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概述(一)

吸光光度法概述(一)10.1.1吸光光度法概念许多物质本身具有显然的色彩,例如,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有些物质本身无色或是浅色,但碰到某些试剂后,变成了有色物质,如淡黄色的Fe3+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的协作物,淡绿色的Fe2+与邻二氮菲作用生成橙红色的协作物等。
物质展现不同的色彩是因为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挑选性汲取的结果,而色彩的深浅是山于物质对光的汲取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基于物质对光的挑选性汲取而建立起来的分析办法称为吸光光度法。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溶液色彩的深浅在一定条件下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吸光光度法利用这一关系,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溶液中有色物质对光的汲取程度而对物质举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与经典化学分析办法相比,吸光光度法的特点有:①敏捷度高。
吸光光度法适用于测定微量物质,被测组分的最低浓度为10-5~10-6mol/L。
②精确度高。
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通常为2%~5%,常量组分的精确度的确不如滴定分析法和分量分析法高,但对微量组分,化学分析法是无法举行的,而吸光光度法则彻低能满足要求。
③操作简便。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容易,操作简便。
若采纳敏捷度高、挑选性好的显色剂,再采纳相宜的掩蔽剂消退于扰,有的样品可不经分别挺直测定。
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普通只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有的甚至更短。
④应用范围广泛。
几乎全部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均可挺直或间接地用吸光光度法测定。
吸光光度法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环境监测等部门的一种不行缺少的测试手段。
通常状况下,吸光光度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可见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420~760 nm可见光区的挑选性汲取而建立的分析办法,也称为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微量分析的简便而通用的办法。
②红外吸光光度法。
利用物质对0.78~1000um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挑选性汲取的特性来举行结构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办法,又称为红外汲取光谱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色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单位
L/g·cm
L/ mol ·cm
某有色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用2cm吸 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750,若改用 1cm吸收池,则吸光度为()
例 : 已知含[Fe2+]=500μg/L的溶液,当用邻二氮
杂菲为显色剂测定铁时,用2cm比色皿,在波长 508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19。请计算铁的摩尔吸 光系数。
解: Ar Fe 55.85g / mol
[Fe 2+ ] = 500 ×10-6 = 8.9 ×10-6 mol • L-1 55.85
A = κbc
∴κ
=
A cb
=
0.19 8.9 ×10-6
×2
=
1.1×104 L
•
mol-1
•
cm -1
d. 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总=组分测定
20.3.4
5
3. 吸光系数的二种表示形式
A=abc
吸光系数a
A= bc
摩尔吸光系数
意义 浓度为1g·L-1的溶液,在 浓度为1mol·L-1的溶液,
某波长时,用1cm的比色 在某波长时,用1cm的比
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物理意义:
当一束单色光平行照射并通过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 物质的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 度b的乘积成正比。
A、T% 和c 的关系
A= Kbc - lgT% = A
= abc
A、T% 、c 。
2.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a. 入射光是单色光;
b. 溶液是稀溶液(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c. 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样品;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1)

2 一些基本名词和概念
吸收光谱曲线:物质在不同波长下吸收光的强度大小
A~ 关系
最大吸收波长 max:光吸收最大处的波长
Δ
对比度(Δ ):络合物最大吸 收波长( MRmax)与试剂最大 吸收波( Rmax)之差
max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 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 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 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ΔE=E2-E1=hν
不同的物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 其能量差也不相同。仅当照射光光子提供的能量(hν)与被照物 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ΔE相等时才能发生吸收。所以物 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h
S3 S2
E3 E2 E1
A
S1
S0
纯电子能态 间跃迁
S2 h
E0
锐线光谱
A
光的互补
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 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 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 象称为光的互补。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可
绿 蓝绿 绿蓝 蓝 红
2、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L-B中浓度(c) 应指吸光物质的平衡浓度, 即吸光型体的平衡浓度。 实际常用吸光物质的分析浓度。只有当平衡 浓度等于或正比于分析浓度时,其吸光度符合 比尔定律。但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缔合、离解、 互变异构,络合物的逐级形成,以及与溶剂的 相互作用等而形成新的化合物或改变吸光物质 浓度,这些都将导致偏离比尔定律。如
吸光光度法

(1)棱镜的色散
棱镜有玻璃和石英两种材料.它们的色散原理是依 据不同的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有不同的折射率而将不 同波长的光分开. 由于玻璃可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只能用于 350 ~ 3200 nm的波长范围,即只能用于可见光域 内.石英棱镜可使用的波长范围较宽,可从185 ~ 4000nm,即可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三 个光 域.
