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魅力。
脸谱是京剧角色化妆的一种形式,通过精心绘制的面具,传递出角色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情感体验。
下面将对京剧脸谱的赏析进行详细阐述。
京剧脸谱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化,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脸谱的使用具有严格的规定和传统,不同的脸谱色彩和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角色。
脸谱一般分为常见的13个类别,如红脸、黑脸、花脸、老脸等,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红色脸谱,通常代表英勇、忠诚和猛烈的性格。
这类脸谱大胆张扬,线条粗犷,色彩鲜明,象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常见的红脸有关羽、张飞等,他们形象高大威猛,刀枪不入,代表了中国古代英雄的形象。
其次是黑色脸谱,代表阴险狡诈、奸诈狡猾的角色。
黑脸线条细腻,色彩也较为深沉,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
代表性的黑脸角色有西门庆、王熙凤等,他们通常是酷狠无情的反派角色。
花脸是京剧脸谱中最为多样化和精细的一类。
花脸代表多种性格特点,如忍辱负重、聪明才智、娇弱温柔等。
花脸的线条婉约柔美,色彩绚丽多样,非常考验化装师的技艺。
代表性的花脸角色有王宝钏、薛宝钗等,她们娇艳美丽,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老脸和丑脸也是京剧脸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脸代表沧桑老练的角色,常常扮演睿智老成的长者。
丑脸则代表滑稽可笑的形象,经常用来营造喜剧效果。
这些角色形象多样,给观众带来欢笑和感动。
无论是哪一种脸谱,都是由京剧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精益求精的化妆技艺展现出来的。
脸谱的绘制需要精确的线条和细致的色彩,每一笔都要准确无误地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
同时,演员的情感和表演也需要与脸谱相得益彰,通过面具来传递出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京剧脸谱的赏析需要观众对角色的了解和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通过脸谱的线条、色彩和表情,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情感变化。
同时,脸谱也是京剧文化的一种符号,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传统。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也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京剧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京剧的服饰特点一、黑白对比从光学角度分析,黑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减,白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加。
黑和白包容了世界上千变万化的色彩于一,因此,传统京剧大量运用黑和白色做为服装色彩运用的一条途径,是再简单又再丰富不过了。
它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单中求得概括。
《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霸王穿黑靠,勾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妆,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浓淡的强烈对比,美丑的强烈对比,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
《挡马》、《三岔口》、《两将军》等,都是以黑、白两色为服饰基色,装扮剧中的主要角色。
《挡马》中杨八姐女扮男装穿白、焦光普穿黑这是一男一女的短打戏,《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两将军》中的马超和张飞,都是两个男角色为主的武打戏,都是一白一黑,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京剧服饰中重要的着装方法。
二、华素对比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
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铡美案》、《豆汁记》两出戏,是华素对比的典型注脚。
《铡美案》中,受害者是秦香莲,穿黑裙子,白孝带,蓝边饰,不尚奢华,处境令人同情;陈士美身居高位,享受驸马待遇,穿华丽的红蟒花翅,华贵显赫。
随着剧情发展,对陈士美越来越憎恨,最后被包拯处死时,刽子手剥掉他的外衣,给人一种剥掉了他虚伪外壳的感觉。
两个人物,一个着衣华丽而内心丑恶,一个朴素寒微而内心高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是穷与富的对比,是素与华的对比,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豆汁记》中穷书生莫稽,在生命旦夕不保的情况中被救活,后做了县官由穷衣换上了官衣,俨然一表人才,前后判若两人,人格也随地位变化而改变,服饰的变化紧紧与地位的变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又一种素与华的对比。
浅谈京剧服饰的装饰纹样及色彩

历代服饰上的花样 ,同时 ,也吸收 了建筑和器物造型 中的某些图 绿 , 还是黑 白, 在其他艺术种类 的舞 台上 , 都 是穿插 、 搭配、 点缀使 案 。这些图案在传统京剧服装或舞 台装饰上 ,大都赋予一定的造 用 , 而在京剧舞 台上 , 却是一衣一色 、 上下 同色 , 直意挥洒 。 红色 , 在 意, 尽而达到个人理想的追求 和精神上 的寄托。 作 为京剧本身的特 生活 中是 女性的专用色 , 但在京剧舞 台上 , 红蟒 、 红靠 、 红箭衣 , 男 点 ,往往在处理纹样 与人物之问的关系上 ,它的表现手法多采取 女平分秋色 , 女穿红不俗 , 男穿红不艳 , 特别是 罪衣 的设计 , 红衣红 “ 比喻与象征 ” 、 “ 双关寓意 ” 等去组合装饰纹样 。 在京剧服装中 , 应用最广泛的是龙 的图形 。 龙不仅是皇权 的象 裤, 不加任何点缀 , 越发使人觉得红得可爱 , 并 由此生出些许怜意 。 传统 京剧大量运用黑和 白色做 为服装色彩运用 的一条途径 ,
