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春夜洛城闻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
二、阅读与鉴赏。
(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5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折柳”二字在诗中即指________________,又含____________之事,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
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分)
9.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折杨柳》曲调折柳送别
9.“散”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
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塞上听吹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塞上听吹笛》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②梅花: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11.请描绘【乙】诗“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所呈现的画面。
12.赏析【甲】【乙】两诗在写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1.北地边塞,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
12.同:都借用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
都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异:甲诗用反问直抒胸臆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乙诗用设问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象梅花落下的情景委婉地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雪化时战士们赶着马群悄然回来,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
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雪”“胡天”“马”“月”“羌笛”,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同。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塞上听吹笛》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
可见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借用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
都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异。
甲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用反问直抒胸臆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乙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思是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古诗词赏析(2022年5月)一、古诗词赏析(共25小题)1.(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域。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画线的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并说一说诗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暗飞声”的“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包含了不知此笛是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但是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离愁别恨。
C.“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想象和夸张,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D.本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勾起无尽的乡思之情。
2.(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杨花【唐】吴融不斗秾华①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①秾华:盛开的花朵。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两首诗都将“杨花”比作雪,因为杨花的特点与之相似。
(2)两首诗中的“杨花”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2022春•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游山西村》,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结合诗句内容,说一说画线诗句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诗人情感变化的。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
“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颈联写出了迎接春社活动的场景,描摹了南宋时期的农村风俗画卷。
C.尾联反映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乘月色闲游,夜访村民的意愿。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及答案
题目:以李煜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赏析这首诗的抒情特色。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煜少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内容描写夜晚,一个春夜,在洛阳景区。
张驰犹在,笛声回荡,旎魂不绝,恰似当时的青春:“细草微风岸,卷入流年去。
茫茫江山如故,相思依然苦。
”诗中表达一种难以忘怀、流逝中的留恋之情,令人悲凉。
诗歌抒情质朴,澄淡憔悴,有着浓浓的古风;对芳草的种种联想凝结出一种淡淡而深沉的细雨情感;勾勒出一副萧条夜景,突显出萤火虫般的冷冽意境,营造出一片幽雅而多情的境界;诗歌结尾处,由细腻流转至激昂,赋予了整首诗歌凝重而深情的终结。
部编七下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带答案)

七下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附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幺?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幺?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幺?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1.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幺?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幺?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
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此诗的主题。
“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赏析简答题:
1、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
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
①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主旨、情感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
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
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
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
“散”是均匀、遍布之意。
“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满”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
此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满”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的宁静、笛声的悠扬,反衬出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渲染了笛声的悠扬、袅绕,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突出了诗人的客愁乡思,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4.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这句话点出《折杨柳》曲。
因“柳”与“留”谐音,故折杨柳送行表示离别之情。
《折杨柳》之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因此,诗人听到这《折杨柳》曲,便被引起思乡之情。
《折杨柳》为全诗点睛,即指出“闻笛”的题义所在。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表达效果。
“折柳”运用了典故,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的客愁乡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