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简介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容易与下面两种电池混淆 (1)锂电池:以金属锂为负极。 (2)锂离子电池:使用非水液态有机电解质。 (3)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用聚合物来凝胶化液态有机溶剂,或者直接用全固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一般以石 墨类碳材料为负极。
发展过程
1970年,埃克森的ingham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电池。锂电池的正极 材料是二氧化锰或氯化亚砜,负极是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锂离子电池(Li-ion Batteries)是锂电池发展而来。举例来讲,以前照相机里用的扣式电池就属于锂电池。这种电池也可以充电, 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结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电池是禁止充 电的。
工作原理
作用机理
锂离子电池以碳素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作正极,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这就是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指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极材料电池的总称。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就是锂离子的嵌入和脱 嵌过程。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与锂离子等当量电子的嵌入和脱嵌(习惯上正极用嵌入或脱 嵌表示,而负极用插入或脱插表示)。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往返嵌入/脱嵌和插入/脱插,被 形象地称为“摇椅电池”。
锂离子动力电池简介

锂离子动力电池简介锂离子动力电池是一种先进的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化、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它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锂离子动力电池是一种充电式电池,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迁移来完成电荷和放电过程。
其正极材料通常使用钴酸锂、镍酸锂等化合物,负极材料通常使用石墨等材料。
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释放,并通过电解质溶液迁移到负极材料中嵌入或吸附;在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释放,并通过电解质溶液迁移到正极材料中嵌入或吸附。
这种迁移过程是可逆的,可以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
二、优点1.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以存储更多的能量,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
2.长寿命: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这是由于其迁移过程是可逆的,不会引起结构损伤。
3.轻量化: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重量,使其在移动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
4.无记忆效应:锂离子动力电池没有记忆效应,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充电,而无需等待完全放电。
三、缺点1.安全性问题: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量,进而导致电池过热,甚至起火或爆炸。
因此,安全性一直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一个关键问题。
2.有限的循环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有限的,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其容量会逐渐减少。
四、应用领域1.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较低的重量。
它可以提供足够的动力和续航里程。
2.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因为它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长寿命,可以提供长时间的使用时间。
3.储能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储能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稳定的能量供应。
锂离子电池介绍

3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
3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2016年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3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 五、航天军工电源 • 1.大型舰船类动力电源(航线、战船、大型邮轮、货轮等) • 2.航空飞行器所用动力电源(大型民航客机、商务飞机、直升机、战斗机 等飞行器具所用动力电源) • 3.航天载具动力电源系统(航天飞机、卫星、火箭、导弹等) • 4.军用装甲车,民用大型挖掘器械所用动力电源(坦克、装甲车、军用大 型装甲车辆、民用大型挖掘器械、大型吊车等)
汇报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报告人:肖益帆
2 锂离子电池性能指标
充电效率和放电效率: 充电效率是指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转化成电池所能储存的化学能程度的量度。主要受电
池工艺、配方及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影响,一般环境温度越高,则充电效率越低。 放电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放电条件下放电至终点电压所放出的实际电量与电池的额定容量之比,主要
