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角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浅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1. 引言1.1 什么是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家实地走访,生活在研究对象中的人群,通过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收集信息和素材。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观,并揭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民族志则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民族或社会群体。
民族志的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的历史、地理、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民族志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人类学研究中,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人类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拓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 正文2.1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调查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研究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研究结论。
田野调查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和思考的。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田野调查还可以为普遍性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和问题所在,研究者可以为解决当地或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田野调查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学家发现新的问题,还有助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2 田野调查的方法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民族社会的实际情况,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数据和信息。
而要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田野调查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人类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习俗以及人类的生物特性。
人类学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指导研究过程和分析数据的理论框架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方法论的主要范式,并探讨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是人类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论之一。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假设,并追求客观、可重复的科学结论。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量方法,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包括考古学、民族学和生物人类学等。
在考古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帮助研究者通过发掘和分析考古遗址中的物质文物,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历史变迁和生活方式。
在民族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通过民意调查和统计数据的分析,揭示不同民族群体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在生物人类学领域,实证主义范式则着重于通过实验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人类的遗传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二、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是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影响的,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的强调客观性,解释主义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意义和经验。
该范式通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人类学研究中,解释主义范式常用于研究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和社会关系的解释。
比如,一位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某个社群中的象征行为和习俗,进而探究这些行为和习俗的意义和功能。
三、批判理论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在人类学中相对较新,强调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
该范式通过批判性的理论框架,揭示和分析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批判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涉及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
在人类学领域,批判理论范式通常应用于研究性别、种族和阶级等社会差异与不平等的影响。
