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运输概论第三章 运输布局
中级经济师-公路、第二章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第三节综合运输及运输网的布局

第三节综合运输及运输网的布局【本节考点】【考点】综合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考点】运输网及运输网布局的原则和内容【考点】运输布局的基本方法【考点】综合运输与综合运输体系1.综合运输综合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相互协作、连接贯通、分布合理的综合运输体,是综合组织管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生产的一种现代化运输形式和系统工程。
综合运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枢纽、站点及信息设施等组成的运输网络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载运工具;◆是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各种运输方式科学衔接、有机配合的联合运输生产系统,它由运输代理企业为主构成;◆是在宏观上建立对整个行业的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宏观调控、组织管理、服务协调的系统,主要由政府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承担。
2.综合运输体系综合运输体系,亦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首先,综合运输体系是在五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其次,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的本身要求联系起来的。
【例题:单选】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本身要求联系起来的运输体系。
A.运输过程B.运输设备C.运输线路D.运输组织【答案】A【例题:单选】按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称为()。
A.综合运输体系B.成组运输体系C.联合运输体系D.协作运输体系【答案】A3.综合运输体系的组成(1)综合运输体系的运输方式构成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运输方式构成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个运输子系统。
(2)综合运输体系的设备构成综合运输系统的设备结构基本上有两大子系统,即固定设备子系统和移动设备子系统。
◆固定设备子系统,包括线路、港站的土木建筑及其相关的技术设备,具体地说包括铁路、公路、航道、管道、桥梁隧道、车站、枢纽、港口码头、船闸、客货运设施、航空港、机场、管路、汽油泵站以及相关的通讯信号与控制等设备。
第三章 运输布局

3、种类: 干线运输 支线运输 长途运输 短途运输
干线是得用铁路公路的干线,大型船舶固 定航线的长距离、大数量的运输,是进行 远距离空间位移的重要运输形式
支线运输:
是想对于干线运输而言的。 是在干线的基础上,对干 线机场与干线机场的区别 在于飞行等级,即能满足 哪种类型的飞机。
第三章 运输布局
第一节
概述
一、运输布局的及其任务
1、定义:是指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 域组合,包括交通线网的布局和客货流的 布局两个相互有密切联系系的部分,是整 个生产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 是通过全理布局,实现运输合理化,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运输布局的任务: 快速 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运输服务。 准确 经济
第二,综合 运输布局要 以科学的客、 货运量预测 为基础,它 所担负的客、 货运量的多 少是国民经 济和人民生 活对它需求 的数量尺度
第三,综合运
输布局还要因地 制宜,充分考虑 各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特点。
第四,综合运 输布局要综合 利用各种运输 方式,加速综 合运输网的形 成,保证运输 枢纽有规律、 步调一致地组 织运营。
(图为武汉)
第五, 综合运 输布局 要尽量 少占土 地,节 约用地。
第六,综 合运输布 局要与城 市规划相 结合。
布局的因素
谢谢
补充:1、华北地区
2、东北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河南、湖南、湖北
华南地区:广东、海南、广西 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港澳台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二、运输布局的原则
第一,综合运输 布局要满足国民 经济发展的求, 同时要起到促进 国民经济各部门 及时对外贸易的 发展作用,并要 与工农业布局和 人口布局相应。
综合运输网布局.

