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辨
新生婴儿黄疸标准

新生婴儿黄疸标准新生婴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2-4天内出现,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黄疸会逐渐消退。
然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判断标准以及处理方法,很多父母和家长们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本文将从新生婴儿黄疸的定义、症状、检测标准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新生儿黄疸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的积聚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胎儿期,胎盘帮助婴儿排出体内的胆红素,但是一旦出生,婴儿的肝脏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排出多余的胆红素,因此就会出现黄疸的症状。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就是婴儿的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在黄疸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看到婴儿的口腔黏膜也呈现黄色。
此外,一些婴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
如果发现婴儿出现了以上症状,家长们应该及时带婴儿去医院进行检查。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检测标准。
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婴儿的黄疸程度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婴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脑脊液检测,以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黄疸。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对于轻度的新生儿黄疸,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多晒太阳,让婴儿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对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光疗治疗,通过特殊的蓝光照射来帮助婴儿排出多余的胆红素。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家长们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也需要引起重视。
及时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症状、检测标准以及处理方法,有助于家长们更好地应对新生儿黄疸问题,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所有关心婴儿健康的家长们。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是很多新手爸妈特别担心的一个问题呢。
这黄疸呀,可不是随便就能判定的哦。
一般来说,咱们看新生儿黄疸,得看看宝宝的皮肤颜色。
要是宝宝的小脸、小胸脯,甚至小脚丫都有点黄黄的,那就得警惕啦。
不过呢,这个黄也是有程度之分的。
就像轻度的黄疸,宝宝可能就是淡淡的黄,就像被太阳轻轻晒过一小会儿那种。
可要是严重的黄疸呢,那宝宝就像个小黄人儿似的,黄得特别明显。
从数值上看呀,医生们可有一套专业的标准呢。
在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内,如果血清总胆红素超过了一定的数值,那就得小心啦。
这个数值就像是一个警戒线,一旦超过,就意味着宝宝可能有黄疸的问题。
不同的医院可能数值会有一丢丢的差别,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哦。
还有呢,咱们不能光看皮肤黄不黄。
宝宝的眼睛也很重要哦。
如果宝宝的眼白都开始发黄了,那这黄疸可能就有点严重了。
就像小宝贝的眼睛里住进了小黄精灵一样,这时候可千万不能大意。
而且呀,这黄疸的诊断还得结合宝宝的出生情况呢。
如果是早产的宝宝,那对于黄疸的判断标准可能又不太一样啦。
早产的小宝宝身体更娇嫩,就像还没完全成熟的小果实,对黄疸的耐受能力也比较低,所以在数值上可能会更严格一些。
咱当爸妈的看到宝宝有点黄,心里肯定特别着急。
不过呢,也别自己瞎琢磨。
一定要赶紧带着宝宝去医院,让医生好好看看。
医生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他们有各种专业的设备和丰富的经验,能准确地判断宝宝黄疸到底是个啥情况。
毕竟,宝宝可是咱的心肝小宝贝呀,可不能让黄疸这个小恶魔影响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呢。
有时候,宝宝的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就像宝宝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过段时间自己就好了。
但要是病理性的呢,就得赶紧治疗啦。
所以呀,咱要时刻关注宝宝的状态,一旦发现不对劲,就去找医生这个大救星,这样宝宝就能健健康康、白白嫩嫩地长大啦。
怎么辨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专业文档)

怎么辨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专业文档)怎么辨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两三天左右,用肉眼便可看出皮肤开始变黄,这就是所谓的“黄疸”。
新生儿出现的黄疸,绝大多数属于“生理性黄疸”,意思是说,这种黄疸是新生儿理当出现的,婴儿本身并没有毛病。
一、生理性黄疸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之后,所产生的胆红素经由肝脏排泄到肠道内,这是自然的过程。
如果红血球死亡的速度太快(如急性溶血时),或是肝脏排泄功能出现障碍(如肝炎或胆道阻塞),这时过多的胆红素无法由血中排除,就会使皮肤发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黄疸”。
新生儿的红血球寿命较短,也就是说红血球死亡的速度较快,而此时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仍不成熟,相对的,排除胆红素的能力较差。
新生儿之所以都会出现黄疸现象,就是因为上述这两个因素。
