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角(1)
人类学视野中的西部纪录片

摘要当敏锐的人类学家把摄影机带进人类学的研究中以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藏北人家》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以后,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纪录片创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充满神奇而诱惑的土地。
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表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人类学和西部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日趋成熟。
但是,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去研究西部纪录片,本文通过介绍人类学、人类学纪录片和西部纪录片的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粗略介绍他们的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这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西部纪录片,以人类学的观点为起点,以西部纪录片为落点。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多样化,人类文化资源丰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含有许多人类学因素,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西部地域,会有不小的收获。
再者,以人类学为基础,透视西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以及西部纪录片的价值,无一不含有人类学的观点和思想。
我国西部纪录片也曾经辉煌过,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长久,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为西部纪录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有助于我国西部纪录片更有效的开拓国内外市场。
再者,文化侵略、文化霸权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文化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而唯一拯救的办法就是影像纪录,因此,西部纪录片担任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在结论部分结合目前的国际环境,结合我国西部地域特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为西部纪录片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类学;西部纪录片;地理形态;文化资源AbstractWhen keen anthropologists put the camera is brought into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into a new period. When "the family in the northern of Tibet" of international fame rose to fame later, world anthropologists and documentary creator pay close attention her Chinese this piece of land full of magic and temptation.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surfac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actual is existed countless connec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mature road. However, few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documentary, this paper stud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and western documentary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introduced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roughly from anthropology, this unique Angle to examine the western 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documentary, that is to start for placement. Western documentary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vast and varied geography, rich resources of human culture words, abundant geographical culture resources contains many anthropology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re will be a lot of harvest. Furthermore, based i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and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value of western documentary all contain anthropology views and ideas. In China's western documentary also once brilliant, but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did not last,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the western opens a new roads, documentary in western China more effectively to the documentary develop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Moreover, cultural aggression and cultural hegemony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ncept pervasive, many cultural extinction or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therefore, that influence the western documentary record as the obligatory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will be a conclusion combin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ith China's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f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posed some documentaries.Keywords: anthropology; western documentary; ge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第一章绪论一、选题的目的1922年6月1日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反映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在纽约首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此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电影的诞生之作。