第三节综合运输网布局一、综合运输网的含义综合运输网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国家或地区),由几种运输方式的固定技术设备,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政治和国防等社会运输要求组成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的综合体。
综合运输网布局就是综合运输网的各种固定技术设备,按一定规律在空间上进行分布与组合。
综合运输网布局,实质上就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
综合运输网按其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国家运输网和地区运输网。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运输需要,可以形成由两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如铁路和公路、公路和水运、公路和民航等;也可以形成由几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如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
综合运输网主要由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组成,在综合运输网布局中要十分重视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的布局。
二、运输线路的布局运输线路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海上船舶航行的一定海域、航空线路和管道,它是运输生产的主要场所。
由于它在空间上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和决定着运输生产的布局。
影响运输线路的布局有三个要素:运输线路的走向、运输线路的类型和运输线路的技术标准。
正确地确定三个要素,对于减少运输建设投资,节省运输费用,提高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一)确定运输线路的走向社会的运输需求,决定着各条运输线路的始终点,但运输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运输线路沿线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各异,自然地理条件各有不同,因此,这不仅要求按运输需求的主要集中地确定始终点,还必须考虑运输线路所经过地区的运输需求和自然地理条件,确定始终点间运输线路的具体布局。
此外,当运输方向上已有运输线路时,还要考虑充分利用现有运输线路的可能性。
(二)选择运输线路的类型运输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在客运方面,各地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同,旅客的职业、旅行距离和出行次数不同,从而对运输速度、舒适程度、客流量要求不同;在货运方面,线路沿途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生产产品不同,从而引起货流的构成不同,对装卸条件、运送速度、运输质量、运输数量的要求不同。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范文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1.1 交通运输的定义1.2 交通运输的重要性1.3 交通运输的分类第二章:交通运输方式2.1 公路运输2.1.1 公路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1.2 公路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2 铁路运输2.2.1 铁路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2.2 铁路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3 航空运输2.3.1 航空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3.2 航空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4 水运2.4.1 水运的定义和特点2.4.2 水运的优势和局限性2.5 其他运输方式2.5.1 管道运输2.5.2 城市轨道交通第三章:交通运输布局3.1 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3.2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3.3 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3.4 交通运输节点的规划第四章: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1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 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3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趋势5.1 我国交通运输现状5.2 我国交通运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3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第六章:交通运输政策与管理6.1 交通运输政策的目标与内容6.2 交通运输政策的历史与现状6.3 交通运输管理的方法与手段6.4 交通运输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第七章:交通运输安全7.1 交通运输安全事故的类型与影响7.2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7.3 交通运输安全技术7.4 交通运输安全教育与培训第八章: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8.1 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与问题8.2 城市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8.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8.4 城市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应用9.1 交通运输技术的演变与发展9.2 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驱动力9.3 交通运输技术的应用案例9.4 交通运输技术的前沿领域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0.1 国内外交通运输典型案例分析10.2 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项目10.3 交通运输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技巧10.4 交通运输教育与研究的实践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在讲解交通运输的定义时,需要强调它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过程,不仅包括运输工具,还包括运输路线、节点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案第一章:交通运输概述1.1 交通运输的定义和重要性1.2 交通运输的分类1.3 交通运输的功能和作用第二章:交通运输方式2.1 公路运输2.1.1 公路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1.2 公路运输的布局和规划2.1.3 公路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2 铁路运输2.2.1 铁路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2.2 铁路运输的布局和规划2.2.3 铁路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3 水路运输2.3.1 水路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3.2 水路运输的布局和规划2.3.3 水路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4 航空运输2.4.1 航空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4.2 航空运输的布局和规划2.4.3 航空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2.5 管道运输2.5.1 管道运输的定义和特点2.5.2 管道运输的布局和规划2.5.3 管道运输的优势和局限性第三章:交通运输布局3.1 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和目标3.2 交通运输布局的规划和设计3.3 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和调整3.4 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第四章: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1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2 交通运输对城乡发展的影响4.3 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第五章:交通运输政策和管理5.1 