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专题四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各章知识结构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各章知识结构
4. 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 应速率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1. 常温常压下,1g H2在足量Cl2中燃烧生成HCl气体,放 出 92.3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
的是(
)。
A.H2(g) + Cl2(g) = 2HCl(g);△H=-92.3 kJ/mol B.H2(g)+ Cl2(g) = HCl(g);△H=+92.3kJ/mol C.H2 + Cl2=2HCl;△H=-184.6kJ/mol D.2HCI(g)=H2(g)+Cl2(g);△H=+184.6kJ/mol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速率
(一)定义及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二)单位mol /(L•s), mol /(L•min), mol/(L•h)等 。
(三)数学表达式:
|△c|
V = △t
❖ 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 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常数→稀溶液酸碱性
及表示方法pH→pH 应用
综合运用
§3 盐类的水解 水的电离平衡
+弱电解质的生
成→盐类水解→水 解的应用(平衡移动)
第四章知识结构
电化学基础
氧化还 原反应
§1原电池 §2化学电源
化学能转 化 为电能,自发
进行
§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3电解池
电能转化为化 学能,外界能
量推动
❖ 化学平衡状态: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 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_第二章_第一节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_第二章_第一节_.

化学反应速率课堂练习 1、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

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 C A、2:3:2 B、2:3:3 C、1:3:2 D、3:1:22 、在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 10s 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 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C A、0.02mol/(L•min B、1.8mol/(L•min C、1.2 mol/(L•min D、0.18 mol/(L•min 3、可逆反应N2+3H2 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C A、3v正(N2)=v正(H2) B、v 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 2014-9-18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桂耀荣 21化学反应速率 4、把0.6molX气体的0.4molY气体混合于2L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3X+Y= nZ+2W。