我 国京 剧 艺 术 中的传 统 瑰 宝。 关键词 : 京剧 服 饰 ; 装 饰 纹 样 ; 色彩
中图分类号 : d 8 1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3 3 1 5 ( 2 0 1 3) 0 2 — 1 2 0 — 0 0 1
京 剧服饰 , 不注重时代特点 的追 求 , 没有季 节变化 的表 现 , 也 二 、 色彩 的 运 用 不 带有地 区性 的特色 , 而 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 , 帮助刻 在京剧舞 台上 , 色彩是创造环境 , 塑造人 物必不可少 的条件 。 画人物性格 。 什么人物穿什 么戏服 , 用什么纹样 , 色彩又如何搭配 , 作为我 国古老剧种 之一 , 舞 台上反映宫廷 、 贵族剧 目居多 , 在 服装
京剧脸谱详细介绍

京剧脸谱详细介绍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京剧脸谱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历史与起源京剧脸谱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戏曲表演艺术,它融合了历代戏曲表演的精华,形成于清朝时期。
京剧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后来的戏曲表演。
在古代,人们用面具来表达神灵或鬼怪的形象,这被认为是京剧脸谱的雏形。
二、色彩与象征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通常代表忠诚、勇敢和正义;黑色代表刚直、无私和勇敢;白色代表阴险、狡猾和邪恶;蓝色代表刚毅、勇猛和忠诚;黄色代表暴躁、骄横和残暴;紫色代表沉稳、稳重和威严。
此外,还有一些混合色彩的脸谱,如绿色代表怪异和反常,粉色代表妖艳和奸诈等。
三、造型与图案京剧脸谱的造型和图案也非常独特。
每个脸谱都有基本的眉、眼、鼻、嘴的形状,但它们可以根据角色的性格、命运和品德来设计。
一些常见的脸谱图案包括蝴蝶形、蝙蝠形、火焰形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四、文化价值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的见证。
京剧脸谱通过色彩、造型和图案来传达角色的性格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
五、传承与发展尽管京剧脸谱在历史上曾经面临过失传的危险,但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现在,京剧脸谱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也有许多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京剧脸谱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
六、观赏与收藏对于爱好者来说,观赏京剧脸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在北京等地的传统戏曲剧场中,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脸谱。
此外,一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也会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京剧脸谱,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
“京剧服装”以“形”传“神”的美学艺术

Academic Exchange|学术交流摘要: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服饰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京剧服装形制为出发点,分析京剧服装款式对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
在此基础上深度探寻其程式化、虚拟化、写意化的艺术特征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绘,突显其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京剧;服装;形制;美学艺术Aesthetic Art of Using ‘Form’to Exprss ‘God’ in Costumes of Peking OperaChen Xin, Zhang JianiAbstract: Peking Opera is the quintessence of our country, whose costum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art.This paper takes the shape and form of Peking Opera costum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e the shaping of the figure's external image by the costume style of Peking Opera.On this basis,it deeply explores its stylized, virtualized and freehand artistic features and describes the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to highlight its artistic effect of ‘form’and ‘god’.Key words: Peking Opera; Costtumes; Form; Aesthetic art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的韵味,既追求外在的“形体美”,又追求内在的“神似美”,素有“角色第二皮肤”之称的京剧服装便将以“形”传“神”的美学艺术表达得淋漓尽致。
浅谈京剧服装的色彩、图案与款式

京剧服装的色彩、 图案、 款式, 规范化的定律是其它剧种
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舞台人物以上十色, 还要结合演员 的化妆、 头饰, 身处的地位, 环境有关系, 但也可做传统戏曲 的一般规律使用。京剧舞台美术中部分的理论及习惯用法.
