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合集下载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

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贡献政法系0602班14号唐培燕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黑格尔又不承认发展有个终点,并积极的去追求这个终点。

为了建立一个永恒不变、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体系,他不得不创造一个纯粹的、完善的绝对的东西,它既是体系的起点,又是体系的终点。

即用哲学的语言就是“绝对精神”。

一、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作为统一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2)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运动的。

(3)应用逻辑学,它又包括两个部分: 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1、黑格尔关于体系的思想前后变化比较大。

在《精神现象学》中,他把哲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现象学,第二部分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也被他称之为应用逻辑学)。

1817年《哲学全书》出版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基本定型为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精神现象学则构成了哲学体系的“导言”。

黑格尔生前出版了四部著作,实际上只有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都是纲要。

不仅如此,实际上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精神现象学是“历史”,逻辑学是“逻辑”。

“逻辑”以“历史”为前提,“历史”以“逻辑”为本质,历史和逻辑是一致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绝对精神的“史前史”--在精神现象学之前,绝对是绝对,但还不是绝对精神(还不是现实的绝对)。

精神现象学的结果是人类精神达到了绝对知识,逻辑学就是从此出发,讨论纯粹知识-纯思想规定-范畴。

换言之,精神现象学是从历史的角度描述绝对精神,逻辑学则是从逻辑的角度,从本质的角度描述绝对精神。

2、存在或有可以界说为“我即是我”,为绝对无差别性或同一性。

这涉及到康德、费希特和谢林。

康德的先验演绎(客观演绎)的前提就是“我是我”--A=A,即分析的统一,费希特:自我设定自我本身。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0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2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学分:4学时:68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可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专业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唯理论、经验论、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经院哲学的进程;文艺复兴和现代哲学的开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进程,启蒙运动的本质;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之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托马斯、笛卡尔、洛克、康德、黑格尔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2是以下课程基础: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05年第一版《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一版2国内教材参考书:(1)《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全增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3)《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4)《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3国外教材参考书:(1)《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2)《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著,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3)《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威廉·魏施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版(4)《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著,中华书局,2005第一版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经院哲学的兴起、鼎盛及其衰落的历史进程。

西哲简史笔记

西哲简史笔记

填空题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1、提出“水本原说”的早期自然哲学家是泰利斯2、提出“无定说”的早期自然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3、提出“气本原说”的早期自然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美尼4、在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中,逻各斯可以被理解为“理性” “原则” “规律”等5、巴门尼德提出“是者” 是世界的本原,他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6、芝诺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运动中事物没有快慢之分)、“飞矢不动”、“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7、芝诺(斯多亚派创始人之一)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在《理想国》一书中)8、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9、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10、高尔吉亚提出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 这一相对主义原则。

11、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和“德性就是知识”,他提出“无人有意作恶“,苏的方法“助产术” 即交谈对话法。

12、柏拉图提出“哲学家王”的主张13、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第六章晚期希腊哲学14、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然观认为原子除有形状、位置、次序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

15、怀疑派哲学家皮罗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第七章基督教哲学16、拉克坦修的《神圣的原理》从理论上宣布了基督统治时代的开始。

17、贝尔伽尔首先将辩证法用于神学讨论,安瑟尔谟推广了,他被称“经院哲学之父”。

18、査士丁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

19、德尔图良的“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和达米安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思想一致。

20、教父对待希腊哲学的态度有两种理性辩护主义和信仰主义。

21、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他的“我怀疑,故我存在”的怀疑论是笛卡儿的“我是故我在”的先声。

黑格尔哲学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对德国历史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对德国历史的影响德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毫无疑问就是黑格尔。

他的哲学在德国及欧洲哲学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黑格尔的影响不仅仅在哲学领域,甚至在德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也可以看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黑格尔哲学对德国历史的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黑格尔哲学的了解和认识。

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可以被概括为绝对理性主义。

他认为绝对知识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即所有真理最终指向的一种最终真理,也就是绝对知识。

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体现在世界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法律、艺术、文化等。

他的哲学一直对德国哲学和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黑格尔强调的绝对理性主义是一种极有争议的思想,因为这与现代思想所强调的相对主义相去甚远。

然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确立了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方向,并深刻影响到了不同领域的发展。

二、黑格尔哲学在德国的影响1.政治影响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他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实化,这意味着国家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所在。

因此,国家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变得重要而令人难以置信。

黑格尔关于国家的哲学深刻影响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包括国家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

