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优秀8篇)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掌握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
3. 理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4. 能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封建制度对中国政治演变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课本;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图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介绍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影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分析;
5. 练习与检测: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

历史教案流程(精选8篇)历史教案流程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的教案篇一《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8篇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模板篇一第六节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

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较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较� 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工商业发达。

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

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

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

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

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1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优秀8篇)《历史》教案篇一经济大危机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

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

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1.危机爆发(板书)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

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

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

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

(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2.危机的特点(板书)特点一,范围广。

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

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

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

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

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罗斯福是美国历一位的总统。

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

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历史》教案篇二教学设计示例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问:请大家回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种远古人类?(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一、完全形成的人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一般把这一阶段的人类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第一页的表格和图片。

明确我们中国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

回忆他们在体态,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随着晚期智人的出现,现代人种在体型、肤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

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古印度社会的雅利安人和现代社会的德国纳粹党人所宣扬的人种高贵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人们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

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呢?二、氏族公社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氏族。

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氏族这一概念。

请问:在氏族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按血统关系组成固定的集团。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在氏族公社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思考划分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

起初,妇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是母系氏族。

之后适合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最终取代母系氏族。

进一步提问:造成这种地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他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原始社会最终瓦解,国家产生。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

这种状况引起了连锁反应。

一方面工具、牲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同时`为减轻劳动强度,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成奴隶。

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

当矛盾无法调和时出现军队,法庭,监狱和城墙。

这样原始社会瓦解国家出现。

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这段知识的了解。

培养学生中外对比的习惯。

扩展资料早期人类的演化南方古猿1925年达特教授将发现于塔昂的幼年灵长类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并认为它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的古猿。

但是,达特的鉴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有人怀疑这是一件黑猿幼体的化石。

从此,塔昂"幼儿"渐渐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个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矿区,比勒陀利亚特兰斯瓦尔博物馆脊椎动物馆馆长罗伯特·布鲁姆把在这里发现的一些化石拼合起来后,认出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头骨。

1938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克罗姆德莱的学生发现了一具特别的头骨:脸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颌骨厚重;虽然门齿和犬齿较小,但臼齿相当大,与人牙不同。

这与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标本差异如此之大,看来南非曾存在地两种不同的早期种类。

较小的一种颇为纤细,臼齿小,即达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种。

而下颌硕大的克罗姆德莱类型的臼齿很大,布鲁姆用它建立子一个新属新种,?quot;傍人粗壮种"。

几年之后,有相当数量的两类化石被发现,在它们之间已能建立起明确的科学界限。

一种人科动物,其中包括克罗姆德莱的标本应当叫"南猿粗壮种",体型硕大,体重可达68Э恕A硪恢纸闲。

舷讼福逯毓兰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种。

布鲁姆继续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壮种材料,使问题又变复杂了。

看来,在两种南猿中,粗壮种生活的时代较晚,但却显得更加复杂。

它们的下颌和臼齿比南猿非洲种更不像人。

布鲁姆着手了解南猿非洲种的时代,并作了大胆的推断,宣布南猿非洲种大约生活在200万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鲁姆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嘲笑。

令其他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当他们观察南猿这种人科动物的躯干时,难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居然仅有黑猿相仿的脑量,但却能用两脚到处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南猿仍未被科学界所接受。

部分原因是达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学家,并不充分了解古人类学,而古人类学权威都在美国、英国和德国。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这些南猿的脑量不足以令这些科学家们信服。

因为他们仍然被皮尔唐人大脑量的错误概念所支配。

南猿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一种变异的黑猿。

尽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断出土。

1947年,布鲁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时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一个脑量为485毫升的成年女性头骨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发现包括一件男性下颌骨,上面留有磨蚀得很平的牙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