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合集下载

血液的古文雅称

血液的古文雅称

血液的古文雅称血液,是生命的支柱,也是身体微粒的桥梁。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血液,生命将无法延续。

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血液的古文雅称。

古人看到血液,会把它叫做“紫水”,因为血液会比水稀薄,而其颜色稍微带着紫色,古人把它叫做“紫水”。

诗经中有句:“春木萌生黄芽,紫水盈两河渤”,这里的“紫水”指的就是血液。

古人也把血液叫做“紫血”,杜甫有句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句诗的后半句“求不得”,指的就是血液。

古人也有把血液叫做“紫液”,唐代李白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就指的是血液。

血液也可以叫做“绯血”,“绯”是古人认为是另一种颜色,比较深,比较复杂,可以指的就是血液的颜色。

陶渊明有句诗:“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绯血两分离”,这句诗中的“绯血”指的就是血液。

血液也可以叫做“殷血”,杜甫的《行行重行行》中有句:“行行重行行,殷血两袖染”,“殷血”也指的是血液。

有时,血液也可以被称为“鲜血”。

宋代苏轼有一首诗叫《蓦山溪》:“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见钟鼓。

夜来香积雨,鲜血铁衣”,这里的“鲜血”就是血液。

总之,血液可以用许多古雅的词汇来称呼,比如“紫水”、“紫血”、“紫液”、“绯血”、“殷血”以及“鲜血”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它们都指的是血液。

古人在称呼血液时,是以传统文化的意义来描述的。

不仅是以上的几种词汇,血液在古代中也有其它的称号,比如“羚血”、“晋血”、“吴血”等。

其实,无论现在还是古代,血液都是被广泛赞美和尊崇的,它是生命延续的重要物质,在命运受不了乐观者的考验时,血液将会成为勇敢者的标志,给他们力量及希望。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02
03
04
献血的意义
保障血液安全供应、促进社会 公益事业等。
献血的条件和流程
年龄、健康状况、献血间隔等 规定,以及献血前的准备和献
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血型进行匹配,避 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的风险
感染、过敏、溶血反应等潜在 风险,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
THANKS
谢谢
血液检测的意义
评估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治疗 效果等。
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血液疾病,使 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如骨髓移植、脾切除等 ,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
病。
放疗和化疗
针对特定类型的血液肿 瘤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如输血、营养支持等, 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
活质量。
献血和输血
01
白血病
总结词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影响正常血细胞 的生成,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详细描述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症 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骨痛等。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骨髓 移植等。
血小板减少症
总结词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止血功能下降,容易出血和止血 困难。
03
02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电解质 、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
03
CHAPTER
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输送到肺部进行排出。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

血液

第三章血液Blood血液(blood)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s)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不停地循环流动,因此,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功能。

血液可运送氧、二氧化碳及营养物质到各器官、细胞,同时将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血液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吸收和运送热量至体表的方式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

血液具有强大的缓冲功能,它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以缓冲进入血液的酸碱物质而维持血浆pH的恒定。

血液还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多种蛋白质,如抗体、补体可消灭细菌及其毒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参与机体的生理性止血。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各种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理化特性来实现的。

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许多疾病可导致血液组成成分或性质发生特征性的变化。

因此,对血液的这些特征性变化的检查在医学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The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Basic Components and Volume of Blood)血液由血浆(plasma)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blood cells)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和血小板(platelet)。

取一定量血液与一定量的抗凝剂混匀后,置血细胞比容管中离心30min(3000r/min),可见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占总体积的50%~60%;下层为深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占总体积的40%~50%,即通常测定的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正常成年男性的Hct 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

血液的生物化学

血液的生物化学

糖类代谢
葡萄糖摄取与利用
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内,被细胞代谢利用,为机体提供能 量。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糖原合成与分解
当血糖过高时,部分葡萄糖被转化为 糖原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当血糖过 低时,糖原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两种激素对糖类代谢起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 葡萄糖,而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
04
CATALOGUE
血液的生物化学应用
诊断疾病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成分,如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浓度等,可以诊断感染、贫血、
白血病等疾病。
生化指标
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 、血脂、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诊 断糖尿病、高血脂、肝肾疾病等

免疫学检测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 疫学指标,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
通过特定因子诱导成熟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 可用于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载体
02
研究新型基因载体,提高基因转染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免疫反
应。
基因表达调控
03
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疾
病。
干细胞治疗
胚胎干细胞
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用于修复受损组织或替代 病变细胞。
成体干细胞
存在于人体某些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 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等。酶反应的速率受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 酶促反应动力学规律的制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血液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之一,涉及到电子传递和氧化态的变化。这些反应对于维 持机体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

血液

9
(三)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H2O 或 770kPa (5800mmHg) 晶体渗透压 5775mmHg;胶体渗透压 25mmHg
10
① 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 (Na+和Cl-)所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血 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11
②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白蛋白) 所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5
3. 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 (IIa)
纤维蛋白原 (I)
纤维蛋白 (Ia)
不溶性的多聚体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
内源性凝血途径
起始因子 启动方式 Ⅻ 血管内膜下胶原或异物 激活 Ⅻ
代谢物质,保持pH值稳定; (3)维持体温:水比热大,吸收大量热量,维 持体温相对恒定 2.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入侵
3.参与生理止血
2
• • •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的生理 生理止血 血型与输血原则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4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功能:
50
(二)凝血过程:指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FⅢ (1)
三个步骤
两个途径
始动因子FⅫ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II)
凝血酶 (IIa)
(2)
纤维蛋白原 (I)
纤维蛋白 (Ia)
(3)
52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第三章、血液(blood)的功能
血液: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 由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在心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通各部分 组织液的功能。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