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2 0 0 9年 7月 2 7日—3 1日, 号称人类学 民族 学奥运会 的“ 国际人类学 与民族 学联合会第 1 6 届 大会 ” 在 昆 明召 开 , 有来 自国 内外 的三 千 多 学 者参加。大会分为若干论坛 , 影视人类学是其 中 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 , 有l 8 个专题组 。“ 视觉表 达和跨 文 化观 察 暨庄 学本 百 年诞 辰 纪 念研 讨 会” , 是“ 国际人类学与 民族学联合会第 1 6届大 会” 影视 人类学论 坛引起 较大反 响 的专题 组之 由中山大学 人类 学系 、 广东美 术馆和 中央民 族大学联合主办 , 笔者和法 国亚威农艺术学院雅 克 ・ 德冯 特 ( J a c q u e s D e f e r t ) 教授 、 摄 影 理 论 家李 媚教授共同主持。本专题组有来 自中、 法、 美、 日
而且还存在一个 本土视觉经验逐 渐被转 向的问 题 。而在这个转向与建立的过程 中, 东西融合是 个 主要 趋 势 。此 时也 正值 中 国人 开 始 接 受 西 方文化 , 向西方学 习的初期。大量以西方现代科 学为背景的照片开始 出现。作为一 种依托 于体
一
质人类学的摄影 , 庄学本 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呈现 了一种非常特别 的摄影观看方式 , 同时, 也为我 们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本土视觉现代性 图像文本 。 中央 民族大学殷会利在 《 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 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 看与被看 ” 》 以早期庄学本
2 0世纪以来 , 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 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 的研究 , 都严格
出, 人类学 、 民族学 调查 的建构性叙 事建立 在描 述性叙事基础上 , 民族志摄影是重要 的描述与记 录工 具 。庄 学 本 的 民族 志 摄 影 并 未 经 过 正 式 的 人类学训练 , 但所完成 的摄影 却具有 真实 、 平 等 的描述性效果和建构性意义 。他的摄影 与 2 0世 纪三四十年代的 中国民间文艺学、 民俗 学调查 的 学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 , 也与 当时汉人政权 与 边地原住 民上层社会 的权力竞争和政 治建构有 所关联。本文以庄 的摄影 与 日记文本为 中心 , 试 图使他的民族 志摄影 的建构性意义 和局限更清 晰地呈 现 出来 。 日本 法 政 大 学 文 学 部 千 野 明 日
人类学概论重点

1、学习人类学的意义第一,认识人类自身第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第三,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2、人类学的概念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各个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研究人类的生物性及其文化的发生、进化和当代的变异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人类学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广义的文化人类学。
广义: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狭义:(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大致分为两类:1)研究人类如何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过程,主要是探讨人类进化的过程和原因2)研究现代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找出人类各项差异的型态并加以描述,同时也解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 是人类学四个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组成。
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社会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今天的考古学在研究范围上也逐渐拓展,不仅研究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实例:“垃圾调研项目”语言人类学语言本来就是人类学的一个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法交流,没有相对复杂的语言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产生相对复杂的思维方式,缺乏思维就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物。
语言人类学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根据其研究重点的不同,语言人类学又可以分为三部分:1)描述语言学,目的是系统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用途2)历史语言学,它主要是研究语言的产生及其进化的历史3)社会语言学,目的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和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种群、年龄、性别等文化人类学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教育人类学概括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融合了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教育人类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下是我对教育人类学的概括心得体会。
二、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1. 教育的本质: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强调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变革者。