例如,人类学家可以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调查研究某个社区中的性别角色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情况,以揭示社会性别关系的构建和维持。
试析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 ,研 究 中显 现 出以 下几 方面 的问 题 :
( )研 究价 值 取 向过 分 追 求 “ 元 ” 而 忽 视 “ 一 多 一 体 ” 的 问题
8 0年代前后。民族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 的时间并
不长 ,虽然拥有更大 的发展空 问,但是也存 在着一些 不
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试对 我国民族教育研究 中存在 的 问
题进行分析。
一
当前有些研究者人 为地割裂 民族 教 育与中华 民族整 体教育的关系 ,认为 民族教育 就是少数 民族 教育。把保 存少数 民族特色文化 夸大为 民族 教育 的主要 目的 ,忽略 少数 民族文化在 中华 民族文化 中的发展 要求 ,一 味强调 独特性 ,忽 视主 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的融合发展 。 这些现象的形成 有着深刻 的社会 根源 。不 过 ,民族 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时 基本 概念 不清 ,视野 狭窄 ,没 有真 正理解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 民族 教育研究 是这 一问题产 生 的重要原 因。民族教育作为 教育现 象的 实际表 现 ,符合 教 育学 中界定的什么是教 育的解释 。通 常理解 “ 民族教 育 ”的概念 ,可以从 教育者 、受教 育者 、教 育中介这 三
第 2 卷第 4 I 期
20 09年 8月
安康学 院学报
J unlo k n iest o ra fAn a gUnvri y
Vo. № 4 I2l A g2 0 u .09
试析多元 文化视野下 民族教育研究存在 的问题
王 丽 娟
( 西南大学 西南 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 中心 ,重庆 4 0 1 07 5)
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民族教育田野研究——基于教育研究方法论层面的思考

民 族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Hi  ̄ h e r Ed u c a t i o n o f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J a n. 2 0 1 3
V0 1 . 1 No . 1
等学科 的综 合属 性 , 在 民族 教 育探 寻研 究 方法 的历 史 长河 中 , 田野 调查 被 认 为 是 民族 教 育 学标 志性 的 研究 方法 。本 文不 旨在探 讨 田野调查 这种 具体 的研 究方 法 , 而是 基 于 民族 教 育学 “ 跨 学科 ” 的综 合属性 ,
种 目的而采取 的手 段 与 行 为方 式 ” 。而 “ 方式” 是 抽
第 1 卷
第 1 期
作为一种“ 研究方式” 的民族教育 田野研 究
基 于教 育研 究 方 法论 层 面的 思考 吴 洪亮
( 云南民族 大学 教 育学院,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 摘 要] 基 于民族教 育学“ 跨 学科” 的综合属性 , 对作 为一种 “ 研 究方式” 的民族教 育田野研 究给 予方法论
键 是用 学科 评判标 准 去界定 、 衡量, 其 中独 特 的研究 方法 无 疑是 学科 评判标 准 中不可 或缺 的要件 。正 如 埃 米尔 ・ 迪 尔凯 姆 (E mi l e Du r k h e l m,1 8 5 8—1 9 1 7 )
西南 大学孙 振东 教 授 在 其 著 作 《 教 育 研 究 方 法 论探 索》 一 书 中指 出 , 教育 研究 方法 论是 关 于教育 研
* ( 基金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民族 地 区 和 谐 人 际 关 系 构 建 的 教 育 人 类 学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1 0 YJ A 8 8 0 0 9 4 ) ; 云南 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 目“ 云南 民族地 区中小学校 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 ( 项 目编号 : 2 0 1 2 Y C X 0 5 ) 。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

而言 ,教育人类学可以理解为教育学对广泛的人类
[ 作者简介 ]安富海 (9 1一) 18 ,男 ,甘肃庆 阳人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教育 发展研究 中心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 程与教学论 民族教育研究
2 7
学说 的论证 。而 以教 育学为 目的的人类 学研究 则 明
确地认 为教 育人 类 学并 非 对 人 的一 般 学 说 的理 论 , 而是 要在教 育科学 范 围 内使 用人类 学观 察方式 以有 效地 说 明教 育学 问题 ,在教 育人类 学界 持这一 观点
育人类 学家有 充分 的理 由相信 ,在 未来 ,他 们将继
续 近几 十年来 这一 蓬勃 的事业 。所有 提 出教 育人类 学 理论 分析框 架 的倡导者 几乎没 有一 个人是 满意他 们 提 出的理 论 模 式 。 而 且 ,这 些 ‘ 模 式 ’还 会 旧 不 断受 到新一代 具有 在教 育人类 学领 域 中接 受更好
个 研究 领域 :以人类 学 为 目的 的教育学 研 究和 以教 育 学为 目的 的人 类学 研究 。一方 面 ,人类 学者将 教
行为 ;1 9世 纪 中 叶 俄 国教 育学 家 乌 申斯 基 首 次 提
出教育人类学 的概念 ;2 0世纪初美 国教育家休伊 特提 出倡 导用人 类 学方 法研 究教 育 ,蒙 台梭利 率先
一
、
教育人类 学的产生及发展
受 斯宾 塞 的社会 进化 论 的影 响 ,研究 美 国本土 的移
民教育 以及 实 行 移 民与 土 著 、少 数 民族 的 “ 同化 或 熔炉 ” 政 策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英 国人 类 学 家 马 林 诺 斯基 也批 驳 以智商 来 断言非 洲 黑人 天生低 智力 的 遗 传决定 论 ,批判 种 族 主义政 策 。这些 早期 的研 究
