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合集下载

3.第五章第2节__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 B5

3.第五章第2节__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  B5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及典型习题(一)知识点1.照相机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镜头就是一个镜。

其成像原理是:来自物体的经照相机的镜头即镜折射后在胶卷上,形成物体的像。

2.照相机成的像的特点是:像比物,像与物相比是的关系,简言之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像,此时像距特距(“小于"或“等于")。

3.投影仪的镜头也是一个镜,还有平面镜,载物台等主要组成部分。

工作时来自于投影片上图案(物体)的,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天花板上(注:去掉平面镜后) 形成图案的像。

此时像比物(图案) ,与物是关系。

(填“正立"、“倒立”)。

此时的像距物距(“大于’’或“等于")。

实际投影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被反射到侧面的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就是一个镜,它成的是、的像。

使用时,物距很小,即凸透镜应靠近被观察物。

像与物在镜的侧。

(同或异)5.实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实际光线而成,如课本P65图所示;虚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相交而成,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如课本P65图所示。

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像,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像。

探究点一:照相机观察教材P94图5.2--1讨论: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和两部分。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形成被照物的像。

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的像,像距比物距。

根据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完成跟踪训练1.“F”在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下列( )。

A B C D2.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小宇拍照时,发现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他完成下列填空。

(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3)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宇本人;(4)人和像在凸透镜(镜头)的侧(填“同”或“异’’)。

探究点二:投影仪观察教材P95图5.2—5。

写照相机的说明文500字

写照相机的说明文500字

写照相机的说明文500字写照相机的说明文照相机是一种可以捕捉图像并录制视频的设备。

现在市面上的照相机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捕捉图像和录制视频。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常见的照相机——数码相机。

一、基本结构数码相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镜头、取景器、数码存储器、显示屏、按键等。

镜头负责聚焦并控制光线,取景器是我们查看所拍摄照片的视窗,数码存储器则是储存所拍摄照片和视频的地方。

显示屏可以帮助我们预览照片以及查看照片的拍摄参数,按键则是用来控制相机拍照和进行设置的。

二、使用步骤1.准备:安装电池和储存卡,接上数据线,打开电源。

2.设置拍摄模式:数码相机提供多种拍摄模式,如自动模式、手动模式、运动模式等。

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功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3.聚焦:目标物在取景器里居中,轻轻按下快门键,相机会自动聚焦。

4.拍摄:按下快门键,相机会自动完成拍摄。

5.翻阅照片:使用相机的菜单按钮,可以进入相片浏览模式,对照片进行浏览和删除。

三、注意事项1.储存:需要使用储存卡来储存照片和视频,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拍摄数量。

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高速读写的储存卡,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2.使用环境:数码相机对光线要求较高,所以应该在光线好的环境下使用。

同时,相机也要避免受到严重震动或者水等影响。

3.维护保养:数码相机是一种精密设备,需要注意保养维护。

特别是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拆卸或者重重摔打。

四、总结数码相机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使用相机需要注意安全,合理保养并进行正常操作,这样才能保证相机持续稳定运行,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码相机的结构部件

数码相机的结构部件

数码相机的结构部件一、相机的正面数码单反相机的构造源于胶片单反相机,通过镜头收集光线进行成像。

这一原理是相同的。

但接受光线进行成像的过程,则由原来的胶片化学感光转变为光电感光技术。

数码单反相机的内部由机械部分和电子部分共同构成,是制作非常精密“机电一体化”设备。

数码相机内部结构由主机板、影像处理器、反光板、快门单元、图像感应器、五棱镜、光圈单元、自动对焦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

1、主机板。

相机主机板一般为多边形电路板。

上面安装了组成数码相机的的主要电路系统主要用于搭载各种电子元件。

不同功能的电子器件用光电原件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

2、影像处理器。

影像处理器是集成在相机主机板的一个大型的集成电路芯片,用于对图像感应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计算。

