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合集下载

阐述《费论》的语录

阐述《费论》的语录

阐述《费论》的语录恩格斯著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采用了其他人的语录,在此进行说明。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句话是恩格斯引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话。

在第一章第三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中出现。

黑格尔说的这句话表明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讨论了这句话,以下就是对恩格斯本人理解的一个提炼。

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对这句话的陈述和当时政府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故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意思是,只有现实只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了自己的必然性之后,才是合乎理性的;现实绝不是无条件地合乎理性。

因而,虽然某种制度是现存的,但如果它没有表明自身的必然性,那么它就是不现实的。

恩格斯举出了君主制和革命的例子:现存的君主制不合必然性,所以是不现实的;而革命是必然的,因而革命是现实的。

到这里为止,恩格斯还能在黑格尔哲学之中来理解这个问题,而之后,恩格斯就得出一个似乎有些偏激的推论。

即,恩格斯认为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这句话就变成了:“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进而,恩格斯的推论是:“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以上就是恩格斯对那句话的基本理解。

这里简要评论一下:恩格斯之理解的前半部分,还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恩格斯得出的推论,则不甚合理。

因为现实的某些事物也是会发展的,并不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不合理性,因而也就未必是要灭亡的。

这里黑格尔说的“合理”不是说合乎人的理性,而是指合乎规律、合乎必然。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文图:网络编辑:梅瓣湖畔----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个人简介----姓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 1770年8月27日(德国斯图加特)去世: 1831年11月14日(德国柏林)学派/流派:黑格尔主义主要领域: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安瑟伦、笛卡尔、斯宾诺莎、歌德、伯麦、卢梭、康德、费希特、谢林等。

施影响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鲍威尔、施蒂纳、托洛茨基、布拉德雷、汉斯·昆、海德格尔、萨特、巴特、哈贝马斯、伽达默尔。

学术简介----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

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

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

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

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从“合理”与“现实”浅谈黑格尔哲学体系

从“合理”与“现实”浅谈黑格尔哲学体系

从“合理”与“现实”浅谈黑格尔哲学体系作者:梁露文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提出:“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而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1]这句话不仅体现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观点,也反映出黑格尔哲学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者统一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合理”、“现实”等概念的阐释,简述黑格尔这两个命题的概念与=内涵,并进而理解黑格尔的哲学见解。

关键词:现实;理性;逻辑;思维;存在;本质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以其在哲学史上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在他之后的哲学家都以批判黑格尔为出发点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而黑格尔的“合理的即为现实的,现实的即为合理的”两个命题更是属于被集中批判的对象,有人说他是为资产阶级的辩护,也有人说他是屈服于当时的政治压迫而不得已说出的论断,但黑格尔的这两个命题真的是完全错误、一无是处的吗?我反而认为这两个命题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浓缩和体现。

一、合理的和现实的黑格尔作为一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和逻辑主义者,强调把能动性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使它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冲动,而是一种逻辑化的、可以学习的、可以掌握的神秘的力量。

在黑格尔看来意志和思维就是一个东西,都是理性。

合乎理性即合乎逻辑、合乎思维、合乎意志。

“现实”一词在德语里面是“Wirklichkeit”,它有具有能动性的意思,词根“Wirken”意为工作、活动、生产。

所以“现实”从它的词根来看实际上就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

现存的很有可能不是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

“Wirklichkeit”这个词确实包含着现存的意思,只不过它是指现存的东西里面含有的积极性的和革命性的那部分。

现存的事物中有些东西是过时的,那些东西已经不现实了,但是还有些东西是要往前推进了,是要进步的,而这些内容才是合理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原著名句解读:如何理解黑格尔 2 个凡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通常简称《费尔巴哈论》)第一章中所引用的黑格尔哲学的经典名句。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主要是评述黑格尔哲学,在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局限性的同时,重点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出自他在 1821 年所写的《法哲学原理》的序言。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这一命题也成了理解黑格尔哲学基本性质和所起历史作用的关键。