目视比色法特点: 目视比色法的主要缺点是准确度不高,如 果待测液中存在第二种有色物质,甚至会 无法进行测定。 由于许多有色溶液颜色不稳定,标准系列 不能久存,经常需在测定时配制,比较麻 烦。 但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比色管内液层厚 使观察颜色的灵敏度较高,且不要求有色 溶液严格服从比耳定律,因而它广泛应用 于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常规分析中。
(2)光栅的色散
光栅是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制成的,它可用 于紫外、可见及红外光域,而且在整个波长区具有 良好的、几乎均匀一致的分辨能力.它具有色散波
1. 光色的互补关系
单色光; 复合光; 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大约 在400~750nm之间)。 日光、白炽灯光等可见光都是复合光。
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 合后,就能得到白光。我们便称这两种单色光为 互补色光。
2.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7.5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
定义:用眼睛观察,比较待测 物质溶液颜色深浅以测定其含 量的方法 标准系列 应用: 准确度要求不高的中间 控制 限界分析:要求确定样品 中待测组分含量是否在规定的 最高含量限界以下 特点: 未知样品 1. 优点:仪器简单、操作方 便、适于大批样品的分析 2.缺点: 主观性大、准确度差
当一束白光(强度为I0 )通过下列几种溶液,溶 液呈现的颜色和吸收光的关系如下图: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法 )与可 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基于物质 对光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光学分析法。
2010年1月25日1时53分
组成:阳极(吸气金属)、空心圆筒形(使待测原子集中)阴极(W+ 待测元素)、低压惰性气体(谱线简单、背景小)。
工作过程:高压直流电(300V)---阴极电子---撞击隋性原子---电离(二 次电子维持放电)---正离子---轰击阴极---待测原子溅射----聚集空 心阴极内被激发----待测元素特征共振发射线。
? 自然宽度(约在10-5nm数量级)。
?
?2.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 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导致的谱线 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其宽度约为 10-3nm数量级。
?3.压力变宽:由于同类原子或 与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电子等)相互碰撞而造成的吸收 谱线变宽。其宽度也约为 10-3nm 数量级。
区别: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物质 是溶液中被测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光的选择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法吸光物质是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 光的选择吸收,这种光是由待测元素制成的空心阴 极灯(称元素灯)作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过程:
A元素含量测定----- A元素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变为气态的基态原子-------吸收空心 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辐射减弱-----产生吸光度------元素定量分析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吸收线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第七章吸光光度法1.与化学分析法相⽐,吸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①灵敏度⾼②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③准确度较⾼④应⽤⼴泛2.何谓复合光、单⾊光、可见光和互补⾊光?⽩光与复合光有何区别?答:⑴复合光指由不同单⾊光组成的光;单⾊光指其处于某⼀波长的光;可见光指⼈的眼睛所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为400-750 nm 的电磁波;将两种适当颜⾊的光按照⼀定的强度⽐例混合若可形成⽩光,它们称为互补⾊光;⑵⽩光是是⼀种特殊的复合光,它是将各种不同颜⾊的光按⼀定的强度⽐例混合⽽成有复合光。
3.简述朗伯-⽐尔定律成⽴的前提条件及物理意义,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答:确定前提为:①⼊射光为平⾏单⾊光且垂直照射;②吸光物质为均匀⾮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相互作⽤;④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仅限于光吸收过程,⽆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
其物理意义如下:当⼀束单⾊光垂直通过某⼀均匀⾮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 及吸收层厚度 b 成正⽐。
其数学表达式为: Kbc TI I A t ===1lg lg 04.摩尔吸收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有什么意义?如何求出κ值?κ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答:⑴摩尔吸光系数κ在光度分析中的意义: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 和吸收层厚度为 1cm 时,吸光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度。
(2)在吸光物质的浓度适宜低时,测其吸光度A ,然后根据bcA =κ计算⽽求得。
(3) κ值受⼊射光的波长,吸光物质的性质、溶剂、温度、溶液的组成、仪器灵敏度等因素的影响。
5.何谓吸光度和透射⽐,两者的关系如何?答:吸光度A 是指⼊射光强度I 0与透射光强度I t 的⽐值的对数值。
