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三章 血液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6
二、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内含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 m。
3.参与生理止血
20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红、白、板)由造血干细胞生 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1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的生理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血液是一种存在于心血管系 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悬 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心 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的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算一算你的血量有多少。。。
11
小结: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40%)
体液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4%) 管内液 脑脊液 淋巴
管外液:组织间液(15%)
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
(体重的7~8%)
12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

生理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一)引言概述:生理学中,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通过供给氧气和养分,排除代谢产物,维持身体各系统正常运作。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方面,对血细胞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占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体积的约45%。
-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呈酸碱性,pH值约为7.35-7.45;血液具有一定的凝结能力,能在伤口处形成血凝块来止血;血液在体内通过心脏的泵送作用循环流动,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
2. 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红细胞呈现扁平的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7-8微米,中间较厚,边缘较薄;红细胞由红细胞膜、红细胞质和血红蛋白组成。
- 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主要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和释放实现了气体的运输。
- 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红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的红髓,需要受到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调控,而红细胞的代谢主要通过脾脏、肝脏、肺和骨髓等器官完成。
- 红细胞的寿命与衰老: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随着寿命的增加,红细胞会发生衰老和变形,最终被脾脏等器官清除。
3.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 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控:白细胞的生成发生在骨髓中,受到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的调控,而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会受到机体状况的影响。
- 白细胞的增加和减少:白细胞的数量会随着机体的感染、炎症等情况而增加,而白细胞减少则可能是骨髓疾病、药物反应等导致的。
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

血友病A(hemophilia A)是凝血因子 VIII 缺乏所导致的 出血性疾病。
1 、血友病 A 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其儿子中无血友病 A患者,但其女儿100%为血友病A 携带者。
2 、若正常男子与血友病A携带者结婚,其儿子中发生 血友病A的可能性为 50% ,其女儿携带血友病A的可能性也 有50% 。
免疫:对入侵人体的异物进行识别、排除和消灭的过程, 实质上是抗体和抗原反应的过程。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所产生的免疫功能活动不具有 针对某一类异物的特性。
特异性免疫:当淋巴细胞受到某类入侵异物的作 用而激活后,所产生的抗体或局部 反应整理具课件有针对某一特异性抗原。
3、血型: (1)凝集反应:输血时,有时输入的红细胞可以彼此凝集在 一起,成为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这种 现象称为红细胞的 凝集反应。 (2)血型:依据红细胞上所含的凝集原,把血液区分为若干 类型,称血型。 (3)血型的种类:ABO、RH、MN、P、HLA等血型系统
HbO2+ H+ HHb+O2
O2
整理课件
返回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HbNHCOOH)
CO2与其中的-NH2结合为 Hb
NHCOOH COOH
HbNH2 + CO2 HbNHCOOH HbNHCOO-+H+
这个反应很迅速,不需要酶的催化,且为可逆 反应,调节它的主要因素是氧合作用,即HbO2与 CO2结合力小,HHb与CO2结合力大。
ABO血型系统中抗原和抗体
血型 红细胞抗原(凝集原) 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
A型 B型 AB型 O型
A
B A、B 无
整理课件
抗B 抗A 无 抗A、抗B
A凝集原,抗B凝集素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类型
Rh阴性:RBC上无Rh(D)抗原
49
2.特点 (1)没有天然抗体 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只有Rh阴
性接受Rh阳性血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
Rh抗体。 (2)抗体可通过胎盘
50
三、输血原则
(一)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
(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 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同 (三)交叉配血实验
20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血液凝固 3.促进生理性止血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过程(成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红细胞) 2.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存120天;1%更新) 3.红细胞的破坏(破裂的红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吞噬;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
外源性 :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
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33
5.凝血因子缺乏将导致凝血障碍
钙离子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VIII 、IX缺乏——甲型、乙型血友病
Vk缺乏——可导致Ⅱ、Ⅶ、Ⅸ、Ⅹ合 成障碍 将血液分别置于放有棉絮和涂有石蜡 油的两支试管中,哪支试管内的血液凝固 更快?为什么?
13
正常值:0.45% 正常值=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14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正常血浆中下沉缓慢,说明 它在血浆中有相当大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5.淋巴细胞: 免疫
33
四、血小板 Thrombocytes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体积小无细胞核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内有α颗粒,致密体等颗粒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4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参与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数量减少到50X109/L,血管脆性增高
4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活化,形成止松软血栓─初期止血; 3.血液凝固─第二期止血;
纤维组织增生─永久性止血
42
血小板与生理性止血
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 血小板释放的TXA2、5-HT→收缩血管。
2.血小板与血栓: ①黏附+聚集→松软血栓; ②释放血小板因子等→ 加固血栓; ③收缩→坚实血栓。
0.1~0.8 0.8~4.0
50~70 1~5 0~1 3~8
20~40
32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组织 巨噬细胞
吞噬力↑
3.嗜酸性粒细胞:
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VitB12 +内因子 ;叶酸)
27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的关键环节:
红系祖细胞 向 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爆式促进活性因子(BPA)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四)红细胞的破坏
【思维导图】生理学—血液

