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病例讨论

合集下载

失眠病例讨论 ppt课件

失眠病例讨论  ppt课件

19
睡眠周期
人类睡眠主要分为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整夜睡眠中,从非快速眼动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大约每90100分钟作为一个周期间歇交替出现,每夜5~6个周期
进入非快速 眼动睡眠 Ⅰ~Ⅲ期
回到非快速 眼动Ⅱ期 (60~80min)
进入快速眼 动睡眠 (15~20min)
• 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生理功能不 同
ppt课件
9
F.失眠不能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来更好的解释,也不仅仅出 现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程中 G.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 生理效应 H.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失眠主诉
ppt课件
10
2.发作性睡病(DSM-5)
A .在同一天内反复地不可抗拒地需要睡眠、陷入睡眠或打盹。 在过去3个月内必须每周出现至少3次 B.存在下列至少1项症状: 1.猝倒发作(维持清醒状态,可通过大笑或开玩笑诱发), 每月至少出现几次 2.下丘脑分泌素缺乏 3.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呈现出快速眼动期睡眠潜伏期小于或 等于15分钟,或多次小睡试验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 于8分钟,以及2次或更多次的睡眠发作REM期
ppt课件
11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DSM-5)
存在下列(1)或(2)症状 1.由PSG提供的每小时至少有5次阻塞性呼吸暂停或低通 气的证据,以及下列睡眠障碍之一: A.夜间呼吸障碍:打鼾、打鼾/喘息,或在睡眠时呼吸暂 停; B.日间有睡意,疲劳或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但睡眠仍 不能让人精力充沛,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的解释, 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 2.由PSG提供的每小时睡眠至少15次阻塞性呼吸暂停和/ 或低通气的证据,无论伴随症状如何 AHI小于15,轻度;15-30,中度;大于30,重度

详述失眠症病例的书写规范

详述失眠症病例的书写规范

详述失眠症病例的书写规范在医学临床实践中,详细且准确地记录和书写失眠症病例是非常重要的。

遵循规范的病例书写格式可以提供清晰、有序的信息,有助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关于失眠症病例书写的几个规范。

1. 病例基本信息:在病例的首行,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保病例的唯一性和可辨识性。

同时,应注明病例书写的日期,以便追踪病情变化和对比分析。

2. 主诉和病史:在病例的第一部分,应记录患者的主诉和详细的病史。

主诉应描述患者发病的主要症状,比如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并加以具体描述。

病史部分应包括既往疾病史、家族病史、药物过敏史等相关信息,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情况。

3. 睡眠评估工具:为了客观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病情严重程度,可以使用标准化的睡眠评估工具,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嗜睡量表等。

在病例中应记录患者的睡眠评估结果,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4.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在病例中应包括对患者进行的相关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体格检查可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实验室检查可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或评估患者的全面健康状况。

5. 诊断和治疗方案:在病例的结尾部分,应记录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制定的治疗方案。

诊断应准确明确,描述患者的失眠症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案应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具体指导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症状。

在书写失眠症病例时,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语言简明扼要,不使用缩写或行话,避免术语过于专业化,以便其他医生和患者能够理解。

- 病例应按照时间线有序排布,以便医生能够追踪病情的变化和发展。

- 尽量使用客观的描述和测量数据,如睡眠时间、入睡 latency(入睡潜伏期)等,避免主观性的判断和评价。

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汇总5篇)

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汇总5篇)

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汇总5篇)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第1篇中医科简介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学为主要手段,治疗疾病和维持人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重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主要包括四大基本理论和养生保健学,其中四大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和治疗学。

通过四大理论,中医学可以详细的解释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知识系统,能够综合分析人体内在外在的关系,辩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并可进行系统的保健。

中医科是指以中医学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应用中医的临床常识和实践技能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学科。

中医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既注重防病健身,亦着眼于治疗各种疾病,同时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方法。

中医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医学的支持,特别是医学影像的应用、生物化学测定等现代医学的技术,可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协助。

中医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通过中医学的临床经验和实践,以及现代科技的有益应用,为病人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为保持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做出了贡献。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交流方式,通过讨论案例,护士可以发现问题、提高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下面是一份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范文,供参考。

时间:2021年5月20日上午8:30-9:30地点:医院8楼会议室主题:糖尿病患者口腔护理参与人员:护理部全体护士主持人:李护士长一、病情描述患者李先生,男性,60岁,糖尿病患者。

近期就诊于本院内分泌科,血糖控制稳定,但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臭、口腔溃疡等问题频繁出现。