受放电倍率,环境温度,内阻等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放电倍率越高,则放电效率越低。温度越低, 放电效率越低。 自放电率:
分散剂(如NMP)、极耳、铝塑膜等。 • 电池成本分布如右图:
主要企业有:中信国安、宁波容百锂电 (金和锂电)、杉杉股份、江苏国泰、 贝特瑞、当升科技、天齐锂业、湖南中 科星城石墨、湖南中锂、新乡中科、星 原材质、惠强、新宙邦、天赐、国泰华 荣、北化所、香河昆仑、湖北中一等。
3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2014-2018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产量及预测(单位:万吨)
锂离子电池简介

1.锂离子电池哪一年商业化?锂离子电池首次由日本Sony公司在1990年研制成功并实现商业化。
2.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以炭为负极,钴酸锂(LiCoO2)为正极为例。
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出,释放一个电子,三价钴氧化成四价钴,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嵌入负极,维持电荷平衡;放电过程中,电子从负极流经外部电路到达正极,在电池内部,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嵌入到正极,正极得到外电路一个电子,四价钴还原成三价钴。
3.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外包装组成。
其中,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四大主材。
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仅作为电极材料参与电化学反应,还要作为锂离子源。
5.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应该满足哪些条件?①比容量大,这就要求正极材料具有低的相对分子质量,且其宿主结构中能插入大量锂离子;②工作电压高,这就要求体系放电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负值要大;③高倍率下的充放电性能好,这就要求锂离子在正极材料内部和表面的扩散速率大;④循环寿命长,这就要求锂离子脱出和嵌入正极材料的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结构变化要尽可能小;⑤安全性好,这就要求材料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⑥容易制备,对环境友好,价格便宜。
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哪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或聚阴离子化合物,包括LiCoO2、LiMnO2、LiFeO4及其相关衍生材料。
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势。
过渡金属往往具有多种价态,可以保持锂离子嵌入和脱出过程中的电中性;另外,过渡金属氧化物对锂有较高的电极电势,可以保证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
一般来说,对锂电势,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3d过渡金属氧化物>4d过渡金属氧化物>5d过渡金属氧化物。
3d过渡金属氧化物中,尤其以含Co、Ni、Mn元素的锂金属氧化物为主。
7.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该满足哪些条件?①低氧化还原电位,以满足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输出电压;②锂离子脱嵌过程中的电极电位变化较小,以保证充放电的电压波动小;③脱嵌锂离子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以使电池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④具有高的可逆比容量;⑤良好的锂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以获得较高的充放电倍率和低温充放电性能。
锂离子电池介绍

如果发现锂离子电池膨胀,应立即停止使用 该电池,因为这可能是电池内部短路或过充 的迹象,可能导致爆炸或火灾等安全问题。
电池的保养与维护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锂离子电池的外观、连接和性能,以确保电池正常工作 并避免潜在的安全问题。
清洁
使用干燥的布或纸巾清洁锂离子电池的表面,以去除灰尘和污垢, 保持电池外观整洁并确保散热良好。
电池检测与包装
对电池进行性能检测,确保其符合规格要求,并进行包 装。
生产设备与设施
材料混合设备
用于混合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 设备。
涂布设备
用于将正负极材料涂布在金属箔 上的设备。
干燥设备
用于去除电极材料中的水分和气 体的设备。
检测与包装设备
用于对电池进行性能检测和包装 的设备。
注液与密封设备
用于将电解液注入电芯中并进行 密封的设备。
充电和存储
在充电和存储过程中,应遵循制造商的指示,确保锂离子电池得到 适当的充电和存储,以保持其性能和延长其寿命。
06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与未 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突破
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具有更高的 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够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和寿命问题。
锂硫电池
材料准备
根据电池规格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正负 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
涂布与碾压
将正负极材料涂布在金属箔上,并进行碾压, 以调整其厚度和密度。
干燥与除气
去除涂布后的电极材料中的水分和气体,以确保 电池性能稳定。
卷绕与组装
将正负极、隔膜和集流体等材料卷绕在一起,组成 电池的电芯。
注液与密封
将电解液注入电芯中,并进行密封,以形成完整 的电池结构。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及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构造及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并用于电子设备的电池。