这一命题从表面上看,显然是为德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作辩护,把德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看成是现实的合理的,因此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及其拥护者十分感激这一命题,而反对专制的德国最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也对这个命题感到愤怒。

恩格斯紧接着指出,普鲁士专制政府和德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对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看法都是“近视”的。

因为,他们都只看到黑格尔这一哲学命题的表面,并没有正确把握黑格尔这一命题的实质。

实际上,黑格尔的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保守性。

这一哲学命题的保守性在于:黑格尔这里所谓的“理性”,指的是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

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万物之源,整个世界都是绝对观念发展的表现形式。

因此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显然有替普鲁士专制政府作辩护、相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

正因为这样,因而这一命题也就必然会引起当时普鲁士专制政府的感激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样一些命题常常被当作黑格尔的“名言”来引用,并且用来调侃或证明一些歪理。

黑格尔的原命题究竟是什么?文章从原命题及其译文的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原命题的理解、分析出发,依据黑格的相关论著内容尝试着探寻黑格尔的原命题及其内容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存在;现实;合理;黑格尔“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样一些说法经常被冠以黑格尔的大名来加以引用。

有的引用者对黑格尔的了解也仅止于这么一句并非他本人原命题的一句话。

但是这样一些说法并不是黑格尔原命题的简单表述方式,而是严重扭曲了原命题的本意,失去了原命题重大的革命与现实意义。

恩格斯对此做过分析和说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提高了黑格尔及这一命题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知名度,而对原命题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原命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远远超过这些伪命题,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原命题的来龙去脉,理解它所包含的真正内容与意义。

一、原命题的历史探寻(一)命题的提出。

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是他在1820年为其《法哲学原理》(写于1820年,出版于1821年)所写的序言中提出的。

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das ist wirklich;und was wie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

他在《小逻辑》导言的第六节里又加以引用和发挥。

(《小逻辑》出版于1820年在《法哲学原理》之前,据我国著名黑格尔哲学专家贺麟先生的分析,关于这个命题的说明可能是1827年《小逻辑》出第二版时加进去的。

)此外,黑格尔《逻辑学》第二编第三部分第二章,关于“现实”的论述以及《小逻辑》第二篇关于“实在”的论述,虽不是直接阐述这一命题,但对于我们理解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很有帮助。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样一些命题常常被当作黑格尔的“名言”来引用,并且用来调侃或证明一些歪理。

黑格尔的原命题究竟是什么?文章从原命题及其译文的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原命题的理解、分析出发,依据黑格的相关论著内容尝试着探寻黑格尔的原命题及其内容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存在;现实;合理;黑格尔“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样一些说法经常被冠以黑格尔的大名来加以引用。

有的引用者对黑格尔的了解也仅止于这么一句并非他本人原命题的一句话。

但是这样一些说法并不是黑格尔原命题的简单表述方式,而是严重扭曲了原命题的本意,失去了原命题重大的革命与现实意义。

恩格斯对此做过分析和说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提高了黑格尔及这一命题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知名度,而对原命题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原命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远远超过这些伪命题,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原命题的来龙去脉,理解它所包含的真正内容与意义。

一、原命题的历史探寻(一)命题的提出。

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是他在1820年为其《法哲学原理》(写于1820年,出版于1821年)所写的序言中提出的。

德语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das ist wirklich;und was wie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

他在《小逻辑》导言的第六节里又加以引用和发挥。

(《小逻辑》出版于1820年在《法哲学原理》之前,据我国著名黑格尔哲学专家贺麟先生的分析,关于这个命题的说明可能是1827年《小逻辑》出第二版时加进去的。

)此外,黑格尔《逻辑学》第二编第三部分第二章,关于“现实”的论述以及《小逻辑》第二篇关于“实在”的论述,虽不是直接阐述这一命题,但对于我们理解这一命题的真实意义很有帮助。

存在即合理原文

存在即合理原文

存在即合理原文
黑格尔的“存在即是合理”原话是: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我想这也可以运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理论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Was vernünftig ist,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ünftig.)”.此句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该命题所体现出来的辩证思想和革命性质是耐人寻味的。