2min末已生成0.2molW,若测知V(z=0.1mol/(L· min,则⑴上述反应中Z气体的计量数n的值是(D ) A.1 B.2 C.3 D.4 ⑵上述反应在2min末时,已消耗的Y占原来的百分比是( B) A.20% B.25% C.33% D.50% 反应物的消耗量转化率= ×100% 反应物的起始量 2014-9-18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桂耀荣 22化学反应速率课堂小结 1、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一个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常用的单位: mol/(L· min或mol/(L· s n C V 3、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 v t t 4、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式中对应计量数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计量数之比 2014-9-18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桂耀荣 23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2014-9-18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桂耀荣 24。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汇总 (2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汇总 (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汇总+选修5全册教案汇总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绪言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 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 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二学习过程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 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2:反应热,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反应热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放热反应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E(生成物的键能)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2)拆开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若干化学键的键能(kJ/mol,25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2、反应C(石墨)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二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2.引入阅读课本:例1与例2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 (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注意点: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 ∆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例题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3) 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 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 /molCH4(g) +2O2 (g) = CO2(g)+2H2O (l);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molC3H8(g) +5O2(g)= 3CO2 (g) +4H2O (l);∆H = – 2220 kJ/mol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A) 1:3 (B) 3:1 (C) 1:4 (D) 1:17、已知(1)H2( g )+1/2O2( g ) = H2O ( g ) ΔH1 = a kJ/mol(2)2H2( g )+O2( g ) =2H2O ( g ) ΔH2 = b kJ/mol(3) H2( g )+1/2O2( g ) = H2O ( l ) ΔH3 = c kJ/mol(4) 2H2( g )+O2( g ) =2H2O ( l ) ΔH4 = d kJ/mol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 .A、a<c<0B、b>d>0C、2a=b< 0D、2c=d>08.若2.6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l)ΔH=-1300 kJ/mol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600 kJ/mol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燃烧热,中和热,能源二学习过程1、燃烧热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 如: C→CO2(g)、H → H2O(l)、S → SO2(g)[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A.C(s)+O2(g)===CO(g);ΔH=110.5 kJ/molB.C(s)+O2(g)===CO2(g);ΔH=-393.5 kJ/mol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 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2、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H=-57.3kJ/mol. 3)要点①条件:稀溶液.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例: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3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4、能源1)什么是能源?能源的作用?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2)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是什么?怎样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什么?什么是新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决的办法:开源节流;即开发新能源,节约现有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措施:科学地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能.3)相关思考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料燃烧时,若空气过量或不足,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煤在直接燃烧时会产生SO2、氮氧化物及烟尘等,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且易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故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 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开发新的能源也是大势所趋.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四课时)一学习目标:盖斯定律及其应用二学习过程1.引入: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①C(s)+1/2O2(g)==CO(g) ΔH1=?②CO(g)+1/2O2(g)== CO2(g) ΔH2=-283.0kJ/mol③C(s)+O2(g)==CO2(g) ΔH3=-393.5kJ/mol① + ② = ③,则ΔH1 + ΔH2 =ΔH3所以,ΔH1=ΔH3-ΔH2 ΔH1=-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2.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3.如何理解盖斯定律?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4.例题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B )A.H2(g)+Cl2(g)=2HCl(g);△H=-Q11/2H2(g)+1/2Cl2(g)=HCl(g);△H =-Q2B.C(s)+1/2O2(g)=CO (g); △H= -Q1C(s)+O2(g)=CO2 (g); △H= -Q2C.2H2(g)+O2(g)=2H2O(l); △H= -Q12H2(g)+O2(g)=2H2O(g); △H= -Q2D. S(g)+O2(g)=SO2 (g); △H= -Q1S(s)+O2(g)=SO2(g); △H= -Q23、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教学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 )来表示,单位为:mol/L ,时间用t 来表示,单位为:秒(s )或分(min )或小时(h )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V == △C/ t 单位是:mol/(L ·s ) 或 mol/(L ·min ) 或 mol/(L ·h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tc V ∆∆= 【例题】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和3mol 的H 2和N 2,发生 N 2 + 3H 2 2NH 3 ,在2s 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 的NH 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解: N 2 + 3H 2 2NH 3起始量(mol ): 1 3 02s 末量(mol ): 1-0.2 3-0.6 0.4变化量(mol ): 0.2 0.6 0.4则 VN 2==0.2/2×2==0.05 mol/(L ·s ) VH 2==0.6/2×2==0.15 mol/(L ·s )VNH 3==0.4/2×2==0.1 mol/(L ·s )【明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3.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不同,但每种物质都可以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快慢.4.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即:VN 2 :VH 2 : VNH 3 ==== 1 :3 :25.对于在一个容器中的一般反应 aA + bB == cC + dD 来说有:V A :V B :V C :V D === △C A :△C B :△C C :△C D === △n A :△n B :△n C :△n D ==== a :b :c :d6.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例如:可逆反应A (g )+ B (g )(g )+ D (g ) ,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B )A. V A ==0.15mol/L ·minB. V B ==0.6 mol/L ·minC. V C ==0.4 mol/L ·minD.V D ==0.01 mol/L ·s对化学反应速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物质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以mol/L 为单位,时间单位通常可用s 、min 、h 表示,因此反应速率的与常见单位一般为mol/(l ·s)、mol/(l ·mon)或mol/(l ·h).2、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体系中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一般是以最容易测定的一种物质表示之,且应标明是什么物质的反应速率.3、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同一时间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有相互关系,彼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各化学计量数进行换算:对于反应)()()()(g qD g pc g nB g mA +=+来说,则有qV p V n V m V D C B A ===. 