这种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三四天会上升到最高峰,约一周左右就逐渐消退,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黄疸”。
相对于“生理性黄疸”,有些不幸的新生儿却产生了“病理性黄疸”。
顾名思义,病理性黄疸就是指小宝宝的黄疸并非生理上的自然现象,而是由潜在的疾病所导致。
二、哪些疾病会造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呢?常见的疾病包括: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急性溶血性疾病。
当然,一旦罹患这些疾病,黄疸并非唯一的症状,往往还会有其他的线索,引导我们进一步想到潜在的疾病。
譬如有败血症时,小宝宝除了黄疸之外,吸吮力会减退,哭声也变得较小,体温则或低或高。
并非用肉眼观察就可分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也不是验个血,测定血中的黄疸指数,据此判断,数值高的就属病态,数值低的就属生理性。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认知,新生儿黄疸并不全然是生理性,有--部分是属病理性的,而这种病理性的黄疸也不是靠肉眼便看得出来。
因此,如果小宝宝的举止或活力不太对劲,就要赶紧带去让医生检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新手父母必备:黄疸科普知识

新手父母必备:黄疸科普知识黄疸是很多新生儿存在的问题,作为新手爸妈,面对宝宝的黄疸可能束手无措。
新生儿出现黄疸不要怕,黄疸属于新生儿的常见且高发性病症。
新生儿黄疸也就是宝宝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那么作为新手父母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将带领大家聊一聊黄疸的相关科普知识: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十个宝宝九个黄”,那么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呢?当新生儿的皮肤、眼白、尿液出现黄染,这就是“新生儿黄疸”。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内,4-6天可达到高峰,7-10天开始逐渐消退。
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我们采取动态观察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二)病理性黄疸如果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的症状,并且黄疸发展较快,程度较重,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采取治疗方式,避免影响新生儿智力。
(三)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不当引起新生儿黄疸现象,这时候需要看情况而定,如果是因为奶量摄入不够,需要按时喂养,一般不需要停喂母乳,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停母乳,观察2-3天后,如果黄疸有所消退,再尝试喂养母乳。
二、新生儿黄疸要紧吗?关于新生儿黄疸问题,作为新手爸妈不必过于担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就医即可。
首先,应分辨清楚黄疸的类型,针对宝宝黄疸的症状,如果症状较轻,只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待黄疸慢慢消退即可,如果情况比较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程度重、消退慢,这个时候应引起我们的特别警惕。
三、如何观察宝宝是否黄疸?(一)肉眼观察宝宝在阳光充足的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的皮肤黄染范围。
如果黄疸只出现在宝宝的眼睛和头面部时,这说明宝宝的黄疸症状比较轻;如果宝宝的胸部、腹部也出现黄染现象,这说明黄疸发展到中度;如果宝宝的四肢和手心也出现变黄现象,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就医,不要犹豫。
新生儿黄胆指数标准

新生儿黄胆指数标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黏膜发生黄染的现象,主要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代谢不畅造成。
黄疸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黄胆指数来评估。
黄胆指数(或称为胆红素总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浓度比值)是指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与总胆红素的比值。
一般来说,新生儿黄胆指数标准是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出生体重等因素来确定的。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黄胆指数标准:
1.24小时内新生儿:黄胆指数小于等于5
2.24-48小时新生儿:黄胆指数小于等于8
3.48-72小时新生儿:黄胆指数小于等于12
4.72小时后新生儿:黄胆指数小于等于15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标准,实际黄疸评估应结合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可能存在略微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医疗准则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
如果新生儿的黄胆指数超过了参考标准,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评估黄疸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例如光疗(光疗可以帮助新生儿排除多余的胆红素)。
因此,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最好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1/ 1。
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新生儿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生理性黄疸大多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4-6天达高峰,10-14天逐渐消退。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胎儿出生后肺通气和肺循环建立,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破坏较多,产生较多胆红素,而心生儿的肝脏细胞功能不够成熟及肝肠循环等因素所致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的黄疸。