3. 教育与个体:教育人类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强调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4. 教育与社会: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其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三、教育人类学的理论视角1. 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差异和特点,探讨教育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2.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心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4. 历史学视角:历史学视角的教育人类学,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育人类学的实践意义1. 丰富教育理论:教育人类学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3. 增强文化自信: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人类学关注教育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文化人类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5 about 泰勒·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Tylor,1832-1917)·1871年,发表名著《原始文化》·这部书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提出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2.其他人类学家关于文化定义(了解)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3.人类学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自我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 cultures)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 otherness)二者的关系:4.人类学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主位与客位。
主位(emic)观点: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客位(etic)观点: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待所研究的文化。
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5.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5.5 about四个分支学科的内容A.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B.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archaeology)组成C.语言人类学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D.文化人类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6.人类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主题(普同性、文化相对性、主位与客位、整体、文化整体观)6.1 about普同性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报告文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角龚举善教授《走过世纪门》的一种解读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赵崇璧(%&()*),男,湖北枝江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报告文学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角———龚举善教授《走过世纪门》的一种解读+,-./012340526,780/9:-;,-60$79,<6252;28/=7;>06150=,/?0:@9AB52-9./9823:6211/98,<0:09,-6C D7,0EC >62F D298G-1<79赵崇璧HI@J :<298$E/(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丹江口KK!("")(!"#$%#&’(%)*(+,-.//(&(,0%#12%#&3."4"5(2-*2#%KK!("")[摘要]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
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丈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关键词]龚举善;《走过世纪门》;报告文学研究;文化人类学视角[中图分类号]L!"(F)[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M $")&((!""K )"%$""#M $"K!"#$%&’$::6211/98,<0:09,-6C D7,0EC >62F D298G-1<79,717E22N .07;/98O/,<1,-./012360526,780,<7160=09,;C E0095-E;/1<0.EC I298P/>-E;/1</98I2-10F >62F Q/0R/7979.>62F S/9G-91<098<7?075567/10.23/,175507679=0F L9,<0506150=,/?023=-;,-60$79,<6252;28C ,,<0E22N 0B5;2601O<C 79.<2O 60526,780E2,<7,<2T079.7E627.26/8/97,0179..0?0;251/9!",<=09,-6C ,233061,<2-8<,3-;0B5;797,/2912390O $06760526,780O6/,/98,79.7;12562?/.010330=,/?012;-,/291,212T01/89/3/=79,79.1091/,/?0,<0260,/=7;562E;0T1F U<0E22N ,7;12=29?/9=/98;C 79,/=/57,/98,<025,/T/1,/=562150=,132690O $=09,-6C .2=-T09,76C O6/,/98O/,<60526,78071/,1=260=291,/,-09,,/11-55210.,2E0,<090O 7=</0?0T09,/91,-./012360526,780F()*+,%-#:D298G-1<79;:6211/98,<0:09,-6C D7,0;+,-./012360526,780;:-;,-60$79,<6252;28/=7;506150=,/?0尽管中国报告文学已走过了百年之旅,但对于报告文学理论建设来说,要进行明晰而精确的阐释以求显现其“本真”却并非易事。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意义与条件
第三,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 第三,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 持社会稳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持社会稳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化可以使 社会及其文化保持一致性。 社会及其文化保持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确保社 会稳定和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 会稳定和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个 是按照共同行为规范进行生活的, 社会 是按照共同行为规范进行生活的,行为规范 是人们在群体生活的行为准则, 是人们在群体生活的行为准则,而人的行为规范 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并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 才能形成,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才能形成,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意义与条件