这也为德国政治的复杂性铺平了道路。

2.文化和艺术影响德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受到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强调精神领域的意义,并认为它们与物质世界相等。

这导致了对整个文化生活的深刻思考和重要的转变。

黑格尔关于艺术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揭示了绝对知识在视觉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此外,黑格尔对音乐的深刻洞察也在音乐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哲学影响黑格尔对德国哲学和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发展。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包括费尽和尼采。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德国哲学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领了德国哲学的走向。

这与德国作为哲学中心有关,这一地位随着黑格尔的出现而进一步巩固。

西方马克思考试

西方马克思考试

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

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

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文化革命论:葛兰西认为,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武装夺取政权,而是工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只有采用阵地战的方式,在市民社会中获得普遍的领导权,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实践哲学: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

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与唯心主义哲学观;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

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

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

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简述卢卡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基本思想。

(1)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大思想家卢卡奇(1885-1971)的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2)《历代与阶级意识》是一部多层次的哲学著作,或者说政治哲学著作。

整部著作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

卢卡奇在其中深刻地论述了他对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哲学问题的理解,提出了他对历史及其主体以及物化问题的解释,阐明了无产阶段及其阶级意识的历史作用。

论马克思关于哲学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哲学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思想

一、问题的提出在19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中,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明,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

这一问题后来被学界称为“柯尔施问题”。

柯尔施指出,不论是资产阶级教授们还是自诩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都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具有统一性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的事实”持有否定的态度。

〔1〕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只是19世纪哲学史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分支”而已,于是将其视为是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考虑。

〔2〕而自诩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们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不予重视,认为哲学没有现实性,是伪现实,主张以个别的经济事实为根据展开研究,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因素清理出去。

他们批判形而上学,反对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看作是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与克服。

也正是基于此,“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去专门谈论纯粹理论的问题,认为世界上最本真的现实就是经济现实,而包括哲学、宗教与艺术等在内的“纯粹意识形态”是空想家头脑中幻想的东西,是伪现实,是非现实性的存在。

柯尔施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将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阐释”(18FKS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海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柯尔施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哲学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指出哲学具有现实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

然而,马克思本人却认为哲学既具有现实性,同时又具有非现实性。

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哲学具有相对现实性,而哲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就其根本而言是一种理论,则表现出一种非现实性。

柯尔施看到了哲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的一面,即哲学的相对现实性一面,而忽略了哲学作为理论形态不可避免的非现实性的缺陷。

