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曹刿论战2 同步练习

课时作业(二十)[20曹刿论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玉帛.()又何间.焉()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2.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要求加点的字含义相同。
示例: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1)彼竭我盈.——()(2)小信未孚.——()(3)故克.之——()(4)下视其辙.——()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本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本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句话写出了曹刿心思缜密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度部编委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运用1.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jiān)小惠未编.(biàn)B.牺牲玉帛.(bó)视其辙.乱(zhé)C.望其旗靡.(mǐ)肉食者鄙.(bǐ)D.登轼.(shì)而望曹刿.(gui)2.下列古今异义有误的一项是()A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B必以情.古义: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C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D虽.不能察古义:虽然今义:即使3.下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神弗福也B.小惠未编C.公将鼓之D.狼洞其中4.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翻译:(曹刿)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齐是)大国,难以测量国土大小,怕的是有埋伏。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小石潭记》B.弗敢加.也大王加.惠《唐睢不辱使命》C.公问其故.故.逐之《曹刿论战》D.公将驰之.故逐之.《曹刿论战》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跟现代杂文相似。
C“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令尊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慈母等。
D.《孟子》一书有着极强的思想性与哲学性,与《论语》《春秋》《大学》合称为“四书”。
《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解析版)

第20课曹刿论战一、基础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jiān)小惠未遍.(biàn)B.民弗.从也(fú)小信未孚.(fú)C.齐师败绩.(jī)下视其辙.(zhé)D.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í)【答案】B【解析】A.间——jiàn;C.绩——jì;D.靡——mǐ;故选B。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答案】D【解析】A.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两个“间”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两个“战”都是“打仗”;故选D。
3.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答案】B【解析】“小大之狱”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
句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B项意思相同;ACD三项,都是作代词;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忌不自信。
A.吾孰与徐公美?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何以战?【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
“忌不自信”正确语序为“忌不信自”,宾语“自”前置,是宾语前置句。
A.“吾孰与徐公美?”正确语序为“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前置,是宾语前置句;B.“君美甚”正确语序为“君甚美”,状语“甚”后置,是状语后置句;C.“何陋之有”正确语序为“有何陋?”宾语“何陋”前置,是宾语前置句;D.“何以战”正确语序为“以何战?”宾语“何”前置,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
5.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答案】D【解析】课文第2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满分:80分,时间:45分钟)一、基础达标(38分)1.文常填空:《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即《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一部________体史学和文学名著。
(4分)2.根据文意填空。
(1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2)《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一文中表明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一文中关于曹刿追逐齐国军队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弗敢专.也:__________ (2)小信未孚.:__________(3)虽不能察.: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5)公将驰.之:__________ (6)下视其辙.:__________(7)登轼.而望之:__________ (8)遂.逐齐师:__________4.翻译句子(8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曹刿论战》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秋节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
B.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C. 《汉字英雄》的主旨是带领观众“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
D. “牺牲”一词原是对做祭品的牲畜的统称,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后来“牺牲”的意义转化了。
3.下列各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神情与苏、黄不属B.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 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 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 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 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6.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 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 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 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guì) 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B.小信未孚.(fú) 牺牲玉帛.(bó) 遂.逐齐师(suí)C.肉食者鄙.(bǐ) 登轼.而望之(shì) 望其旗靡.(mí)D.夫.战,勇气也(fú) 下视其辙.(zhé) 弗.敢专也(f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3)神弗福.也 (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 (6)必以信.(7)小信未孚. (8)虽不能察.(9)望其旗靡. (10)彼竭.我盈(11)齐师.伐我 (12)牺牲..玉帛(13)公将鼓.之 (14)忠之属.也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微斯人,吾谁与归?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曹刿利用了作战中“,, ”的特点,趁敌军士气衰竭之际一举战胜了敌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鲁庄公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可以凭借。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又何间焉(jiàn)牺牲玉帛(bó)B. 遂逐齐师(suí)下视其辙(zhé)C. 望其旗靡(mǐ)肉食者谋之(móu)D. 小信未孚(fú)公将驰之(chí)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 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 文章语言十分精练,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倚仗数量上的优势急于取胜的心理。
D. 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 《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作品。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默写5.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民弗从也。
(2)_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小惠未编.(3)必以信.(4)必以情.断之(5)智虽弗及.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3. 【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4.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20《曹刿论战》同步练习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又何间.()焉公与之乘.()长勺.()【答案】ɡuì biàn fú jiàn chénɡ sháo【解析】注意多音字“间”的读音。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答案】(1)参与中间(2)目光短浅卑鄙(3)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而死(4)案件监狱【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结合具体语句理解其古今义,并加以识记。
3.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乡人曰公问其.故B.故克之.公将鼓之.C.登轼而.望之再而.衰D.何以.战可以.一战【答案】D【解析】A项,代指曹刿;代指胜利。
B项,代指齐军;音节助词,无实意。
C项,表修饰;表顺承。
D项,都是“凭借”的意思。
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答案】B【解析】“小大之狱”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B项,意思与例句相同。
A项,代词。
C项,代词。
D项,代词。
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D项中的“其”是加强反问语气。
6.根据要求填空。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3)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4)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解析】作答默写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鄙、狱、察、焉、辙乱、靡”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9.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10.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答案】7. (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 (齐国是)大国,很难推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在此地设有埋伏。
8.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性格特征。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面对战场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9. 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战,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扭转战局。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10.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解析】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肉食者(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测(推测)、焉(兼词,于之)”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篇文章在于表现曹刿的“远谋”,是通过鲁庄公的“鄙”进行对比来实现的。
从文章中所写的作战中鲁庄公“将鼓”“将驰”的表现来看,说明他是一个急躁冒进的人;从曹刿“未可”“可矣”表现来看,表明他是一个成竹在胸、做事谨慎果断、从容不迫之人。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本题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谈自己的看法,对曹刿的做法给予肯定作答。
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要紧紧抓住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曹刿“论”的那些问题。
最重要的是战前的“取信于民”。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小惠未编.(3)必以信.(4)必以情.断之(5)智虽弗及.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3. 【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4. 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11. (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12. (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3. (1). 对话(语言); (2). 对比14.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1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案件。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则、可”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3.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
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
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