透射⽐T 是指透射光强度I t 与⼊射光强度I 0的⽐值。
两者的关系如下:TI I A t 1lg lg 0== 6.在光度法测定中引起偏离朗伯-⽐尔定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答:⑴物理因素:①⾮单⾊光引起的偏离②⾮平⾏⼊射光引起的偏离③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三、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研究表明,当T=0.368,即A=0.434,测量 的相对误差为最小。当T=15%-65%时,即 A=0.2-0.8时测量的相对误差≤±2%,能满 足分析测定的要求,故吸光度在0.2-0.8为 测量的适宜范围。
2、化学因素: ①、Beer定律要求在稀溶液的情况下才适用,当待测液浓度过
高(M>10-2mol.l-1)时,则会引起误差。
②溶液的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综合或互变影响或产生副反应而 改变其浓度,导致偏离。 3、其它因素:如待测试样是胶体溶液,新溶液或有悬浮物质时, 使得吸光物质不均匀,当λ射光透过溶液时,除了部分被吸收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内容提要 概述(理解)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掌握)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了解) 测量条件的选择(掌握) 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了解)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掌握)
§7-1 概 述
前面所学滴定分析和质量分析都属于化学分析法,适用于含
量高于1%常量组分的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可控制
物质吸光能力大小的量度,它表示浓度为1mol.l-1的溶液,在1cm的比
色皿中,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在吸光光度法中,有时也用透射比T来表示物质吸收 I 光的能力: T
I0
因此引出A与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 lg I 0
I
lg
1 T
lg T
即:
A lg
1 T
KbC
综合考虑液层厚度与浓度对光吸收的影响,即得到朗伯-比尔的 数学表达式:
A lg
I0 I
KbC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单色光平行照射到均匀,非散射性的吸光物质的
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b的乘积成正比。
原子吸收光谱法

半宽度受原子性质和 外界因素的影响
原子吸收光谱轮廓图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谱线变宽因素
自然宽度
Doppler变宽
压力变宽 自吸效应 场致变宽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自然宽度(△nN) :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与激
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根据量子力 学的测不准原理,粒子能级能量和跃迁时刻不可能同时测准,其能量的 不确定度△E和其跃迁时刻的不确定度△t间有如下关系
其中Kv为吸收系数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
• 吸收线轮廓
In I0
中心频率n0最大吸收系数 所对应的频率或波长,由 原子能级决定
不同元素原子吸收不同频率的 光,由图可见,在频率为v0处
透过光强度最小,也就是吸收
最大。原子群从基态跃迁到激
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并不是绝对
单色,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
第七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AAS)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韩朝丽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概 述 基本原理
本章内容
仪 器
干扰及其 消除办法
分析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原子吸收光谱法——仪器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原子吸收分 光光度计
光源
原子化系统
光学系统
检测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用常规分光光度法测得标准溶液的透射率为20%,试液的透射率为10%,若以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液,以标准溶液为参比,则试液的透过率为(C)
(A)20%(B)40%(C)50%(D)80%
12.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D)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一、选择题
1.所谓可见光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B)
(A)200~400nm(B)400~750nm(C)750~1000nm(D)100~200nm
2.一束(B)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A)平行可见光(B)平行单色光(C)白光(D)紫外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9.用普通光度法测得4.00×10-4mol·L-1 KMnO4溶液的投射比为13.2%。以此标准溶液做参比溶液,测得未知浓度的KMnO4溶液的投射比50.0%。计算未知液中KMnO4的浓度。
10.在Zn2++2Q2-=ZnQ2显色反应中,当显色剂Q浓度超过Zn2+浓度40倍以上时,可认为Zn2+全部生成ZnQ2。有一显色液,其中c Zn2+=1.00×10-3mol·L-1,c Q2-=5.00×10-2mol·L-1,在λmax波长处用1cm吸收池测得吸光度为0.400。在同样条件下,测得c Zn2+=1.00×10-3mol·L-1,c Q2-=2.50×10-3mol·L-1的显色液时,吸光度为0.280。求络合物ZnQ2的稳定常数是多少?