哲学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问题启示我们应该将哲学放置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去考察,这对于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柯尔施的言说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柯尔施的言说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3206221 [作者简介]郑端(1969-),女,湖北长阳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① 在国内学术界,杨耕比较早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最近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可以参见杨耕:《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奠基者》,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② 参见聂锦芳:《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柯尔施的言说及其影响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北京100727)[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哈贝马斯[摘 要]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柯尔施19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来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理论实质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质,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哈贝马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3)0920025205一、问题的由来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似乎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不是始终把马克思视作哲学家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中,哲学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吗?在传统的话语谱系中,自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术语就获得了历史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则确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视域和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学术界逐步展开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批评,并提出了种种替代方案,诸如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等,意在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得哲学思想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是18世纪末-1论文联盟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得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得地位.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得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妨碍特别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得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完全得资产阶级性质得改革.然而,软弱无能得德国资产阶级全然没有力量用革命得手段从封建主手里夺取政权.德国国家政权仍然保持在贵族手中.当法国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得革命行动愈趋激烈,斗争规模愈益扩大得时候,可怕人民更甚于可怕封建势力得怯懦得德国资产阶级,马上吓得匍匐于普鲁士国王得座下,和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法国革命和本国人民革命了.这时得德国资产阶级当然对封建势力有些不满,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一定程度得进步耍求.然而,资产阶级得软弱性,对革命对人民群众得畏惧和憎恨,对封建势力、地主贵族得屈从和妥协,却使得它变成一个愈来愈反动得阶级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所走得道路,就只能是一种在贵族、封建主领导下,由君主政权实行得从上而下得改良得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地主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更加痛苦.黑格尔得哲学确实是这种处于特别矛盾地位得资产阶级得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得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错得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得反映确实是他得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得矛盾.黑格尔诞生在斯图加特得一个高级官吏得家庭,曾在图平根大学读书.wWwcOm 大学毕业后,黑格尔当过几年家庭教师,在班堡做过报纸编辑,在纽纶堡做过中学校长,后来做了海得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政府得聘请祖任了柏林大学得哲学讲座.黑格尔成了普鲁士王国得官方哲学家,他得哲学体系高踞着普鲁士王国国家哲学得地位.?黑格尔对普鲁士君主国家极尽其吹捧颂扬之能事,讲“国家存在确实是神在世界上得庄严得行进”,在普鲁士国家中自由差不多实现,理性已成为现实,因此,他认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最好得制度,应该永世长存.他认为贵族是社会上第一等级,国家政权应该交给贵族治理.黑格尔又是私有财产得辩护者,他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得,法权应当爱护市民社会得私有制.他认为资产阶级能够参加国家治理,然而有限制得.黑格尔一方面拥护资产阶级得私有财产,容许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治理;另一方面又维护等级制度,把贵族看做国家得第一等级,反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正如马克思讲得:“黑格尔盼望有中世纪得等级制度,然而要具有现代立法权得意义;他盼望有现代得立法权,然而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得外衣.这是最坏得一种混合主义”.(《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页)黑格尔得这种看法不仅反映了他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得矛盾,也是他得哲学思想上得矛盾得社会根源.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得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得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得一切现象得基础.一切现实事物基本上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得.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黑格尔所讲得“绝对观念”,“绝对精种”不是不得,只是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得概念从人得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得神圣得绝对物.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不是静止不动得,而是处于运动、进展之中得.绝对精神得进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差不多时期,即逻辑时期,自然时期和精神时期.最初,“绝对精神”完全处在自身之中,以纯粹抽象概念得形式完成了自身得逻辑得进展;然后,它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得物质性得东西——自然界,在那个时期上,“绝对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后,“绝对精神”在人得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因此它就摆脱了“弄化”得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得形式——精种得形式.