交通运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5.2 交通运输管理的机构和职能5.3 交通运输法规和标准5.4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第六章: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6.1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6.2 交通运输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系6.3 交通运输对区域城乡结构的影响6.4 交通运输与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第七章:交通运输规划的方法和技术7.1 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流程7.2 交通运输规划的方法和技术7.3 交通运输规划软件和工具的应用7.4 交通运输规划的案例分析第八章:交通运输服务的创新和发展8.1 交通运输服务的现状和问题8.2 交通运输服务的创新模式8.3 交通运输服务的发展趋势8.4 交通运输服务的提升策略第九章: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9.1 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9.2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9.3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践9.4 交通运输与绿色发展的融合第十章:交通运输未来展望10.1 交通运输技术发展趋势10.2 交通运输服务模式创新10.3 交通运输与智慧城市10.4 交通运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交通运输的分类和功能关注点: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工程学 第三章综合运输概论

第一节 综合运输体系
6、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使用管道输送流体货物的 一种运输方式。 特点:运量大,损耗小,耗能低,占地少, 安全性高,污染小。但应用范围小,只适于定 点、量大、单向的流体运输。 系统构成: 管道 管道运输系统 储存库、压力站(泵站) 控制系统
交通运输学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22
第一节 综合运输体系
(3)、航空运输系统基本组成
航空运输系统包括飞机、机场、空中交通 管理系统和飞行航线四个部分。 飞机:是航空运输的主要载运工具。 机场:是提供飞机起飞、着陆、停驻、 航 维护、补充给养及组织飞行保 空 障 运 活动的场所。 输 系 飞行航线:是指由空管部门设定飞机 统 从 一个场飞抵另一机场的通道。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为保证航空器 飞 交通运输学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行安全及提高空域和机场飞行 21 区
交通运输学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10
第一节 综合运输体系
3、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意义 (1)提高综合国力。 (2)有效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 (3)节约土地资源。 (4)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 (5)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综合运输发展的趋势 *客运快速化; *货运物流化; *综合运输系统智能化; *一体化运输技术; *绿色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学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18
第一节 综合运输体系
(4)分类(公路运输分类) 按运送对象分:旅客运输,货物运输 按服务性质分:营运性公用运输,非营运性 自用运输 按服务区域分:城市运输,城间运输 按其服务方式分:零担运输,整车运输 (5)公路运输的功能 主要担任中、短途运输; 补充和衔接其他方式的运输; 在特殊条件下,也可独立担负长途运输。
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

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综合运输大通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
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规划的基本要求是:(1)连通我国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及其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连接我国主要的陆路、海上和航空口岸;(2)连接区域经济中心、重要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3)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之间和省际间的沟通提供多条走廊,满足国土开发和国防功能需要;(4)构成通道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内河高等级航道、航空主航线以及油气主管道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运输网络充分衔接,体现我国运输多样性和集约性,促进形成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一体化运输体系.综合交通网骨架由“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际区域运输通道组成。
具体方案为:“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1、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
北起黑河,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深圳、湛江、海口,南至三亚.此外,还包括北京至沈阳进出关通道.该通道由贯穿全线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路,部分陆上油气管线和沿海主要港口间航线组成,形成沟通我国南北沿海的综合运输走廊。
该通道通过黑河口岸与俄罗斯铁路和公路网连接,通过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湛江等沿海港口与国际海上运输网络连接,并以上海、广州枢纽机场为节点,与国际航线网络相衔接.2、京沪运输大通道.北起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南至上海,由贯穿全线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路、部分水运和油气管线组成,形成沟通华北与华东,北京与上海两大国际都市直接相连的综合运输走廊.该通道以北京、上海航空枢纽为节点衔接国际航线网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承担国际海上运输中转功能.3、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
北起满洲里,经齐齐哈尔、白城、通辽、北京、石家庄、郑州到武汉,从武汉分支,一支经长沙、广州,南至香港(澳门),另一支经南昌、福州至台北。
综合交通运输概论第三章 运输布局

商品率高,故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很大。在我国,
这部分运量占全国货运量的85% 左右,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 局的主要依据。 1. 工业发展规模对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 2. 工业分布及其产品的产销联系对交通运输网分布格局的影响 3. 工业结构与生产组织形成对交通运输规模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与产业政策
1. 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
2. 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对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交通运输的布局
一、交通运输网络的总体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网在总 长度、技术装备与总体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与显著
进步。截至 2012 年年底,全国陆地及内河交通网总长度已超
过450万km。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在总体布局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总体分布上的特征
和运输工具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的地区分布。运输布局取决于运输
需求,即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水平和布局,当地的自然条件,各 种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城镇居民点分布和国防要求等。
二、运输布局的原则
