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实验室参考范围建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项目为血液粘度测定。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4-5ml,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轻轻混匀,避免红细胞破坏,及时送检。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4ml的全血。
2.1.5.2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1.5.5 抽血后室温放置超过4h以上的标本。
2.1.5.6静脉滴注大剂量液体后立即在同一侧静脉抽血的标本。
2.1.5.7 从静脉留置针中抽血时,没有弃掉初始部分血液的标本。
2.2标本保存2.2.1标本保存时间:放置室温4h内完成测定。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一般不需空腹。
2.3.2规定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
3、方法原理在半径为R的圆形平板上设置一个大角度的圆锥,将血液置于圆锥与平板的空隙,当圆锥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血液由于粘性而产生阻力,根据牛顿粘性定律:一个已知切变率的切变场中,测定剪切率r下所产生的切应力τ大小,然后按下式计算血液的表观粘度μ。
μ=τ/ r4、试剂及其他用品准备4.1试剂:血流变仪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出品。
4.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至标签的失效期,启封使用的试剂置仪器试剂仓冰箱内稳定30 天。
任何颜色变化或浑浊度增加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3试剂盒准备:用20ml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一袋,加蒸馏水配成1000ml溶液。
5 校准品与校准模式5.1根据质控情况来确定是否校准。
血液粘度检测分析报告

血液粘度检测分析报告血液粘度检测分析报告1 血液粘度计的选择重复性: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
取同一血样,压积在40%~45%范围内,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测量10次,在高剪切率200s-1时,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低剪切率1s-1时,变异系数应小于5%。
血样用量应根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
样品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确性,要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并做好保养维护记录。
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应定期标定。
准确度:指所测数值与真值(给定)符合的程度。
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准,在剪切率200s-1时测定低粘度油(2~3mPa·s),在剪切率1s-1时,测定高粘度油(15~25mPa·s),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5%,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3%。
分辨率:在给定条件下,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
取压积在40%~50%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
在高剪切率200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2%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在低剪切率1s-1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化1%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
以上测量应各测5次以上,取平均值。
2 样品采集、血样防凝血液样品的采集应保持一致。
采血时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集肘前静脉血。
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5s后开始采血。
最好用7号以上的针头,采血过程中不宜过快。
以避免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产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
血液需经抗凝处理后才能用于测量,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
最好用肝素或EDTA抗凝。
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全血用20~30国际单位,EDTA为每毫升全血3.4~4.8mmol/L。
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范围

A/G
1.5-2.5
血清球蛋白
GLO
20-30g/L
血清白蛋白
ALB
35-55g/L
血清总蛋白
TP
60-80g/L
肌酐
Cre
44-106umol/L
尿酸
Ua
150-440umol/L
钙
Ca
2.1-2.8mmol/L
钾
K
3.5-5.3mmol/L
钠
Na
135-145mmol/L
氯
Cl
96-108mmol/L
血清<96U/L,尿<450U/L
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量
随即尿<10mg/dl,24h总量28-141mg/24h
尿微量蛋白
尿微量蛋白
<20mg/L,30mg/24h
肌钙蛋白I
TNI(急)
ng/ml
糖化白蛋白
11-16%
尿淀粉酶
AMYL-U
0-450U/L
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4h
尿量
ml
尿蛋白
UTP
电解质C4.3
钾
K
3.5-5.3mmmol/L
钠
Na
135-145mmol/L
氯
Cl
96-108mmol/L
急诊六项C7.6
尿素氮
BUN
2.2-7.2mmol/L
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
49.3-62.7ml%
血糖
GLU
3.9-6.1mmol/L
钾
K
3.5-5.3mmol/L
钠
Na
135-145mmol/L
嗜酸细胞计数
以红细胞压积为依据制定全血粘度参考值

以红细胞压积为依据制定全血粘度参考值
栾兆鸿;陈桂枝;李松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年(卷),期】2004(14)3
【摘要】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采用以红细胞压积(Hct)为依据制定全血粘度参考值的方法,经长期试用认为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393)
【作者】栾兆鸿;陈桂枝;李松
【作者单位】山东侨联医院,淄博,255031;山东侨联医院,淄博,255031;山东侨联医院,淄博,255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重视全血粘度参考值的制定工作 [J], 栾兆鸿;陈桂枝;李松
2.相同红细胞压积不同性别的全血粘度对比研究 [J], 栾兆鸿;曾霞
3.要重视全血粘度参考值的制定工作 [J], 栾兆鸿;陈桂枝;李松
4.高粘滞血症患者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检测 [J], 苏春;江雪平
5.全血粘度参考值制定方法研究 [J], 栾兆鸿;王艳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夕血液粘度测定的质量控制