理论、观念和思想是而且也应当为现实服务。

那么,“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哪些真实意义和现实启示呢?值得思考!
1。

从法哲学原理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从法哲学原理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法哲学原理看黑格尔(1770—1831)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马克思在《莱茵报》(1843年)时期,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就是在《〈法哲学原理〉导言》中,黑格尔提出憾世明言,“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逻辑学开始,尔后的内容都是逻辑学的应用和补充。

在逻辑学中,逻辑范畴、观念是主体,范畴、观念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演之后,外化为自然界,进而扬弃自然界的外化,进入人类精神的发展阶段。

法哲学就属于“客观精神”部分,由抽象法、道德和伦理构成。

在《法哲学原理》中,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按照个别、特殊、普遍的顺序安排的。

根据黑格尔的普遍优先的逻辑原则,作为普遍观念的国家先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不过是国家从自身分化出来的两个规定,是国家的异在形式;国家最后又扬弃这些异在形式而返回自身,成为自为的存在。

国家:个人与整体、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的统一。

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伦理实体。

“国家是比个人更高的东西”,国家不是保障个人幸福的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国家是地上的精神”,“个人必须尊敬国家,把它视为地上的神物”。

正因为这样,黑格尔得出结论,国家是普遍的、永恒正义的伦理实体,代表着的人的普遍本质,相比之下,个人的存在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黑格尔说,国家作为“伦理性的规定就是个人的实体性或普遍本质,个人只是作为一种偶然的东西同它发生关系。

个人存在与否,对客观伦理来说是无所谓的,唯有客观伦理才是永恒的,并且是调整个人生活的力量。

因此,人类把伦理看作是永恒的正义,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的神,在这些神面前,个人的忙忙碌碌不过是玩跷跷板的游戏罢了”。

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在黑格尔那里,并不是现实的人成为国家,倒是国家必须先成为现实的人”。

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生活需要而组建的,是人们自己的社会依赖关系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化和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

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

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

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

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

理念就是内容(现实)与形式(概念)的统一。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逻辑范畴的推演和转化就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从绝对理念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绝对理念,其中每一个范畴、概念都是绝对理念的环节和内容。

现实是绝对理念在现实世界的本质反映,现实世界是绝对理念派生出来的,“即凡现时尚能保持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

”黑格尔说唯有理念才是最现实的。

哲学的对象是理念,而哲学之所以要研究现实世界,就是因为绝对理念并不是隐藏在什么“彼岸世界”和“天国”,而是存在或体现于现实之中,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发现理念的伟大精神。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说:“哲学是探究理性东西的,正因为如此,它是了解现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而不是提供某种彼岸的东西。

”“哲学提出了……除了理念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实的。

所以最关紧要的是,在有时间性的瞬即消逝的假象中去认识内在的实体和现在事物中永久的东西。

其实,由于理性的东西(与理念同义)在它的现实中同时达到外部实存,所以它显现出无限丰富的形式、现象、和状态。

”而我们通常说把握现实就是要“能够在纷然杂陈的现象中洞见到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理性是当前存在的,也是现实的,并不是什么远在天外隐在物后的东西。

”概括起来说,黑格尔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普遍,现实是这个绝对普遍的特殊化内容。

理念与现实的关系,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统一的或一致的。

在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序言”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与他的“现实”范畴密切相关的现实与理性相一致的著名的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个著名的命题一问世,在当时的政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到今天,“凡是合理的都有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的命题仍然被人们作为论据而经常提起。

但却很少有人知其所以然。

黑格尔哲学中的范畴绝大部分是借用前人哲学中的和其他科学领域中的范畴,但他对这些范畴又作了更深一步的(或荒谬的)改造和规定。

“现实”这一范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出现过,然而它仅仅是与“潜化”相联系的。

是指已经发生的和现存着的东西,并没有把它同必然性联系起来,更没有把它表述为矛盾的运动发展过程。

同样“理性”(或理念)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内容的抽象概念。

而黑格尔的“理性”是包括了一切事物于自身内作为自身的内容,并体现在这些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它在自然界表现为支配一切的“绝对力量”——客观必然性。