(1)运输布局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各部 门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工农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 (2)运输布局要以科学的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 (3)运输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4)运输布局要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 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加速运输网的形成。 (5)运输布局要尽量少占耕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我国人多 地少,土地资源非常宝贵。 (6)运输布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 (7)运输布局要做到点、线、面合理分布和结合。 (8)运输布局要适应国防的需要。
港)—泰州—启东—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密度分布上的特征
据粗略估西北侧地区相应密度的 7.2 倍。交通运输网络进 一步还可分为四个密度级别地带:
(1)Ⅰ 级密度地带。
(2)Ⅱ级密度地带。 (3)Ⅲ级密度地带。 (4)Ⅳ级密度地带。
(三)运输方式的组合类型与分布
以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的分布里程数为主要依据,并
(三)路网建设的原则
1. 路网建设的基本思路 2. 路网建设的原则 3. 既有线路改造的重点
(四)完善铁路快速客运网
“四纵”是指北京—上海(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武汉—
广州—深圳—香港(京港高速铁路)、北京—沈阳—哈尔滨(大 连)、杭州—宁波—福州—深圳(沿海高速铁路)、北京—蚌 埠—合肥—福州—台北(京台高速铁路,大陆段叫“京福高速铁 路”)。速度目标值均为350 km/h。 “四横”指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贵阳— 昆明(沪昆高速铁路)、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上海—南 京—武汉—重庆—成都(沪汉蓉高速铁路)。其中,徐兰、沪昆 的速度目标值为 350 km/h;青太、沪汉蓉的速度目标值为 200 km /h 以上。
因此两者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内在联系。
2. 资源的分布特点对运量和交通干线网分布格局的影响 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
三、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对旅客运输的影响
2. 城市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四、工业发展与布局
现代的各种运输方式是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出现 才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生产又是机器大生产,规模大、
1. 科学技术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
2. 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对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我国交通运输的布局
一、交通运输网络的总体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网在总 长度、技术装备与总体布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与显著
进步。截至 2012 年年底,全国陆地及内河交通网总长度已超
过450万km。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在总体布局上具有以下特征: (一)总体分布上的特征
三、公路运输网的布局
(一)公路干线网布局(含国道、高速公路)
“五纵”(南北方向的五条干线公路)为: (1)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同江—哈尔滨—长春—宁波—温 州—福州—开平—三亚。 (2)北京至珠海国道主干线: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珠海。 (3)北京至福州国道主干线:北京—徐州—上海—南昌—福州。 (4)二连浩特至河口国道主干线:二连浩特—包头—西安—南 宁—河口。
商品率高,故工业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很大。在我国,
这部分运量占全国货运量的85% 左右,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 局的主要依据。 1. 工业发展规模对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 2. 工业分布及其产品的产销联系对交通运输网分布格局的影响 3. 工业结构与生产组织形成对交通运输规模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与产业政策
“八纵”(南北方向)系指:
(1)京哈通道:北京—沈阳—哈尔滨,含京秦线。 (2)京沪通道: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
(3)京广通道:北京—郑州—武汉—长沙—广州。
(4)京九通道:北京—商丘—阜阳—九江—南昌—深圳—九 龙,含广深线。
(5)包宁通道:包头—西安—安康—重庆—贵阳—南宁。
(6)兰昆通道:兰州—宝鸡—成都—昆明。 (7)大湛通道:大同—太原—焦作—枝城—柳州—湛江,如通 过粤海轮渡可至海南的海口—八所—三亚。 (8)沿海通道:沈阳—大连—烟台—临沂—日照—新沂(连云
第三章
运输布局
第一节
概
述
一、运输布局及其任务
运输布局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宏观布局,是指铁路、公路、 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通路、场站等技术设备
和运输工具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的地区分布。运输布局取决于运输
需求,即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水平和布局,当地的自然条件,各 种运输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城镇居民点分布和国防要求等。
第二节 一、自然环境
影响运输布局的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交通建 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如线路、车站、港口
和机场等,都修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而火车、汽车、轮船、
飞机和管道等运输工具,在其间运行。 1. 幅员范围 2. 地理位置
二、自然资源
1. 资源的保证程度对外贸运量和对外交通发展的影响 资源的保证程度是指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它的余缺,通 常都将影响到外贸的进出口量以及对外交通线的相应建设与布局,
二、运输布局的原则
(1)运输布局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各部 门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工农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 (2)运输布局要以科学的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 (3)运输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4)运输布局要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 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加速运输网的形成。 (5)运输布局要尽量少占耕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我国人多 地少,土地资源非常宝贵。 (6)运输布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 (7)运输布局要做到点、线、面合理分布和结合。 (8)运输布局要适应国防的需要。
港)—泰州—启东—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
头—深圳。
“八横”(东西方向)系指:
(1)京兰通道:北京—包头—兰州—西宁—拉萨。
(2)运煤北通道:大同—秦皇岛、神木—朔州—黄骅港。 (3)运煤南通道:太原—石家庄—德州、侯马—新乡—菏泽— 日照。 (4)陆桥通道: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 山口。 (5)沪昆通道:上海—株洲—怀化—贵阳—昆明。 (6)西南出海通道:昆明—南宁—湛江(北海)。 (7)宁西通道:西安—合肥—启东。 (8)沿江通道:重庆—宜昌—武汉—九江—南京—上海。
辅以某些海上航线与港口状况资料进行分析,可将我国各地 交通运输网的组成结构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和七小类。
(1)铁路占主导地位的组合结构。
(2)水运具有突出地位的组合结构。 (3)以公路为主体的组合结构类型。
二、铁路运输网的布局
(一)铁路网分布 (二)“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 目前,我国铁路主通道可以归纳为“八纵、八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