概述
血液抗凝处理,后比容离心 管内血液分为三层: 上层 浅黄液体 血浆 中间 白色不透明薄层 白细胞,血小板 下层 深红色 红细胞
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组成:血浆+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男 40%-50% 女 37%-48% 新生儿 约55%
血量
每千克体重含70-80ml血液 分类—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运输
(1)除钙剂:①柠檬酸钠②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血型与输血
红细胞凝集
抗原抗体反应 A型血
A₁型,A₂型 血浆中含抗B凝集素
B型血
血浆中含抗A凝集素
ABO系统
AB型血 O型血
无抗A、B凝集素 血浆中含抗A+抗B凝集素
血型
抗体
天然抗体 免疫抗体
不能通过胎盘
血液的生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免疫和防御
血液的理化性质
密度(比重)
全血 1.050-1.060 血浆 1.025-1.030 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红细胞 1.090-1.092 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
黏度
全血 4.0-5.0 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可塑变形能力,血流速度 血浆 1.6-2.4(37℃)
血浆
水(91%-92%)
白蛋白(40-48g/L)
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分类
球蛋白(15-30g/L)
白蛋白/球蛋白(A/G)≈1.5-2.5
纤维原蛋白
血浆蛋白(6.5%-8.5%) 溶质
功能
营养作用 运输功能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参与凝血、抗凝以及纤溶过程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缓冲血浆pH功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血液—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人体解剖生理学)

血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二)比重
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 血浆蛋白的含量
(四)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7.35,碱中毒 <7.35,酸中毒
血液的酸碱平衡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对,其中NaHCO3/H2CO3 是血液中最重要的缓冲对。
(2)正常值:男性 40%~50%;女37%~48%; 新生儿 55%。 (3)意义:血细胞比容主要反映血液中红 细胞的相对浓度
血液组成示意图
贫血患者
严重呕吐腹泻和大面积烧伤患者
血细胞比容
降低
升高
二、血量
是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 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量。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 能
血浆胶体渗透 压
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主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
要由白蛋白形成
血容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作用示意图
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形态
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量在10%以下、20%和30% 以上时,机体会出现哪些现象?
一次失血量<全身血量10%,没有明显症状 一次失血达总血量20%时,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 四肢厥冷、眩晕、口渴、恶心、乏力等现象,甚至昏倒
一次失血>总血量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将危 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性质
(五)血浆渗透压
1. 概念:是指血浆中的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
(血小板)
凝血时间:依方法而定。
(凝血因子)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小血管收缩。
2.黏着、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3.在血液凝固中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参与并加速血液凝固,完成生理止血。
4.凝血块儿中的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儿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凝血块更加坚实。
5.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
血型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意义:输血反应、血型鉴定。
1.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血型红细胞上抗原(凝集原)血清中抗体(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无
O 无抗A和B抗
2.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型→其他型血,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3.交叉配血试验
【例题】A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人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答案】D
【例题】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答案】B
【例题】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钙离子
B.无机离子
C.小分子物质
D.胶原蛋白
E.清蛋白【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