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2.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3.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为什么要有“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3.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4. 分组讨论:探讨“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天下的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的含义。
2. 探讨“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天下有道”?2. 讲解“天下有道”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天下有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探讨“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提问:什么是“丘不与易也”?2. 讲解“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内容:1. 解释“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讲解“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下有道”。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2. 学习《论语》中有关“天下有道”的原文和注解。
3. 分析和理解“天下有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字面意思是:“天下有道,大家遵从,我不改变。
”这句话似乎非常简单,但其中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孔子主张君主应该遵循道德之人的行为准则,保护人民福祉,促进社会稳定。
这是一种基于儒家思想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天下有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式:通过解读原文和注解,让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2. 对话式:通过学生导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式:通过小组合作、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并给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思考。
Step2. 了解原文和注解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论语》中“学而篇”和“卫灵公篇”中有关“天下有道”这一话题的原文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Step3. 分析现代社会中“天下有道”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现代社会中“天下有道”的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结合一些现实例子,阐述“天下有道”所体现的制度与文化的价值。
Step4. 演讲比赛学生根据自身所选的话题,在小组内进行展开演讲。
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以解决学生在表达能力,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上的问题。
Step5. 课堂总结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发表个人观点并展开自由讨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法,解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使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解法,展示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使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文章的主题、观点和结构。
让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5.3 教学方法:使用问答法,让学生回答关于文章的问题。
使用自我评价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选择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积淀;2.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并能够简要概括;3.理解先秦诸子思想对后代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4.提高学生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先秦诸子:1.庄子;2.老子;3.孟子;4.荀子;5.墨子;6.韩非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先秦诸子;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内容讲解1.向学生讲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理论;2.引导学生品读选定的先秦诸子文献。
第三步:文献分析1.提供先秦诸子文献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分析文献中的理论和思想。
第四步:案例解析1.介绍相关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2.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对此事件或背景的作用。
第五步:拓展延伸1.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2.设计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小组探究;4.案例分析;5.文献阅读。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2.学习笔记;3.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1.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2.先秦诸子原典;3.相关读物、文章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提高了对文献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素养,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教学中也应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3)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道德修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3)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孔子思想观点的深入解读;(3)对于“有道”与“无道”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复习孔子的思想观点;(2)提问学生对于“有道”与“无道”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注释,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观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
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
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
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
\'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
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是鲁国孔丘吗?\'是。
\'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
\'子路再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
\'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
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
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
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
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
孔子说:\'是隐士。
\'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
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译文】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
\'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
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