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教材课件 傅献彩 沈文霞主编
合集下载
(完整版)傅献彩《物理化学》第五版课件及习题答案习题课2

解析 取1mol锡作为体系,设计如下过程:
Sn(白)283K 283K, p
G, H , S
1G
1H
1S
Sn(白)298K
298K,p
G, H, S
Sn(灰)283K
2G 2H 2S
Sn(灰)298K
298K,p下: Hm 2197J mol1
Sm (44.76 52.30)J K 1 mol 1
Gm H T S (2197 298 7.54)J mol1
49.9J mol1
Gm >0,由Gibbs自由能减少原理可知,298K、 p 下白锡稳定。那么在283K、p 下哪一种晶型 稳定呢?这属于由一个温度下的 求另一个 温度下的 Gm。其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解法1
Hm 1Hm 2Hm 2Hm
1. G 计算小结
(从G H TS及dG SdT Vdp
出发,可以导出下列公式) (1) 等温封闭体系,无其他功的过程
• 理想气体 G nRT ln( p2 / p1), G H T S
• 实际体系(g,l, s) G V p2 dp p1
(2) 变压变温过程
G H (T2S2 T1S1)
p T
v
S V
p
p T
S
T
Cp V T
p
,
S T
p
Cp T
以上各偏微商中有关 T、p、V 的只要知道
物态方程其结果就很容易知道。另外,实验上
很容易测的量是 Cp , , , 因此有时又把这些
关系式写出与它们有关的形式,如
U V
T
T
p,
H
p
T
TV
V
等。
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课件全解共111页

谢谢!
111
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课件全解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最新[理学]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课件 06章 化学平衡教学讲义ppt
![最新[理学]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课件 06章 化学平衡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d2ae50a32d7375a517805c.png)
aB B
B
B
RTlnKa
溶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2)在理想稀溶液中,溶质服从Henry定律:
B ( T ,p ,x B )B * ( T ,p ) R T ln x B
为什么化学反应通常不能进行到底?
R
因使D自、由E能混降合低
P
G
因D、生E成、F后F混合
后的自由能降低
S
T
1
nD
0
系统的Gibbs自由能在反应 过程中的变化(示意图)
为什么化学反应通常不能进行到底?
若要使反应进行到底,需在van‘t Hoff 平衡箱 中进行,防止反应物之间或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任 何形式的混合,才可以使反应从R点直接到达S点。
0 BB
B
G
T,p
BBrGmA
B
A> 0 A< 0 A= 0
反应正向进行 反应逆向进行 反应达平衡
§6.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气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液相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混合理想气体中B的化学势表达式为:
B(T,p)B(T)RTlnp pB
pB pxB
B(T,p)B(T)RTlnppxB
用化学反应等温式判断反应方向
化学反应等温式也可表示为: rG m R T ln K f R T ln Q f
对理想气体
rG m R T lnK p R T ln Q p
K pQ p rG m0 反应向右自发进行 K pQ p rG m0 反应向左自发进行 K pQ p rG m0 反应达平衡
(rGm)T,p 0
BB = 0 B
反应达到平衡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ppt课件06章化学平衡

对于沉淀MA,Ksp=[M][A];对于沉 淀AB,Ksp=[A]^2[B]^3;对于沉淀 AB2,Ksp=[A]^3[B]^2。
03
影响因素
内因是难溶物质本身的性质;外因是 温度,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
沉淀生成与溶解条件
沉淀生成条件
Qc>Ksp,改变离子浓度(如 稀释、加沉淀剂等)使Qc减
当Qc>Ksp时,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当 Qc=Ksp时,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当Qc<Ksp时,溶液中的沉淀会溶解。
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01
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即氧化剂和还原剂
之间的反应。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02
表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溶液中达到氧化还原平衡时,各物质浓
度幂的乘积与反应商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 的产物称为氧化产物;氧化剂在反 应中获得电子后被还原的产物称为 还原产物。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电极电势
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电势差,用符号 “E”表示,单位为V。
标准电极电势
在标准状态下,电极反应中各物种的活 度(或浓度)均为1 mol/L时的电极电 势。
小。
沉淀溶解条件
Qc<Ksp,改变离子浓度(如 加酸、加热等)使Qc增大。
溶度积规则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幂的乘 积等于溶度积时,则溶液是 饱和的;若小于溶度积,则 溶液是不饱和的;若大于溶 度积,则会有沉淀析出。
分步沉淀与共沉淀现象
分步沉淀
在含有多种难溶物的溶液中,当改变条件使其中一种难溶物 沉淀析出时,其他难溶物可能随之析出的现象。分步沉淀的 次序与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和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有关。