4、一般说在反应过程中都不是等速进行的,因此某一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表征性抽象】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的速率.【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速率呢?(明确)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活化分子的数量增加,有效碰撞的频率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大.【对结论的再理解】1.一个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与产物的浓度关系不大 2.对于可逆反应aA +bB 来说,正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A、B两种物质的浓度,与C、D两种物质的浓度关系不大. 而逆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C、D两种物质的浓度,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关系不大. 增加A或B的浓度只可以使正反应的速率增大,不会影响逆反应的速率. 3.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所以增加这些物质的量,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应用】1.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制乙炔,以减缓太快的反应速率.2. 制Fe(OH)2时,通过降低NaOH溶液的含氧量(给溶液加热)来降低Fe(OH)2被氧化的速率.(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问题】压强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收集事实】途径:已有的实验知识(提出以下几个实验)对比1. 10ml、0.1mol/L的Na2S2O3溶液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实验.2. CaO固体与SiO2固体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aSiO3.3. SO2 与O2在一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SO3.(讨论)给上述三个反应的容器加压,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是怎样变化的?【表征性抽象】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当温度一定时,增大体系的压力,反应速率会加大. 【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增大压强会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明确)1.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正比. 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多到原来的2倍,即体系中各个物质的浓度都增加,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减小,因而反应速率减小.2.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的体积改变很小,因而它们的浓度改变也很小,可以认为压强与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关.【结论的再理解】1.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而影响反应速率的. 我们在分析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最终落实到浓度上,将压强问题转化为浓度问题.2. 对于那些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来说,增大体系的压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三)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问题】温度是怎样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影响的?【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 2. 回顾过去已有的化学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事实.『演示实验』10ml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与0.1摩/升的硫酸10毫升反应的对比实验『复习回顾』1. Cu与浓硫酸在常温条件下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情况的对比.2. Mg条分别与冷水和沸水的反应情况的对比.【实验事实的处理】1.化学用语化(写方程式)(1)Na2S2O3 + H2SO4 == Na2SO4 + SO2 + S↓+ H2O或S2O32- + 2H+ == SO2 + S↓+ H2O(2)Cu + 2H2SO4(浓)=== CuSO4 +2 SO2↑+2 H2O(3 )Mg +2H2O === Mg(OH)2 + 2H2↑2. 表格化【表征性抽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反应要加快. 经过实验测定,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通常要增大到原来的2~4倍.【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升高温度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明确)当反应物浓度一定时,分子总数一定,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高,是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而活化分子数量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加大.【对结论的再理解】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升高体系的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活化分子数都增加,所以,正反应的速率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应用】1.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增大反应的速率.2. 合成氨工业中,是在50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加快反应进行的速度.3. 为防止食品变质,我们将食品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降低食品变质的速率.(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问题】催化剂是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收集事实】途径:1.观察演示实验. 2.回顾已有知识(演示实验)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复习回顾)用KClO3制氧气的实验【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1)2H2O2 == 2H2O + O2↑(2)2KClO3 == 2KCl +3O2↑2. 列表对比【表征性抽象】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明确)当温度和反应物浓度一定时,使用催化剂可使反应途径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的百分比增大,因此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多,有效碰撞频率增大,故化学反应速率加大.【对结论的再认识】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仅仅是改变始态到终态的途径,不改变反应的结果. 例:(1)在加热条件下:2Cu + O2 == 2CuO2CuO +2 CH3CH2OH == 2Cu +2 CH3CHO + 2H2O(2)氮的氧化物破坏臭氧:NO + O3 == NO2 + O2NO2 + O ==NO + O22. 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正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负催化剂.3. 对可逆反应而言,正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且加快的程度相同. 相反,负催化剂使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减小的程度相同.【应用】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约85%的反应需要催化剂. 尤其是现代大型化工业、石油工业中,很多反应还必须使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 例;接触法制硫酸工业. 【课堂练习】1.要使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2A(气)+B(固)==2C(气)+Q(Q>0)的正反应速率显著加快,可采用的措施是(不考虑固、气态间的接触面积)( ) A .降温 B.加入B C.增大体积使压强减小 D.加入A 2.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 2的生成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如图. 其中t 1——t 2速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t 2——t 3速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V12 3【实验事实的处理】1.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1.) Na 2S 2O 3 + H 2SO 4 == Na 2SO 4 + SO 2 + S ↓+ H 2O 或 S 2O 32- + 2H + == SO 2 + S ↓+ H 2O (2.) 2Mg + O 2 ===2MgO(3.) CaC 2 + H 2O === C 2H 2↑+ Ca (OH )2 2. 列表对比(2).镁条分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的情况对比表(3)电石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增强学生的归纳和形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从而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教学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教学过程[引言]: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阅读教材27页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1、可逆反应的概念:在下,既可以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进行的反应.如:注意:1、2、3、2、不可逆反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如:H2的燃烧: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的发应:生成气体的反应:一些氧化还原反应:二、化学平衡状态思考1:对于不可逆反应存在化学平衡吗?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汇总]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教案.doc