并将其转换为人眼可见的图像数据。

是进行图像处理的部分。

并根据相机的指令对图像进行多种加工处理。

完成数码图像的压缩、显示和存储。

3、反光板。

该部件将从镜头入射的光线反射至取景器,为摄影师取景提供方便。

反光镜上下可动,在拍摄前一瞬间将反光板抬升。

当然,反光板属于单反相机特有的部件。

比如、普通数码相机和微单、单电等数码相机没有反光板系统。

4、快门单元。

快门单元安装在图像感应器的前端,拦截从镜头射入的光线,通过开关的时间长短调整图像感应器的受光量,位于反光镜的后方,在快门释放前反光板将提升。

快门在反光板提升的同时会打开。

快门有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的区别。

数码单反相机大多使用机械结构的快门。

依靠电力驱动开或关闭快门叶片。

每当拍摄者按下快们按钮,相机都会发出清脆的快门闭合声音。

而小型数码相机和手机等,都采用电子快门。

利用给图像感应器通电断电的方式来控制曝光时间。

没有相应的物理装置。

快门闭合声音也可以关闭或者取消的。

5、图像感应器。

图像感应器,又叫感光元件,由半导体集成的电子元件构成。

取代了传统底片。

把收集到的光线在图像感应器内转换为电子信号,是数码单反相机最为核心的部件。

(完整版)摄影摄像复习资料

(完整版)摄影摄像复习资料

第一章照相机(10分)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镜头、快门、暗箱、输片装置、机身、取景器、测距系统等2.MC:多层加膜3.什么是焦距镜头中心到焦片的垂直距离无限远的景物在焦平面截成清晰影像时凸镜的第二节点到焦平面的垂直距离焦距的变化范围6mm~2000mm4.焦距与视角的关系:成反比焦距与景深的关系:成反比5.光圈用f表示6.光圈的作用a.调节景深(景深和光圈成反比)b.调节进光量c.影响画面质量7.标准镜头:指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135相机的标准镜头50mm8.快门速度和标记的关系:标记数字越大,速度越快9.片速用ISO表示,片速的选择宜低不宜高10.什么是曝光组合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搭配11.曝光的原则:宁多不少第二章.摄影构图(29分)1.拍摄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景别).(方向).(高度).2.景别景别的类型: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以人为例来划分:远:人在整个画面中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是关于环境的刻画.全:人物从头到脚都占据了画面,上下有少许的留白.中:膝盖以上部分近:腰部以上特:肩部以上,甚至是某一部分的特写,如眼睛,手部,脚部等等3.远景画面应该怎样构图?A.以宏观态势与规模为主的远景,更应讲究画面的“单纯”与简单,尤其在拍摄自然风光的时候更是如此。

B从大处着眼,选择、提炼、确定画面中大的线条的走向,形成画面的自然结构。

Eg: 河流、道路等等。

C.光线配合构图,利用光线的穿越的方向来达到升画面表现力的作用。

D适当选用前景。

4.中景:拍摄范围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擅长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它是以情节取胜,在电视电影中,中景是用得比较多。

