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5.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5.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名师教案

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营城第一高级中学王晨霞【教材和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两节内容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2、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种种问题的探究,掌握科学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探究过程,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去创新和实践,提倡多动脑、动手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德。

【教学目标】(1)能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3)结合运动分解的知识,明确两个分运动的特点。

(4)知道判断运动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教学重点】平抛运动轨迹的描绘。

【教学难点】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以及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及抛出点坐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加深对平抛运动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多媒体: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Excel软件、摄像头等。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课前:登陆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提示:请登陆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一、引入新课提问:小游戏中,飞机投弹如何才能准确击中敌舰目标呢?炮弹做平抛运动在空中一瞬即逝,优美的曲线随即成为历史,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无法研究平抛运动。

《第五章 3 实验_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

《第五章 3 实验_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

《实验_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抛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匀加速运动的原理。

3. 能够独立进行平抛运动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4. 培养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抛运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总结。

2. 教学难点: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掌握其分解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斜槽、小球、木板、记录纸、铅笔等。

2. 实验环境:确保实验环境安全,避免干扰因素。

3. 教材与课件:准备相关教材和课件,辅助讲解。

4. 讲解与示范:教师提前准备好讲解和示范视频,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平抛运动实例,如投掷铅球、飞行导弹、小球做斜下抛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征,并引出平抛运动的观点。

设计提问: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都是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下落。

教师总结:这种运动我们称之为平抛运动。

2. 介绍实验目标和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理解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教师提问:我们该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回答:应用频闪照相或视频分析等方法,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

3. 实验操作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记录数据。

教师提示: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正确应用仪器?学生回答:注意仪器的正确应用方法,如调整角度使小球能准确落在镜面中,注意频闪的频率等。

4. 数据分析与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设计提问:通过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发现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且在竖直方向上速度增加,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

教师总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研究平抛运动【教学目标】1.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2.通过实验,知道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能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平抛运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在研究抛体运动中的作用。

经历抛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抛体运动问题。

能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抛体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器材进行物理实验以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中能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通过合作实验,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对抛体运动规律的探究,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热情,并从中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

有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有关的抛体问题。

通过合作实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具有团队精神。

【情景导入】1.运动员水平击出的排球,水龙头喷出的水流……都是平抛运动,请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确定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不计空气阻力)简答:由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并且重力为恒力,加速度为g(大小、方向恒定),故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扔炸弹,试分析炸弹做何种运动?简答:炸弹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具有与飞机同样的水平初速度,且受重力,初速度与重力方向成90o角,所以做曲线运动。

图6―3―1【达标检测】1.如图6—3—9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小球A 沿轨道滑下,离开轨道末端(末端水平)时撞开轻质接触式开关S ,被电磁铁吸住的小球B 同时自由下落,改变整个装置的高度H 做同样的实验,发现位于同一高度的A .B 两球总是同时落地,该实验现象说明了A 球在离开轨道后( )A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图6―3―8图6―3―9B .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C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D .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解析:位于同一高度的A .B 两球总是同时落地,说明了A 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1: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学生做完分组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心里感慨万千。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主要任务,一是描出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判断该轨迹是不是抛物线;二是计算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课本中的学生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需要重复几十次的实验才能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经过的几个位置,才能描绘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实验的误差大(老教材所述方法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但"先用眼睛粗略地确定",然后"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确定小球通过的位置",既不便于把握,又使实验结果难以达到较高的精度。

经过改进后的实验用过球指示器,比原先有提高。

常规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器材的安装2(坐标原点的确定3(小球起始位置的确定4(小球运动轨迹的描绘有没有更简洁的实验,在学生乒乒乓乓的落球声中,我思考着。

其实新课改读本给出了许多具有改进意义的实验,但是老师已经墨守陈规,习惯于自己所熟知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愿改进。