三、社会化的意义 2、社会角度: 、社会角度: 首先,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是由人 首先,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这里的人必须是经过 社会化的社会人, 社会化的社会人,必须是具备那些与社会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适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社会就不能新陈代谢,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社会就不能新陈代谢,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所以,社会化与社会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 所以,社会化与社会的正常运行息息相关。 其次,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其次,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人类时代的更替是一个进程和发展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类时代的更替是一个进程和发展社会文化的过程。 所以,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顺利传个下一代。 所以,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顺利传个下一代。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互动论:库利、 互动论:库利、米德
教育中模仿——人类模仿行为教育学考察

教育中的模仿——人类模仿行为的教育学考察中文摘要“模仿”行为是人类的基本行为,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但是在日常语言中,对这个概念存在着各种歧义、质疑与否决,把“模仿”限定于只是简单的复制与效仿。
在教育语境中,同样缺少对“模仿”的意义与价值的真正认识与理解。
实际上,文化的学习、人的教育、社会的构建都是广义上的模仿学习,模仿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因此,模仿对于个人成长,个体使用语言、内化的情感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模仿过程在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的起点是对“模仿”的成见进行梳理和重新认识,通过对“模仿”一词的词源学考察,探寻“模仿”的原初涵义以及被忽视的意义,提出本文视野中“模仿”的概念,并将这一探究置于教育学语境中,在“什么是模仿”、“谁模仿”、“模仿谁”、“模仿的过程”等意义上作出判断。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模仿理论的研究历史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说明该研究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模仿是什么。
主要解决的是对“模仿”这一概念及问题的呈现与梳理,通过对“模仿”的词源学考察,揭示其意义、分类及特性,并在本文的研究视域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
第三部分:谁模仿。
在教育语境,模仿者即受教育者,本章通过对模仿者发生机制的介绍,讨论了模仿者的模仿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并且阐释了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存在与意义。
第四部分:模仿谁。
这一部分分析了模仿者与模仿原型、模仿对象的关系,以及在学校场景中,课程作为模仿载体所发挥的作用。
第五部分:审视与反思:教育、模仿、人。
总结了模仿与人的关系,通过对负面模仿—青少年暴力问题的分析与反思,探讨了模仿的矛盾性与两面性。
最后提出教育作为模仿的可能性。
关键词:教育,模仿,教育学考察Imitation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Imitation Behavior ofHuman BeingAbstract“mimesis” is a basic behavior and natural tendency of human beings. But in daily languag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ambiguities, questions and rejection in this concept, which limit imitation to mechanically duplication and emulation. And there are a lack of exact cognizanc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mimesis in educational language situation.As a matter of fact, culture learning, human being’s education and society’s conduction are extensive imitation. Imitation is a positive and creative learning process. Therefore, imitation has an essential effect on personal growth, language using and internalized affection and attitude. The process of imi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This thesis begins with summing up and recognition on the prejudice of mimesis. The original and neglected meanings of mimesis are traced, and the concept of mimesis is proposed through etymologically researching on mimesis. Moreover, the research is pu t into educational language situation, which takes stock of “what is imitation”, “who imitates”, “who to imitate” and “how to imitate (the process of imitate)”.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Foreword. Mainly introduce the researching history of imitation theory from domestic to abroad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ing achievements, evaluate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st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What is imitation? The concept and question of “imitation” has been mainly summed up in this chapter. The significance, classif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itation has been showed through the etymologically researching on imit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the imitation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research horizen of this thesis.The third part: Who imitate? The imitator is the educatee in the educationallanguage situation. This chapter has discussed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imitators