[汇总]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教案.doc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认识反应速率的含义、单位;(2)知道怎样测定、描述、计算在一定条件进行的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3)认识外界条件(催化剂、温度、反应物浓度)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2、过程与方法口标(1)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比较——获得结论——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

(2)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的方法,阅读、分析、交流、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由定性到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2)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7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屮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梢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2、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讨论:(1)怎样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能否判断出一个反应比另一个反应快多少吗?[板书]笫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不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來表示。

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来表示,单位为:mol/L,时间用t来表示,单位为:秒(s)或分(min)或小时(h)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V== AC/A t 单位是:mol/(L・s) 或mol/(L・min)或mol/(L・h)[板书]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V= AC/ At单位是:mol/ (L • s) 或mol/ (L • min) 或mol/ (L • h)[例题1]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反应N2 + 3H2 =2NH3,开始吋N2浓度8mol/L,氏浓度20moI/L, 5min 后2浓度变为6mol/L,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1--4各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选修4_化学反应原理1--4各章知识点详细总结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1—4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H4、规定:吸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放热反应:△H < 0 或者值为“-”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燃料的燃烧C+CO2, H2+CuO酸碱中和反应C+H2O金属与酸Ba(OH)2.8H2O+NH4Cl绝大局部化合反应CaCO3高温分解绝大局部分解反应小结: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总结]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考前须知:(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气态、液态、固态。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所以能够是整数或分数。

(4)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即△H 的值与计量数成正比,当化学反应逆向实行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三、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相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总结规律:若多步化学反应相加可得到新的化学反应,则新反应的反应热即为上述多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

注意:1、计量数的变化与反应热数值的变化要对应2、反应方向发生改变反应热的符号也要改变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1、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反应能量变化的定量计算。

鲁科版选修4 第二单元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课件(18张) (共18张PPT)

鲁科版选修4 第二单元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课件(18张) (共18张PPT)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2021/9/152021/9/152021/9/1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52021/9/15September 1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

热 反
△H<0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倾向于从高能 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这时体系会对外部做 功或释放热量),这一经验规律就是能量判 据。
能量判据又称焓判据,即△H<0(放热)的反 应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焓判据是判断化学 反应的方向的判据之一。
这两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何?
【归纳小结】
1、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 下,不借助外部力量
(光、电等)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自发反应: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一个反应可
以自发地进行到显著程度,或具有自发可能性的
反应,就称为自发反应。(自发反应从属于自发过 程)
3、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需持续借助人为 作用才能进行的过程。
室温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自发反应吗?

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学案_鲁教版_选修4

鲁科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学案_鲁教版_选修4

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简单的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以及据此而设计的防护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第一课时【活动探究1】将锌粉加入CuSO 4溶液中,测量温度的变化,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现象:发生的反应为:在这个反应中,锌 电子,直接给了与它接触的铜离子。

该反应将 能转化为了能。

【活动探究2】如果锌粉加入CuSO 4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试设计试验将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现象】(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锌片溶解 (3) CuSO 4溶液颜色变浅; (4)铜表面也出现一层红色的固体物质;(5)溶液温度略有升高。

【分析】电流计的指针发生 ,说明有 产生,即发生了 能转化为 能的过程。

由电流的方向可知,电子由 通过导线流向 ,由此判断 是负极、 是正极。

锌片上有 流出发生了 反应,即: ;锌原子 电子通过导线流向 , 进入溶液,溶液中的 在铜片上 电子发生反应,即: ,生成的 沉积在铜片上。

两极之间溶液中 的定向移动和外部导线中 的定向移动构成闭合的回路,使两个电极反应持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转移过程,产生电流。

其总反应式为: 。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定义:原电池:2、原电池的构成:(1)(2)(3)(4)3、【小结】正负极的判断(1)负极:发生 反应的电极, 电子的电极,电流的 极,较活泼的电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常见溶解的电极(2)正极:发生 反应的电极, 电子的电极,电流的 极,较不活泼的电极,阳离子移向负极,常见由气泡冒出或由金属析出的电极【观察思考】P21注意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的移向问题CuSO 4溶液 G Zn CuZn Cu G1mol/LZnSO 4溶液 1mol/LCuSO 4溶液【问题】1.在盐桥插入之前,检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2. 在盐桥插入之后,是否有电流产生?实验现象是什么?3. 与图1-3-2所示的原电池相比,该原电池具有什么特点?[要点强化指导]A 、盐桥的作用:通过盐桥将两个隔离的电解质溶液连接起来,可使电流传导。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化学反响与能量变化一、反响热、焓变1.反响热:化学反响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响热。

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离 : 注意:水解 : 吸热反响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响: 铵盐与碱的反响: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展。

