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值

合集下载

血流变临床意义

血流变临床意义

血流变临床意义供稿:校医院 2021-5-6 阅读人次:452-------------------------------------------------------------------------------------------------------------------血流变临床意义一、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

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开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的详细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1、全血粘度检测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根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

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以下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堵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前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全血粘度测定(共8张PPT)

全血粘度测定(共8张PPT)
全血粘度测定
切变率
• 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 分,流 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 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 向一般是沿液层 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 (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 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 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 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 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临粘床度 意也义就:逐血渐减浆低 ,粘红细度胞压主积越要高是,粘血度降浆低所的需的蛋时间白也就成越长分。 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 1 增高:临床的实践影证实响,真决性R定BC增于高症血、肺浆心病蛋、充白血性质心衰的、含先心量病 、。高山其病 、中烧伤以、结脱水构等疾不病患对者均称有H并CT增形高。成网 红细胞压积测状定(结HCT构) 能力大 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 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2 若全血粘度比高全容血还越原粘高度正,常,粘说明度HC越T高(大血液。稠)随而引着起血切液粘变度大率,但增RB大C自,身流血变性液质并流无异动常。性状逐渐似 牛顿液体。 45, 78岁以上的老人,最适宜的HCT在0.
因为血液在静止时红细胞 易呈缗钱状聚集在一起,因此,测试一开始粘度值较高,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因红细胞由聚集状态逐渐变成分散状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1.白细胞分类(DC):化验介绍: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

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

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

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血流变学检验

血流变学检验

体检-血液流变学检验解读:主要检测指标为血粘度,它是一项综合的物理指标,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浓度和其他一些成分都会对其测定产生影响,血粘度各项指标存在着年龄和性别差异,而且不同型号和厂家的仪器,其正常参考值也有所不同,因此请参考你所检查的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范围。

全血粘度: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及其他条件而表
红细胞聚集指数:男性:5.165~9.857,女性:5.075~9.846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肺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周围血管病等。

提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时体内微循环障碍、血液瘀滞、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红细胞电泳时间:男性:15~20.025秒,女性:14.338~18.075秒
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等。

(完整word版)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完整word版)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二)41.全血还原粘度(ηb-1)/Ht :化验介绍: 是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经,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有利于不同红细胞压积血标本粘度的比较。

参考值: 7.4(±)0.75临床意义: 无42.全血粘度(ηb) :化验介绍: 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数,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比)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粘度,切变率低时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

参考值: 毛细管法:M(男):4.25(±)0.41 F(女):3.65(±)0.32 旋转法:(37℃)M (男)F(女)单位230/S:4.53(±)0.46 4.22(±)0.41mPa·s 115/S:9.31(±)1.48 8.37(±)1.22mPa·s临床意义: 无43.乳酸脱氢酶同功酶(LDL) :化验介绍: 乳酸脱氢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

同功酶,有五种形式,即LDH-1(H4)、LDH-2(H3M)、LDH-3 (H2M2)、LDH-4(HM3)及LDH-5(M4),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

LDH同功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所以可以根据其组织特异性来协用诊断疾病。

正常人血清中LDH2> LDH1。

如有心肌酶释放入血则LDH1>LDH2,利用此指标可以观察诊断心肌疾病。

参考值: LDH1:24-34%;LDH2:35-44%;LDH3:19-27%;LDH4:0-5%;LDH5:0-2%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

(2)肝炎、急性肝细胞损伤及骨骼肌损伤时LDH5都会升高。

血流变测量指标意义说明

血流变测量指标意义说明

血流变测量指标意义说明一全血粘度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液表现粘度值。

1.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体越强,血液粘度越高,因此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红细胞聚集体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2.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值为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3.在高切变率下,血液的非牛顿性是由于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换言之,高切变率下的全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全血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黏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黏度升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则全血黏度降低。

全血粘度测定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如中风患者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中风则不增高或降低。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总是一个常数,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并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粘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检验申请临床医生根据需要提出检验申请,项目为血液粘度测定。

2 标本采集与处理2.1标本采集2.1.1常规静脉采血约4-5ml,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轻轻混匀,避免红细胞破坏,及时送检。

2.1.2检验申请单和血标本试管标上统一且唯一的标识符。

2.1.3急诊标本采集后,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标本采集时间。

2.1.4标本采集后与检验申请单一起及时运送至检验科。

专人负责标本的接收并记录标本的状态,对不合格标本予以拒收。

2.1.5下列标本为不合格标本2.1.5.1标本量不足:少于4ml的全血。

2.1.5.2严重溶血、严重浑浊的标本。

2.1.5.3无法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对应关系的。

2.1.5.4其他如标识涂改、标本试管破裂等。

2.1.5.5 抽血后室温放置超过4h以上的标本。

2.1.5.6静脉滴注大剂量液体后立即在同一侧静脉抽血的标本。

2.1.5.7 从静脉留置针中抽血时,没有弃掉初始部分血液的标本。

2.2标本保存2.2.1标本保存时间:放置室温4h内完成测定。

2.3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2.3.1采血前使受检者保持平静、松弛,一般不需空腹。

2.3.2规定采集肝素抗凝血标本。

3、方法原理在半径为R的圆形平板上设置一个大角度的圆锥,将血液置于圆锥与平板的空隙,当圆锥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血液由于粘性而产生阻力,根据牛顿粘性定律:一个已知切变率的切变场中,测定剪切率r下所产生的切应力τ大小,然后按下式计算血液的表观粘度μ。

μ=τ/ r4、试剂及其他用品准备4.1试剂:血流变仪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出品。

4.2试剂盒保存:保存于2-8℃,至标签的失效期,启封使用的试剂置仪器试剂仓冰箱内稳定30 天。

任何颜色变化或浑浊度增加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3试剂盒准备:用20ml冲洗液,冲洗液配制剂一袋,加蒸馏水配成1000ml溶液。

5 校准品与校准模式5.1根据质控情况来确定是否校准。

血流变正常值

血流变正常值

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7.5~10.0 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切男:5.6~6.7 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切男:14~20 女:12~21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

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

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

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尿常规正常范围:pH5~7;比重(SG)1.015~1.025;蛋白质(PRO)阴性;葡萄糖(GLU)阴性;酮体(KET)阴性;胆红素(BIL)阴性;亚硝酸盐(NIT)阴性;白细胞(LEU)阴性;红细胞(RBC)阴性;维生素C20~100m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压积测定
【参考值】男性 0.40~0.54 ,女性 0.37~0.47
【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全血粘度值(mpas)切变率(1/s)
1200.00
230.00
35.00
41.00
全血高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这三组数据各自的意义?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哪一组更有意义?
答: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表示。

计算公式是;
速度差(cm/s)切变率(g)-----------------------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1/秒(s-1)
距离差(cm)
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6、可以想象的到,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

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

牛顿将粘度定义为也就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

牛顿的粘度定律是:
剪切应力(t)帕斯卡(Pa)
粘度(h)-------------------------------------------帕斯卡.秒(PaS)
切变率(g)秒-1(S-1)
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进一步,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饿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这点对我们检测全血和血浆粘度以及分析检测结果十分重要。

全血粘度: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
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血液学告诉我们,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红细胞容易相互聚集(因为内摩擦力小);而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容易变形(因为内摩擦力大)。

所以,低切变率下测定出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反映了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而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是反映了该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血液学告诉我们,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红细胞容易相互聚集(因为内摩擦力小);而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容易变形(因为内摩擦力大)。

所以,低切变率下测定出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反映了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而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是反映了该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全血粘度增高: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还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增高。

2.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