5.近景:是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腻的刻画的景别。

6.方向:(正面)(斜侧)(正侧)(背面)7.高度:(平拍)(仰拍)(俯拍)8.组成一个画面的因素有这样几个:主体,陪体,环境(前景和后景),空白等等。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①机身②镜头③光圈④快门⑤胶卷⑥卷片器⑦取景框照相机是一种集光学、机械、化学、电子、材料于一体的仪器,大小部件很多,但其主要部件有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测距器、机身、卷片装置、闪光連动和自拍机等;一、镜头的结构和成像原理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它和人的眼睛一样,能使被摄物体形成一定的景象,并如实地记录在感光片或者磁盘上;现代照相机机的镜头是一种复式镜头,它是由三、四片或者六、七片不等的凹凸透镜组成;这些镜头口径大,并其表面有镀膜,大大提高了镜头的透光能力和成象的清晰度,克服了单透镜照相机容易出现的变形现象;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活动镜头两种,都安装在照相机的前端;1、镜头的成像原理:构成镜头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透镜;透镜又分凹透镜和凸透镜两种;凹透镜只能发散光线,不能成像;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能把外界的各种光线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影像;现代照相机的复式镜头都具有聚光成像的作用,而凹透镜虽然没有聚光成像作用,但它有校正镜头成像时出现的各种像差的功能;从可以看出,凸透镜左边有一个光点,透镜将它的发散光线分别向主轴折射,最后所有的光线会集成一个很清晰的小亮点;这个小亮点就是透镜左边光亮点的“像”,也就是光学上讲的“焦点”;假如透镜左边的光点换成一个物体,那么在透镜右边就不是一个小光点了,而是这个物体的影像了;:经过透镜聚成的物体的影像,其各个部分的位置和原物体恰恰相反,上下颠倒,左右移位;这是因为光线都是直线传播的,这些光线穿过透镜分别向主轴折射后,到达成像屏上就会聚成一定的影像;这时从图中可看到,从物体下部射来的光线并不会聚在下边,而是在上面;从物体左边射来的光线也不会聚在左边,而是在右面;所以说,物体通过透镜会聚成的影像,其各部分的位置都是和原物体相互倒置的;2、镜头的焦距:透镜成像在理想的情况下,同一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透镜后仍相交于一点,每一条直线都相对于惟一的一条直线,每一个平面,都对应于惟一的一个平面;这种物与像一一相对应的关系,叫做共轭关系;一般地说,被摄物体离镜头30米以上,即称之为无穷远,用符号“∞”表示;无穷远处的物体散射出来的光线,通过镜头的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符号“F”来表示;除了变焦镜头以外,其它的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的;常见的镜头的焦距有、、5cm、9cm、等多种;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物体成像的大小;在同一地点,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物体,其形成的影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变化的规律是,用的镜头的焦距越长,其物体成像就会越大;反之,镜头的焦距越短,其拍摄物体的影像就会越小;即物体成像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的长短成正比;镜头焦距增加一倍,物体成像也就增加一倍;如下图所示;镜头焦距的长短还影响到镜头的透光量、镜头的视角大小和景深的长短;凡是焦距长的镜头,其透光的能力较弱,视角较小,景深较短;而焦距短的镜头,其透光能力就较强,视角也较大,景深较长;因此,在摄影时就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焦距的镜头;3、镜头口径的光圈系数:镜头的口径就相当于房子的窗口,窗子越大,进入房子里的光线就越多,室内就越明亮;镜头的焦距就相当于房子的深度;镜头的焦距越长,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弱;镜头的焦距越短,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强;例如,有两个口径都为一吋的镜头,但它们的焦距不一样,分别为8吋和16吋,口径与焦距的比值为1:8和1:16,显然,焦距为8吋的镜头比焦距为16吋的镜头的光通量要大;我们通常把1:8 和1:16的比值写成f8和f16,“f”是一个系数,它表明镜头焦距对镜头口径的倍数; 口径相同的镜头,焦距越长,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而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镜头的透光能力就越弱;如>>>f8> f11>f16>f22;自然界的光线是瞬息变化的,时强时弱;在拍摄时,为了能让所需要的光线完全通过透镜,折射到感光片上,使物体清晰成像,最理想的办法是使镜头的口径能随意调节,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于是,人们就在镜头上安装上了“光圈”装置;光圈一般都是由十几片微薄的钢片组成,装在复式透镜的中间,由按钮调节圆孔的大小;这些不同口径的圆孔,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控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圆孔的大小由数字表示,分别为、、4、、8、11、16、22等,这些光圈的读数与镜头的相对口径大小是一致的;这样,虽然镜头的口径不变,但由于光圈的调节圆孔的大小,也就是调节了镜头口径的大小,以此来调节透过镜头的光通量,使到达感光片上的光的强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量上,感光片也就得到了正确的感光;以上光圈各档的数值通常又称之为光圈系数,都刻在了镜头的边缘上; 从的排列上可以看出,光圈越小,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就越小,而f系数的比值却越来越大,从一直递增为22;f系数比值大小,和实际镜头的光通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光圈的读数越大,光圈开的就越小,通过镜头的光通量也就越少;4、镜头的视角:镜头的视角范围有一定的限度;镜头视角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焦距的长短和用底片尺寸的大小;焦距短,底片尺寸大,视角也就大,拍摄范围广;反之,焦距长,而底片小,视角也就小,拍摄范围自然也就小;右图所示一般标准镜头的视角大约在50度左右;测定镜头视角的方法是:当镜头与底片保持在焦点距离时,由镜头中心到底片对角线两端所形成的夹角,即是镜头的视角;例如焦距为6mm、f/ Fisheye-Nikkor