另外,实验室现有的的器材也是这种经典实验器材。

至于自己动手改良实验,改进实验方案,自制教具,又谈何容易,教学任务的压迫,高考模式的限定.更何况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做实验时可能出现的失误成了命题的热点:忘记记录抛出点O的位置、有描绘物体运动轨迹不完整等情况,这些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处理方法是高考出题的方向.所以讲实验效果并不一定差,因此试验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效果如何,这一切在高考的笔答实验中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实验的改进似乎成了一句空谈。

2:研究平抛运动教学反思1、先复习曲线运动的条件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从演示实验入手,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并清楚平抛运动的条件。

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如何研究平抛运动。

这样的引入是比较合理,教学后从学生的反馈结果了解到效果不错,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实验_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说课稿

实验_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改进、实验教学过程、实验反思与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从本节实验的单元地位、高考地位、实验教学地位3方面进行分析。

(1)单元地位:本节是上一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实际应用,为学习下一节“抛体运动规律”作好铺垫(2)高考地位: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学生必做实验。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个重要模型,贯穿高中物理始末,同时与生活息息相关,十分重要(3)实验地位: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是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而实验教学正是科学探究的最重要的形式。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分析对本节实验学习的帮助,设置教学的重难点。

(1)已有经验:通过实验获取及处理直线运动数据的能力、能够从分运动的特点出发去认识曲线运动(2)实验教学重难点:设计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及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平抛运动的特点二、实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从以下3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历探究过程中,知道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学习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先分解再合成的研究方法。

2、学科素养目标:通过探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在学生认识了平抛运动后,能够从分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曲线运动,知道分运动的特点即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所以实验内容为设计实验得到平抛运动的分运动。

实验方法采用演示实验法,通过频闪照片得到分运动进行分析。

四、实验改进基于教材的实验案例,对教材中的实验案例进行改进。

采用频闪照相法进行实验,改变拍照方法:分别从平抛运动侧面和正上方拍照分别得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运动照片五、实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2平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平抛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平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掌握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致和认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掌握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平抛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2. 平抛运动的规律。

3. 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平抛运动的规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平抛运动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的平抛运动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大家思考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 学习:通过讲解平抛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验:进行一个平抛运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平抛运动过程中的变化,掌握相关知识。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抛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巩固知识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平抛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平抛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份小结。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_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抛体运动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察生活中的抛体运动通过视频观察生活中的抛体运动初步认识平抛运动图甲: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柯受良驾跑车成功飞越了黄河天堑壶口瀑布,宽度达55米,获得了“亚洲第一飞人”的称号。

柯受良驾驶的跑车以很快的速度从岸边飞出,稳稳的落在稍低一点的对岸,跑车的方向水平,仅受到的作用,跑车做的是运动;图乙:水柱从瓶底的水平管中喷出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图丙:2012年7月下旬,河北省部分地区遭受洪涝、风雹灾害后,省军区立即启动军地联合应急指挥机制,先后协调1000余名驻冀部队官兵紧急集结待命,组织2000多名武警官兵和民兵紧急投入抢险救灾一线。

军地联合指挥部已协调出动飞机空投饮用水、食品以及帐篷、棉被等物资,截至23日18时,共空投13次,物资26吨。

飞机空投物资时,降落伞未打开之前,物资只受重力作用,做运动,降落伞打开后,由于较大,不能忽略,所以物资在空中的运动已经不能看成是平抛运动了。

知识点11.定义:2.抛体运动的条件:3.平抛运动的性质:知识点2探究平抛运动及其规律:(分组讨论)1.用平抛仪的实验探究(1)竖直方向分运动性质的探究.①实验现象:从同一高度同时分别平抛和自由下落的两个小铁珠,总是相碰(同时到达DF轨道).②现象分析:两小铁珠相碰(或同时达到DF轨道)说明运动时间,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甲乙丙平抛运动的规律平抛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运动.(2)水平方向分运动性质的探究.①实验现象:从距离轨道A、B出口相同高度、同时释放的小铁珠,总会在轨道上相遇.②现象分析:两轨道上的小铁球离开轨道出口时初速度,离开轨道出口在光滑水平轨道上的小铁珠做运动.两小铁珠相碰,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两小铁珠的水平位移,故轨道A上的小铁珠抛出后,在水平方向的运动是运动.知识点31.平抛运动可以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研究:(1)位移关系:水平方向:(2)竖直方向:(2)速度关系水平分速度:竖直分速度:xyxvyv vθαysOs学情分析特点:好奇心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学生的知识总结归纳水平较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省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省一等奖)

