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2.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3.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为什么要有“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3.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4. 分组讨论:探讨“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天下的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的含义。
2. 探讨“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探讨“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丘不与易也”?2. 讲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讲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3

天下有道,xx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2、4则选文,理解孔子勇担社会重责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家电的重点字汇;(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2、思考xx勇担社会重责的现代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xx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难点:第三则“xxxx,xx之衰”三、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五、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羿上射九日、下除猛兽以拯救百姓,大禹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治理洪水,这些都凸显了那勇于担当民族重任的悲壮。
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导入:远古时代,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作为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不是女娲之神,但是他也有担当社会重责的精神。
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文中xx人对xx的看法如何?(2)第二则:1、xx和长沮、xx溺一类人有什么不同?2、长沮、xx溺的回答有什么技巧?3、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长沮、桀溺对孔子选择的嘲讽?(3)第三则:1、楚狂人的唱词“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等有什么深意?2、你认为xx狂人与xx有什么区别?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
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导入向学生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下有道”以及为什么丘不与易也。
1.2 文本阅读分配文章给每个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1.3 讨论与思考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论据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
2.2 关键词汇解释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
2.3 论据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论据,包括事实、例证和逻辑推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评估论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批判性思维培养3.1 批判性思维定义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批判性思维在文章分析中的应用。
3.2 批判性思维技巧教授学生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如问题提问、逻辑分析、证据评估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练习这些技巧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3 批判性思维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篇文章段落进行批判性分析。
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对该段落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综合与创新4.1 综合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文章中的各个论点。
学生需要将不同段落中的论点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
4.2 创新思维培养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如何在文章分析中应用创新思维。
4.3 创新应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或观点,与文章进行对比。
学生需要解释他们的创新观点如何与文章中的论点相辅相成或相矛盾。
5.2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需要回答问题,如他们学到了什么,他们在分析文章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1)阅读目标:熟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2)知识目标:实词“见”“是”的一词多义,虚词“之”的用法
(3)能力目标:领会孔子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知识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奔波中,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始终没有得到参政的机会。
孔子对一生经历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导学过程:
(一) 阅读须注意的字音:
(1)仪封人请见()(2)木铎()(3)长沮()桀溺()(4)舆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案主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的《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
2.学习理解古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通过讨论和思考,探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1.《论语》书籍或相关资料。
2.黑板或白板。
3.教学PPT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通过简短的信号灯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道”。
导入:
1.通过展示《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该章节的理解。
呈现:
1.呈现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古文段落,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段中的关键词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概括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启示和应用。
作业:
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论语》和其他古代文献,进一步了解这句话在历史和哲学上的含义。
2.鼓励学生运用这句话的思想和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不易”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极了。
实际上是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通过长沮、桀溺的回答与孔子的回应中,可以反映了孔子关于避世与入世什么看法?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楚狂人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是如何看待的?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拓展提升】“避世与责任”、“入世与保身”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探究案
赏析第四、五小节
1、荷蓧丈人让其二子拜见子路,但是却选择了避世。
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有何不同?
“君君臣臣夫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提倡长幼有序,要遵循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系,孔子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让其二子拜见子路,注重长幼有序,但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2、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
世方式?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被成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拓展提升】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