AIS的尼康超广角镜头,左图极适合于用来创造特别效果,220°的视角比一般的鱼眼镜大出40°,f/的最大光圈使这支镜头能够在极暗的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近摄距离:28厘米,5片滤镜内置于镜头中的旋转塔上;5、加膜镜头:相机镜头的透镜表面,往往呈紫色、米黄色、深蓝色等,这是在镜头透镜的制作时,让氟化物在高度真空中蒸发,在透镜的表面上就形成了一层带色的薄膜;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光线通过镜头时的反射, 降低光线的损失,把尽量多的光线都通过透镜到达感光片,让感光片正确感光左图;二、镜头的景深和超焦距1景深的形成:在摄影过程中,需要调准镜头的焦距才能拍摄出清晰的照片,由于视场中的物体离镜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焦点是不在一个焦点平面上的,由于镜头有共轭焦点如左图所示;图中A、B、C分别表示场景中的三个物点,若以A为目标聚焦,则A的像落在焦点平面上的就是A',那么在A点前后的B、C两点,其落在焦点平面上的就是B'和C',是一个光斑,叫做弥散圈;当这个弥散圈的直径小到人的肉眼分辩不出来时,B、C的光斑也被认为是清晰的像点,在焦点平面上,B'、C'的成像清晰范围叫做焦深;与焦深相对应的被摄景物的清晰范围叫做景深;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前后景深的和叫全景深,简称景深;把不影响成像清晰度的最大模糊圈称为容许的弥散圈;弥散的直径是决定摄影焦深和测距精度的重要参数;这个量值,由观看照片的距离、放大倍率和眼睛的分辩率来决定的;从计算和实验的结果证明,人眼观看任何物体,当人眼距离越过被观察物体直径3450倍时,这个物体成像就是一个小点;一般的照片,照度为50-200LX,照片的最大密度是以作为照相容许弥散圈的直径,就是按照345mm视线距离来决定的,这时,视角正好为1',而平时明视距离观察即250mm,观察物体时,其相应的视角比人眼的极限分辩角稍大一点人眼的鉴别角2' -3'也是容许的;135胶卷的弥散圈应在1/20-1/30mm,120胶卷则在1/10-1/20mm;通常规定的弥散圈直径以不超过该照相机标准镜头焦距的1/1000为原则;135照相机的标准镜头为50mm,它的1/1000就是1/20mm;如在135照相机上换上一个500mm长焦距镜头,仍按50mm计算,因为胶片的尺寸未变;2影响景深的因素景深的大小是由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镜头到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而决定的;光圈大小也決定了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在拍摄中,欲取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如果由于光线太亮,使用最大光圈配合相机上的最快速度,曝光仍然过度的话,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灰色滤镜”,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低一些的胶卷;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显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欲取最大景深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景深的长短,在同一个光圈、同一地点拍摄同个景物,镜头焦距越长,它的景深就越短;用长焦距镜头拍摄,镜头伸出的长度,比短焦距要长,在焦点平面上形成的弥散圈直径也大,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镜头焦距不变的条件下,镜头到被摄物越远,其景深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因为物距和像距是共轭关系,焦距由近向远处调,焦点平面上形成的一系列的弥散圈变化不大;这样可容许的弥散圈的范围较大,景深也较大;而物距逐渐减小时,焦点平面上形成的一系列的弥散圈变化明显;这样可容许的弥散圈的范围较小,景深也较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创作的要求,把光圈、焦距和物距综合起来考虑,把景深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3超焦距当镜头调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处清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超焦距是一个变量,它的长短是由照相机镜头的光圈大小、镜头焦距的长度和拍摄时的物距来决定的;光圈开度越大,超焦距越大,成正比例关系;镜头焦距越短,超焦距越短;在弥散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超焦距和焦距成正比;所以,要与景深区别开来,即超焦距越大,景深则越小,成反比关系;两者不能混淆左图;由形成景深的原理可知,当调焦点放在无穷远时,前景深到无穷远时是超焦距,而后景深没有发挥作用;当调焦点移到景深前界限处,使最远清晰点仍在无穷远,而最近清晰点到镜头的最近距离,恰好是超焦距的1/2,景深也就增大到1/2超焦距处,所以,用超焦距扩大景深,在摄影中被广泛地应用;发挥超焦距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景深范围,如在抓拍运动的物体时即可运用;另一方面,适当开大光圈,可以相对提高胶片的感光度;一般来讲,要想得到从米到无穷远的景深,必须用f16的光圈,如果运用超焦距,则可以运用f8的光圈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景深范围;这样相对地增加了两级光圈;因此,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拍摄,为了增加曝光量,由开大光圈,利用超焦距增大景深,就可以同样达到预期的目的;三、镜头的质量镜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质量,而镜头的质量表现在镜头的透镜结像的清晰度、准确度和通光量;一枚质量好的复合式镜头,是由多片凸透镜和多片凹透镜组成;凸透镜是具有聚光成像的能力,凹透镜是具有校正像差的作用;但组合起来仍然相当于一个成像的凸透镜;镜头的分辩率是指镜头对物像细微影纹的分辩能力;一般是利用镜头的分辩率的高低来评价镜头的质量优劣;通常是在成像面上每一毫米的距离内所能清晰地分辩出黑白线条的条数,其单位是“线对/mm”;国家规定,135、120照相机摄影物镜的分辩率标准分为三个等级,见下表:标准像幅视场一级二级三级60×60mm 中心视场条/mm26 21 15 中心以外条/mm13 9 624×36mm 中心视场条/mm37 31 26 中心以外条/mm22 15 12由于镜头的结构十分严密,要精确地鉴别镜头的质量,需要有专门的光学仪器;通常有一个简便的鉴别方法:1察看镜头的最大口径;镜头的口径越大,说明它的感光能力越强;可以适应较暗的拍摄环境,进行较快的速度曝光;2观察镜头的分辨力;镜头在视场中心和视场边缘部分的分辨力是不一样的;镜头中心的强,边缘的弱;镜头的质量越高,其分辨力就越强;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拍摄一块线板,看其照片的清晰度,以此来测定镜头的分辨力,即可判断镜头的质量;3观察像界的清晰度;像界的清晰度就是指镜头成像清晰和影纹纤细的程度;鉴别时,可以在照相机的后面放感光片的地方,放置一块磨沙玻璃,通过它观察书报上的字迹,检查影像的清晰程度;。