二、讨论过程1.原因分析大家就患者口腔护理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可能原因包括:口腔卫生习惯差(李先生不善于刷牙,饮食习惯不好等),口腔护理不当(不勤刷牙、不用牙线等),口腔感染。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抑郁症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抑郁症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抑郁症
本次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主要针对抑郁症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以下是讨论的要点和结论:
病例背景
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诉长期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无法享受生活,并且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无明显原因,但症状已
持续超过两年。

讨论要点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特征
临床诊断抑郁症的标准和方法
抑郁症的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
患者的治疗选择和辅助措施
讨论结论
根据患者的症状,经过详细评估,确诊为抑郁症。

患者应尽快接受有效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抗抑郁药物被认为是有效的,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等方法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我辅助的措施,如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寻求社会支持等,以改善自身状况。

以上为本次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要点和结论。

针对具体病例的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制定。

注: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得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具体治疗方案应咨询专业医生。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40例的疗效观察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40例的疗效观察
01020304
1周内起效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在1周内起 效的病例数为12例,占30%

2周内起效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在2周内起 效的病例数为18例,占45%

3周内起效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在3周内起 效的病例数为6例,占15%。
4周内起效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在4周内起 效的病例数为4例,占10%。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无不良反应
轻微不良反应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的 病例数为28例,占70%。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过程中,出现轻微不良 反应的病例数为8例,占20%,主要表现为 胃肠道不适、口干等症状。
中度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过程中,出现中度不良 反应的病例数为4例,占10%,主要表现为 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分组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20人,分别为归脾丸组和对照组 。
给药方式和剂量
给药方式
归脾丸组患者口服归脾丸,每日3次 ,每次6克。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 ,每日3次,每次6克。
剂量
归脾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 白术、茯苓、远志等中药,具有健脾 养心、安神益智的作用。
观察指标和评估方法
观察指标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 反应的病例数为0例,占0%。
05
讨论和结论
归脾丸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归脾丸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 照组的数据,发现归脾丸在改善失眠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归脾丸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改善心脾两虚的症状,从而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 同时,归脾丸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改善激素水平,进一步促进睡眠质 量的提高。

舒眠胶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失眠30例临床观察

舒眠胶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失眠30例临床观察

致,原则上要切开后腹膜探查,结扎或吻合血管。

如血肿无其它部位扩展时,可因脊柱或骨盆骨折引起,可不予切开,靠其腹膜压迫可自行止血。

对于特殊止血困难者,如:本组2例,经臀、盆腔、腹腔刀刺伤导致直肠骶前血管丛破裂大出血休克,用自制长50cm 宽10cm纱布紧急压迫止血,为最终休克抢救成功赢得宝贵时机。

由于现代介入治疗的崛起,临床上往往在控制病情复杂的血管出血时采用。

4 4 正确把握休克各期特点,加强重症监护治疗,不断挖掘新的治疗方法:损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早期可出现大量的血液、血浆丢失。

组织的灌流不足,造成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氧合不足,极易造成细胞代谢的紊乱。

损伤后机体产生的血管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酶等使血管扩张,液体的渗漏而使容量负荷的绝对不足,从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发生。

SIRS始于休克的早期,并贯穿休克的全部过程,并在终末期导致对液体无反应的致死性低血压,所以休克早期需快速扩容。

而当休克纠正后,往往组织间隙及血管外渗液开始回吸收,使容量负荷迅速过重,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心衰等,此期需控制输液量,改善心肺功能,甚至利尿排水以减轻心脏负荷。

休克的早期和中期,由于损伤大失血、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可并发肺栓塞。

此时可小剂量肝素抗凝,并监测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凝血时间。

一般肝素75~150IU/kg,1次/日,连用3天。

而休克中晚期,因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则转为低凝状态和继发纤溶导致出血向DIC的发生。

此时应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但补充的凝血因子提供了血液凝固的基质,反加重血管内凝血、促进DIC加重出血,因此输血应在抗凝的基础上,必须是输新鲜血。

一般认为肝功能良好者,凝血因子可自然回升。

临床上我们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液,既扩容又降低血粘度,也可使用潘生丁、阿斯匹林抗血小板,但肝素抗凝的运用应谨慎。

临床上MODS 期,实质上救治为时已晚。

所以休克的救治,应当在创伤失血的开始,就积极控制原发病因及失血,而循环稳定后,则应积极的重症监护,全面干预,如:积极营养支持,抗感染,极早开通肠道,预防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中毒致机体的第二次打击,同时积极细菌学培养检验,防止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霉菌、真菌性感染。