它的构造及原理相对简单,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了现代电子设备的主要能源来源。
本篇文章将会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相关构造及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电池。
第一章:锂离子电池简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环保且应用广泛的电池。
它采用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来储存化学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章:锂离子电池的构造锂离子电池的构造相对简单,但却是其性能表现的关键。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
2.1 正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一般采用含有锂的金属氧化物,例如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铁磷酸铁(LiFePO4)、锂镍钴铝氧化物(LiNiCoAlO2)等。
这些物质的作用就是在电池放电时,释放出锂离子。
2.2 负极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一般采用石墨或者石墨化碳。
这些负极材料的作用就是吸收锂离子。
2.3 电解液电解液是将正负极隔开的一种物质。
一般来说,电解液是由一种或多种溶于有机溶剂中的锂盐组成的。
电解液发挥的作用是维持两种电极之间的电荷平衡。
2.4 隔膜隔膜是将正负极完全隔开的一层材料。
这种材料通常是由聚合物制成的。
隔膜的作用是让正负极在电流的作用下进行迁移,同时确保电池工作时不会短路。
第三章: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都会发生化学反应。
下面分别介绍其充电和放电原理。
3.1 充电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放出锂离子,负极则接收这些离子。
同时,电荷通过电解液传输。
与此同时,充电器也会向电池输送电能,使这些锂离子逆向迁移,到达正极。
3.2 放电在放电过程中,则是相反的反应。
存储在正极的锂离子会流向负极,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锂离子通过电解液传输,在负极被吸收。
伴随这个过程,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下降。
第四章: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和不足锂离子电池的优势主要在于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较小的自放电率以及易于维护。
锂离子电池知识介绍

放电时则相反,锂离子从负极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嵌入到正 极中。
二、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四、锂离子电池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说明
• 正极材料: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在负极中嵌入,放电时反 之。一般采用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做正极,如LiCoO2、LiNiO2、 LiMn2O4、LiFePO4 等,正极的作用就是提供锂源和存储锂离子。
• 负极材料:
做为负极的材料则选择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电位的可嵌入锂化合物, 如各种碳材料包括天然石墨、合成石墨、碳纤维、中间相小球碳素等 和金属氧化物,包括SnO、SnO2、锡复合氧化物SnBxPyOz等,负极的 作用就是存储从正极嵌入的锂离子。
四、锂离子电池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说明
• 电解液:
电解液的电解质为无机盐LiPF6,溶剂主要是一些有机物液体, PC(碳酸丙烯酯),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DEC (碳酸二乙酯),EMC(碳酸甲乙酯)等。
随着技术及产品研究的深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 扩大,将会遍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锂电实验室 刘云峰
• 外壳:
电池组装完成后,放置到电池外壳中。 外壳类型有铝壳、钢壳、铝塑膜等。 外壳的作用就是能够安全、密封的存放电芯及电解液。
三、锂离子电池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说明
• 锂离子电池充电原理图
锂离子电池组装完成后,首先要对电池 进行充电激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 分三个阶段:预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 段;恒压充电阶段。预充电阶段是在电 池电压低于3V时,电池不能承受大电流 的充电,这时有必要以小电流对电池进 行浮充;恒流充电阶段,当电池电压达 到3V时,电池可以承受大电流的充电, 这时应以恒定的大电流充电,以使锂离 子快速均匀转移;恒压充电阶段,当电 池电压达到4.2V时,达到了电池承受电 压的极限,对电池进行进行恒压充电。
锂离子电池 循环寿命名词解释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名词解释随着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储存设备。
在使用锂离子电池的过程中,循环寿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进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锂离子电池。
一、锂离子电池简介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的电池。
它由负极、正极、隔膜和电解质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则从负极回迁至正极。
这一循环过程使得锂离子电池能够不断地储存和释放能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二、循环寿命的定义循环寿命是指锂离子电池能够完成多少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而仍能保持其额定容量的能力。
