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案

合集下载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文,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明读音和词义。

3.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注重点诗句。

4. 诗歌鉴赏方法:简要列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a.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长途、烽火、百战、孤城。

b. 课文中有哪些表现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c.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a. 长途:远距离的路程;烽火:古代战争时点燃的烟火,用于报警;百战:多次战斗;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b.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主题: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作业答案:见附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设定。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
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
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

2)这首诗在写相思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
3)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黄昏(暮色思乡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凄凉)羌笛(别离乡情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
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

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

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

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