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第二节第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进程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 城镇地区集聚 和乡村地区转变为
城镇地区 的过程。
(3)说出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答案: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4)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2.阅读教材第32~33页图文内容,理解城镇化的意义。 (1)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
一、城镇化的意义 2000—2010年城镇化进程变慢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教材初探|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
答城案市:人(1口)B占(2总)D人口的比例1增.加阅读教材第31页图文内容,认识城镇化。
B.英国
C.德国
D.中国
(2)目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的突出特点包括 ( )
①交通拥堵
②环境改善
③逆城镇化明显
④郊区城镇化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1950—2000年英国 信息1 城镇化水平下降
推断结论 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高,70%以上
趋缓 ,甚至
停滞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 、
住房紧张、环挤境恶
等
化
城镇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镇化等
|迁移应用| 结合教材图2.22、图2.23,说明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总体速度较快;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特点? 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镇户籍管理政 策有所放宽。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全面 展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镇户籍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④地有稳定风向。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A )A.①B.②C.③D.④2.下列对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②地和③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B.四地风向的变化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②地和③地的摩擦力方向相同D.摩擦力不能改变风力大小[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地等压线最密集,其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则风力最大。
第2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对风向变化有影响,②地和③地风向不同,则摩擦力方向也不同(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摩擦力可以改变风力大小。
则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某年8月6日20时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P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 )A.偏西风B.东北风C.偏东风D.东南风4.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最大接近( B )A.5 hPa B.10 hPaC.12.5 hPa D.15 hPa[解析]第3题,在P处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该处等压线),该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所以空气沿该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转一定的角度(30°~45°),所以P地近地面的风向为偏西风,A正确。
第4题,读图可知,甲处的气压范围为1 010~1 012.5 hPa,乙处的气压值范围为1 002.5~1 005 hPa,两地的气压差值范围为5~10 hPa,所以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最大接近10 hPa,B正确。
(2022·山东青岛市期末)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大的是( A )A.甲B.乙C.丙D.丁6.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 C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解析]第5题,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021·湖南怀化高一期末)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 的昼夜反向特点。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 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地形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
2.等压线分布图中判断风力的方法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 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3.(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中)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完 成(1)~(2)题。
(1)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 为甲处空气所受的
3.观察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和
相关现象
3.近地面风与高空风
风的相关地理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
的形成有何差异?
验证热力环流。(地理实践力)
NO.1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类型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表现
气流_上_升__或气流_下_沉__
风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 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 半球左偏。
[教材思考] 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如何表示呢?
提示:可结合教材 P39 图 2.16 的表示方法,按南半球向左偏转进 行表示即可。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 学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习目标] 1.说明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示意图,阐明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3.学会阅读等压线图,在等压线图中分析风力、风向等。
(地理实践力)1.风形成的过程和原因(1)过程:地面受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风。
(2)原因: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风形成的作用力(1)A: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方向:__________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________。
②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
③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2)B:摩擦力①方向:与________相反。
②大小: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③对风的影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________风速。
(3)C:地转偏向力①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________,南半球________。
②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地区为零。
③对风的影响:只改变________,不改变风速。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类型受力最终风向图示理想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________,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风向的确定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近地面),或画出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高空)。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1 褶皱与地貌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1褶皱与地貌[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说明褶皱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褶皱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________和______,称为地质构造。
______和________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2.褶皱(1)概念:在____________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____________,产生一系列____________,叫作褶皱。
(2)褶皱基本形态及地貌褶皱类型岩层变化最初形成的地貌背斜一般________拱起山岭向斜一般________弯曲谷地(3)地形倒置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①背斜顶部因受________产生__________,容易被侵蚀成________,如A处;②向斜槽部由于受到______,岩石______,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____,如B处。
在南美洲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的奥桑加特山海拔5 200米处,有一座五彩斑斓的山峰,被人们称作“彩虹山”。
彩虹山其实是一块沉积砂岩,它经过百万年挤压、沉淀,在板块运动的时候形成山峰。
下图为“彩虹山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彩虹山的地质构造为()A.背斜B.向斜C.火山D.海岭2.彩虹山形成过程的力量来源于()A.太阳辐射B.地球重力能C.地球内能D.万有引力下图为某画家描绘的关于地质地貌的素描图像。
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像反映的地质现象是()A.向斜成山B.背斜成山C.断层成山D.火山4.素描图中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C.岩层沿断裂面上升D.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目标二褶皱构造的判定与实践意义1.背斜和向斜的判定方法(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从岩层新老关系看,沿水平方向,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PPT教学课件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科尔沁沙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该地年平均降水量300—500毫 米,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原来是科尔沁 草原的主体,几十年来不当的农牧工矿活动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从 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 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 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思路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使土壤表层盐分减少,蒸发使土壤中的盐分 在表层积聚。