让物理实验充满研究的乐趣——以“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孙策(浙江省慈溪市慈中书院,浙江慈溪315300)“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这节课旨在借助实验从定量角度对平抛运动做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推导与物理现实之间的联系,对平抛运动的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三种定量研究平抛运动的参考案例,绝大多数教师只重点讲了参考案例一,还有些教师会对后面两个参考案例做一些简略的介绍,但能让学生参与后面两个实验方案设计的情况就非常少。

虽然知道参考案例一后,学生完成一些题目基本不成问题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积极开发教材中没有的或者没重点介绍的物理实验课程。

因为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的本源就是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对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1传统常规实验:教师应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资源开展实验;2低成本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或工具来设计物理实验;3设计探究性实验:鼓励教师设计感知体验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或规律。

因此,一旦有机会可以有多种方案来研究同一个物理规律时,我们绝对不能轻易放过,至少应该再去深入研究一种方案,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思维。

其实参考案例二水柱法研究平抛运动是一个绝佳的案例,只要教师自己能亲自动手搜集相关实验器材,认真设计探究性实验,从该参考案例的引入、改进、完善、最后动手操作,一步步带领学生不断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方案,和学生一起体验实验探究中的辛酸苦辣。

这样的一堂课下来,相信学生定会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满满的爱意,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的三点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以教材中的参考案例二为基础,设计了“水柱法研究平抛运动”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前一节“平抛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实验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实验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实验轨迹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

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 和y ,根据重力加速度g 的数值、利用公式221gt y =,求出小球飞行时间t ,再利用公式t v x 0=,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教学重点: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利用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斜槽,铁架台,金属小球,木板(附竖直固定支架),有孔的卡片,坐标纸,图钉,刻度尺,重锤线,铅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引入新课)1、什么是平抛运动?2、如何将平抛运动进行分解?3、平抛运动的轨迹有什么特点?(追问:到底是不是抛物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本节课从实验角度研究平抛运动)【进行新课】首先考虑如何获取运动轨迹?教材提供案例: (一)描迹法:(二)喷水法:结合PPT 简介 (三)照相法:结合PPT 简介v =本节课采用最经典的第一套方案。

实验目的和原理见上方。

首先,请同学们自学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

实验步骤: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的切线保持水平。

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 :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白纸上的水平投影点O ,O 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

用铅笔在卡片缺口处的白纸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

保证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

5、计算初速度:取下白纸,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在曲线上选取A 、B 、C 、D 、E 、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 和y 。

用公式x =v 0t 和221gt y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 0,最后计算出v 0的平均值。

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实验注意事项:(1)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木板平面竖直且平行于小球平抛的轨道平面,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3)坐标原点不在斜槽口的末端,应在槽口上方小球球心处(4)小球应在同一位置无初速自由释放;释放的高度要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5)实验过程中木板不能动(6)要在平抛轨道上选取距O 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的误差较小。

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检验自学成果)1.如何检验斜槽末端部分是否水平 ?2.怎么判断木板面是否竖直?3.怎么确定坐标原点o ,建立直角坐标系?实验数据的处理(结合PPT 讲解)在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 、B 、C 、D 、E 、F 。