相机的原理结构图

相机的原理结构图

相机的原理结构图
相机的原理结构图如下所示:
1. 光学系统:包括镜头、镜片和光圈等组件,用于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的聚焦和光量的调节。

2. 快门系统:由快门和快门机构组成,用于控制进入相机的光线的曝光时间。

3. 影像传感器:光线经过光学系统和快门系统后,进入影像传感器进行光信号的转换。

4. 图像处理器:将影像传感器捕捉到的光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图像处理,如色彩校正、降噪等。

5. 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图像数据。

6. 视图系统:包括取景器和LCD显示屏,用于实时观察拍摄
角度和图像的预览。

7. 控制系统:由按钮、转盘和面板等组成,用于用户对相机的各种设置和操作。

8. 电源系统:包括电池和电源管理模块,提供相机所需的电能。

9. 连接接口:如USB、HDMI等,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
传输和连接。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①机身②镜头③光圈④快门⑤胶卷⑥卷片器⑦取景框照相机是一种集光学、机械、化学、电子、材料于一体的仪器,大小部件很多,但其主要部件有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测距器、机身、卷片装置、闪光連动和自拍机等。

一、镜头的结构和成像原理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它和人的眼睛一样,能使被摄物体形成一定的景象,并如实地记录在感光片或者磁盘上。

现代照相机机的镜头是一种复式镜头,它是由三、四片或者六、七片不等的凹凸透镜组成。

这些镜头口径大,并其表面有镀膜,大大提高了镜头的透光能力和成象的清晰度,克服了单透镜照相机容易出现的变形现象。

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活动镜头两种,都安装在照相机的前端。

1、镜头的成像原理:构成镜头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透镜。

透镜又分凹透镜和凸透镜两种。

凹透镜只能发散光线,不能成像;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能把外界的各种光线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影像。

现代照相机的复式镜头都具有聚光成像的作用,而凹透镜虽然没有聚光成像作用,但它有校正镜头成像时出现的各种像差的功能。

从凸透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凸透镜左边有一个光点,透镜将它的发散光线分别向主轴折射,最后所有的光线会集成一个很清晰的小亮点。

这个小亮点就是透镜左边光亮点的“像”,也就是光学上讲的“焦点”。

假如透镜左边的光点换成一个物体,那么在透镜右边就不是一个小光点了,而是这个物体的影像了。

影像倒置:经过透镜聚成的物体的影像,其各个部分的位置和原物体恰恰相反,上下颠倒,左右移位。

这是因为光线都是直线传播的,这些光线穿过透镜分别向主轴折射后,到达成像屏上就会聚成一定的影像。

这时从图中可看到,从物体下部射来的光线并不会聚在下边,而是在上面;从物体左边射来的光线也不会聚在左边,而是在右面。

所以说,物体通过透镜会聚成的影像,其各部分的位置都是和原物体相互倒置的。

2、镜头的焦距:透镜成像在理想的情况下,同一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透镜后仍相交于一点,每一条直线都相对于惟一的一条直线,每一个平面,都对应于惟一的一个平面。