is a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imitation. And the exist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uman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imitation has also been illuminated in this chapter.The forth par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mitator, model and prototype of imitation, and the roles that courses plays as the imitation vector in the scene of school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rt.The fifth part: Survey and reflection: education, imitation, human be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itation and human being has been summed up, and the contradiction and duality of imitation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negative imitation-the problem of violence among adolescents.Key Words: education, imit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 (1)一、选题缘由 (1)(一)回到教育原点审视教育 (1)(二)对“模仿”的再认识 (1)(三)对“模仿与教育”关系的反思 (1)二、概念界定 (2)(一)教育的界定 (2)(二)模仿 (2)(三)教育人类学视角 (3)三、文献综述 (3)(一)国外相关研究 (3)(二)国内相关研究 (4)(三)总结 (5)四、研究内容 (6)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6)(一)研究思路 (6)(二)研究方法 (7)六、研究目的与意义 (7)(一)研究目的 (7)(二)研究意义 (8)第二章模仿是什么 (9)一、模仿的概念 (9)(一)模仿的各种成见 (9)(二)模仿的词源学考察 (9)(三)何谓模仿 (11)二、模仿的分类 (12)(一)根据参与者的意识程度 (12)(二)根据所模仿对象是否一致 (13)(三)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重视程度的不同 (13)(四)根据模仿的复杂性程度 (14)三、模仿的特征 (14)(一)直接性 (14)(二)延迟性 (15)(三)选择性 (15)(四)内化性 (15)(五)开放性 (15)第三章谁模仿 (16)一、模仿的发生 (16)(一)遗传基础 (16)(二)模因理论 (17)(三)历史的理解 (17)二、学习过程即模仿过程 (18)(一)“教”与“学”的关系 (18)(二)学什么 (18)(三)怎么学 (19)三、人的生成与模仿 (20)(一)教育学语境中对“自我”的理解 (20)(二)“自我”在模仿行为中的表现 (21)(三)最终实现人的确证 (22)第四章模仿谁 (23)一、作为模仿原型的符号 (23)(一)语言 (23)(二)想象和图像 (24)(三)小结 (26)二、作为模仿对象的教师 (26)(一)教师的语言 (26)(二)教师的动作语 (27)(三)教师的榜样作用 (28)三、作为模仿载体的课程 (28)(一)文化与课程 (28)(二)教师与课程 (29)(三)学生与课程 (29)第五章审视与反思:教育、模仿、人 (31)一、模仿与他者的关系分析 (31)(一)教育语境中的他者存在 (31)(二)差异:个体与他者的关系 (32)(三)模仿:接近他者的途径 (33)二、模仿的负面作用 (34)(一)模仿的两面性 (34)(二)负面模仿:青少年暴力 (34)(三)教育反思 (35)三、教育的可能性与个体的完善 (35)(一)教育的梦想 (36)(二)教育作为模仿 (36)结论 (38)参考文献 (39)第一章引言一、选题缘由(一)回到教育原点审视教育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答案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不同的教育家依据各自的视角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含义
《华严经.音义上》:“教成于上而易于下,谓之 化”。 许慎《说文解字》释“化”为“教行也”。 因此,“化”就是“变易,生成, 造化”,最初就 含有“教化”之意。其实,在上古,“华”同“花”,
“化”同“花”,“华”又同“化”。
显然,教化则必然要和“文”联系到一起来,“华” 其实就是要以“文”而“化”之。 所以,“华”,“夏”,“华夏”,“中华”的 意思都有“教化”的意思。《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有 言:“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 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17-19),故称‚哲学教育人类学‛。故称‚哲学教育人类学‛(滕星, 1999)
英美范式的教育人类学
关注人类生活方式多样性问题,‚文化‛始 终是讨论的核心,以 ‚文化传承‛过程为重点。 因此,主要以文化人类学为母学科,通过田 野工作(field work), 倡导‚文化相对论 (cultural relativism),即应该尊重、了解与包 容每个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故称‚文化教育人类 学‛(滕星,1999)
5、象征性(SYMBOLIC),通过符号尤其是语言来表 示意义。
6、整体性(ALL-ENCOMPASSING,HOLISM), 即文化包括了特定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具有全 貌性。
7、模式化(PATTERNED)或整合性的(INTEGRATED) : 一种文化各要素都体现某(些)主题精神,反映出一 种基本模式。
模块二
质性研究基础:人类学视角
1、人类学的文化概念
引言:“教育人类学”正名
德奥范式的教育人类学
将人视为是教育的主体,偏向围绕‚人之所 以为人‛这个问题之思辨性探索,关注人的存 在与质、人的生活与目的论等,从而探寻‚人 的理想图像‛。 因此,以哲学人类学为母学科,研究‚完美 教育系统‛, 即人类所需要的理想教育(刘玉玲,20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纪之交的报告《文化多样 性与人类全面发展》所指出:
文化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故是
未来的发展概念的应有之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张玉国译:《文化多样性
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发展理念
文化
2010年5月,Unesco总干事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 话和发展日”进一步指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所论述的优质 教育四项原则—“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处”,只有在将文化 多样性置于核心位置的前提下方能成功实现。
---伊琳娜· 博科娃:《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致辞》。 解放周末,2010年5月28日,第15版.
例如,‚游牧文化‛,‚绅士文化‛
8、自动的,即文化在个体身上多表现为下意识的
9、相对稳定与绝对变迁的
10、文化的强制性(FORCED)与肯定性 :特定的文 化具有规范性和意识形态化 ,倾向于控制个体、约 束个体 ;
11. 文化的资本性:在一定情境中,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社
会地位,统治文化的成员因此获得特别的机会和利益(布尔
(二)西洋语境:“文化”含义的溯源与演变
在西方, coulter 与 culture是同源词,最初的含义为犁锋.
