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共50页文档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全血:1.050~1.060 与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血浆:1.025~1.030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液的粘度
全血:4~5 与血细胞比容成正相关,与血流切率成反变 血浆:1.6~2.4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 Na2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RBC缓冲对:KHb/Hb、KHbO2/HbO2、KHCO3/KH2CO3、 K2HPO4/KH2PO4 缓冲对+ 肺+ 肾→血浆酸碱度相对稳定。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铁: 合成血红素的必需原料
来源: 外源性铁 - 从食物中吸收 内源性铁 - RBC破坏后释放 (95%)
缺铁性贫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VB12:
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是保证幼红细胞正常分裂和发育成熟的物质。 巨幼红细胞贫血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激素
缓冲功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防御、保护功能:
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75%来自于白蛋白
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生理学课件

4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和血型

优点: 积极,实干家 缺点: 自私,不负责任
优点: 善交际,乐观 缺点: 自负,粗鲁
凝集原:一种糖蛋白抗原 凝集素:能与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红细胞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 生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医德抗原类型,其中对人类最 重要的是ABO血型和Rh血型
时间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等1)大看多一是看溶,解血于液水出的现,了并什由么水现 象运?输。 (2血)浆想溶一质想在,维血持液血的浆成正分常由的哪P些H 物和质渗组透成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的分层现象
(55%) (1%)
(44%)
溶质中含有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以及其他细胞的 代谢物质。其中蛋白质主要包括:清蛋白、球蛋白和纤 维蛋白。
交叉配血实验。
O型血的人 —— 万能输血者?
曾经有人认为是各类血型中的“万能输血者”。其实,O型血不是万能血!因 O型血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不会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 理论上可以给所有血型的人供血。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 素,能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当输血量较大时,供血者血浆中的凝 集素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足够稀释,从而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什么是血液?
(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
简称血。人或高等 动物体内循环系统 中的液体组织,暗 赤或鲜红色,有腥 气,由血浆、血细 胞构成,对维持生 命起重要作用。
①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例如O2运输,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 O2被 红细胞摄取;在组织毛细血管处,红细胞释放O2共组 织代谢需要
1、字体安装与设置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4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实训4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实验目的]1.了解血液的组成,区别血浆、血清和纤维蛋白。
2.了解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和方法。
3. 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抗凝血液经静置或离心,可分离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血液自然凝固后,血块紧缩析出血清。
血液在凝固过程中进行搅动,则可分离出其中的纤维蛋白。
将抗凝血注入有刻度的特制玻璃管中,经离心沉淀,红细胞下沉互相压紧而不改变其正常的形态。
根据玻璃管刻度读数,即可得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测定血红蛋白有多种方法,但常用沙利氏比色法。
其原理是将红细胞溶解而游离出血红蛋白,与稀盐酸作用形成不易变色的棕色高铁血红蛋白。
用蒸馏水稀释后与标准比色板比色,间接测出血红蛋白含量。
其含量通常以每100ml 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表示。
3.红细胞在等渗的血浆中,能保持形态不变。
若置于高渗溶液中,则红细胞逐渐失去水分而皱缩;反之,若置于低渗镕液中,则水分逐渐进入红细胞,使其膨大变形,最后破裂溶解而形成溶血。
红细胞脆性试验就是测定其对低于0.9%NaCl 溶液的耐受能力。
耐受力高的红细胞不易破裂,即脆性低,耐受力低的红细胞易破裂,即脆性高。
能使部分红细胞开始溶解的NaCl 溶液浓度,称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其标志是上层溶液开始呈淡红色,而大部分红细胞下沉。
能使全部红细胞开始完全溶解的NaCl溶液浓度,称为红细胞的图1 红细胞容积示意图最大抵抗,其标志是溶液呈均匀红色,管底无红细胞沉淀。
[实验器材]抗凝血液,离心管,离心机,试管架,试管,天平,血红蛋白计,0.1N盐酸,1%氯化钠,蒸馏水。
[方法步骤]一、血液的组成及红细胞比容测定1.取抗凝血5ml置于刻度离心管中,用离心机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20~30min。
取出观察,管内自上而下分为三层: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记录红细胞容积,再离心5min,至两次读数相同为止。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悬溶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气体及蛋白质。
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也就是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
正常成年人,其血量约为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中有70-80ml的血液,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
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的量成正比;全血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
(二)粘度 血液的粘度或粘滞性比水大。
在各种体液中,血液的粘度最大。
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
如以水的粘度为1,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 1.6-2.40。
在血流速度很快时,血液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液渗透压 血液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总渗透压是这两者之和,约为313mmol/L。
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颗粒少,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不超过 1. 5mmol/L,约相当于3.33kPa(2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
毛细血管壁很薄,水分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血浆和组织间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两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差异,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数值虽大,却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不起作用。
16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颜色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Hb的含量和含氧量,动脉血含氧
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量少,呈暗红色。 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4;
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含量。 (二)黏滞性
全血的黏滞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含量。最 主要因素:红细胞比容。如:登山运动、长跑运动,红细胞 比容增大,血液黏滞度提高;温度降低,血液黏滞度提高。 (准备活动,提高体温)
(三)血浆渗透压
在血浆中,促使水分子透过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 浆渗透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7.35 酸中毒;>7.45 碱中毒 人体生命活动能耐受的最大pH变化范围:6.97.8,超出范围危及生命。 正常血浆PH的维持,有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以及肺、肾的正常功能。
血 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PPT课件

第20页/共107页
RBC可塑变形性
第21页/共107页
(2)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循环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第29页/共107页
④内因子: 内因子+维生素B12 形成复合物: Ⅰ.防止维生素B12被蛋白酶水解; Ⅱ.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维生 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30页/共107页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的生成经历以下阶段:
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 1、数量: 4.0~10.0×109/L
2、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 50~70% 颗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占 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 0~1%
单核细胞:占 3~8%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占 20~40%
第39页/共107页
的特性。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的溶液。
第23页/共107页
第24页/共107页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如0.85% NaCl溶液、5%葡萄糖
临床上以0.35%~0.42%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 透脆性的范围。
(一)血浆 (plasma) 1、血浆蛋白 (plasma proteins)
血液的理化特性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
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血 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Blood Grouping
ABO血型的检测
Rh血型系统
• 将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了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用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 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许多人的红细胞被凝集,说明人类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红ຫໍສະໝຸດ 胞同样的抗原,乃以 “Rh”命名。
• Rh血型的抗体是获得性抗体 (不完全IgG,分子量较小,能通过胎盘;抗 A、B是天然抗体-IgM)
• 止血:生理过程: • 1、血管收缩 • 2、血小板血栓 • 3、血液凝固
• 凝血:生化过程 • (酶促化学反应)
抗凝系统
• 1、抗凝血酶Ⅲ:
•
封闭凝血酶、 、Ⅹa等酶的丝氨酸残基活性中心
• 2、肝素:
•
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100倍。
• 3、Protin-C:
•
① 蛋白质C在磷脂和Ca2+存在的情况下可灭活a和a;
• 1、血液凝固 :定义
2、凝血的三个阶段:
⑴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⑵凝血酶的形成 ⑶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 • 3、血液凝固的途径:
• 内源性 Pathways :启动因子是ⅩⅡ因子 • 外源性 Pathways: 启动因子是Ⅲ 因子
血液凝固的机制
血液凝固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