大多数的分解反响: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响:C+CO 2=2CO燃烧反响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响常见的放热反响: 酸碱中和反响 自发的氧化复原反响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响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响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响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放热反响: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响:ΔH= +QkJ/mol ;或ΔH>0 3、反响热产生的原因:宏观:反响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观:化学反响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响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响中的物质变化,也说明了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表示;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l 、s 、aq〔3〕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但系数与ΔH 的值一定要相对应。

〔4〕要注明反响温度和压强,但中学化学中所用ΔH 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kPa 和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5〕对于可逆反响,其ΔH 同样要与系数相对应,但假设按系数投料反响,则由于可逆反响不能进展完全,其反响热的数值会比ΔH 的数值要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溶液的酸碱性高二化学11.24 范聪然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

酸性:c(H+)>c(OH-) 中性:c(H+)=c(OH-) 碱性: c(H+)<c(OH-)2.常温下(25℃)酸性溶液:C(H+)﹥C(OH-),C(H+) ﹥1×10 -7mol/L中性溶液:C(H+)= C(OH-),C(H+) = 1×10 -7mol/L酸性溶液:C(H+)﹤C(OH-),C(H+) ﹤1×10 -7mol/L3.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 -lg c(H+)适用于稀溶液,当溶液中c(H+)或c(OH-)大于1mol时,直接用浓度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4.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PH范围0—14之间,但PH值等于0的溶液不是酸性最强的溶液,PH值等于14的溶液不是碱性最强的溶液。

PH值增加一个单位C(H+)减小10倍5.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a 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b PH试纸:广泛PH试纸:1~14,只能读得整数PH试纸的使用方法:剪下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溶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与比色卡比较,读出PH值。

c PH计,它可以精确测量溶液的PH值。

6.PH值计算的常见类型(1)溶液的稀释①强酸: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中的c(H+),直接换算成PH②强碱: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中的c(OH-),换算成c(H+)再求出PH值。

【小结】一般情况下,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值就增加1个单位,但稀释后pH值一定小于7;强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值就减小1个单位,但稀释后pH值一定大于7。

(2)强酸与强酸、强碱与强碱混合通常两种稀溶液混合,可认为混合后体积为二者体积之和。

强酸与强酸混合,先算混合后的[H+],再算pH。

强碱与强碱混合,先算混合后的[OH-],再由Kw求[H+]及pH,或先算混合后的[OH-]及pOH,再求pH。

绝对不能先直接求才c(H+),再按之来算pH。

【经验公式】(其中0.3是lg2的近似值)已知pH的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pH=pH小+0.3已知pH的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pH=pH大-0.3(3)酸碱混合:先判断过量,求出剩余的酸或碱的浓度,再求c(H+)【注意】强酸的稀释根据c(H+)计算,强碱的的稀释首先应c(OH-)浓计算出稀c(OH-),让后据Kw计算出c(H+),再计算出PH,不能直接根据c(H+)计算。

【总结】溶液的稀释规律:①强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pH=a+n;弱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a<pH<a+n;强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pH=b-n;弱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b>pH>b-n;②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pH只能接近7,但酸不能大于7,碱不能小于7(室温时)③对于浓度(或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变化幅度大。

(4)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其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所以在计算时用离子方程式做比较简单,要从以下三种可能去考虑:(室温时)(1)若n(H+)=n(OH-),恰好中和,pH=7(2)若n(H+)>n(OH-),酸过量,计算剩下的[H+],再算pH(3)若n(H+)<n(OH-),碱过量,计算剩下的[OH-],再算pH7. 溶液酸碱性判定规律(1)PH相同的酸(或碱),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浓度越大。

(2)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溶液,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则强酸溶液PH变化大;碱也如此。

(3)酸和碱的PH之和为14,等体积混合。

若为强酸与强碱,则PH=7;若为强酸与弱碱。

则PH﹥7 ;若为弱酸与强碱,则PH﹤7。

(4)等体积的强酸和强碱混合A、若二者PH之和为14,则溶液呈中性,PH=7B、若二者PH之和大于14,则溶液呈碱性。

C、若二者PH之和小于14,则溶液呈酸性。

8.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1)酸式滴定用的是玻璃活塞,碱式滴定管用的是橡皮管。

(思考为什么?)(2)滴定管的刻度从上往下标,下面一部分没有读数因此使用时不能放到刻度以下。

(3)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放碱溶液,碱式滴定管不盛放酸溶液或强氧化性的溶液。