病理性黄疸较深,严重时刻可引起“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符合下列情况者考虑病理性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新生儿溶血)。
●黄疸较深,连同足底、手心的皮肤也发黄。
●黄疸持续较长、进行性加重。
●皮肤呈黄绿色,伴有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灰白色,小便深黄。
●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皮肤黄染,婴儿伴有拒奶、少哭、
多睡、呕吐、腹泻、抽搐等异常情况。
病理性黄疸可能的原因有:新生儿溶血、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胎粪延迟排出、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等。
观察黄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室内光线暗或在灯光下则看不清,如果新生儿巩膜、皮肤、粘膜发生黄染,而睡眠良好、吃奶、大小便正常,则可建议母亲适量增加自己液体摄入,以使新生儿得到
足量的水分而改善代谢。
若宝宝黄疸超过4周,或巩膜、皮肤、粘膜及手脚心均出现黄染,且黄染程度迅速加重,伴有烦躁、哭闹、精神萎靡、拒乳或大便发白等异常,则怀疑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医。
怎么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如何治疗

怎么判断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如何治疗新生儿的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我们知道宝宝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就医治疗,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就医治疗,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快速分辨宝宝是生理性的黄疸还是病理性的黄疸呢?一、根据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判断1、生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的第2—3天出现,在4—6天会达到一个黄疸最高值,之后无需医治黄疸便会慢慢下降,7—10天明显消退,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2周左右黄疸便会完全消退,早产儿不会超过3周。
2、病理性黄疸在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或一到两周出现,之后2—3周持久不退,甚至加重或治疗后反复发作。
一般足月的宝宝如果黄疸2周后不见消退,即可立即就医诊治,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
二、根据宝宝出现黄的部位判断1、生理性黄疸黄疸发黄的部位在宝宝的脸部、眼睛和前胸比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先观察,多喂宝宝喝水,促进排便,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2、病理性黄疸黄疸发黄的部位除了眼睛、脸部发黄,宝宝的身体其他部位也很黄,家长们可通过按压宝宝身体的任何部位,若皮肤呈现是黄色的,那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了,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根据宝宝的大小便判断1、生理性黄疸如果宝宝是生理性黄疸的,其大小便颜色和拉便次数都正常,颜色是黄色的大便或黑绿色的胎便,每天拉大便次数8次左右,小便颜色淡黄。
2、病理性黄疸如果宝宝是病理性黄疸,可能因为先天性胆道畸形,肝胆出现问题,导致大便颜色突然变白,而且颜色越来越淡,拉便次数也相对减少,小便颜色深黄。
四、根据宝宝的病情判断1、生理性黄疸宝宝除了面部、眼睛较黄以外,其他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大小便、体温等都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少数宝宝会有轻微的食欲不振现象。
2、病理性黄疸宝宝精神状态没有生理性黄疸的宝宝好,有时宝宝会出现无故哭闹,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呕吐、拒绝喝奶的症状,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惊叫或身体抽搐的反应等。
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的2-4天内开始出现,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变黄。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不良导致的,而胆红素是由红细胞分解而来的一种黄色色素。
在新生儿体内,由于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地排除体内的胆红素,因此容易出现黄疸的现象。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儿科学会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于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是否出现黄疸,以及黄疸的程度。
对于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需要根据其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而美国儿科学会则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黄疸的治疗。
除了血清胆红素检测外,医生还会对新生儿的肝功能、血红蛋白水平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新生儿,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患有糖尿病或者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医生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除了临床诊断标准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关注新生儿黄疸的情况。
