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第1框 回望成长(埃里克森人生发展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第1框回望成长教案+教学反思新人教

回望成长【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视自身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能力目标全面回顾与反思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长变化;培养正视自我,独立作出正确、理性选择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成长过程中的收获,掌握选择的科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体验成长的收我从女出发出用性的突破方法: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并把这种经历融入教材之中。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环节,联系学生实际、相关背景材料,观看图片、视频和阅读相关素材,学生讨论合作探讨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培养作出理性选择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采用图文结合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法,深化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及时点拨总结。
利用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等括动,帮助学生理解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以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依托,采用情境式体验的教学方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已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逐渐形成作出理性选择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创设情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学法目标学习法、阅读感悟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案例,设计学习讨论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
收集学生三年来的一些照片、音像等资料收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图片、视频,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分配学习小组,收集参与社会活动的图片,整理反映自已和本班同学成长的资料和照片、实物资料等。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导人:同学们,还记得三年前老师刚刚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第一次跨进初中的大门,脸上写满了激动、紧张和憧憬我们在一起已经共同度过了三年的光阴。
眨眼之间,到了这个微微炎热的初夏,同学们即将毕业,让我们回忆成长过程中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重温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第二框走向未来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的第七课“从这里出发”第二框“走向未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未来的含义,认识到未来充满挑战与希望。
2.学会正确看待未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展现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4.学生能够理解法治观念,并学会依法行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这节《从这里出发》的第二框《走向未来》,让我深感教学的不易和挑战。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未来的含义和挑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也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规划未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走向未来”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走向未来”重点,强调“走向未来”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如何规划未来”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1)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未来观,使他们既能认识到未来的挑战,又能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2)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规划未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付诸实践。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4)如何让学生理解法治观念,并学会依法行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第1框回望成长教案2新人教版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稳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稳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2.完毕与开场
〔1〕回望成长历程,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立足,我们脚踏实地走向远方的目标。
〔2〕现在,我们就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要主客观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3〕初中毕业,我们的人生将进入一个。也许我们会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也许我们会步入,开场新的旅程。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5.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做法。
(1)现在: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次关键性的选择都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现在,我们就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要理性分析主客观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这重要的一步,用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美好前程。
(2)未来:初中毕业,我们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许我们会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也许我们会步入社会,开场新的旅程。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走向何方,我们都需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上要毕业了,我们不免为未来担忧,多了一些焦虑、紧张。结果很重要,过程同样重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无论顺利还是曲折,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积累,也是人生的珍贵财富。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收获。
4.我们站在一个交汇点上:
九年级,我们站在一个交汇点上,相聚与别离、升学与工作、学校与社会、过去与未来……回望成长历程,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立足现实,我们脚踏实地走向远方的目标。
〔3〕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坚持与德并进,与法同行。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第1框回望成长课件新人教版

富。 • ④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收获。
初三,我们站在一个交汇点上
漫 画 给 我 们 什 么 启 示 ?
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合理选择?
①要理性分析主客观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 目标和方向。(P84)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7.2走向未来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二、青少年如何畅想未来?
(3)面对未来,我们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 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规 划,而且要积极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注人类与世界 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拓展阅读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最初主要研究红薯、 西红柿的育种栽培。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大饥荒。一 天中午,袁隆平走出校门,看到路边躺着两具瘦骨如柴的尸 体,围观的人们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残酷的现 实,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暗暗立志要为中国 农民、要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点贡献,于是,开始了培育 杂交水稻的艰苦过程……
2 踏上新征程
探究与分享
初中三年,是收获的三年,是成长的三年,也可能是有 些遗憾的三年。未来的路,你会有多种选择。你会选择哪一 种?又将怎样坚持呢?
我们就要初中毕业了,更广阔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让 我们出发吧!
到普通高中 学习
到中等职 业学校学
习技术
到社会上 暂时就业
• 高中三年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 我会怎样与同学相处? • 我会在哪些方面更趋于成熟?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二、我们应怎样走向未来,踏上新征程?
(4)走向毕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让我们 带着自信,带着憧憬,带着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祝福和父母 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
拓展空间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 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 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 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泄汪洋;潜龙腾 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 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 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谈一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能从中汲
2019-2020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第2框《走向未来》课件 新人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走向未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要求,知道面向 未来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明确踏上新征程 的机遇和挑战。
2.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为自己作出明智 的选择 ,知道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性。
3. 面向未来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要 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挑战与问题增 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晨钟〉之使矣命。》”一文中,感慨道“青年之字
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
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
历史。”
怀揣梦想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境和行动走向未来?
我们要激发兴趣,大胆尝试,积极行
如果让我参加一个同伴的毕业仪式,我愿意选
择和我熟悉的,三年来一起学习成长的好伙伴。 我会祝福他(她)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踏上新的征 程,同时我们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3、踏上新的征程,不断走向成熟
走向毕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成 熟的过程。让我们带着自信,带着憧 憬,带着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祝福和 父母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20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第2框 走向未来教案

走向未来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心国家发展,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力目标学会畅想、规划未来;初步学会认识、把握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知识目标了解初中生活之后的发展路径与内容;理解学习与实践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难点:踏上新征程。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对爱的执着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说一说:回忆自己曾经的憧憬和梦想,你还记得吗?它们实现了没有?现在的你对未来又有哪些新的畅想?二、新课讲授错误!(一)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路径1.材料展示:生命清单洛杉矶郊区,15岁的少年约翰·戈达德拟了一个梦想清单: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给每个梦想编上号码,总共有127条。
这张清单并不仅仅是一个雨天的白日梦:他知道这是一个挑战.想一想:(1)约翰从他的梦想清单里收获了什么?(2)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我们可以给自己列哪些“生命清单”呢?提示:(1)独一无二的体验、经历,对生命的挑战,对自然的挑战等。
(2)我们未必要成为像约翰一样的探险家,但我们可以去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这个目标是伟大或者渺小,无论它在远方还是在眼前。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不给生命留下任何遗憾。
(3)学生回答。
2.小结:畅想未来的目的和路径。
畅想未来的目的:畅想未来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
畅想未来的路径:畅想未来需要开阔的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第七课从这里出发

①人生奋斗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
②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最重要,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③人生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④不
管是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需要努力奋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生活充满选择,生活需要选择,人生因选择而不同。下 列有关“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生活中,我们往往根据个人的愿望作出各种选择 B.只要独立地作出选择,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C.作出选择时,应该考虑必要性,不需考虑可能性 D.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不盲目从众,作出正确的 选择
④逐步树立全球视野,主动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 便把人带进黑暗或光明两种境界。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A.在生活中,我们要把握好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学会作 出正确的选择 B.人生的选择就像按“开关”那样容易 C.只要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奋发努力,就能实现人生目标 D.人生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选择,只有在关键时刻作出选择 才能成功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1.转眼间,初中三年就快结束了。三年来,在我们的成长
历程中,记录着许多人的付出和汗水。初中三年,我们的收
获是( A )
①在学海中泛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 ②参加丰富多彩的
实践活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③结交家庭背景差不多的
人做朋友,在成长的路上互帮互助
都要努力做到更好 ③选择时只考虑自己的兴趣 ④要不断
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婴儿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儿童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学初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
成年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成年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业(相当于高中学历)。
曾任匹滋堡大学医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他推崇弗洛伊德,钦佩安娜弗洛伊德关于《自我与防御机制》书中对自我功能的重视。
1950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民主地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现在被成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