7.什么是参比溶液?如何来选择适宜的参比溶液?
8.721型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各起什么作用?
9.示差光度法为什么可以测定较高含量的组分,而又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第七章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D 6.A 7.D 8.A 9.D 10.D
11.C 12.D 13.B 14.D 15.C
(A)向长波方向移动(B)向短波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降低(D)无任何变化
5.标准工作曲线不过原点的可能的原因是(D)
(A)显色反应得酸度控制不当(B)显色剂得浓度过高
(C)吸收波长选择不当(D)参比溶液选择不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某物质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A)
(A)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光能力很强
(B)该物质浓度很大
四、计算题
1.1.75mg/mL
2.0.310
3.1.8×102L·g-1·cm-1 ,1.0×104 L·mol-1·cm-1
4.2.54g·L-1
5.0.0084%,56.6%
6.255 g·mol-1
7.A法灵敏度高,0.82%
8.wFe=1.5%,wAl=1.4%
9.5.37×10-4L·g-1·cm-1
10.1.93×106
五、问答题
(略)
0.80
1.0
吸光度A
0
0.085
0.165
0.248
0.318
0.398
吸取5.00mL试液,稀释至250mL,再吸取此稀释液2.00 mL置于500mL容量瓶中,与绘制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后,测得吸光度A=0.281。求中铁含量(mg·mL-1)。
2.某显色溶液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溶液调节工作零点,测量其吸光度。当调节T=100%时,测得A=0.301,若T调节为98%,A的读数为多少?
3.有一溶液,每毫升含铁0.056mg,吸取此试液2.0ml于50ml容量瓶中显色,用1cm吸收池于508nm处测得吸光度A=0.400,计算吸光系数a,摩尔吸光系数κ。
4.现取某含铁试液2.00ml定容至100ml,从中吸取2.00ml显色定容至50ml,用1cm吸收池测得透射比为39.8%,已知显色络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4L·mol-1·cm-1。求某含铁试液中铁的含量(以g·L-1计)
(A)邻苯二甲酸氢钾(B)NH3—NH4Cl(C)NaHCO3—Na2CO3(D)HAc—NaAc
15.下述操作中正确的是(C)
(A)比色皿外壁有水珠(B)手捏比色皿的磨光面
(C)手捏比色皿的毛面(D)用报纸去擦比色皿外壁的水
二、填空题
1.在可见光区,物质的颜色是由()决定的。已知姿色和绿色是一对互补色光,则KMNO4溶液吸收的是()色光。
二、填空题
1.透射光的波长,绿
2.不变,变大,不变
3.摩尔吸光系数
4.高
5.最大吸收波长,灵敏度,准确度
6.0.434,0.2~0.8
7.三元混合配位配合物,离子缔合物,三元胶束配合物
8.光源,分光系统,比色皿,检测读数系统
9.常量组分,选用的参比溶液
10.可以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2.()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仅与物质对光的吸收有关。
3.()绿色玻璃是基于吸收了紫色光而透过了绿色光。
4.()单色器是一种能从复合光中分出一种所需波长的单色光的光学装置。
5.()比色分析时,待测溶液注到比色皿的四分之三高度处。
6.()分光光度计使用的光电倍增管,负高压越高灵敏度就越高。
7.()不少显色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形成的有色配合物的稳定性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在显色后一定时间内进行。
6.称取纯度为95.5%的某吸光物质0.0500g溶解后定容至500mL,从中吸取2.00mL显色定容至50mL,于最大吸收波长处用2cm吸收池测得投射比为35.5%,已知吸光物质的κ=1.50×104L·mol-1·cm-1,试求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7.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铁,有下述两种方法:A法:a=1.97×102L·g-1·cm-1;B法:κ=4.10×103L·mol-1·cm-1。问:(1)何种方法灵敏度高?(2)若选用其中灵敏度高的方法,欲使测量误差最小,显色液中铁的浓度为多少?此时△c/c为多少?已知△T=0.003,b=1cm。
(A)15%(B)83%(C)25%(D)53%