第一套题一单项选择题1.负载接成星形时, 线电流等于相电流的()倍。
A. B. C.1 D.1/2、关于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 错误的说法是()。
A、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都是表征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是一个矢量B.磁场强度及磁介质性质有关C.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特斯拉D.磁感应强度及磁介质性质有关3、在R、L、C串联的交流电路中, 当 XC=XL时, 电路呈()。
A.纯电阻性质 B、感抗性质C.容抗性质D.阻抗性质4、已知在三个电阻串联的电路中, 各电阻的阻值分别为6Ω、8Ω和19Ω, 则电路的总电阻等于()Ω。
A.11B.14C.27D.335、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长直载流导线的磁场时, 右手握住导线, 伸直拇指, 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 则四指环绕的方向为()。
A.电磁力的方向 B、磁场的方向C.电场的方向D.电场力的方向6、()是用来接通和分断小容量的配电线路和负荷, 它只有简单的灭弧装置。
A.高压断路器 B、隔离开关C.熔断器D.负荷开关7、在一类负荷的供电要求中, 允许中断供电时间在()小时以上的供电系统,可选用快速自启动的发电机组。
A.12B.13C.14D.158、变、配电所主要由主变压器、配电装置及测量、()等部分构成, 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电能传输的重要环节。
A.输电线路 B、配电线路C.控制系统D.发电厂9、 ( )内装有用氯化钙或氯化钴浸渍过的硅胶, 它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
A.冷却装置 B、吸湿器C.安全气道 D、储油柜10、变压器的允许温度主要决定于绕组的( )。
A.匝数B.长度C.厚度D.绝缘材料11、变压器一、二次侧绕组因匝数不同将导致一、二次侧绕组的电压高低不等, 匝数多的一边电压( )。
A.高B.低C.可能高也可能低D.不变12、额定容量是指:在变压器铭牌所规定的额定状态下, 变压器二次侧的输出能力( )。
A.kVAB.kVC.kAD.kVAR13、吊器身式油箱,多用于( )及以下的变压器, 其箱沿设在顶部, 箱盖是平的, 由于变压器容量小, 所以重量轻, 检修时易将器身吊起。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地昔帕明)
里米酮,扑痫酮,去氧苯巴
比妥)
Digitoxin(Crystodigin) 15-25ng/mL Procainamide(Pronestyl) 4-10µg/mL
(洋地黄毒苷)
(普鲁卡因胺)
Digoxin(Lanoxin)(异羟 0.5-2.0ng/mL Propranolol(Inderal)(心得 50-100ng/mL
Diet with 800mg/dL for 3 days, fast for 8 hrs(连续 3 天 800mg/Dl 的饮食, 然后禁食 8h)
Fasting before test(禁食 前测试)
6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 (血常规)
42-52%
35-47%
Serum iron(血清铁) 65-175µg/dL
50-170µg/dL
RBC count (红细胞计 4.5-6.2million/µL
数)
4-5.5million/µL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5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ancy Co., Ltd.
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 150,000-400,000cells/µL
1 Nurses’ Career Information Consultancy Co., Ltd.
WLPT 全程伴随式家庭教师组
实验室检查结果
胃肠道的血液分析正常值
Albumin(白蛋白)
实验室检查结果
避免剧烈活动 8hr,过多 摄入红肉 24hr。
血液酶/心脏标志
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检测诊断学试验诊断全血黏度测定(1)原理:毛细管式粘度计测定法:相同的体积的血液、血浆或血清,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需时间的比值分别称为血液、血浆或血清的比粘度。
旋转式粘度计测定法:在两个共轴双圆筒、圆锥-平板或圆锥-圆锥等测量体的间隙中放入一定量的被检全血,其中一个测量体静悬,另一个则以某种速度旋转。
由于血液摩擦力的作用,带动静悬测量体旋转一个角度,根据这一个角度的变化可计算出全血的粘度。
由于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不同切变率下,粘度不同,因此,通常选择高、中、低个切变率进行测定。
(2)参考范围:应建立本试验室的参考值旋。
(3)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栓形成、深静脉栓塞、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烧伤等。
血液粘度减低见于贫血、重度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
血浆黏度测定(1)原理:一定体积的受检血浆流经一定半径和一定长度的毛细管所需要的时间,与该管两端压力差计算血液黏度(2)参考范围:应建立本试验室的参考值旋。
(3)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影响检测指标的因素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1、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占血细胞的95%以上,白细胞只占1/600,血小板只占1/800。
所以,红细胞数量与全血粘度成正相关性。
2、红细胞变形性在适当的切变率下,即使红细胞比积达到95-99%,血液仍能保持流动。
而与红细胞大小相同的刚性颗粒悬浮液,当其浓度仅为65%时,就成为混凝土般的稠度,不能流动。
这是由于红细胞是一种内粘度很低,具有很大流动性的物质。
当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粘度增加。
3、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聚集性是指红细胞之间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的能力。
当红细胞聚集后,血液流动减慢,粘度增高,阻力增加,容易堵塞小血管。
全血粘度值

