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曹刿论战问答题

曹刿论战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3.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6.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7.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8.鲁国能够战胜齐国的原因是什么?9.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
10.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11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12.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13.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4.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15.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6. 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17.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18.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9.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20. 就文章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

背景介绍
❖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 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 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 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 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 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 要与鲁庄公“论战”。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缘故
发语词无实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士气正旺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 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 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 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 所以战胜了他们。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
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详写人物的语言, 文 即“论战”,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 章
体经过等则略写。
详
这样安排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 略
内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
5.以此课文为例,说说《左传》在写人记事上的艺
术特色。
写
作
(1)内容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庄
【“鄙”,具体表现在】
公
(1)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形
(2)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3)取胜而不知胜。
象
缺点:政治无能、军事无知、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 识才,任人唯贤。
4.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 好处?
21、曹刿论战虚词归纳

*
刿 guì 间 jiàn 帛 bó 孚 fú 遂 suì
徧 辙 轼 弗 靡
biàn zhé shì fú mǐ
伐 攻打 孚 为人所 通“遍”,
信服
重要词语理解徧
追赶, 遍及、普遍 逐 夫 追击 属类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 句子的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养生的 驱车 间 参与所安 驰 东西 (追赶)
所向披靡
1、何以战 2、必以分人 3、必以信 4、必以情 5、以其境过清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
1、其乡人曰 2、公问其故 3、吾视其辙乱 4、其一犬坐于前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乃入见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羽、飞乃止
所向披靡
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牺牲
※
※
再
狱
※
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忠之属也 C、公与之乘 D、公将鼓之
B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简答 • 1、本文重点记叙的内 容是什么?为什么要 重点突出这些内容? • 2、谈谈对曹刿和鲁庄 公的认识。
拓展延伸
学习《曹刿论战》一得
作业
1、将学习《曹刿论战》的收 获整理到读书笔记本上,并 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收集古今中外以弱胜 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 取胜的原因,与同学交流。
“之”的用法
表并列
凭 1、何以战 2、必以分人 把 用 3、必以信 按照 4、必以情 因为 5、以其境过清 6、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一、曹刿论战原文写作特点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可太有意思啦!它呀,在写作上有好多独特的地方呢。
从叙事手法来说,它超级简洁明了。
就那么简简单单地把长勺之战这件大事给讲清楚了。
它没有啰里吧嗦地说一大堆没用的东西,直接就切入主题,把曹刿这个人物给拎出来。
这种叙事的干练劲儿,就好像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力。
再说说人物刻画吧。
虽然文章不长,但是曹刿这个人物那叫一个鲜活。
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你就能看出来他是个有智谋、有胆识的人。
像他问鲁庄公凭什么去打仗那一段,鲁庄公说的那些理由,曹刿一个个地分析,然后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就把曹刿的聪明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鲁庄公这个人物也刻画得很立体呢,他虽然一开始可能没有曹刿那么有谋略,但是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语言方面更是一大亮点。
它用的都是很质朴的文字,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
就这么普普通通的字组合在一起,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这种语言风格特别符合当时那种战争的氛围,很接地气。
就像是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在你耳边讲述这个故事一样。
还有它的结构安排。
开头先简单介绍战争的背景,然后引出曹刿这个人,中间重点讲曹刿和鲁庄公的问答以及战争的过程,最后还不忘总结一下胜利的原因。
整个文章结构紧凑,就像一个精心制作的小盒子,每个部分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它不像有些文章那样大肆渲染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而是重点放在曹刿的指挥上,通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简单的语句,就把战争的节奏和胜败的关键给点明了。
这就很巧妙,让我们在了解战争结果的同时,更能理解战争背后的智慧。
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来看,它不仅仅是在讲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在传达一种重视民意、运用智慧的思想。
这种思想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互动,以及战争的结果,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一点都不生硬。
反正就是说呢,曹刿论战在叙事、人物刻画、语言、结构还有主题表达这些方面都有它独特的写作特点,不愧是一篇经典的古文。
(语文版)中考古诗文阅读(15)《曹刿论战》复习课件(有答案)

