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①②③.①④⑥.②④⑤.③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以及原文翻译

曾巩《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以及原文翻译曾巩《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以及原文翻译宜黄县县学记(宋)曾巩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
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
噫!何其至也。
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
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
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宋兴几百年矣。
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
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
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
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
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
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
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
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
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
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
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
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
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
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
”其记之。
曾 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曾巩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试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

曾巩传节选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阅读附答案附翻译[北宋]曾巩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
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
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
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
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
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
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
人少斗讼,喜嬉乐。
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
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
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
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
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
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选自《曾巩集卷四》)【注】①李材叔:名献卿。
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测:预料B.则均之吏于远吏:官吏C.其事出千余年之表表:年表D.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颖:出众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B.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轻:轻易5、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翻译及注释

曾巩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翻译及注释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军民不能自养者养:疗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请以战喻B.巩取置于法多于南亩之农夫C.遂与之异杳不知其所之也D.援笔而成客逾庖而宴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

《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
下面是《曾巩传》原文及译文,欢迎参考!曾巩传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
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①保伍: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家境衰败,无所依靠③偃蹇不偶:命运不济译文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
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
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
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
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 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 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
或矫拂 情欲。
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 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 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
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 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 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而公与同时之 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
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 果行。
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
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 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 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
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 必将低回感慕, 有不可及之叹, 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 岂独见其志, 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 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 危言正色, 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 云。
(选自《曾巩集》 ,有删改) 【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属予序之 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 没:采纳。
D. 危言正色 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 分) ①矫拂情欲 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1/6
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 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 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 ⑥其从政宽易爱人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 直龙图阁, 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 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B.范贯之为官恪尽职守,上至天子大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 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只要事关政治得失,皆在他谏诤之列。
C.当时像范公那样以进谏为职责的谏官, 皆是当时的优秀人才, 但是奏议时 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
D. 本文不仅赞颂了范公的进谏精神,而且高度评价了仁宗的虚心纳谏,认 为其胸怀如天一样广阔,能承传祖宗基业。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译文: (2)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
译文: (3)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参考答案: 5.C(【解析】没:“湮没”或“废止”。
) 6. A ( 【解析】 ①是范公奏议的内容; ④简单陈述了皇上对一些情况的理解; ⑥是有关范公从政方面的介绍。
) 7.C(【解析】“奏议时既不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的人只有范公”的表述 错,原文说的是“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可见“不曲 从苟止”是当时谏官的共同品质。
) 8. ①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论来决定。
(3 分,“予 夺”“归”“自用”各 1 分。
) ②因此在这时, 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 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 失,(3 分,“故”“委”“阙失”,各 1 分。
) ③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责的人, 后来大多做了大官, 而他却过 早的去世了。
(4 分,“凡” “同时”“言责”“卒”各一 1 分。
) 参考译文: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贯之的奏议,共有若干篇,他的儿子范世京将其 整理成十卷,嘱托我为他作序。
2/6
大约从至和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 范公时常担任谏官的职务。
上至天子大 臣,下到下属的官员,内至后宫嫔妃,外到边远四方的隐蔽之处,一旦有什么善 恶得失,关乎国家的政治,范公无不极尽所能反复地向皇上陈述己见。
有时矫正 皇上的欲望; 有时切磋治国之策; 有时辨别忠良与奸佞, 以确定是录用还是罢免。
奏章有一次两次或达到十多次上奏的, 事情有隐秘之处就单独谏奏, 有时召集谏 官、御史一同商量,自由地抒发己见。
仁宗时常虚心采纳他的建议,并因此改变 原来的命令,对于兴举、废除之事加以变更,快的马上照办,慢的超过一个月或 或规定的时间,有的直到事情过后,但他的建议最终都还是被采用了。
在这时, 仁宗在位已经很多年了,对人事的真假与群臣是否有才能十分熟悉,正用仁义、 宽厚、清静的方式使百姓休养生息,至于是与非,赐予或剥夺,完全通过大家讨 论来决定,而不自作主张。
他所提拔的以进谏为自己职责的人,像范公这样的, 全是当时的优秀人才。
范公与同时代的名士也都高兴讲出自己的真实意见, 既不 曲意奉承,也不盲目反对。
所以天下的情况通过他们都能使皇上听到,而违背理 义的事情时常得不到实行。
至于诡诈放纵的事情,敢于做它的人,也总是失败和 后悔。
因此在这时,皇上常常把政事委托给七八个大臣,朝政却没有什么大的缺 失,群臣遵守法律,恪尽职守,天下太平。
顺应民心而不刚愎自用,这就是天啊。
仁宗皇帝之所以能仁义得像天一样, 以至于在位四十多年,能够承传先皇创立的太平基业,就是因为这个罢了。
后世 的人如果得到范公留下来的文章,评说那个时代,看到上下之间如此相辅相成, 一定会思绪萦回,感念仰慕,发出不可企及的感叹,然后知道那样的时代很难再 遇到了。
那么,范公的谏言不被堙没,哪里只是表现他的志向,更是用来表明先 帝天边的功德啊! 范公为人温和善良,仁慈忠恕,处理政事宽厚平易,爱惜民众。
等到身在朝 廷,言辞端正,态度严正,是他人赶不上的。
凡是和范公一起肩负议论政事的职 责的人,后来大多做了大官,而他却过早的去世了。
范公名师道,他的世系相承的先后、籍贯、历任官职、具体事迹,写在当今 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