同色彩学和其它社会实用的学术有些出入差别的。 所有京剧 涉及的人物内容都是以封建社会的内容做背景依据的. 所以
五蝠捧寿、 喜上楣梢 、 叫子升天、 蝠在眼线、 瓶升三戟等不同
的图案再现不同的人物性格 、 年龄身份; 更能体现身份地位
的就是官服的前胸后 背的补子 . 直接以补子图案 确定 文武 官
员的级别地位, 甚至以“ 的图案给武官区分级别, 禽” 兽” 以“ 的图案为文官区分高低。 如武官一品为麒麟, 二品为狮子, 三
些封建残留的吉祥图案.根据人物不同使用设计不同的图 案. 依据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在戏曲上处理不同的图案, 也根
据特殊人物特殊处理 。比如 : 青少年的服装 图案设计多 以 自
由纹样为主, 枝子花纹样 , 、 竹、 常用的花卉有富贵 梅 兰、 菊,
花、 牡丹花, 得以体现青少年的活泼、 高雅、 自由; 又如年老的 或性格直爽的中年, 常用团纹样 , 戏曲舞台上常用的图案有
“ “ “ “ “ “ 扇”拐”板”简”箫”花篮”荷花”即博古八件。文房四 “ ,
宝琴、 书、 环摆八宝有“ 棋、 画, 宝珠”方胜”玉磬”犀角”古 “ “ “ “ 钱”珊瑚”银锭”如意”使图案更加完美 , “ “ “ , 它们同龙 、 凤、 山、 水的不同图案整体构成戏曲服装图案花纹。 京剧服装的款式要取决于京剧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它 自 身的表演化、 程式化、 规律化的艺术规律。
代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颜色更加丰富起 来, 出现众多界于以上十色的中间色彩, 也大量用于舞台创 作中, 但无论怎样, 它都是以红、 兰为母色的基础上调和 黄、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京剧中,旦角是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旦角服饰的设计理念也是京剧艺术的体现之一。
下面我将分享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一:色彩丰富多样京剧旦角服饰的色彩应该丰富多样,充满活力。
作为主演角色,旦角身上的服饰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并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因此,设计师在色彩的选取上可以大胆创新,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等,来展示旦角的热情和活力。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二:细节精致考究京剧旦角服饰的设计应该注重细节,力求精致考究。
旦角服饰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反映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凸显角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衣袖的设计可以利用绣花、镶边等手法,突出旦角的高雅;头饰的设计可以以花卉、宝石等图案来装饰,增加旦角的华丽感。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三: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旦角服饰的设计也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旦角服饰以华美的刺绣、繁复的花纹为主,而现代的设计则更注重简约、时尚的风格。
可以在传统的服饰上添加现代化的元素,如利用3D打印技术打造独特的花朵装饰等,从而使旦角服饰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京剧旦角服饰设计理念四:个性化定制在京剧旦角服饰的设计中,个性化定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同的旦角角色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服饰设计需要根据角色的形象和性格进行个性化定制,使服饰与角色的形象完美契合。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角色的形象度,还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京剧旦角服饰的设计理念是色彩丰富多样、细节精致考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个性化定制。
这些设计理念的运用能够使旦角的服饰更加独特、鲜明,从而提升京剧的艺术价值,让观众更好地欣赏京剧的魅力。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京剧鉴赏的心得体会范文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集歌舞、演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京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近期的京剧鉴赏活动,我对京剧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也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首先,京剧的表演技巧独具匠心。
京剧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技巧要求演员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身体控制能力。
尤其是他们那种精准的身体动作、准确的节奏掌握以及饱满的表情和眼神交流,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京剧的腔调和唱腔,以及一些特殊的表演技巧,如虎跳、鹰击、雁行、燕子扇翅等。
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不仅展示了演员深厚的功底和稳定的身体控制能力,也向观众传达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演绎。
其次,京剧的音乐和乐器演奏也是其独特之处。
京剧音乐以梆子为主,梆子是一种高亢激昂的唱腔,凭借其独特的音调和高亢激昂的演唱方式,往往能激起观众心中的情感共鸣。
在观看京剧表演时,我曾被那高亢激昂的唱腔所震撼,仿佛能听到演员的内心情感的流露。
此外,京剧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也是其特色之一,其中包括京胡、马头琴、板胡、二胡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既是对京剧表演的伴奏,也是对情节发展的提示和情感的传达。
京剧的音乐和乐器演奏如此高水平和精湛,让我在鉴赏中对其艺术美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此外,京剧的舞美设计也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增添了无穷魅力。
京剧的舞台背景和道具设计非常讲究,能够精准地营造出不同情景和场景。
通过巧妙的布景、光影以及服饰的搭配,能够使观众进一步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
京剧所采用的凤冠、宽袖、蟒袍等唐代古装也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尤其在京剧的脸谱设计上,属于戏装上的重要元素,不仅从颜色上点缀了舞台效果,更加丰富了演员角色的内涵。