傅献彩第五版物理化学ppt课件第08章电解质溶液

负 极
Zn
e-
负载电阻
正
Cu
2+
极-
e
e
-
阳 极
Zn Cu SO2SO24 4
2+
阴 极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发生还原作用的极称为阴极, 发生氧化作用的极称为阳极。
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
Danill电池
-电源 + e
阴 极 电解质溶液 阳 极
e-
阳极是负极;在电解池中,阴极 是负极,阳极是正极。
A. 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A. 正、负离子作反向移动而导电
发生变化
C. 温度升高,电阻也升高 D. 导电总量全部由电子承担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中的两极称为正、负极 电势高的极称为正极,电势低 的极称为负极;在外电路,电 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解池中的两极称为阴、阳极
1 2+ 2+ 的迁移数,以 SO 2解法1:先求 Cu 的迁移数,以 2 Cu 为基 解法2:先求 SO2 4 为基 4 2 本粒子,已知: M (Ag) 107.88 g mol1 本粒子。 1 阴极上 SO2 不发生反应,电解不会 M ( CuSO 4 ) 79.75 g mol 1 4 2 使阴极部 SO2 离子的浓度改变。电 n(电) 0.0405/107.88 3.754 104 mol 4 解时SO2 迁向阳极,使阴极部减少。 2 4 n(终) 1.1090/79.75 1.3906 10 mol 1
n(终) n(始) n(迁) n(电) n(迁) 1.424 10 mol
4
t (Cu2+ ) 1 t (SO24 ) 0.38
Zn
e-
负载电阻
正
Cu
2+
极-
e
e
-
阳 极
Zn Cu SO2SO24 4
2+
阴 极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发生还原作用的极称为阴极, 发生氧化作用的极称为阳极。
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
Danill电池
-电源 + e
阴 极 电解质溶液 阳 极
e-
阳极是负极;在电解池中,阴极 是负极,阳极是正极。
A. 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而导电 A. 正、负离子作反向移动而导电
发生变化
C. 温度升高,电阻也升高 D. 导电总量全部由电子承担
§8.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中的两极称为正、负极 电势高的极称为正极,电势低 的极称为负极;在外电路,电 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电解池中的两极称为阴、阳极
1 2+ 2+ 的迁移数,以 SO 2解法1:先求 Cu 的迁移数,以 2 Cu 为基 解法2:先求 SO2 4 为基 4 2 本粒子,已知: M (Ag) 107.88 g mol1 本粒子。 1 阴极上 SO2 不发生反应,电解不会 M ( CuSO 4 ) 79.75 g mol 1 4 2 使阴极部 SO2 离子的浓度改变。电 n(电) 0.0405/107.88 3.754 104 mol 4 解时SO2 迁向阳极,使阴极部减少。 2 4 n(终) 1.1090/79.75 1.3906 10 mol 1
n(终) n(始) n(迁) n(电) n(迁) 1.424 10 mol
4
t (Cu2+ ) 1 t (SO24 ) 0.38
物理化学南京大学傅献彩第五版14章胶体与大分子溶液课件

§14.2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溶胶的制备
制备溶胶必须使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落在胶体分 散系统的范围之内,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制备方 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1)分散法 用机械、化学等方法使固体的粒子变小
(2)凝聚法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
19
物理化学(B)II
溶胶的制备
用这两种方法直接制出的粒子称为原级粒子。
作为憎液溶胶基本质点的胶粒并非都是球形, 而胶粒的形状对胶体性质有重要影响。
质点为球形的,流动性较好;若为带状的, 则流动性较差,易产生触变现象。
17
物理化学(B)II
胶团的形状
例如:(1)聚苯乙烯胶乳是球形质点 (2) V2O5 溶胶是带状的质点 (3) Fe(OH)3 溶胶是丝状的质点
18
物理化学(B)II
超声波分散法
4
3 1
2
1.石英片 2.电极
3.变压器油 4.盛试样的试管
27
物理化学(B)II
(4)电弧法 电弧法主要用于制备金、 银、铂等金属溶胶。制备过程 包括先分散后凝聚两个过程。
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 中,盛水的盘子放在冷浴中。在 水中加入少量NaOH 作为稳定剂
制备时在两电极上施加 100V 左右的直流电,调节电
第十四章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1
物理化学(B)II
第十四章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14.1 胶体和胶体的基本特性 §14.2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14.3 溶胶的动力性质 §14.4 溶胶的光学性质 §14.5 溶胶的电学性质 §14.6 双电层理论和 电势 §14.7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4.8 乳胶液 §14.9 凝胶 §14.10 大分子溶液
傅献彩《物理化学》第五版课件及习题答案电解与极化作用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
也可以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精品文档
§10.2 极化(jí huà)作用
例如电解(diànjiě)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阴极反应
Ag+ (mAg+ ) e Ag(s)
电解时
可逆
Ag |Ag
RT F
ln
1 aAg+
不可逆
Ag |Ag
RT F
电解池中两电极(diànjí)的极化曲线