红细胞压积测定【参考值】男性 0.40~0.54 ,女性 0.37~0.47【临床意义】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全血粘度值(mpas)切变率(1/s)1200.00230.0035.0041.00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这三组数据各自的意义?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哪一组更有意义?答: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表示。
计算公式是;速度差(cm/s)切变率(g)-----------------------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1/秒(s-1)距离差(cm)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6、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
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
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牛顿的粘度定律是:剪切应力(t)帕斯卡(Pa)粘度(h)-------------------------------------------帕斯卡.秒(PaS)切变率(g)秒-1(S-1)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进一步,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饿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血粘度实验室参考范围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笔者所在医院乃至所在地区实验室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职工40岁以上健康体检者599例的全血粘度的检测数据,通过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1.96 s)为可信限,作为参考范围。
结果:得出了低切到高切6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每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参考范围男性都高于女性,笔者所在医院实验室全血粘度参考范围高于北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结论:在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建立这个问题上,应分年龄段、分性别、分地域性的多因素进行建立,寻求一个既准确而又不繁琐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参考值范围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8-0057-02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预防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上均有重要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内容很多,有全血类指标、红细胞类指标、血小板类指标、血浆类指标,其中全血类指标中的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指标,又叫做表观粘度,因为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因此其粘度值大小不是定值,而是与流场切变率有关,它是血液流变学中最重要内容之一[1]。
然而全血粘度和全血粘度检测本身受多
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区海拔差异、男女差异、年龄差异导致的粘度差异、检测温度差异[2]、实验室及仪器差异导致的检验结果差异。
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较可靠的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1],正如笔者所在医院实验室装机时,技术工程师提供了北京厂家实验室的参考范围,然而在应用于临床前的验证性实验检验中,发现采用工程师提供的参考范围,绝大多数健康人的全血粘度指标呈高粘倾向。
由此可见,建立实验室自身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通过对实验室参考范围的建立,进而对建立不同地区参考范围也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对笔者所在实验室全血粘度参考范围的建立情况进行介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职工40岁以上健康体检者599例,其中男186例,女413例,年龄40~81岁,平均54岁。
1.2 检测仪器
北京赛科希德sa6000全自动血液粘度仪。
1.3 方法
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 ml,采用肝素锂抗凝,室温下仪器自动检测,仪器检测原理是回转式粘度计中的锥板式粘度计,保证每天所有样本采集后3 h同步检测完成。
检测内容包括rt1、rt5、rt10、rt60、rt150、rt2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x±1.96 s)为可信限,作为参考范围。
2 结果
通过统计学计算,得出了低切到高切6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的参考范围(粘度单位mpa·s),详见表1。
3 讨论
结果显示,笔者所在实验室建立的全血粘度参考范围,每个切变率下的粘度参考范围均高于工程师提供的北京实验室使用的参考
范围,而且同一切变率的粘度参考范围男性均高于女性。
这是因为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是红细胞因素,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和红细胞变形能力和弹性有关,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又主要和红细胞的聚集性有关[3],昆明和北京从地域性来看,北京是平原地区,而昆明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因缺氧,为了携带更多氧气,所以红细胞数代偿性增加,而男性和女性从生理上来看,男性不管红细胞数还是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女性,所以笔者建立的实验室参考范围高于北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男性参考范围高于女性。
另外笔者实验室建立的参考范围主要采用40岁以上健康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红细胞弹性减弱,变形能力下降,当检测对象平均年龄达到54岁,是属于年龄段较大的人群[4],这也是笔者得出的参考范围较高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全血粘度参考范围的建立这个问题上,考虑不应单从性别上区分建立,而是应该分年龄段、分性别、分地域性的多因素进行建立,寻求一个既准确而又不繁琐的参考范围,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朱根娣.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0.
[2]刘新正,刘红丽,涂学亮.不同温度对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210-211.
[3]周建光,杨梅.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09,15(24):21-22.
[4]王莎萍,尤东.637例中、老年干部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152-153,155.
(收稿日期:2013-02-26)(编辑:何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