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 ,y ),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 验证轨迹是抛物线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2ax y =,将某点的坐标(x ,y )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 ,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其他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2. 计算初速度利用公式221gt y =,求出小球飞行时间t ,再利用公式t v x 0=,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0v ,最后计算出0v 的平均值,将计算结果填入上面的表格中实验结论1. 2. 误差分析分析本实验中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至少说出两条)1. 2.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本节实验)1、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减少空气阻力对小球的影响,所以选择小球时,应选择下列的:( )A 、实心小铁球;B 、空心小铁球;C 、实心小木球;D 、以上三种球都可以;2、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已备有下列器材:白纸、图钉、平板、铅笔、弧形斜槽、小球、刻度尺、铁架台,还需要下列器材器材中的:[ ] A 、秒表 B 、天平 C 、重锤线 D 、测力计3、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滚下的初始位置不同,则正确的是 [ ]A .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不同B .小球每次做不同的抛物线运动C .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均不同D .小球通过相同的水平位移所用时间均不同 4、下列哪些因素会使本实验的误差增大 ( )A .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B .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C .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D .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作计算的点离原点O 较远课堂小结:课后思考: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描绘得到的平抛物体的轨迹的一部分,抛出点的位置没有记录,如何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作业】P15问题与练习:1、2题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知道了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来具体的研究曲线运动。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种种问题的探究,掌握科学认识物理规律的方法。

效果分析在本节课中,由于课堂问题设置合理,教学环节完整,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实现了新课标要求,教学效果不错。

教材分析《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这节内容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及《曲线运动》和《平抛运动》这两节内容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教科书中提供了三个参考方案,描绘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由于实验条件和场地的限制,我决定选用第一种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另外,结合课外教材又给学生补充了频闪照相法和喷水法两种参考方案,主要让学生多一些经验储备。

评测练习1.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已有下列器材:有孔的硬纸片、白纸、图钉、斜槽、刻度尺、小球,还需要的器材有()A.秒表B.平木板C.重锤线D.铅笔2.下列哪些因素会使“研究平抛运动”实验的误差增大()A.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B.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C.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作计算的点离原点O较远3.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上不同位置释放,则各次相比相同的是( )A.小球的初速度B.小球的运动轨迹C.小球在空中下落同一高度所用的时间D.小球通过相同水平位移所用的时间4.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减小空气阻力对小球运动的影响,应采用() A.实心小铁球B.空心小铁球C.实心小木球D.以上三种小球都可以5.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证小球飞出时,速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B.保证小球飞出时,初速度水平C.保证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都相等D.保证小球运动的轨道是一条抛物线6.数码照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大约能拍摄15帧.一同学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面上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的特点B.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水平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点C.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竖直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点D.只要测出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竖直距离,就能判断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特点7.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某同学只记录了运动途中的A、B、C三点位置,取A点为坐标原点,则各点的位置坐标如图所示(取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抛出点的位置坐标是(0,0)B .小球抛出点的位置坐标是(-20,-5)C .小球平抛初速度为2 m/sD .小球平抛初速度为1 m/s8.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某同学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有一处失误,假设他在安装实验装置和进行其他操作时准确无误。

(1)观察右图可知,他的失误之处是: 。

(2)他根据记录建立坐标系,运用根据实验原理测得平抛初速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相等”、“偏小”) 。

9.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 cm ,如果g 取10m/s 2,那么:(1)闪光频率是______Hz 。

(2)小球运动中水平分速度的大小是______m/s 。

(3)小球经过B 点时速度大小是______m/s 。

10.请你由平抛运动原理设计测量弹射器弹丸出射初速度的实验方法,提供的实验器材:弹射器(含弹丸,见示意图);铁架台(带有夹具);刻度尺。

(1)画出实验示意图;(2)在安装弹射器时应注意:________;(3)实验中需要测量的量(并在示意图中用字母标出)________; (4)由于弹射器每次射出的弹丸初速度不可能完全相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5)计算公式:________。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的,从整节课来看较好完成达到了课标要求,讲课时语言精练,表达准确到位;实验过程的处理较好,学生参与度高且实验效果较好。

板书设计不够工整,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标分析对于第3节《实验:探究平抛运动》这一节,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1)知道平抛运动的条件及相应控制方法。

(2)知道用实验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

(3)知道判断平抛运动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

(4)知道测量初速度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5)会推导平抛运动初速度的表达式,会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