通俗地讲,循环寿命就是衡量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以完整的充放电循环次数来计算,通常以500次或1000次充放电循环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三、影响循环寿命的因素1. 充放电深度:充放电深度是指电池在每一次充放电中所释放或储存的能量占其额定容量的百分比。
充放电深度越大,电池的循环寿命就会越短。
2. 温度:温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会加速电池的老化和损坏,降低其循环寿命。
3. 充电速度:过快的充电速度会导致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影响电池的寿命。
适当控制充电速度可以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四、延长循环寿命的方法1. 控制充放电深度: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设备,建议合理控制充放电深度,避免过度放电或充电。
2. 维护合适的温度:在使用锂离子电池设备时,尽量避免暴露在高温或特殊寒冷的环境下,以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3. 合理控制充电速度:在充电时,尽量选择合适的充电器,控制充电速度,避免过快的充电导致电池过热。
五、结语循环寿命是评价锂离子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而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也是我们在日常使用电池设备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简介
2017-02
1.锂离子电池原理
充电的时候,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正极材料LiCoO2中的锂元素脱离出来,变成带正电荷的锂离子(Li+),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从正极移动到负极,与负极的碳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LiC6,于是从正极跑出来的锂离子就很“稳定”的嵌入到负极的石墨层状结构当中。
从正极跑出来转移到负极的锂离子越多,电池可以存储的能量就越多。
放电的时候刚好相反,内部电场转向,锂离子(Li+)从负极脱离出来,顺着电场的方向,又跑回到正极,重新变成钴酸锂分子(LiCoO2)。
从负极跑出来转移到正极的锂离子越多,这个电池可以释放的能量就越多。
在每一次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离子(Li+)充当了电能的搬运载体,周而复始的从正极→负极→正极来回的移动,与正、负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换,实现了电荷的转移,这就是“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
由于电解质、隔离膜等都是电子的绝缘体,所以这个循环过程中,并没有电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来回移动,它们只参与电极的化学反应。
2.锂离子电池构成
锂离子电池内部需要包含几种基本材料: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隔离膜、电解质。
正负极需要活性物质,是为了更容易参与化学反应,从而实现能量转换。
正负极材料不但要活泼,还需要具有非常稳定的结构,才能实现有序的、可控的化学反应。
一般选用锂的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钛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钴锰三元等材料。
负极通常选择石墨或其他碳材料做活性物质。
电解质是锂离子传导的介质,要求锂离子电导率要高,电子电导率要小(绝缘),化学稳定性要好,热稳定性要好,电位窗口要宽。
人们找到了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和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电解质。
有机溶剂有PC(碳酸丙烯酯),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DEC (碳酸二乙酯),EMC(碳酸甲乙酯)等材料。
电解质锂盐有LiPF6,LiBF4等材料。
隔离膜则是为了阻止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防止内短路。
隔离膜需要具有良好的离子通过性,让锂离子可以自由通过,同时又是电子的绝缘体,以实现正负极之间的绝缘。
目前市场上的隔膜主要有单层PP,单层PE,双层PP/PE,三层PP/PE/PP 复合膜等。
除了以上材料外,一个完整的锂离子电池还包括绝缘片、盖板、泄压阀、壳体(铝,钢,复合膜等),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材料。
3.锂离子电池参数
1)容量
电池在一定放电条件下所能给出的电量称为电池的容量,容量分为额定容量、实际容量,容量的单位为mAh或Ah。
额定容量是指满充的锂离子电池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温湿度环境),以某一特定的放电倍率(C-rate)放电到截止电压时,所能够提供的总的电量。
实际容量一般都不等于额定容量,它与温度、湿度、充放电倍率等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实际容量比额定容量小一些。
2)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电池,能够存储和释放的电量,其单位有两种:Wh/kg,Wh/L,分别代表重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
这里的电量,是上面提到的容量(Ah)与工作电压(V)的积分。
基于当前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能够达到的能量密度水平大约在100~200Wh/kg。
3)充放电倍率
这个指标会影响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连续电流和峰值电流,其单位一般为C (C-rate的简写)。
举个例子来阐述倍率指标的具体含义,某电池的额定容量是10Ah,如果其额定充放电倍率是1C,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型号的电池,可以以10A的电流,进行反复的充放电,一直到充电或放电的截止电压。
如果其最大放电倍率是10C@10s,最大充电倍率5C@10s,那么该电池可以以100A的电流进行持续10秒的放电,以50A的电流进行持续10秒的充电。
充放电倍率对应的电流值乘以工作电压,就可以得出锂离子电池的连续功率和峰值功率指标。
4)电压
锂离子电池的电压,有开路电压、工作电压、充电截止电压、放电截止电压等一些参数。
开路电压,就是电池外部不接任何负载或电源,测量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