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家长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同时,家长也需要了解一些预防黄疸的知识,例如母乳喂养对预防黄疸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观察新生儿的黄疸程度等。
总的来说,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和黄疸的程度。
临床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黄疸的治疗。
家长也需要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及时就医并了解预防黄疸的知识,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理性黄疸(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
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
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
(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
(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新生儿黄疸,由于凝血酶不足,葡萄糖全酸转化酶也不足,所以胆红代谢受影响。
一旦孩子生下来后,足月儿50%有黄疸,早产儿80%有黄疸。
黄疸分生理性,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是孩子出生后2-3天有点黄,4-5天后更黄,7-10天慢慢消失。
早产儿黄的比较重一些,消失的晚一些,大概要3-4周。
高胆红血症:足月儿12毫克/分升,早产儿超过15毫克/分升,这样就要进行一些处理了。
如果胆红素超过20毫克/分升,就很高了,必须要进行治疗。
孩子有可能精神不好,嗜睡,容易有后遗症。
病理性黄疸:和溶血有关系。
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
这个可以用静丙球蛋白治疗。
败血症:同时有感染的症状,发烧、腹泻,这需要尽快地治疗。
胆汁淤积:这种黄是比较暗淡的黄,这时候可以用利胆药。
胆道闭锁:孩子一般是持续的黄疸加重,肝功硬,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新生儿肝炎:和病毒感染有关系。
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退了,又有黄色了。
孩子吃奶很好,没有情况。
这时后,要停母乳2-3天,黄疸就会消失了。
之后可以继续吃母乳。
新生儿生理黄疸护理方法新生儿有个特殊的生理现象,出生后会出现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
如果年长儿及成人发生黄疸就不正常了。
足月新生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生后2~4天黄疸最明显,1周左右就消退了。
观察黄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屋子里光线暗或在灯光下则看不清,父母应及时观察这一现象。
生理性黄疸血胆红素在2~12毫克/分升。
早产儿,低体重儿(小于2500克)生理性黄疸出现较晚,一般生后3~5天出现,6~8天达到高峰,黄疸的程度也比足月儿重,血胆红素可达15毫克/分升,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比较晚,7~9天开始消退,2~3周才退净。
为什么会发生生理性黄疸呢?胎儿为了适应胎内缺氧的环境,他的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多,以便携带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胎儿的需要。
出生后新生儿开始用肺呼吸,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而产生过多的胆红素,肝脏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差,使胆红素在血中堆积所造成的。
新生儿在头1~2天的红细胞总数可高达每立方毫米500~700万,1个月末逐渐下降至450~460万。
另外,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肠道内由于细菌的作用,才能变成尿胆元及粪胆元排出体外,而使大便色黄。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细菌少,不能将肝脏所转化的全部胆红素处理掉,这些胆红素也是造成生理性黄疽的另一个原因。
另外,新生儿的肝脏本身发育不够完善,肝酶活力差,不能有效地处理大量的胆红素。
所以容易发生新生儿黄疸。
家庭护理要点1.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舒服,因此发现黄疸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
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
2.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3.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岖吐等情况。
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怎样分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2-3天后,皮肤、黏膜会发生黄疸现象,并且逐渐加深,到5-7天时最明显,一般在10天左右逐渐消退。
在黄疸期间,宝宝的吃、睡和哭声都正常,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
当发现宝宝有黄疸时,要仔细观察。
首先要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
如果在生后2天内就有黄疸出现,或15天后黄疸仍不消退,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这就不是生理性黄疸了,而是其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阻塞、新生儿肝炎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果在出现黄疸时颜色很深,同时伴有精神差、吃奶不好、发热、大便颜色不是黄色而是灰白色,小便深黄色,甚至有高热、抽筋等表现,这可不是生理性黄疸了,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闭锁、败血症、脑膜炎等,应该迅速去医院检查,即时治疗。
因此观察宝宝是否有黄疸时最重要的。
看宝宝是否有黄疸,最好看脸部和眼睛,让宝宝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就会很清楚。