摄影技术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摄影技术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摄影技术照相机的基本结构第二讲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使用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照相机是由机身、暗箱、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对焦装置、测光装置、卷片器、记数器、自拍装置等组成的。

如果拆卸掉任何照相机的电子装置和自动化部件,你就会看到如下相同的基本结构:一只遮光外壳的一端有一孔穴,用以安装镜头,孔穴的对面有一容片器,用以承装一段感光胶片。

被摄体的反射光经过镜头照射在一面呈45度角的反光镜上,然后光线向上反射透过聚焦屏进入五棱镜,光线在此经由安装在后部的取景窗透射出照相机。

图1-1所示二、照相机的组成部分1、机身机身是照相机的主体,镜头和许多装置要安装在机身上。

2、暗箱有的照相机皮腔是暗箱,但大部分照相机的暗箱与机身已互为一体。

暗箱应为全黑不透光。

3、镜头镜头是照相机成像的关键部件。

镜头是由透镜构成的,透镜片数与组数的多少,决定着镜头的质量与优劣。

景物通过镜头所成之像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

4、光圈光圈是由几片可以灵活调节的金属叶片组成,是装在镜头中间控制镜头通过光线的多少的装置,光圈开大时,通光量就多,缩小时,通光量就少。

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档次为:1.4、2、2.8、4、5.6、8、11、16、22等。

调节光圈大小是靠镜头筒上的光圈调节环来完成的。

图1-2所示调节光圈大小;图1-3所示光圈与通光量的关系。

5、快门快门是照相机用来控制胶片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快门有两种:一种装在镜头的镜片之间,叫镜间快门;一种装在暗箱里胶片前面,叫焦平面快门,也叫幕帘快门。

快门时间是指从开启到关闭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曝光的有效时间。

为了使用方便,照相机把快门的有效时间定为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使用中我们把快门时间在1/30秒以下的如1/15秒、1/8秒、1/4秒、1/2秒、1秒、通称为慢门,或叫低速挡,把1/250秒以上的包括1/250秒、1/500秒、1/1000秒叫高速挡,把1/60秒、1/125秒叫做中速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①机身②镜头③光圈④快门⑤胶卷⑥卷片器⑦取景框照相机是一种集光学、机械、化学、电子、材料于一体的仪器,大小部件很多,但其主要部件有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测距器、机身、卷片装置、闪光連动和自拍机等。

一、镜头的结构和成像原理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它和人的眼睛一样,能使被摄物体形成一定的景象,并如实地记录在感光片或者磁盘上。

现代照相机机的镜头是一种复式镜头,它是由三、四片或者六、七片不等的凹凸透镜组成。

这些镜头口径大,并其表面有镀膜,大大提高了镜头的透光能力和成象的清晰度,克服了单透镜照相机容易出现的变形现象。

镜头分为固定镜头和活动镜头两种,都安装在照相机的前端。

1、镜头的成像原理:构成镜头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透镜。

透镜又分凹透镜和凸透镜两种。

凹透镜只能发散光线,不能成像;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能把外界的各种光线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影像。

现代照相机的复式镜头都具有聚光成像的作用,而凹透镜虽然没有聚光成像作用,但它有校正镜头成像时出现的各种像差的功能。

从凸透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凸透镜左边有一个光点,透镜将它的发散光线分别向主轴折射,最后所有的光线会集成一个很清晰的小亮点。

这个小亮点就是透镜左边光亮点的“像”,也就是光学上讲的“焦点”。

假如透镜左边的光点换成一个物体,那么在透镜右边就不是一个小光点了,而是这个物体的影像了。

影像倒置:经过透镜聚成的物体的影像,其各个部分的位置和原物体恰恰相反,上下颠倒,左右移位。

这是因为光线都是直线传播的,这些光线穿过透镜分别向主轴折射后,到达成像屏上就会聚成一定的影像。

这时从图中可看到,从物体下部射来的光线并不会聚在下边,而是在上面;从物体左边射来的光线也不会聚在左边,而是在右面。

所以说,物体通过透镜会聚成的影像,其各部分的位置都是和原物体相互倒置的。

2、镜头的焦距:透镜成像在理想的情况下,同一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透镜后仍相交于一点,每一条直线都相对于惟一的一条直线,每一个平面,都对应于惟一的一个平面。