对点训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00多万公顷耕地。目前中 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 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 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根本原因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主要原因
要点笔记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 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风蚀、水蚀、 沙漠侵吞,最终使土地退化。
对点训练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 围图。据此完成1~3题。
(2)石漠化 ①定义:在我国的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发生 水土流失,最终形成裸岩等难利用土地的现象。 ②成因:山地坡度大,土壤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 刷强烈;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植被破坏,地 表裸露。 ③分布: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 断层与地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课时2断层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判断断层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断层与地貌1.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
(2)类型:有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__________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________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________、河流。
2.断层对地貌的影响断层地貌的形成受断层位移方向的影响。
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异。
如下表所示:位移方向对地貌的影响图示水平方向为主①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②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块发育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3.断层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读“庐山附近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A.背斜B.向斜C.塌陷D.断层2.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A.渭河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平原D.珠江三角洲平原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或平推断层。
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
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
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A.正断层是岩层受拉力形成的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C.平推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4.下列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目标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影响显著的原因原因影响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____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______、难度比较大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____,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延伸方向表现以____为主,铁路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麓、________和河谷地带迂回前进原因修建公路的成本和____均小于铁路地形相对____,施工难度较小地势起伏大3.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1)有效防范自然灾害。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A基础培优练】时间:30分钟总分:54分(知识点1: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知识点1]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甲>乙D.乙>甲>丁>丙2.a、b、c、d四个环节中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 )A.a、b B.b、dD.a、c D.c、d3.产生c运动环节的根本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B.水平气压梯度力C.丙、丁处的冷热不均D.甲、乙处的冷热不均【答案】1.B 2.B 3.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近地面乙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甲处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甲>乙;高空丙处空气下沉,形成低压,丁处空气上升,形成高压,丁>丙;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甲>丙,乙>丁,因此可判断甲>乙>丁>丙。
第2题,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把握“先垂直、后水平”的运动原理,因此a、b、c、d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b、d。
第3题,c运动环节属于热力环流的一部分,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
[知识点1](2023年山东济宁月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广东顺德青田村是乡村振兴模范,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
如图为等压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4~6题。
4.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5.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 )A.①→④B.①→②C.③→②D.④→③6.“九龙戏珠”的建筑布局有利于调节青田村住宅区的小气候,使村内气候宜人,其效果最明显的时间是( )A.冬季的黑夜B.冬季的白天C.夏季的白天D.夏季的黑夜【答案】4.A 5.B 6.C [解析]第4题,白天,荷花塘表面升温慢,相对于房屋温度较低,气流受冷下沉,荷花塘表面气压高,对应图中的①,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②彼此分离: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往往 形成巨大的裂谷,如___东__非__裂__谷__带____。 图表解读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_岩__石__圈___被断 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_相__对__运__动___ 状态。
(2)板块名称E:v如a图luAa为tio_n_亚__o欧_n_板l_y_块.___、B为太 Created w平it洋h板A块sp、oCs为e._S_印_li_度d_e_洋_s_板_fo_块_r_._N、EDT为美3.洲5 板Client Pro.
第1课时Eval内ua力tio作n 用on与ly.地表形态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课学前导航
情景导入 据科学家计算:两千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Ev节alua地tio球n o表n面ly.形态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基础梳理自学导引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E形v态al发ua生ti变o化n 的on力ly量. Created w(1i)t内h 力A作sp用o:se能.S量l主id要es来f自or_地_._N球__E内_T_部__3_.,5 表Client Pro.
教材图2-10Ev六al大ua板ti块o分n 布on示ly意. ,据图分析: Created w(1i)t全h 球A岩sp石o圈se共.S可l分id哪es六f大or板.块N?ET赤道3.穿5 过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几大板块? (2)南亚次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3)基本上全部为海洋的是哪个板块?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影响因素: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 ____内__力__与__外__力____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考感悟
1.“内、外E力va作lu用a是tio交n替o进n行ly.的”这种说 Created w法ith对吗As?p试o加se以.S说li明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提示】 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 行的,并且永不停息,只是在某一时期或 某一区域以某种作用为主导。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块p、yrEig为h_t__2非_0_洲_0_板4__-块_2_0__1、1FA为s南po极s洲e板P块ty。Ltd.
(3)板块的边界类型:如图M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L为未定板块边界。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 大陆板块之间:常形成
高峻的_山__脉___和巨大 Created ①w互ith相A挤sp_o青_Es的 _藏v_e__a.高高__Sl__u原原__li_a_d__t,eios如nf_o喜o_r_n马_.l_Ny拉_._E雅__T山__3_脉_._5、Client Pro.
Co现p为yr_i地_g_h壳__t运_2_动_0_0_、4-_2岩_0_浆_1_1活__A动__s_p、o_s_地_e_震_P_等ty。Ltd.
(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__太__阳__能____,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 __太__阳__能___和___堆__积_____。
栏目 导引
万年来,珠穆Ev朗a玛lu峰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地p区yr一ig共h抬t 2升0了0约4-两2011 Aspose Pty Ltd.
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现在的海拔高度只有 8848.43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 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
Co抬p升yr的ig同h时t 2,0又0受4-到20外1力1的A侵sp蚀o作s用e ,Pt但y仍Ltd.
以内力作用为主;渤海地区是受外力作用泥 沙沉积的同时,地壳在不断下沉,只是泥沙 沉积和地壳下沉的幅度相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有人计算过,按这样的速度,用2000年的时 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 和深度基本未变。
【思考】 请Ev解a释lu上a述tio现n象o产n生ly.的原因。 Created w【it提h示A】spo珠s穆e.朗S玛lid峰e在s 受fo到r 内.N力E作T用3地.5壳Client Pro.
2.理解内、外E力va作lu用a的tio相n互o关n系ly及. 其对地表 Created w形it态h的A影sp响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3p.了y解rig地h质t 2构0造0的4-概2念01,1理A解s地po质s构e造P的ty类Ltd.
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了解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