1.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
伐[F]:攻打
(2)又何间焉
间:参与
(3)肉食者鄙
鄙:鄙陋,目光短浅
(4)何以战
以:用,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养
专:独自占有
(6)小惠未遍
遍[F]:遍及,普遍
(7)牺牲玉帛
牺牲: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
语文课件
(8)弗敢加也 (9)必以信 (10)小信未孚 (11)神弗福也 (12)小大之狱 (13)虽不能察 (14)必以情 (15)忠之属也
语文课件
金题演练
一、(’16预测)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
(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思。(2分)
(1)齐师伐我
( 攻打 )
(2)神弗福也
( 赐福,保佑 )
语文课件
2.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乃入见
乃不知有汉
B.虽不能察
故余虽愚
C.公与之乘
何陋之有
语文课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语文课件
第二部分 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 的经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交代战争的地点和曹刿随 鲁庄公参战)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齐师败绩。//(记述曹刿与鲁庄公在击 鼓进军一事上的不用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遇击鼓进军、 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争的胜 利)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

浅说《曹刿论战》的教学价值2019-06-15《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化等⽅⾯情况的⼀部编年体史书。
它有着极⾼的史学价值,同时⼜具有较⾼的⽂学价值。
它⽂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动表现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的发展有很⼤的影响。
初中语⽂第六册的课⽂――《曹刿论战》就节选⾃这部极具史学与⽂学价值的史书。
笔者多年从事过这篇课⽂的教学,认为它有较⾼的教学价值,学⽣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很丰富的内涵。
下⾯笔者就⾃⼰粗浅的见解提出来与同⾏商讨,以期抛砖引⽟。
⾸先,《曹刿论战》作为⽂⾔⽂部分的⼀篇教读课⽂,它具有提⾼学⽣阅读⽂⾔⽂能⼒的教学价值。
这是最根本的教学价值,拓展开来,就体现出以下⼏⼩点。
其⼀,语⾔积累。
有⼀词多义,如“⼗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中的“战”,词义是“迎战”,是指单⽅⾯;⽽“战于长勺”中的“战”,词义是“交战”,是指双⽅⾯。
教学时讲清这同⼀个词在不同句⼦的含义,将提⾼学⽣辨析词义的能⼒。
也有通假字,如“⼩惠未,民弗从也”中的“獭弊志屯ā氨椤保解释为“遍及、普遍”。
还有古今异义。
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字,古义为“军队”,今义“⽼师”。
⼜如“⾁⾷者鄙”中的“鄙”字,古义“⽬光短浅”,今义“卑鄙”,截然不同。
再如“牺牲⽟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词古义为“猪、⽺、⽜等牲畜”,今义指“为某项正义事业⽽献出⽣命”。
⼜再如“⼩⼤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是“监狱”。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有天壤之别,要指导学⽣多积累。
再有⽂⾔虚词看下⾯例句:之①⼩⼤之狱(的)②公与之乘(他)③公将⿎之(⾳节)④⾁⾷者谋之(这件事)?摇?摇以①可以⼀战(凭借)②必以分⼈(把)③必以情(根据)④必以信(⽤、拿)再还有词性活⽤。
如“⼩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这词,原为形容词,在这⾥活⽤为动词,释为“赐福、保佑”,⼜如“公将⿎之”中的“⿎”这词,原为名词,现活⽤为动词,译为“击⿎进军”。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对照翻译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
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
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
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
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二,他不畏强暴。
面对强大的霸主齐国的入侵,他立刻准备迎战,并且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到前线指挥,这是顽强不屈的姿态,激励全国军民奋起抗敌。
正因为“公将战”,曹刿才请求入宫拜见他,愿意帮他成就大事。
如果他首先被强敌吓破胆割地赔款苟且偷生,那就是“一君无能气死全国”,曹刿哪还有报效国家流芳千古的机会?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
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
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
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
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
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
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
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
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
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写作特点:
1、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
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
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
战后,写“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他糊里糊涂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语言特色: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
“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
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
“齐人三鼓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
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
“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