养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

养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

症 见脊 柱 呈 持 续 性疼 痛 , 活动 受 限 , 能平 卧 直 立 及久 不 坐。 以颈 、 椎 显 著 。 间 及 受寒 后 加 剧 , 腰 夜 周身 乏 力 , 多汗 , 不
能独 自步行 , 晨僵 明显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弦细 。 治法 : 补益 肾精 , 化瘀祛痰, 通络止痛 。 方用龟鹿 ̄ f胶合四物汤加减 : -, l l i 菟丝 子 1 ,I 5g 川 续断 1 , 牛膝 1 , 地黄 2 , 5g 怀 0g 熟 0g 白芍 1 , 0g 赤芍 1 , 0g 当归 1 , 5g 乳香 7g 没药 7 , , 乌梢蛇 1 , g 5g
1 3 中 医 辨证 . 参 照 《 医 内科 学》3辨 证 标准 , 属 心脾 中 [ 证 两 虚 : 梦 易醒 , 多 心悸 健 忘 , 晕 目眩 , 头 肢倦 神 疲 , 食 无 味 , 饮 面 色 少华 , 淡 , 薄 白, 细 弱 。 舌 苔 脉
1 1 一般资料 .
6 O例 , 1 , 4 例 : 大 6 男 9例 女 1 最 8岁 , 小 2 最 4岁 , 均 年 龄 平 (3 6 6 7 岁 ; 眠 率 平 均 为 (3 7 3 1% 4. ̄.) 睡 3 . + . ) 。舒 乐 安 定 组共 3 , l 例 , 1 ; 龄最大 6 0例 男 2 女 8例 年 3岁 , 小 2 最 7岁 , 均 平
来 长 期 的 痛 苦 , 至形 成 对 安 眠 药 物 的 依赖 , 甚 而长 期 服 用 安
准》 第三版 (C D 3 中 失眠 的诊 断标准 … 并 且采用 W O CM一) 1, H 颁 布的睡眠检测 法[ 睡眠率采用 国际统一睡眠效 率值 公 , 式( 睡眠率=实 际入睡时间 / 上床至起床时间x O % 。 l0 )所有 患者均符合 CM 一 C D 3中失眠诊 断标准 , 睡眠率<4% 即严 重 0,

病例的书写

病例的书写

病例的书写病例分析: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性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张女士年龄:35岁职业:白领主诉: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病史回顾:张女士于半年前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她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她开始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哭泣,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她也开始出现了自责、自卑、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甚至开始有了自杀的念头。

她的家人发现了她的异常,带她去了医院就诊。

体格检查:张女士身高165cm,体重55kg,血压120/80mmHg,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抑郁症。