工作电压,就是电池外接负载或电源,处在工作状态,有电流流过时,测量所得的正负极之间的电位差。
一般来说,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放电状态时的工作电压低于开路电压,充电时的工作电压高于开路电压。
充/放电截止电压,是指电池允许达到的最高和最低工作电压。
超过了这一限值,会对电池产生一些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电池性能的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5)寿命
锂离子电池的寿命会随着使用和存储而逐步衰减,并且会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分为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两个参数。
循环寿命一般以次数为单位,表征电池可以循环充放电的次数。
当然这里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是在理想的温湿度下,以额定的充放电电流进行深度的充放电(100% DOD或者80%DOD),计算电池容量衰减到额定容量的80%时,所经历的循环次数。
日历寿命与具体的使用要求是紧密结合的,通常需要规定具体的使用工况,环境条件,存储间隔等。
6)内阻
锂离子电池的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时,电流流过电池内部所受到的阻力,它包括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极化内阻又包括电化学极化内阻和浓差极化内阻。
欧姆内阻由电极材料、电解质、隔膜电阻及各部分零件的接触电阻组成。
极化内阻是指电化学反应时由极化引起的电阻,包括电化学极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电阻。
内阻的单位一般是毫欧姆(mΩ),内阻大的电池,在充放电的时候,内部功耗大,发热严重,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加速老化和寿命衰减,同时也会限制大倍率的充放电应用。
所以,内阻做的越小,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和倍率性能就会越好。
7)自放电
电池在放置的时候,其容量是在不断下降的,容量下降的速率称为自放电率,
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月。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导致电池过放,其造成的影响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使再充电,电池的可用容量也会有很大损失,寿命会快速衰减。
所以长期放置不用的锂离子电池,一定要记得定期充电,避免因为自放电导致过放,性能受到很大影响。
8)工作温度范围
由于锂离子电池内部化学材料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温度范围(常见的数据在-40℃~60℃之间),如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使用,会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不同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其工作温度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容量、充放电倍率等参数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长时间的高温或低温使用,也会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寿命加速衰减。
除了工作温度有限制之外,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温度也是有严格约束的,长期高温或低温存储,都会对电池性能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4.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其内在原因是电池内部发生了热失控,热量不断的累积,造成电池内部温度持续上升,其外在的表现是燃烧、爆炸等剧烈的能量释放现象。
由于电池存储能量,在能量释放的过程中,当电池热量产生和累积速度大于散热速度时,电池内部温度就会持续升高。
锂离子电池由高活性的正极材料和有机电解液组成,在受热条件下非常容易发生剧烈的化学副反应,这种反应将产生大量的热,甚至导致的“热失控”,是引发电池发生危险事故的主要原因。
1)SEI膜分解,电解液放热副反应
SEI膜(固态电解质膜)是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形成,它是锂离子的优良导体,电子绝缘体,能够保护负极活性物质,不跟电解液发生反应。
可是当电池内部温度达到130℃左右时,SEI膜就会分解,负极完全裸露,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大量分解放热,导致电池内部温度迅速升高。
这是锂电池内部第一个放热副反应,也是一连串热失控问题的起点。
2)电解质的热分解
由于电解质在负极的放热副反应,电池内部温度不断升高,进而导致电解质内的LiPF6和溶剂进一步发生热分解。
这个副反应发生的温度范围大致在130℃~250℃之间,同样伴随着大量的热产生,进一步推高电池内部的温度。
3)正极材料的热分解
随着电池内部温度的进一步上升,正极的活性物质发生分解,这一反应一般发生在180℃~500℃之间,并伴随大量的热和氧气产生。
不同的正极材料,其活性物质分解所产生的热量是不同的,所释放的氧气含量也有所不同。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于分解时产生的热量较少,因而在所有的正极材料中,热稳定性最为突出。
镍钴锰三元材料分解时则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同时伴有大量的氧气释放,容易产生燃烧或爆炸,因此安全性相对较低。
4)粘结剂与负极高活性物质的反应
负极活性物质LixC6与PVDF粘结剂的反应温度约从240℃开始,峰值出现在290℃,反应放热可达1500J/g。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由过充、大倍率充放电、内短路、外短路、振动、碰撞、跌落、冲击等原因,导致电池内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并不断的累积,推动电池的温度不断上升。
一旦温度上升到内部连锁反应的门槛温度(约130℃),锂离子电池内部将会自发的产生一系列的放热副反应,并进一步加剧电池内部的热量累积和温度上升趋势,这一过程还会析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
当温度上升到内部溶剂和可燃性气体的闪点、燃点时,将会导致燃烧和爆炸等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