络中的情绪释放更为强烈。

互联网发展早期,网络的“去抑制”功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情绪释放,随着实名制网络应用越来越多,“去抑制”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网络社会仍旧是人们重要的情绪释放窗口。

(3)社会归属感与社会参与:获取社会归属感是人们减少孤独的重要方式,而网络中的多种社区、社群、圈子都能带来归属感,通常加入这些群体通过门槛和成本都相对较低。

(4)社会网络构建与资本获取:人们希望在网络互动中获得更多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空间发展的资源性回报,而新的社交平台推动了个人社会网络的构建,使得人们的关系扩张有了更多可能,为人们赢得了更多获得社会成本的机会。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 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