目录•血液基本知识与功能•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介绍•诊断思路和治疗策略探讨•输血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防范•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血液基本知识与功能血浆(55%)、血细胞(45%)流动性、粘滞性、渗透性1.050-1.060,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红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有关组成特性比重颜色血液组成及特性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实现缓冲酸碱平衡:通过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进而调节血液pH值调节体温:通过变形和聚集来影响热传导和散热0102 03吞噬作用通过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和异物免疫应答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来调节免疫反应黏附作用聚集作用释放作用收缩作用血小板止血作用01020304血小板黏附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止血栓子血小板之间通过纤维蛋白原等黏附分子相互聚集,加强止血效果血小板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5-羟色胺等,促进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血小板内含有收缩蛋白,可使血小板收缩,进一步封闭血管破损口常见血液疾病及临床表现贫血类型与诊断依据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诊断依据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铁代谢检查等。

白血病发病原因及分类发病原因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分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瘤识别与治疗方法识别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全身症状等。

治疗方法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定义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原理介绍血常规检查项目和意义红细胞压积(Hct):协助判断贫血程度及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浓度(Hb):判断贫血程度及类型。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第一节概述1.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成人的体液战体重的60%,其中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2/3分布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约占体重的15%)和血浆(约占体重的5%),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2.血液: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液体组织,由血浆和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构成。

一.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相对于机体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而言)2.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3.血浆: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4.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①水: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大多数是溶解于水而运输的。

水还能运输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②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用电泳法又可将球蛋白再分为α1,α2,β,γ等球蛋白。

作用1.运输功能2.营养功能3.缓冲功能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5.免疫功能6.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③电解质:血浆中含有多种电解质,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这些离子对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有具有重要作用④非蛋白有机物:血浆非蛋白有机物包括含氮和不含氮两类。

⑤其他:血浆中还有气体、激素和维生素等物质5.血浆渗透压①.渗透现象: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

动力是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②.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的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③.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1).血浆净土渗透压:水分子易通过胞膜,而各种溶质不易通过胞膜。

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起重要作用6. 等渗溶液:在生理实验中和临床所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7. 等张溶液:通常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8.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密度和粘滞性:人全血的正常密度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浆密度 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红细胞的密度为 1.090~1.092,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的密度1.050~1.065,淋巴细胞的密度1.050~1.066,中性粒细胞的密度为1.070~1.092,血小板的密度为1.030~1.042.2.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也称黏度,是血液流动是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所形成的。

3.血浆酸碱度:人正常的PH为7.35~7.45.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神经、体液对肺脏、肾脏功能的调节。

四.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血液运输运送O2和各种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及时将其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除体外。

2.免疫和防御功能: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使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白细胞对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和分解、破坏作用;血小板和血浆中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3.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对于内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含量、渗透压。

体温、PH等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1.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接7~8um,边缘厚,,中央薄,无细胞核,胞质内还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2.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红细胞。

通常用1L血液中的红细胞个数来表示红细胞数量。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②.可塑变形性:机体内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时,通常要发生扭曲变形,才能通过小于其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变形能力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1.表面积与体积2.红细胞膜的弹性3.红细胞内的黏度③.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4.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O2和CO2,血液中98.5%的O2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

5.骨髓是成年人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再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网治红细胞的阶段,最终成为成熟的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蛋白质、铁是合成的基本物质,DNA的合成必须有维生素B12和叶酸作为核苷酸的辅助因子。

此外,红细胞生成还需要氨基酸,维生素B6,B2、C、E及微量元素铜,锰,钴,锌7.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在生成过程中经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逐渐完成的。

红系祖细胞向红系前体细胞增殖分化是红细胞生成的关键。

二.白细胞1.白细胞:是一类不均一的有核血细胞。

2.按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按颗粒细胞胞质的嗜色特性不同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4.趋化因子: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能诱发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物质有: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毒素和细菌等。

5.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参与集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6.循环池: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岁血液循环,称为循环池7.边缘池:另一半滚动在小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上,称为边缘池8.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功能有:①限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9.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

10.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分为两大类:①T淋巴细胞②B淋巴细胞11.白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的前体细胞等阶段三.血小板1.血小板:正常的血小板呈双兔圆盘状,直接2~4um,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2.血小板具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3.血小板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分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

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①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粘着的过程②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

③释放:当血小板收到刺激后,在发生黏附和聚集的同时,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多种活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的释放。

④吸附:血小板表面能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当血管内皮受损时。

血小板可在破损的局部黏附和聚集,使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⑤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功能。

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有关。

5.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6.小血管破损而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然停止,这一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血型与输血1.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将血型不相溶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城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3.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条件。

4.血型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5.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凝集素)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

6.白细胞上最强的同种抗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

7.ABO血型系统是1901年奥地利病理学家与免疫学家兰茨坦纳发现的第一个人类血型系统。

它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4种。

8.凡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称为A型,只含凝集原B的称为B型,两种凝集原都存在的称为AB型,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称为O型。

9.ABO血型系统的各种特异性主要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10.血型抗体分为天然抗体和非天然抗体两类。

ABO血型系统存在天然抗体。

11.1940年,兰茨坦纳又与维勒在恒河猴红细胞表面发现一类凝集原,即Rh抗原。

这种血型系统成为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中的抗原有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D,E,C,c,e五种。

12.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一些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特殊重要的手段。

13.输血原则:血型相合,配血相合14.成分输血:指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分别制备成高浓度或高浓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输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