9.有AB两份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A溶液用1.0cm吸收池,B溶液用3.0cm吸收池,在同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值相等,则它们的浓度关系为( D )
(A)A是B的1/3(B)A等于B
(C)B是A的3倍(D)B是A的1/3
10.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射比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射比应为(D)
四、计算题
1.称取0.3511g FeSO4·(NH4)2SO2·6H2O溶于水,加入1:4的H2SO4 20mL,定容至500mL。取VmL铁标准溶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邻二氮菲显色后加水稀释至刻度,分别测得吸光度如下表,用表中数据绘制工作曲线。
铁标准溶液V/mL
0.0
0.20
0.40
0.60
7.三元配合物的形成类型有()、()、()。
8.分光光度计基本上有()、()、()及()四大部分组成。
9.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它与普通光度法的区别在于()不同。
10.当试液中多组分共存,且吸收曲线可能相互间产生重叠而发生干扰时,()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填可以或不可以)。
三、判断题
1.()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它们的最大吸收波长也不同。
8.用8-羟基喹啉-氯仿萃取光度法测定Fe2+和Al3+时,吸收光谱有部分重叠。在相应条件下,用纯铝1.0μg显色后,在波长为390nm和470nm处分别测得A为0.025和0.000;用纯铁1.0μg显色后,在波长为390nm和470nm处分别测得A为0.010和0.020。今称取含铁和铝的试样0.100g,溶解后定容至100ml,吸取1ml试液在相应条件下显色,在波长390nm和470nm处分别测得吸光度为0.500和0.300。已知显色液均为50ml,吸收池均为1cm。求试样中铁和铝的质量分数。
(A)朗伯-比尔定律,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B)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稀溶液,与是否单色光无关
(C)最大吸收波长λmax是指物质能对光产生吸收所对应的最大波长
(D)同一物质在不同波长处吸光系数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波长处的吸光系数相同
4.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峰的波长位置(C)
5.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Fe2+,称取样品0.500g,经处理成试液后,转入50ml容量瓶中,加入显色剂,调节溶液酸度,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2cm吸收池于508nm处测得A=0.330。已知κ=1.1×104L·mol-1·cm-1,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若此显色液稀释一倍,用3cm吸收池在同样波长下测量,其透射比为多少?
五、问答题
1.物质呈现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叫选择性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3.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对吸光光度分析有何重要意义?
4.绘制标准曲线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有哪些?
5.为什么最好在λmax处测定化合物的含量?
6.对显色反应有哪些要求?显色条件有哪些?如何来选择?
8.()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测定时,必须选择最大的吸收波长进行比色,这样灵敏度高。
9.()摩尔吸光系数越大,表示该物质对某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愈强,比色测定的灵敏度就愈高。
10.()仪器分析测定中,常采用校准曲线分析方法。如果要使用早先已绘制的校准曲线,应在测定试样的同时,平行测定零浓度和中等浓度的标准溶液各两份,其均值与原校准曲线的精度不得大于5%~10%,否则应重新制作校准曲线。
(C)测定该物质的精密度很高
(D)测量该物质产生的吸光度很大
7.吸光性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 D )因素有关
(A)比色皿厚度(B)该物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