culture的原始含义为‚耕作‛ 、‚培植‛、‚驯养‛(伊格尔
顿:5)。
从18世纪末始,文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 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是表 示‘各类艺术的总体’。
五.文化的特点
(思路:以蒙古族为例,说明文化的特点)
1、超有机性(SUPEROGANIC),即非个体生物性 2、适应的(ADAPTIVE),即文化能增加人们适应环
境的生存机会。
3、习得的(LEARNED),即非遗传的,是通过学习,
尤其是符号学习而社会性地获得。
4、共享的(SHARED):是超个体的集体现象
狭义上,文化指群体行为的语法,即群体行
为模式的规则,尤其是信念、态度、规范、
角色、价值观、认知范畴(思维模式)。其 核心价值观(世界观)。这属于观念形态的 定义。 可见,狭义的‚文化‛偏重‚主观文化‛
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概念的经典定义: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
今日要点:文化概念
1. 文化概念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2. 文化概念的考古 3. 人类学文化概念
4. 文化的特点与类型
一、文化概念的合法性:人类学构建 文化这一概念的价值
人类学的核心课题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人类学构建文化这一概念,其目的是用以概述:非常多样和复杂
但相通的人类生活方式(人文世界)。
古汉语“文化”一词的意义
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 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 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道。” 西汉后,两字合用的“文化”与“武功”相对,是“以文教化” 的意思,偏重于精神教化方面 。(庄孔韶,16-18) 钱穆认为,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即以礼仪、文艺、 伦理和典籍,教化后人 。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
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Edward Tylor.1871(orig.) /1958 Primitive Culture.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p.1.
五、文化的结构
1. 可否观察的角度:冰山式的理解 2. 要素地位的角度:圆形式的理解
注意:文化是抽象概念
麦克尔 卡里瑟斯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二、知识考古:文化概念含义的溯源与演变
(一) 汉语语境中的考古
词源学上,在汉语中,“文”含义:
色彩交错的图形,纹理(同“纹”);
文字等象征符号;文物典籍与礼乐制度;
装饰(与“质”相对);文采审美,道德修养(与“野”相 对) 。
(2)文化研究领域所谓的‚文化‛,即‚通俗 文化‛(ORDINARY CULTURE); (3)人文学科中的‚文化‛:生活方式,尤其 是特定族群创造和使用之符号及其意义。(与人类学 文化概念相似)
(鲍尔德温,P.5)
三、人类学视角的文化的要素
George Murdocks 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
档案(HRAF) ”,将列出了不同文化中普遍存
在的70个要素(见表70 cultural universals)
文化的结构:冰山式的理解
资料来源: Gary Weaver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Readings in Intercultur化定义小结:
广义上,文化指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体。文化与‚自然‛ 概念相对,但以自然为基础,为使生活完美和有意义,打上 人烙印、人赋予意义的一切事物。 两个组成部分: (1)外显性文化(explicit culture):有形、可观察的活 动和人工制造品。 (2)内隐性文化(implicit culture):无形的、潜隐的、 基础性符号、价值观和意义, ,又称‚主观文化‛ (Subjective culture) 。
迪厄)。
六、文化的类型
1.社会成员的卷入度:文化的水平(LEVELS
OF CULTURE) 普遍的文化:全体一致参与和接受的生活方式 可选择的文化:社会无硬性规定的生活方式 特殊的文化:特定群体参与的生活方式
2.文化的强制力量水平 (1) 统治文化/主流文化 非统治文化/非主流 (2) 官方文化
文化是什么
文化指的是是人类特定群体共享的思想、行 动和感觉的方式及其产品。 文化是人生意义源泉和行动的规范和导向体 系,是人类面对现实而超越现实的希望所寄。
张海洋:文化多样性公平传承论纲--寄语人类学民族学第16届世界大会。 2008年2月28日,中央民族大学。/s/blog_48c6994f01008rm5.html]
民间文化
结语
新华社2011年10月25日播发的《中共中央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 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支撑。
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 的整体生活方式’。( Raymond Williams:XVI ) 在1970年代后,人们开始强调文化的象征性特征和主观性
今日西方,“文化”术语使用的三种意义:
(1)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带有大写C的 Culture),指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的优 雅消遣;
3.根据文化间的包涵关系
母文化(PARENT CULTUE):整个群体的文化 亚文化/次文化(SUBCULTURE):亚团体的文化
4.根据是否符合既有社会规范性质
正统文化:合法的、权威的既有社会规范
反叛文化(COUNTER CULTURE):违反既有社会规
范
5.根据话语权的强度与范围 (1)雅/高文化—俗/低/文化 (2)母体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