治疗:张女士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药物。

治疗期间,张女士的症状逐渐缓解,情绪稳定,睡眠和食欲也逐渐恢复正常。

随访:张女士在治疗后的随访中,情绪稳定,没有出现抑郁症状的复发。

她也开始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锻炼、社交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讨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结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需要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睡眠检查:8pm上床,1am入睡,5am醒,9am起床; 1pm-3pm卧床2小时但无法入睡;6pm-8pm躺床上看电 视;无规律体育运动;喜欢饮茶;打鼾明显;无不安腿和 腿动;白日感疲乏,容易打瞌睡;无猝倒发作
6
讨论-1
• 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 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 下一步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9
F.失眠不能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来更好的解释,也不仅仅出 现在其他睡眠-觉醒障碍的病程中 G.失眠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 生理效应 H.共存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失眠主诉
10
2.发作性睡病(DSM-5)
A .在同一天内反复地不可抗拒地需要睡眠、陷入睡眠或打盹。 在过去3个月内必须每周出现至少3次 B.存在下列至少1项症状:
14
6.不安腿综合征(DSM-5)
A.移动双腿的冲动,通常伴有对双腿不舒服和不愉快的感 觉反应,表现为下列所有特征:
1.移动双腿的冲动,在休息或不活动时开始或加重。 2.移动双腿的冲动,通过运动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 3.移动双腿的冲动,在傍晚或夜间比日间更严重,或只 出现在傍晚或夜间。 B.诊断标准A的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至少3个月。 C.诊断标准A的症状引起显著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 教育、学业、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诊断标准A的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也不能用行为状况来更好的解释。 E.此症状不能归因于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
A. 反复发作的从睡眠中不完全觉醒,通常出现在主要睡眠 周期的前三分之一,伴有下列任1项症状
1. 睡行 2. 夜惊 B. 没有或很少梦境能被回忆起来 C. 存在对发作的遗忘 D. 此发作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 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 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 F. 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解释睡行或夜惊的发作
气的证据,以及下列睡眠障碍之一: A.夜间呼吸障碍:打鼾、打鼾/喘息,或在睡眠时呼吸暂
停; B.日间有睡意,疲劳或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但睡眠仍
不能让人精力充沛,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的解释, 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
2.由PSG提供的每小时睡眠至少15次阻塞性呼吸暂停和/ 或低通气的证据,无论伴随症状如何
• 不困不上床 • 尽量定时起床,醒了不赖床 • 不在床上做睡眠和夫妻生活以外的事情 • 规律运动,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 限制咖啡、茶等兴奋兴饮料的摄入 • 勿使用酒精等物质帮助睡眠 • 睡前避免进行过度兴奋的活动
•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4
病例小结-4
• 精神检查:意识清楚,被动接触好,回答切题,未查出幻 觉、妄想。表情痛苦,诉入睡困难让自己心烦,但睡好后 心情就挺好的,否认持续情绪低落和高涨表现,睡前感觉 紧张,担心睡不着。无自杀观念和行为。平时可以做家务。 感觉白天疲乏,容易打瞌睡
5
病例小结-5
1.猝倒发作(维持清醒状态,可通过大笑或开玩笑诱发), 每月至少出现几次
2.下丘脑分泌素缺乏 3.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呈现出快速眼动期睡眠潜伏期小于或 等于15分钟,或多次小睡试验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或等 于8分钟,以及2次或更多次的睡眠发作REM期
11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DSM-5)
存在下列(1)或(2)症状 1.由PSG提供的每小时至少有5次阻塞性呼吸暂停或低通
D. 下列任1项:PSG显示REM睡眠期无肌张力缺乏;病史提 示有RBD和已明确的共核蛋白病的诊断(如帕金森氏病、多 系统萎缩)
E. 此行为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 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F. 该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
G. 共存的精神和躯体障碍不能解释此发作
13
5.非快速眼动睡眠唤醒障碍(DSM-5)
7
常见睡眠障碍
• 失眠障碍 • 发作性睡病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 非快速眼动睡眠唤醒障碍 • 不安腿综合征
8
1.失眠障碍(DSM-5)
A.主述对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满意,伴有下列1项(或更多) 相关症状:
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其特征表现为频繁的觉醒或 醒后再入睡困难;3.早醒,且不能再次入睡 B.该睡眠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 教育、学习、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C.每周至少出现3晚睡眠困难 D.至少3个月存在睡眠困难 E.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仍出现睡眠困难
2
病例小结-2
• 既往史:高血压10年,最高180/110mmHg,现服用硝 苯地平30mg/天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无药物过敏
• 家族史:无精神障碍家族史 • 个人史:性格内向敏感话少,夫妻关系好,10年前和儿媳
生气,之后开始失眠。婆媳关系现已改善。无烟酒嗜好。 50岁绝经
3
病例型偏胖(身高150cm, 体重81kg)
AHI小于15,轻度;15-30,中度;大于30,重度
12
4.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DSM-5)
A. 睡眠中反复发作的与发声和/或复杂的运动行为有关的唤 醒
B. 在REM睡眠期出现这些行为,因此通常出现在睡眠开始超 过90分钟后,且在睡眠周期的后期更频繁,在白天打盹时不 常出现
C. 一旦从这些发作中觉醒,个体会完全清醒、警觉,而不是 意识模糊或失定向
15
讨论-2
• 该患者睡眠习惯存在什么问题?
16
病例小结-5
• 睡眠检查:8pm上床,1am入睡,5am醒,9am起床; 1pm-3pm卧床2小时但无法入睡;6pm-8pm躺床上看电 视;无规律体育运动;喜欢饮茶;打鼾明显;无不安腿和 腿动;白日感疲乏,容易打瞌睡;无猝倒发作。
17
良好的睡眠习惯
失眠病例讨论
病例小结-1
• 基本信息:女性,75岁,农民,已婚 • 主诉:入睡困难10年,加重2年 • 现病史:10年前生气后开始入睡困难,卧床2-3小时才能
入睡,间断服用艾司唑仑1mg治疗。最近2年失眠加重, 几乎一夜不睡,换用氯硝西冸2mg/晚治疗,开始有效, 但效果越来越差,现加量到6mg/晚,能入睡,但感觉睡 眠质量差,不解乏,故来求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