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的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或图片。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相关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作者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助餐树的特点和意义。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思考。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关于“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短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对树的描绘,理解树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美丽的树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有哪些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树离太阳最近,你们认为这是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深入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树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等。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树木,让它们更好地生长?3. 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木的手工作品,展示对树木的认识和热爱。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大自然。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3.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2.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3.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课文;2.教师备课笔记;3.学生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品和作者,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离我们最近,离太阳最近的是什么?1.教师给学生逐段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并带领学生思考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2.教师提问学生,太阳对树的关照有哪些?树对太阳的感激之情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一段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展示。

第三步:阅读理解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针对细节的问题;2.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梳理,要求提炼出故事的主线和结构;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将问题的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答题展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答案;2.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析和答案,给予肯定和补充。

第五步:课文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描写,并解读其中的意义;2.学生个人写出自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扩展阅读面;2.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赏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4.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圣洁而神秘、有着独特文化、令人朝拜的圣土——西藏!而在西藏又有一处被称为“万山之祖”、“百川之源”、“世界的第三极”的地方——阿里!可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5000米,自然环境特别恶劣、极端,酷冷,缺氧,尽是沙漠和戈壁,故此处“鸟兽绝迹、驼马遁形”,人迹罕至。

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2002年,一位军嫂带着5岁的孩子去探望她在驻守在西藏的丈夫,结果由于西藏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孩子还没有见到她的爸爸就离开了人世。

在扎达的武警连里,每年都有新兵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而突发死在这片土地上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她,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

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处的,海拔5000于米的高原阿里。

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

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

及至最近她重回故地,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

她在苍茫的高原上,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在那里,“生与死的分界,再没有比登山时更分明的了。

向上是生,向下是死;头上是生,脚下是死。

每一下举手投足,每一次吞吐呼吸,无不经历生死循环。

这一分钟不知道下一分钟、甚至下一秒钟的事。

” (《昆仑殇》)她,毕淑敏(女, 1952出生于新疆)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集《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散文集《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就在三十多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4、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红柳究竟是什么样子?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红柳的句段。

5、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简析:拟人手法。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红枊形象特点:珍贵、有顽强的生命力,用巨大的根系固住流沙,给高原带来生命的绿色和希望。

23.环境如此恶劣,红柳这个高原上的精灵,顽强地生存着,更重要地是它以自己强大的根系固定住了流沙,无私的为人们做出自己的奉献。

作为人类,人们理所当然要珍惜爱护它。

可事实又是不是这样呢?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

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所以,作者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5、作者情感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1.为了挖红柳,人们动用了什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描写人们如何挖红柳的句段。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简析: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3.红柳是高原上唯一的绿树,人们为什么还有挖它呢?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

领导本应给无知的百姓指明方向,而这里的司务长却号召着人们亲手毁灭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居然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完成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

美被毁灭,可悲!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6.小结: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

作者的情感:歌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及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以及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五、拓展反思,讨论,红柳树的悲剧让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1.比一比,想一想: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

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

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①荀子:人定胜天②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③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等)森林被砍光,鸟儿无处鸣唱 / 土地沙漠化,尘土高高飞扬乱排乱放,河水污浊肮脏/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

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

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

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

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

师:今天就让我们借着这次上课的机会,换位思考,让红柳有一次和人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换位思考】:师:假如我是高原上的一棵红柳。

人类,我想对您说……师:引起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红柳的命运,难道这些就不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师:有人说《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幕“人定胜天”的悲剧,那么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我们是否应该深思人类和自然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任务:环保教育:出示学习任务: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一种关系呢?温馨提示:可以用简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也可以举身边的例子、更可以发表你激情的演说……师:老师只想说一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