最后,京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京剧服饰色彩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一、京剧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典型代表京剧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门类。
在当时剧坛多种声腔剧种并存的背景下,徽调赢得了更多群众的喜爱,从众多剧种中脱颖而出,此后经过京剧界鼻祖程长庚和谭鑫培等众多京剧名家和演艺人员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与发展,从最初的地方剧种不断融汇、锤炼、升华,从而形成代表性极强的国粹――京剧艺术。
京剧在今天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瞩目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民族文化的审美选择。
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在传统艺术样式的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审美观念。
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宇宙间化生万物的“道”是美的根源。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名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与天地之谓也。
”这与以古希腊文化中“美的模仿说”为渊源的西方审美观念是有极大区别的。
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认为美虽然不能离开形,但美的本质却不在形而在神。
追求“神”美的艺术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美的根源是“道”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逐渐发展出了对艺术作品“意境”的追求。
这些传统的审美观在中国古典戏曲――京剧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其他的舞台表演种类一样,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与西方戏剧的写实性相比较,京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语言与色彩抽象精炼,表演与道具写意传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京剧中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历史溯源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和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
随着人类的发展规模扩大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认知,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
为祈求食物丰足而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某种力量的传承和转换;在制作的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
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赭土或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植物中得来的黄色,通常为三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
此后由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据现有资料考证,“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
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约公元四世纪)色彩观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由于“五色体系”的观念,因此而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色彩的内涵被最大限度地扩展,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与文化统治手段。
《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周朝关于服饰形制、色彩规定之严谨与周密是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
《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孔疏》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
”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三、京剧服饰色彩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单纯对形体和形式的追求,这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诗歌、绘画、舞蹈、乐曲等单纯的艺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它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根据戏曲自身的题材和表演需要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使京剧成为融娱教功能、艺术审美情趣功能于一体的艺术种类。
在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四项基本表现形式中,又可以从艺术的抽象元素方面将其概括为色彩、造型、声音三种基本的抽象元素。
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京剧的色彩元素。
京剧色彩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服饰、脸谱中。
京剧服装是在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基础上,经过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行话称其为“行头”。
京剧服装有通用性,可不受年代、季节、剧目的约束,比如一件蟒龙袍,皇帝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可以穿这一件,而且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的戏里都能穿。
京剧服装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它的直观性和象征意义很强,如剧中人身披一件斗篷,就表明天气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缀有各种颜色绸子块的富贵衣,则说明此人目前是一个生活潦倒者,但将来还是要飞黄腾达的。
另外,京剧服装因需适合演出而夸张、变形。
例如武将头上的翎子,传说古代的禁卫军用一种不太长的(?)尾插在头盔上,以象征其勇猛果敢。