这种物与像一一相对应的关系,叫做共轭关系。

一般地说,被摄物体离镜头30米以上,即称之为无穷远,用符号“∞”表示。

无穷远处的物体散射出来的光线,通过镜头的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

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焦距用符号“F”来表示。

除了变焦镜头以外,其它的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的。

常见的镜头的焦距有2.8cm、3.5cm、5cm、9cm、13.5cm等多种。

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物体成像的大小。

在同一地点,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物体,其形成的影像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这个变化的规律是,用的镜头的焦距越长,其物体成像就会越大。

反之,镜头的焦距越短,其拍摄物体的影像就会越小。

即物体成像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的长短成正比。

镜头焦距增加一倍,物体成像也就增加一倍。

如下图所示。

镜头焦距的长短还影响到镜头的透光量、镜头的视角大小和景深的长短。

凡是焦距长的镜头,其透光的能力较弱,视角较小,景深较短;而焦距短的镜头,其透光能力就较强,视角也较大,景深较长。

因此,在摄影时就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焦距的镜头。

3、镜头口径的光圈系数:镜头的口径就相当于房子的窗口,窗子越大,进入房子里的光线就越多,室就越明亮。

镜头的焦距就相当于房子的深度。

镜头的焦距越长,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弱;镜头的焦距越短,感光片上得到的光线照度就越强。

例如,有两个口径都为一吋的镜头,但它们的焦距不一样,分别为8吋和16吋,口径与焦距的比值为1:8和1:16,显然,焦距为8吋的镜头比焦距为16吋的镜头的光通量要大。

我们通常把1:8 和1:16的比值写成f8和f16,“f”是一个系数,它表明镜头焦距对镜头口径的倍数。

口径相同的镜头,焦距越长,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而f系数的数值就越大,镜头的透光能力就越弱。

如f2.8>f3.5>f5.6>f8> f11>f16>f22。

自然界的光线是瞬息变化的,时强时弱。

在拍摄时,为了能让所需要的光线完全通过透镜,折射到感光片上,使物体清晰成像,最理想的办法是使镜头的口径能随意调节,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于是,人们就在镜头上安装上了“光圈”装置。

光圈一般都是由十几片微薄的钢片组成,装在复式透镜的中间,由按钮调节圆孔的大小。

这些不同口径的圆孔,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控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

圆孔的大小由数字表示,分别为1.4、2.8、4、5.6、8、11、16、22等,这些光圈的读数与镜头的相对口径大小是一致的。

这样,虽然镜头的口径不变,但由于光圈的调节圆孔的大小,也就是调节了镜头口径的大小,以此来调节透过镜头的光通量,使到达感光片上的光的强度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的量上,感光片也就得到了正确的感光。

以上光圈各档的数值通常又称之为光圈系数,都刻在了镜头的边缘上。

从光圈系数的排列上可以看出,光圈越小,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就越小,而f系数的比值却越来越大,从1.4一直递增为22。

f系数比值大小,和实际镜头的光通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光圈的读数越大,光圈开的就越小,通过镜头的光通量也就越少。

4、镜头的视角:镜头的视角围有一定的限度。

镜头视角的大小,取决于镜头焦距的长短和用底片尺寸的大小。

焦距短,底片尺寸大,视角也就大,拍摄围广;反之,焦距长,而底片小,视角也就小,拍摄围自然也就小。

(右图所示) 一般标准镜头的视角大约在50度左右。

测定镜头视角的方法是:当镜头与底片保持在焦点距离时,由镜头中心到底片对角线两端所形成的夹角,即是镜头的视角。

例如焦距为6mm、f/2.8 Fisheye-Nikkor AIS的尼康超广角镜头,(左图)极适合于用来创造特别效果,220°的视角比一般的鱼眼镜大出40°,f/2.8的最大光圈使这支镜头能够在极暗的光线条件下进行拍摄。

近摄距离:28厘米,5片滤镜置于镜头中的旋转塔上。

5、加膜镜头:相机镜头的透镜表面,往往呈紫色、米黄色、深蓝色等,这是在镜头透镜的制作时,让氟化物在高度真空中蒸发,在透镜的表面上就形成了一层带色的薄膜。

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光线通过镜头时的反射,降低光线的损失,把尽量多的光线都通过透镜到达感光片,让感光片正确感光(左图)。