民族教育重点复习内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的概念(代表人物及其论述)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2.民族的定义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教育概念我国的民族教育指中国境内各民族通过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本民族成员身心发展,促进其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4.双语教育定义双语教育是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5.跨文化教育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6.民族职业教育民族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导入先进科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职业技术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7.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被称为多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教育,主要是从文化背景的大视角来研究民族教育的有关问题。
8.功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q.简单介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一体”指中华民族这一实体; “多元”指中国境内的 56个民族 ,这是大格局。
就每个民族来说 ,也是“多元一体”的 ,这是小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有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内涵和交叉叠合的错综复杂的网络”。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10.简述“多元文化教育”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的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异同

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异同作者:王旭峰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3期摘要:“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方面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一些相互关联之处。
本文从目前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开始,对问题的由来进行分析,从研究目标与任务﹑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研究取向方面对“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探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异同。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013-03一、文献综述伍国栋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中提出:“由于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音乐理论学科,它至今仍处于发展和革新的过程,因而当今世界各国从事此门学科研究的音乐学家对它所作的定义阐释还不十分统一,其内容表述可以说是繁简各异﹑侧重各别。
尽管如此,了解和研究这些不尽相同的定义阐述,讨论其相互间的差异和一致,对我们认识这一学科的构建历程和基本性质以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实际去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基础理论仍大有裨益。
”①管建华在《音乐人类学导引》中说:“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音乐人类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如整体性观点﹑实地研究﹑比较研究﹑概念发展等。
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其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
”②洛秦在论文中提到:“一般来说,‘民族音乐学’学者侧重于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研究,注重形态的分析,从音乐本身去寻找与文化诸因素之间的联系,落脚点在研究音乐本身的构成与变化;而‘音乐人类学’学者所涉及领域相对较宽泛些,较多关注音乐(包括形态)发生﹑构成及存在的原因,从大文化中寻找影响音乐的因素,落脚点在询问‘人如何创造音乐’。
”③二﹑“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译名问题的由来1980年“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将“民族音乐学”引进我国,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口号,它成为可以涵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确立了自身的地位。
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收 稿 日期 : 0 60 - 8 20 -61
作 者 简 介 : 振 东 ( 9 3)男 , 东 潍 坊 人 , 南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教 授 , 育 学 博 士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孙 16 一 , 山 西 副 教 教 研 究 基 地 西 南 民 族 教 育 与 心 理 研 究 中心 , 职 研 究 员 , 要 研 究 教 育 基 本 理 论 。 兼 主 基金 项 目 : 国 教 育 科学 “ 全 十五 ” 点课 题“ 育 研究 的人 文 科 学 方 法论 研 究 ”D A00 3 )项 目负 责 人 : 振 东 。 重 教 ( A 118 , 孙
维普资讯
第3 卷 2
第6 期
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 u n lo o t we tChn r a Un v riy( u nte n o ilS inc sE iin) o r a fS u h s iaNo m l ie st H ma iisa d S ca ce e d t o
