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馒头发霉了教案1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3.馒头发霉了教材简析:本课按照“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的顺序进行编排。
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形态。
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三、运用研究成果,探讨防霉方法。
四、扩展了解霉的作用、害处以及抗生素的发明。
学情分析:经过前测,得到以下学情信息:1.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操作显微镜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霉,但不一定认识到霉也是一种微生物,没有关注和研究过霉产生的条件。
3.大部分学生认为霉是有害的。
设计理念:本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霉,接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深入观察,逐步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用图文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发他们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思考,进而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科学态度。
同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
教学目标:1.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及其特点。
2.能利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馒头上的霉。
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表示霉菌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4.能够设计有变量控制的探究性实验,研究馒头容易发霉的条件。
5.合理严谨地设计实验,坚持观察,认真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霉,并进行图文记录。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探究馒头容易发霉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馒头(干、湿;大小相同)、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显微镜、霉菌切片、保鲜袋、橡胶手套、学生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老师所发的带回去保管的馒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周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半个馒头,让你们保管一周。
今天带来了吗?请大家打开装有馒头的塑料袋,看一看你们的馒头有变化吗?2.学生观察汇报自己馒头的变化,并在实物展台上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生存条件”章节,详细内容为“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
2.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食物发霉的原因及生物生存条件。
重点:观察食物发霉的现象,分析发霉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发霉的馒头、显微镜、实物投影仪、白纸、记号笔等。
学具:放大镜、镊子、白纸、记号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1 展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馒头的变化。
1.2 提问:为什么馒头会发霉?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发霉的原因。
2. 例题讲解2.1 讲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生存条件。
2.2 分析馒头发霉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3. 随堂练习3.1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食物,找出可能发霉的食物并分析原因。
3.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食物发霉,保持食物新鲜。
4.2 拓展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生物生存条件有关?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生存条件1.1 食物1.2 水分1.3 温度1.4 氧气2. 馒头发霉的原因2.1 食物含有水分2.2 食物储存温度适宜2.3 空气中有霉菌孢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食物储存情况,分析可能发霉的食物,并提出预防措施。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食物发霉的原因,如储存环境不当、食物本身含有水分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生存条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生物现象,如动植物的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食物发霉原因和生物生存条件的要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提到的食物发霉原因及生物生存条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繁殖和变异”第三节“馒头发霉了”。
主要内容涉及: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霉菌对食物的影响,探讨食品保存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过程,掌握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霉菌的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观察馒头发霉现象,探讨食品保存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馒头、实验报告单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馒头发霉的观察材料、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馒头发霉的实物,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馒头会发霉?2. 新课探究:(1)观察馒头发霉现象,引导学生描述霉菌的形态特征。
(2)分析霉菌生长的条件,让学生探讨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3)实验:食品保存方法的探究。
3. 例题讲解:讲解食品保存的原理,举例说明不同保存方法的优缺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判断其是否符合食品保存原理。
六、板书设计1. 霉菌的生长条件2. 食品保存的原理冷藏法真空包装法脱水法烟熏法盐腌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家中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选择一种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分析,给出合理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馒头发霉现象,使学生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食品保存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其他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霉菌的生长条件及其对食品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观察馒头发霉现象,探讨食品保存的原理。
3. 实验操作:食品保存方法的探究。
4. 作业设计:分析家中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选择一种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苏教版科学六上《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馒头发霉了》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馒头发霉的原因以及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文通过对馒头发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霉菌的生活条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较为浓厚。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细菌、真菌等方面的知识,对霉菌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馒头发霉的详细过程,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掌握霉菌的生活条件,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馒头发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馒头发霉的原因,霉菌的生活条件。
2.难点:霉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观察与实验法: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馒头、塑料袋、显微镜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馒头发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馒头发霉的原因,呈现霉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霉菌的生活条件。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馒头发霉了|苏教版(1)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大胆进行假设。
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设计实验方案。
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发霉物品、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发霉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回忆见过的发霉现象,包括发霉的物品、发霉的部位、发霉的时间、环境特点、霉的样子。
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请同学们回忆见过的发霉现象,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二、【自主活动】
观察霉的样子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教学内容】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知道霉菌对人类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围绕“馒头发霉了”的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生物与生活环境”的第三节“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详细内容为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以及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理解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教学重点: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如何防止食品发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载玻片、馒头、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馒头会发霉,如何防止馒头发霉。
2. 新课导入: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馒头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湿度食品保存方法3. 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保存方法对食品保质期的影响。
2. 答案:实验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以及微生物在食品保存中的作用。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了解食品保存的更多方法,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 馒头发霉了教案 苏教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馒头发霉的原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馒头发霉的原因。
2. 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馒头发霉的实验操作。
2. 食品保存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1. 馒头、玻璃瓶、塑料袋、食品保存剂(如盐、糖、防腐剂等)。
2. 实验操作工具(如放大镜、剪刀、镊子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馒头的特征。
2. 学生分享对馒头发霉的认识,教师总结馒头发霉的原因。
二、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馒头发霉的原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馒头发霉的原因是细菌和真菌的滋生。
三、实验:馒头发霉的模拟实验(10分钟)1. 教师演示馒头发霉的实验操作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馒头的发霉过程。
四、食品保存的方法(5分钟)1. 教师介绍食品保存的方法,如盐腌、糖渍、防腐剂等。
2. 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食品保存方法,教师总结。
五、实践与应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食品保存的方案。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馒头发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与应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探索食品保存的科学原理(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食品腐败的化学和生物原理。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是如何作用于食品腐败的原理。
七、小组讨论与设计(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食品作为研究对象。
2. 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食品的最适保存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馒头发霉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馒头发霉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3单元《生活与环境》中的第2节“馒头发霉了”。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深入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探讨食品保鲜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掌握食品保鲜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霉菌的生长条件及食品保鲜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食品保鲜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馒头、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笔、食品保鲜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馒头发霉的实物,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馒头会发霉?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2. 观察:让学生分组观察馒头发霉的现象,记录观察到的霉菌特征。
3. 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探讨食品保鲜的方法。
4.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食品保鲜方法的有效性。
a. 实验一:将馒头放入不同环境中(如干燥、湿润、密封、通风等),观察霉菌生长情况。
b. 实验二:使用不同方法(如冷藏、冷冻、真空包装等)保鲜馒头,观察保鲜效果。
6. 例题讲解:讲解与食品保鲜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食品保鲜方案。
六、板书设计1. 霉菌的生长条件:a. 温度b. 湿度c. 食物来源2. 食品保鲜方法:a. 密封b. 低温c. 真空包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家庭食品保鲜方案。
2. 答案要求:方案需包含食品保鲜的方法、原因及具体操作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关注食品保鲜,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开展家庭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保鲜的原理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特别是与实验相关的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
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