轻的黄疸可以用食指轻轻按压宝宝的鼻尖和额部,然后很快松开,观察鼻尖或额部皮肤的色泽是否黄染就一目了然了。
怀疑为母乳性黄疸时,可以暂时停止母乳喂养2-3天,改喂牛乳。
如果该喂牛乳后黄疸很快消退,可以确定为母乳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母乳可以继续喂,自然等待黄疸消退。
新生儿黄疸原因保定肝病专家介绍,“黄疸”又叫做“高胆红素血症”,就是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而使得皮肤看起来黄黄的。
“胆红素”主要是血红素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红血球中的血红素是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大约占75%-80%,由其他来源所产生的胆红素约占20%。
其实上胆红素的产生和代谢并不简单,我们可将胆红素分成两种,一种是刚由血红素分解代谢所产生的“间接型胆红素”,是脂溶性的。
这些间接型的胆红素会被运送到肝脏,经由一些酵素的作用,而与肝细胞中的某种蛋白质结合,成为水溶性且可以经由胆道肠胃及肾脏排泄,这种称为“直接型胆红素”。
不论是疾病或是生理过程,只要胆红素的制造太多(像溶血性疾病),或者无法将胆红素代谢排出体外(像肝脏疾病),都会造成体内胆红素堆积。
所以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的、母乳哺育引起,也可能是病理性的黄疸。
(1)生理性黄疸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即使没有疾病存在,新生儿也可能出现黄疸。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产生黄疸呢?因为新生儿红血球寿命较短,产生胆红素的速度较快,再加上新生儿将胆红素代谢排出的能力也尚未成熟,在产生大于排出的情况下,就容易有黄疸的情形产生。
早产儿更不成熟,有黄疸的机会就更高了。
足月婴儿的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第2、3天时出现,第4天达最高点,不过间接型胆红素浓度一般不会超过12mg/dl。
至于早产儿,最高浓度达到较晚且会比足月儿高,之后慢慢下降。
一般足月儿在出生一星期后就看不见黄疸,而早产儿会比较晚才退。
黄疸出现时,脸或眼白是最早看得出黄的部位,接着是身体变黄,最后则是四肢、手掌脚掌,退去的顺序则相反,手脚先退、眼白最后退。
(2)病理性黄疸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则是病理性黄疸:1.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现黄疸。
2.胆红素增加的速度超过每小时0.5mg/dl。
3.足月婴儿的最高胆红素浓度超过13mg/dl,早产儿最高胆红素浓度超过15mg/dl。
4.胆红素大于1.5mg/dl。
5.足月儿黄疸超过一星期,早产儿超过二星期(此类黄疸又称延迟性黄疸)。
许多疾病会造成黄疸,包括溶血、内出血、感染等。
新生儿溶血疾病中较为大家所知的就是母子血型不合及“蚕豆症”。
血型不合有rh血型不合造成的溶血和ABO 血型不合。
两者都是因为不该出现在宝宝身上的抗体,经胎盘由母体跑到宝宝身上,这些抗体会造成红血球大量被破坏。
“RH血型不合”较少见,“ABO血型不合”较为常见。
但须注意只有母亲血型为O型,生下不是O型宝宝时,才有可能发生,“蚕豆症”则是因为红血球内一种叫“葡萄糖-六-磷酸去氢胺”缺乏,而导致红血球容易被破坏。
至于延迟性黄疸则与新生儿黄疸不太相同,主要用于区分是否有肝胆疾病。
什么样的黄疸是属于生理性黄疸?什么样的黄疸又属于病理性黄疸呢?1、从出现时间上: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胎龄满37周不满42周的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生后3~5天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
2、从持续时间上:生理性黄疸:足月儿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李学英3、从黄疸的程度上:生理性黄疸:黄疸程度较轻,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无明显黄疸。
病理性黄疸:皮肤呈金黄色,甚至桔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黄染。
4、从黄疸进展情况:生理性黄疸:黄疸进展较慢,每日胆红素升高< (5mg/dl)。
病理性黄疸:在一天内加深很多,每日胆红素上升大于5mg/dl。
5、从一般情况: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好,睡眠、哭声、精神状态和平常一样,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黄疸:伴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或精神差、嗜睡、两眼呆滞、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等。
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或呈白色(白陶土样)者;尿液呈深黄色、茶色甚至酱油色。
6、对于黄疸消退后又出现属于病理性黄疸。
必须注意的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可以向病理性黄疸转化。
黄疸、呕吐、便秘如何分辨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黄疸、呕吐、便秘是正常和患病新生儿都可以有的三种症状,如何鉴别其是生理性或病理性呢?黄疸: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大多发生在出生后第2-3天,一般到第5天可发展到最高峰,约一周消退。
若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则需考虑是病理因素引起。
假如黄疸出现在出生后24小时内,且黄疸程度进展很快,可能为溶血性黄疸,需急诊处理。
呕吐: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它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奶液从口、鼻涌出所致。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一般是属于生理性原因引起的呕吐,由于新生儿消化系统的特殊性——食道短,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贲门(胃的入口)松弛,体位稍不适当就很容易引起呕吐;有的新生儿由于分娩时羊水吞入胃内,呕吐多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吃奶时吸入过多空气,嗳气时带出胃内容物,这叫溢乳;人工喂养时奶头过大,授乳过速,奶量过多也可引起呕吐;有的婴儿幽门(胃的出口)发生痉挛造成的呕吐多发生在出生后一周,表现为间歇性、非喷射性呕吐,随着日龄的增长可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