一
象, 就不可能揭示人文现象的本来面目。在这里, 强调客观
主义研究态度和研究立场, 恰好会得出背离实际的结论。
,
从实求 知的研究原 则要求 民族教 育
田野研究必须从 实际出发
强调从实求知, 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不仅是防
止价值问题、 文化问题上客观主义研究态度的重要原则, 也
坚 持从 实 求 知 的 研 究 原 则 , 求 民族 教 育 田野 研 究 从 民 族 教 育 实 际 出 发 收 集 研 究 资 料 。从 实求 知 的研 究 原 则 要
不排除 民族教育 田野研究的理论指导 。从实求知 的・ 要求 民族教育 田野研 究以求 知、 原则 求是 为根本 目的 , 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科 学至 少可 以说 还没有 真正 建立 起来 ,或 者说 只
能依 附于其 他学 科 。l ( 2 马骥 雄先 生 在 2 l P) 】 O世 纪8 O年代末 也 呼 吁 :“ 我 国 比较 教育研 究 的现状 从
看 ,方 法 问题是 个关 键 问题 。不用 一定 的方法 对研 究 对象 进 行 处 理 ,就 谈 不 上 研 究 ,更 谈 不 上 是 比 较 。抓 住 国外一 点什 么 ,翻译介 绍一 番 ,最后 总说 对 我 国的教 育改 革有 ‘ 鉴 ’意义 ,这并 不是 比较 借 研 究 。 [] ” 2埃米 尔 ・ 迪尔 凯姆 对 研究 方 法 学科 性 与
[ 一 作 者 简 介 ] 张 诗 亚 (9 8 ) 第 1 4一 ,男 ,重 庆 人 ,西 南 大 学 西 南 民族 教 育 与 心 理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主要
从 事 教 育 基 本 原 理 、教 育 人 类 学 研 究
二 、人 类 学 实地 调 查 法 的特 点 及 借 鉴 意义
收稿日期2010062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吭攻关项目08jzd0027之一级子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国际比较第一作者简介张诗亚1948一男重庆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教育人类学研究1万方数据二人类学实地调查法的特点及借鉴意义一实地调查法的特点实地考察是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民族志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
象 的 特 殊 方 法 ,如 果 没 有 自己 专 门 的 研 究 方 法 ,这
关注 并 主张借 鉴 的 ,首推 加拿 大 比较教育 学家 梅伊
曼 ( Mae n ) 9 6年 ,梅 伊 曼 在 《 V. sma n 。1 7 比较 教 育评论 》上发表 了 《 论人 类学方 法 在 比较 教育 中的 运用 》 ,梅 伊曼 在该 文 阐述 了两 个 开 拓 性 观 点 :一 是极力 倡导 采用 民族 志方 法进行 比较 教育研 究 ;二 是首次 提 出并使 用 “ 学校 民族 志”概 念 ,要求运用 民族 志方 法 研 究 学 校 教 育 。1 8 9 2年 ,梅 伊 曼 再 度 在 《 比较教 育评论 》上 撰 文 《 比较 教育研 究 中的 论 批 判 民族志 》 ,在 该文 中 ,要 求 使 用 批 判 民族 志方 法 进行 比较 教育研 究 。3梅伊 曼 的批判 民族 志 ,要 L 求 运用 人类学 实地 考察 中的 “ 构性观 察” 和 “ 结 非 结 构性 观察 ”等方 式搜 集 资料 ,最终完 成对 相似或 相 异教 育 的 比较 与理论 建构 。
( )实究 者 的共 同参与 ,强调 富
独 特性 的强调 ,但 并不 排斥 对它 学科 研究方 法 的借 鉴 ;马 先生对 中国 比较 教育 研究 方法 的反 思 ,其 实
质也 在 呼吁 比较教 育研究 借 鉴它学 科方 法 ,进而 形 成符 合 自身学科 特 点 的研 究 方法 。该思 路 ,同样 适 宜 于对 民族教 育研 究方 法展 开反思 。而 民族 教育 对 人类 学实 地考察 和跨 文化 比较 方法 的借 鉴及 相关研
一
、
人 类 学 方 法 介 入 教 育 研 究 的学 科 背 景
性研 究” 的关 注 ,开启 了教育研 究 对人类 学方法 的 理性 借鉴 与深 度探 究 。最 早对 人类 学研究 方法予 以
埃米 尔 ・ 尔 凯姆 ( mi r h i 迪 E l Du k e e m,1 5 ~ 88 1 1 )认 为 ,一 门科 学 的产生 ,必 须有研 究 这种对 97
( 南 大 学 西 南 民族 教 育 与 心理 研 究 中心 ,重 庆 西 401) 0 7 5
[ 摘 要 ] 从 人 类 学 方 法 介 入 教 育 研 究 的背 景 分 析 着 手 ,分 析 了 人 类 学 中 的 实 地 考 察 、跨 文 化 比较 研 究 方 法 的 特 点 和
民族 教 育研 究 借 鉴 上 述 方 法 的 必 要 性 ,揭 示 了 人 类 学 方 法 对 民 族 教 育 研 究 的 几 点启 示 ,以期 引 发对 我 国 民 族 教 育 及 其 研究方法的借鉴性思考 。 [ 键 词 ] 民族 教 育 ;实 地 考 察 ;跨 文 化 比较 法 ;人 类 学 关 [ 图分 类 号 ] G 7 0 1 . 中 5 ;C 9 2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 7—7 9 2 1 ) 40 0—5 文 645 7 (0 0 0 —0 10
[ 稿 日期 ] 2 1—62 收 0 00—0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 基 民族 地 区教 育 优 先 发 展 研究 ” 攻 关 项 目 ( 8Z 0 2 ) 之 一 级 子 课 题 “ OJD 07 民
族 地 区 教 育 优 先 发 展 的 国际 比较 ”
比较 教育 研究 对人 类学 理论 和方法 的积极 借鉴
表 明 ,一 门学 科 的形成 与发 展 ,离不开 对他 学科研
究 方 法 的 借 鉴 。理 论 研 究 和 实 地 考 察 相 结 合 是 人 类
学研 究 的基本 要求 ,这 与 民族 教 育研究 的本质 特征
有不 谋 而合之 处 。实地 考察 和跨 文化 比较 是人 类学 研究 的 主要方 法 ,本文 拟从分 析 这两种研 究方 法 的
究成果 ,有助 于成 为其建 构 自身理 论与 形成 自身研
究方 法论 的基石 。 教 育研 究对 人类 学研 究方 法 的借鉴 ,初始 于 比
主要 特点 出发 ,就 民族教 育研 究对 其合理 成分 的吸
收 、 借 鉴 并 促 进 自身 学 科 发 展 展 开 讨 论 。
较教育 研究 。2 0世 纪 7 0年 代 比较 教 育研 究 对 “ 质
21 0 0年 7月 第 2卷 第 4期
当代 教 育 与 文 化
Co e p a y Edu a i nd Culu e nt m or r c ton a t r
J 12 1 u. 0 0
V01 O .2 N .4
论 民族教 育研 究 方 法 的人类 学视 角
张诗 亚 ,吴 晓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