而运用到舞台上以后,便把它大大地加长了,这种夸张不仅增加了武将的威风、美感,而且还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工具,拓展了演员的表演区域。
京剧服饰用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不同年龄、地位、尊卑的人物戏装使用特定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体系正是在中国古代传统色彩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服装的色彩归纳不是按历史时代的实际面貌,而是从历朝历代的实际生活中归纳、抽象出来的特殊形制的“绘画服饰”,这些服装无论在色彩还是形制上本身就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再配合特定人物身份的表演程式,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戏衣的色彩主要有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或下五色)及紫、兰、粉红、湖色、香色的下五色(或称副色)。
实际上副色的运用已远不只五种。
这些颜色都十分鲜艳明快,使用时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年龄而选用,因此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服饰色彩的程式来感受传统色彩观念的具体体现,如皇帝穿正黄色,王爵、太子穿杏黄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红色。
服装的基色除了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之外,与人物的性格也有直接关系,如正直的人穿红色或绿色,粗鲁或奸猾的人穿黑色或白色。
根据年龄,年长者穿黑色或蓝色,中年人穿红色、蓝色,少年穿红色、粉色等。
茶衣和老斗衣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穿着,颜色一般为蓝色、褐色和米色,质料是布质或绸质,不绣花。
女性、地位低下或年幼的角色多饰以间色。
如京剧服饰三衣箱中的彩裤分为三类,红、黑彩裤大都为男性所穿着,杂色除个别小生行当外,大都为女性穿着。
京剧的色彩表现除了体现在服饰色彩的配置中,还体现在脸谱的色彩和形式中。
京剧脸谱和京剧服装共同构成京剧色彩的象征性意义和典型性特征。
脸谱多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为主要目的,从而与京剧的服饰色彩更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典型角色形象。
除了通过色彩中的正色与间色表现人物的尊卑长幼之外,色彩的感官心理暗示对艺术表现也起了很大作用,如赤――热情、兴旺、健康;忠诚、勇猛、喜庆。
黄――光明、忠诚、温和;忠诚、勇猛、阳刚。
绿――清新、希望、生机;有生命力、活力、正直。
紫――豪华、高贵、典雅;智勇、肃穆、尊贵。
蓝――凉爽、恬闲、明朗;豪爽、勇猛、异域文化。
白――单纯、明洁、坦诚;无明确个性显现、含蓄、有城府。
灰――衰弱、萎靡、消极;中性。
粉――幼稚、娇柔、妖冶;女性因素、阴柔。
赭――糊涂、阴暗、邪恶;生命力委顿、中庸。
黑――神秘、沉寂、悲哀;不可言说、玄妙、是非倾向明确。
京剧脸谱的设计将色彩的文化传承与感性特征巧妙地结合,使观众在观看和欣赏京剧剧目时不会被那些浩瀚的纷繁复杂的京剧行头所困惑,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到剧目表现的主题与灵魂。
四、当代背景下的多元色彩文化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变得更频繁、密切,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工业文明进程加快和商业化发展,传统的民族色彩观被打破,更多元的色彩文化观念形成,多元的色彩文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重的物质和审美文化享受。
但同时,我们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被淡化。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发展阶段。
原有的灰瓦白墙、蓝天绿树、崇尚自然生态、宜人的城市肌理和色彩,突然之间演变成为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世界,灰色、黑色、镜面玻璃、金属质感、人造材质,还有各色的陶砖和涂料,色彩缤纷杂乱,对色彩的使用也不再延续传统建筑中将传统色彩观与环境和人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美学原则。
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区别在这种城市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发展背景中变成了累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城市文化建筑以及建筑色彩的一律性。
冷漠的工业社会的理性化、秩序化的色彩美学原则,最终导致了中性色彩的国际主义风格充斥世界。
在这样的城市文化背景下,在钢筋水泥等人造材料营造的非自然的第二生态里,与商业文明的需求相适应的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色彩模式。
在这样的需求中,色彩的视觉和情感直觉成为被首要考虑的因素。
色彩的使用规范应用较多的是西方科学的色彩理论体系,而不再是具有独特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或历史传承的色彩文化观念。
虽然传统色彩观规范下的色彩搭配与西方科学色彩观念所指导的色彩配置会在很多角度重合,如在商业广告招贴或影像中补色关系的恰当应用是使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变强的必要手段,但毕竟我们在对这些色彩体系进行配置时出发点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商业化的进程虽然冲击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但其发展也扩展了文化的范畴和领域。
从现代的色彩观念来看,多元的色彩观念在淡化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引入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色彩观念,对本民族色彩观念起到了充实和扩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国民自信心的提升,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开始重视,我们从对外的盲目学习和引进转为理智的思考和带有反思的接受。
各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民族文化色彩的自身规律以及民族色彩观念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试图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中建立起一种拥有更大基础的当下的民族色彩观,以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发展。
(注:本文为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民间美术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与发展”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