(4)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比量筒精确;所以读数时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

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5)滴定操作: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锥形瓶放在下面接液体,滴定过程中用左手控制活塞,用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6)滴定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时颜色发生变化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即已达终点。

(7)指示剂选择:强酸滴定强碱——酚酞或甲基橙强酸滴定弱碱——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酚酞(8)颜色变化: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由黄色到橙色酚酞由红色到无色强碱滴定强酸:甲基橙由红色到橙色酚酞由无色到粉红色(9)酸碱中和滴定中的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操作不当,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等1、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的盐故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pH=3的醋酸和pH=11 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2、现有强酸甲溶液的pH=1,强酸乙溶液的pH=2,则酸甲与酸乙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不可能的是A.2∶1B.5∶1 C.10∶1 D.20∶1 ()3、常温下,将0.1mol/L盐酸和0.06mol/LBa(OH)2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的pH是()A.1.7 B.12.3 C.12 D.24、某强酸的pH= a ,强碱的pH= b 。

已知a + b = 12,若酸碱溶液混合后pH= 7,则酸溶液体积V1与碱溶液体积V2的正确关系()A.V1=102V2 B.V2=102V1C.V1=2V2D.V2=2V15、25℃时,向V mL pH = a的盐酸中,滴加10V mL pH = b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恰好等于Na+的物质的量,则a + b的值是()A. 15B. 14C. 13D. 不能确定6、常温下,将pH=1的硫酸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适量水,另一份加入与该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两者pH都升高了1,则加入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A.5:1 B.6:1 C.10:1 D.11:1 ()7、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用酚酞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中会导致实验结果偏低的是①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标准液润洗②用酸式滴定管加待测液时,刚用蒸馏水洗净后的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③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待测液润洗④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⑤终点读数时俯视,其他读数方法正确()A.④⑤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⑤8、已知:在100℃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此时将pH=12的NaOH溶液V1L与pH=l的H2SO4溶液V2 L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10,则V1∶V2为()A.1 : 9 B.10: 1 C.9 : 1 D.1: 109、在25℃时将pH=11 的NaOH 溶液与pH=3 的CH3COOH溶掖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c (Na+)==c(CH3COO-)+c(CH3COOH)B.c(H+)==c(CH3COO-)+c(OH一)C.c (Na+) > c (CH3COO-)>c(OH-)>c(H+)D.c (CH3COO-)>c(Na+)>c(H+)>c(OH-)10、25℃时,在浓度为1 mol·L-1的(NH4)2SO4、(NH4)2 CO3、(NH4)2Fe(SO4)2的溶液中,测得c(NH4+)分别为a、b、c(单位为mol·L-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c B.a>b>c C.a>c>b D.c>a>b11、温度相同、浓度均为0.2 mol的①(NH4)2SO4、②NaNO3、③NH4HSO4、④NH4NO3、⑤⑥CH3COONa溶液,它们的pH值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 ③①④②⑥⑤B. ①③⑥④②⑤C. ③②①⑥④⑤D. ⑤⑥②④①③12、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①K+、Cl-、NO3-、S2-②K+、Fe2+、I-、SO42-③Na+、Cl-、NO3-、SO42-④Na+、Ca2+、Cl-、HCO3-⑤K+、Ba2+、Cl-、NO3-A.①③B.③⑤C.③④D.②⑤13、常温下pH=3的二元弱酸H2R溶液与a 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后,混合液的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混合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c(R2-)+ c(OH-)=c(Na+)+c(H+) B.c(R2-)>c(Na+)>c(H+)=c(OH-)C.2c(R2-)+ c(HR-)=c(Na+) D.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2a L14、今有①CH3COOH;②HCl;③H2SO4三种溶液,选择填空: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E.①>②=③D.①=③>②F.①<②=③G.①=②<③H.①=②>③(1)当它们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是。

(2)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的关系是。

(3)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烧碱溶液,需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关系为。

(4)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①、②、③三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烧碱溶液反应,要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所需烧碱溶液的体积关系为。

(5)当它们p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关系为。

(6)当它们p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则开始时反应速率,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相同状况),所需时间。

(7)将p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后,pH关系为。

15、在25℃时,PH=4的HCl溶液和PH=4的NH4Cl溶液中OH-浓度各为多少?在上述两溶液中,NH4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的浓度是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OH-浓度的多少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