因此,“绝对精神”得进展,确实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得过程.黑格尔哲学得整个体系也确实是按照“绝对精神”得进展时期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由上可见,黑格尔得“绝对精神”象宗教上得“上帝”一样,是世界万物得制造主,实际上,它确实是用哲学语言来称呼得“上帝”.费尔巴哈曾讲黑格尔哲学是“理性化了得神学”,这是完全正确得.黑格尔哲学得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得保守得反动得一面;只是在他得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得东西,这确实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因此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得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得自然科学材料比他得前辈要多得多.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上得许多新成就,不断地冲击着旧得形而上学得世界观.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大体形成得星云学讲在形而上学得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拉马克和哥德得进化思想,无不向人们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得,必须从进展得观点研究周围现实.作为当时尚有一定进步要求得德国资产阶级得哲学家黑格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同意了进展得观念,利用自然科学得新成就,并吸取前人得若干辩证思想提出自己得辩证法.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最充分、最系统地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得人,他用唯心主义观点表述了辩证法得差不多特征.马克思曾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奇化了,但综合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一般得运动形态得,还要算他最早.”(《资本论》第一卷17页)在黑格尔得唯心辩证法中包含着合理得内核——关于进展得学讲.黑格尔,要紧是在《逻辑学》一书中,第一次自觉地表述了辩证滋关于进展得三条差不多规律,即: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是黑格尔得一大贡献.然而,黑格尔辩证法讲得不是现实世界和人类认识得进展,而是作为“绝对精神”得各种规定或型式得纯粹概念、范畴得进展.黑格尔把这种进展了解为概念得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过渡得运动,而这种运动得源泉就在于概念本身所论文联盟包含得内在矛盾.在《逻辑学》得第一部分《存在论》中,黑格尔研究了质和量得范畴及其辩证联系,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批判了认为自然界中没有飞跃得形而上学观点.他讲,存在得变化不是平滑进化式得,不是只有量得增减,而是通过质量得相互转化,通过飞跃进行得.逐渐得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渐进性得中断”,引起全然得质变.黑格尔曾引用了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得事实讲明质量转化得规律.然而,这些现实得例证只是作为他得唯心辩证法得注足罢了.他所讲得质量互变,只是纯粹概念得逻辑推演.在《逻辑学》得第二部分《本质论》中,黑格尔考察了同一和差异、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必定和偶然、缘故和结果等等对立范畴得关系,提出了对立统一、矛盾是进展动力得思想.黑格尔批判了否认矛盾得形而上学得“抽象同一性”观点.他讲,同一是“具体得”,即包含着内在得差异和矛盾得.例如上述得每一对范畴就基本上既对立又统一得关系.内在矛盾是概念所固有得,因此概念才表现出自己得活动,才有进展.用黑格尔得话讲: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得根源”.所以,黑格尔讲得矛盾也不是现实得矛盾,同时不需要用现实得力量去加以解决,在他看来,一切矛盾到了“绝对观念”进展得最高时期,就自然地趋于绝对得同一,和谐地自相调解了.“否定之否定”得原则是构成黑格尔体系得一切部分得全然规律.所谓“否定之否定”确实是黑格尔得“正、反、合”三段式.按照黑格尔得讲法,一切进展过程,都通过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正题)被第二时期(反题)所否定,第二个时期叉被第三个时期(合题)所否定,第三个时期因此叫做合题,是因为它不仅推翻了前时期,而且把前两个时期得特点、按照新得方式在自身中结合起来.黑格尔得三段式是牵强附会地硬套在现实之上得一个公式.然而黑格尔得“否定之否定”原则却包含着关于进展不是直线式得而是螺旋式得前进上升运动得思想,他把否定作为进展得环节,指出辩证法得否定不是一次得单纯得否定,而是通过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以“扬弃”得方式保持了最初被否定得东西,从而综合了前此进展所取得得全部积极成果.黑格尔依照辩证法得差不多规律提出得其他一些重要原理,如真理是主观和客观得矛质统一,认识是从抽象到具体得过程,逻辑得东西和历史得东西得统一,等等,也都包含着非常有价值得辩证思想.总之,黑格尔在他得唯心主义得、概念得辩证法中天才地推测到了、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得辩证法,这确实是黑格尔辩证法得“合理内核”之所在,也是黑格尔伟大历史功续之所在.只是,我们差不多明白,黑格尔得辩证法是从纯粹思维动身得,它在极本性质上是唯心主义得,是建立在反科学得基础之上得;黑格尔仅仅是在他得唯心辩证法中推测到了客观事物得辩证法,而决没有科学地认识到辩证地发生着得客观实在过程;相反地,它实质上是在神奇得唯心主义得形式中歪曲了那个客观实在过程.因此,黑格尔得辩证法必定是不完全得.这表现在:一、“绝对精种”得进展不是无限得,当它达到自我意识得时候,进展就终止了,黑格尔宣布,他自己得哲学确实是“绝对精神”所达到得最完满论文联盟得自我认识,是最后得绝对得真理;二、自然界作为“绝对精神”得“异化”,在黑格尔看来,就全然没有任何进展;三、黑格尔认为,当“绝对精神”达到自我意识时,人类历史也达到了终点,不在前进了,他把普鲁士王国看成历史得顶峰,如此,辩证法得革命精神,在黑格尔反动唯心主义体系得重压下就被完全扼杀了.由上可见,黑格尔得辩证法在其现成得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得.因此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利用黑格尔辩证法得时候,认为第一件事确实是要对它作一番透彻得批判,剥去其唯心主义得外壳,使辩证法依其本来得形式呈现出来.黑格尔辩证法所包含得“合理内核”,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伟大首领马克思、思格斯得批判、改造,才能成为指导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得万能得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派的分化
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 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是把历史归结 为观念史、思想史 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 《黑格尔哲学批判》 生平和著作 《基督教的本质》 《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 《未来哲学原理》 《宗教的本质》 他是第一个指出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 人。他指出,现实的总和是自然界,人和人的 思维都是自然的产物,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 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 对黑格尔的批判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博大精深体系的法宝就是 第一性和第二性之辩 费尔巴哈论证黑格尔是混淆哲学与神学的根源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继承了近代哲学中 传统神学和泛神论的矛盾,黑格尔哲学虽然要 取代神学的位置,但最终还是导致了神学;否 定之否定,走向自己的反面。 人本学 上帝即是人的本质 爱的宗教 新黑格尔主义者的分类 注释者 创造性的继承者 概论 新黑格尔主义者的观点 新黑格尔主义者给予特别重视的范畴 代表人物:狄尔泰、柯林伍德、秦悌利 新黑格尔主义 克罗齐(意大利) 美学 逻辑学 经济学 伦理学 布拉德雷(英国) 罗伊斯(美国) “存在就是有效” 《基督教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罗伊斯在他的 整体哲学与基督教之间画了一个等号。
费尔巴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