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一命题,当时被普鲁士政府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认为是保守的命题,认为它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

政府感激它,自由派愤恨它。

其实,这是由于普鲁士政府和自由派眼光近视和愚蠢无知。

可是,就在今天,我们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一命题是保守的,其证据有三:这个命题是出现在使得黑格尔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一部最保守的哲学著作——《法哲学原理》之中。

其实在一部保守的著作里不一定任何命题都是保守的。

何况黑格尔自始至终是站在当时代表革命的资产阶级立场。

他的每一部哲学著作(包括《法哲学原理》)都包含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

如果不是为普鲁士政府歌功颂德,向封建专制妥协,那么黑格尔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作专门论述。

所有谈到黑格尔这个命题的文章和著作(包括哲学史教材)几乎千篇一律地认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个命题“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其实这是不认真读书,喜欢剽窃和断章取义的“哲学家”曲解了恩格斯本人的思想。

在此我想多用一点篇幅把恩格斯关于对黑格尔这一命题的全部论述摘引下来。

恩格斯说:“不论那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那样吸引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事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政府、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所以他决不承认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

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理的。

所以黑格尔这个命题,在应用当时普鲁士国家时,意思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

如果说,在我看来,它终究是恶劣的,而且尽管恶劣,它仍然继续存在,那末,政府的恶劣就可以用臣民的恶劣来辩护和说明。

当时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该有的政府。

“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

法国的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

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谈论这次革命总是兴高采烈的)来把它消灭掉。

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

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是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消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抵抗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有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事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事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从对恩格斯的这些引文可以看出,近视的政府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认为这个命题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化”,这是冤枉了黑格尔。

因为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恰恰相反是否定了一切绝对的神圣的东西。

然而我们的许多哲学家的文章和著作不仅冤枉了黑格尔,还冤枉了恩格斯。

硬说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出了黑格尔这一命题的保守性。

例如贺麟的《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的第一部分;李德生、李真的《简明欧洲哲学史》第227页;乐燕平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第24页;李志逵主编的《欧洲哲学史》下卷,第150页。

等等。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是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为例来说明黑格尔的保守的哲学体系中包含着革命因素,是把这个命题作为革命因素来加以说明和发挥的。

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保守性,但只字未提这个命题的保守性。

造成误解的根源就在这里——认为恩格斯是阐述这个保守命题里包含着革命因素。

既然不是要为普鲁士专制作辩护,黑格尔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呢?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他们受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在他们的理论中贯穿了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原则和要求,并认为这是人类理性的要求。

但是这些理性的要求与德国当时的恶劣现象又是多么不相符合,“它同现实发生了公开的龃龉。

”软弱无力和眼光短浅的德国资产阶级只好望洋兴叹。

于是他们就认为现实的东西并不是合理的东西,但合理的东西又不能变成现实。

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他们认为“应当如此”与“是如此”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基督教徒要离开这个罪孽深重的现实世界,只有“天国”才是合理的;康德认为合理的东西是处在“彼岸世界”,而此岸世界是不合理的。

于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就说:“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就其伦理思想而论,从没有超出这种‘应该’的观点。

”“在这种‘应该’里,总是包含有一种软弱性,即某种事情,虽然已被承认为正当的,但自己又不能使它实现出来。

”于是,黑格尔就提出,一切合理的东西都必然会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合乎客观必然性的东西都一定要成为现实。

绝对理念只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体现于现实之中,否则它就是虚无。

我们不能只是把单纯主观上认为的“应当如此”的东西认作是合理的,恰恰相反,仅仅是主观上的“应当如此”而现实中没有和不可能有的东西都不是合理的,因为这只是一种单纯主观上的随心所欲。

黑格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说明它的这种“合理”与“现实”必须相一致的观点提出了他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一著名的命题。

可以说,在黑格尔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这是最精彩的一笔,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

其中强调主观与客观必须相一致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他的学生将来走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桥梁。

年青的马克思在他的这位老师这里获得了精神食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