精品文档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2) 原电池中两电极(diànjí)的极化 曲线 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yángjí),正极是阴极。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阳极析出电势变大,阴极 析出电势变小。
由于极化,使原电池的作功能力下降。
利用这种极化降低金属的电化腐蚀速度。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别 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度I 和电压E,画出I-E曲线。
电源
V
阳极 Pt
G
阴极
分解电压的测定
精品文档
分解电压的测定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jīhū)无电流通过,阴、阳 电 极上无H2 (g) 和Cl2(g)放出。流I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产生 少量(shǎoliàng)氢气和氯气,但 压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溶液中生成 Fe(OH)3 沉淀, Fe(OH)3 又可能部分失水生
成
Fe2O3
所以铁锈是一个由 Fe2+ , Fe3+ , Fe(OH)3, Fe2O3 等 化合物组成的疏松的混杂物质。
精品文档
腐蚀时阴极(yīnjí)上的反应
(1)析氢腐蚀 酸性介质中 H+在阴极上还原成氢气析出。
也可以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精品文档
§10.2 极化(jí huà)作用
例如电解(diànjiě)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阴极反应
Ag+ (mAg+ ) e Ag(s)
电解时
可逆
Ag |Ag
RT F
ln
1 aAg+
不可逆
Ag |Ag
RT F
电解池中两电极(diànjí)的极化曲线
精品文档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2) 原电池中两电极(diànjí)的极化 曲线 原电池中,负极是阳极(yángjí),正极是阴极。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阳极析出电势变大,阴极 析出电势变小。
由于极化,使原电池的作功能力下降。
利用这种极化降低金属的电化腐蚀速度。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
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别 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度I 和电压E,画出I-E曲线。
电源
V
阳极 Pt
G
阴极
分解电压的测定
精品文档
分解电压的测定
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
(jīhū)无电流通过,阴、阳 电 极上无H2 (g) 和Cl2(g)放出。流I
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产生 少量(shǎoliàng)氢气和氯气,但 压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溶液中生成 Fe(OH)3 沉淀, Fe(OH)3 又可能部分失水生
成
Fe2O3
所以铁锈是一个由 Fe2+ , Fe3+ , Fe(OH)3, Fe2O3 等 化合物组成的疏松的混杂物质。
精品文档
腐蚀时阴极(yīnjí)上的反应
(1)析氢腐蚀 酸性介质中 H+在阴极上还原成氢气析出。
物理化学课件--南大傅献彩等第五版ppt_07-1[1]
![物理化学课件--南大傅献彩等第五版ppt_07-1[1]](https://img.taocdn.com/s3/m/ad611b0f763231126edb11b3.png)
解:先求Cu2+的迁移数,以 1 Cu 为基本粒子,已知: 2
2+
M ( 1 CuSO 4 ) = 79.75 g ⋅ mol−1 2 n(电) = 0.0405 g/107.88 g ⋅ mol−1 = 3.754 × 10−4 mol n(始)=1.1276 g/79.75 g ⋅ mol−1 = 1.4139 × 10−2 mol n(终) = 1.109 g/79.75 g ⋅ mol−1 = 1.3906 × 10−2 mol
无限稀薄摩尔电 导率(molar conductivity at infinite dilution) ∞ m
Λ
7.3.5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电解质
Λ
2
∞ m -1
S ⋅ m ⋅ mol
0.014986 0.011503 0.014004 0.010598 0.01450 0.01101
Δ × 10 Λ -1 S ⋅ m ⋅ mol
正极、负极 正极:电势高的极称为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负极:电势低的极称为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阴极、阳极
阴极(Cathode) :发生还原作用的极称为阴极, 在原电池中,阴极是正极;在电解池中,阴极 是负极。 阳极(Anode):发生氧化作用的极称为阳极,在 原电池中,阳极是负极;在电解池中,阳极是 正极。
离子在电场中运动的速率用公式表示为:
dE v+ = u + dl
dE v− = u − dl
式中 dE dl 为电位梯度,比例系数u+和u-分别称为正、负 离子的电迁移率(electric mobility)u,又称为离子淌度 (ionic mobility),即相当于单位电位梯度时离子迁移 的速率。它的单位是m2·s-1·V-1。 电迁移率的数值与离子本性、电位梯度、溶剂性 质、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用界面移动法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Ostwald (1853-1932)
J. H. van’t Hoff (1852-1911)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前期迅速发展 胶 体 化 学 物理化学 形成了许多 新的分支领域, 如:
新测试手段和
新数据处理方法不
断涌现。
溶 液 化 学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中叶后发展趋势和特点:
(1) 从宏观到微观
(2) 从体相到表相
(3) 从静态到动态
(4) 从定性到定量 (5) 从单一学科到边缘学科 (6) 从平衡态的研究到非平衡态的研究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 从宏观到微观 只有深入到微观,研究分子、原子层次的运动规 律,才能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宏观 (看得见的物体) 介观 (纳米材料) 粒子 膜 丝 管 微观 (原子、分子)