二、镜头的景深和超焦距(1)景深的形成:在摄影过程中,需要调准镜头的焦距才能拍摄出清晰的照片,由于视场中的物体离镜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焦点是不在一个焦点平面上的,由于镜头有共轭焦点(如左图所示)。

图中A、B、C分别表示场景中的三个物点,若以A为目标聚焦,则A的像落在焦点平面上的就是A',那么在A点前后的B、C两点,其落在焦点平面上的就是B'和C',是一个光斑,叫做弥散圈。

当这个弥散圈的直径小到人的肉眼分辩不出来时,B、C的光斑也被认为是清晰的像点,在焦点平面上,B'、C'的成像清晰围叫做焦深。

与焦深相对应的被摄景物的清晰围叫做景深。

从被摄物到最近清晰点的距离叫前景深,被摄物到最远清晰点的距离叫后景深。

前后景深的和叫全景深,简称景深。

把不影响成像清晰度的最大模糊圈称为容许的弥散圈。

弥散的直径是决定摄影焦深和测距精度的重要参数。

这个量值,由观看照片的距离、放大倍率和眼睛的分辩率来决定的。

从计算和实验的结果证明,人眼观看任何物体,当人眼距离越过被观察物体直径3450倍时,这个物体成像就是一个小点。

一般的照片,(照度为50-200LX,照片的最大密度是1.9)以0.1mm作为照相容许弥散圈的直径,就是按照345mm视线距离来决定的,这时,视角正好为1',而平时明视距离观察即250mm,观察0.1mm物体时,其相应的视角比人眼的极限分辩角稍大一点(人眼的鉴别角2'-3')也是容许的。

135胶卷的弥散圈应在1/20-1/30mm,120胶卷则在1/10-1/20mm。

通常规定的弥散圈直径以不超过该照相机标准镜头焦距的1/1000为原则。

135照相机的标准镜头为50mm,它的1/1000就是1/20mm。

如在135照相机上换上一个500mm长焦距镜头,仍按50mm计算,因为胶片的尺寸未变。

(2)影响景深的因素景深的大小是由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镜头到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而决定的。

光圈大小也決定了景深的大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在拍摄中,欲取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

如果由于光线太亮,使用最大光圈配合相机上的最快速度,曝光仍然过度的话,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灰色滤镜”,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低一些的胶卷。

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显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

欲取最大景深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

焦距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景深的长短,在同一个光圈、同一地点拍摄同个景物,镜头焦距越长,它的景深就越短。

用长焦距镜头拍摄,镜头伸出的长度,比短焦距要长,在焦点平面上形成的弥散圈直径也大,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

物距的远近。

在光圈和镜头焦距不变的条件下,镜头到被摄物越远,其景深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为物距和像距是共轭关系,焦距由近向远处调,焦点平面上形成的一系列的弥散圈变化不大。

这样可容许的弥散圈的围较大,景深也较大;而物距逐渐减小时,焦点平面上形成的一系列的弥散圈变化明显。

这样可容许的弥散圈的围较小,景深也较小。

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创作的要求,把光圈、焦距和物距综合起来考虑,把景深控制在所要求的围。

(3)超焦距当镜头调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处清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

超焦距是一个变量,它的长短是由照相机镜头的光圈大小、镜头焦距的长度和拍摄时的物距来决定的。

光圈开度越大,超焦距越大,成正比例关系;镜头焦距越短,超焦距越短;在弥散圈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超焦距和焦距成正比。

所以,要与景深区别开来,即超焦距越大,景深则越小,成反比关系。

两者不能混淆(左图)。

由形成景深的原理可知,当调焦点放在无穷远时,前景深到无穷远时是超焦距,而后景深没有发挥作用。

当调焦点移到景深前界限处,使最远清晰点仍在无穷远,而最近清晰点到镜头的最近距离,恰好是超焦距的1/2,景深也就增大到1/2超焦距处,所以,用超焦距扩大景深,在摄影中被广泛地应用。

发挥超焦距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景深围,如在抓拍运动的物体时即可运用。

另一方面,适当开大光圈,可以相对提高胶片的感光度。

一般来讲,要想得到从3.12米到无穷远的景深,必须用f16的光圈,如果运用超焦距,则可以运用f8的光圈就可以得到同样的景深围。

这样相对地增加了两级光圈。

因此,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拍摄,为了增加曝光量,由开大光圈,利用超焦距增大景深,就可以同样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