实际意义。自196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非平衡
态热力学这个学科分支。 Prigogine对非平衡态热力学有突出贡献,这个 学科分支成为当前理论化学的研究前沿之一。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研究所有物质系统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 和方法的学科。 涵盖从宏观到微观与性质的关系、规律、化 学过程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 物理化学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8世纪开始萌芽: 从燃素说到能量守 恒与转化定律。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
夫(М. В. Ломоносов
1711-1765)最早使用 “物
理化学”这一术语。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887年德国科学家W.Ostwald和荷兰科学家J.H. van’t Hoff 合办的《物理化学杂志》建立与发展
(2) 从体相到表相 在多相系统中,化学反应总是在表相上进行。
随着测试手段的进步,了解表相反应的实际过程,
推动表面化学和多相催化的发展。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3) 从静态到动态
热力学研究方法是从静态利用热力学函数判断
变化的方向和限度,但无法给出变化的细节。 激光技术和分子束技术的出现,可以真正地研 究化学反应的动态问题。
(2)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1.抓住每章重点; 2.掌握主要公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 3.课前自学,认真做笔记,及时复习; 4.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 5.重视做习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检查自 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0.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一对逻辑方法。 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
式,往复循环以至无穷。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实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模型化
方法、理想化方法、假设的方法、数学的 统计处理方法等等。
§0.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1)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
第二版
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编写的 《物理化学》第五版配套
沈文霞
主持研制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09
物理化学课程使用的教材
物 理 化 学
第五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傅献彩 沈文霞 姚天扬 侯文华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绪 论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与内容 §0.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分子反应动力学已成为非常活跃的学科。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4) 从定性到定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数 据处理的时间,并可进行自动记录和人工拟合。 使许多以前只能做定性研究的课题现在可进 行定量监测,做原位反应,如:
IR
FT -IR
ESR
NMR
ESCA
利用计算机还可以进行模拟放大和分子设计。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5) 从单一学科到边缘学科 化学学科 内部及与其他 学科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形 药学 成了许多极具 生命力的边缘 学科,如: 材料
计算 化学 药物 化学 天体 化学 材料 化学
计算
化学
生物 化学 医用 化学
生物
天文
医学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6) 从平衡态的研究到非平衡态的研究 平衡态热力学只研究平衡态和可逆过程的 系统,主要研究封闭系统或孤立系统。 对处于非平衡态的敞开系统的研究更具有
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温度变化
压力变化 体积变化
热
化学反应
电
化学
原子、分子间的分离与组合
密 不 可 分
相态变化
物理学 光
磁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现象
化学现象
物理化学
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研究化学变化的本质与规律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
(1)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各种因素如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对化学变化
的影响等。这类问题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对
反应速率的影响。这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 (3)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这类问题有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两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