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标题的含义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练习(最新整理)

3、简析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2)“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6.文章具体详尽地叙写人们挖红柳的过程,从用铁锨、镐头和斧到用炸药,作者这样写的 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条概括。
4、最后一段中的两个问句具有怎样的作用?
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力地映衬出离太阳最近的红柳的不平凡。 B、文章借红柳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对历经磨难的仁人志士崇高品质的赞美。 C、用炸药这一高科技的法子代替人力砍伐红柳,表现了人类对付自然的聪明才智 D、倒数第二段,“停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 连根须都烟销灰灭了”这句话与开头第二段末句 “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存”相呼应,读来发人深思,令人痛心。 E、整篇文章感情强烈,作者用愤激的语言愤怒地控诉了人类残暴自然生灵的行为。
A.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下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C.谁也不能否认鲁迅先生不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D.由于滥砍乱伐,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
18.文中所说的第三极是指
,另外两级是
和
19.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支杆 微笑 花 碎叶
,其代表作是 。
3
B、支杆 碎叶 花 微笑
C、碎叶 花
支杆 微笑
D、枝干 碎叶 花
微笑
20、解释“不可思议”,并说说他在文中的作用
21、作者为什么说红柳“是离太阳最近的树”?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离太阳最近的树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和表达“志”的思想感情。
2、理解和掌握本文12个词语和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寥寂、遒劲、訇然、披纷、佑护、逶迤、苍穹、栖息、本末倒臵、餐风宿露、精灵、捻、骸、粘连。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如何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将人与自然的深刻的思考,通过平静的叙述、描写、大胆的比喻传达给读者,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同学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懂得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努力做一个自觉的环保卫士。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讴歌高原红柳树的深刻寓意。
2、学习本文以含蓄隽永的语言、平静的语气、多种修辞手法、细致的描写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的这种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1、领会本文标题和结尾的深刻含义。
2、准确理解文中把红柳比作冰山的含义和透过对红柳外表的描绘体味寓于其中的红柳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2、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
结合具体的段、句,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别人补充,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三课时【板书设计】本文结构第一部分(1-2)——雪域高原的唯绿:红柳(美、顽强的生命力)第二部分(3-19)——与毁灭红柳丛的过程第一层(3-9):伐前动员(无知)第二层(10-14):红柳特征,巨大根系(固沙卫士)第三层(15-19):砍伐红柳(悲壮)这三层是侧面描写,赞美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与奉献精神第三部分(20-21)——令人深省的发问(红柳遭毁,情景凄惨)【教学步骤】一、预习提纲1、通读课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红柳强大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对人类的贡献。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红柳、赞美红柳的关键词语和人们挖掘红柳的段句,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分析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中职语文上册答案

中职语文上册答案【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前两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2)一、选择题:a.爆发阻扼志诚b. 暴发阻遏至诚c 暴发阻遏志诚d. 爆发阻扼至诚 8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治环境),思维敏捷,做起事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含糊。
b 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 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 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c.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比喻)d. 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拟人)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这里生生不息地抗争。
(2)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
(3)c.(拟人,指罪恶感)d. 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校园的魅力多半产生于上述哪些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的合成。
(“一种??与??的合成”三次出现,构成排比)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有这么一个规律,在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工业和农业是互相、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②你别看他穿得邋黧邋遢的,和他交往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是个蛮有的人。
③过年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到“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家里去、真是快乐的很。
a、依赖品味作客b、依赖品位做客c、依靠品位作客d、依靠品味做客 10、下列句中加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进客厅家徒四壁,明亮宽敞。
c. d. 这篇文章写的太美了,一时半刻难以说清楚。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莫春者,春服既成b 唯求则非邦也与 c 鼓瑟希,铿尔 d 吾与点也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浴乎沂,风乎舞雩。
b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离太阳最近的树

2、文章描写的主要事物是什么?
红
柳
作者是如何描写红柳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 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 缺氧微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采用拟人手法。歌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微 笑”一词写活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 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 力
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 在地下。这样写意在突出红柳对防 风固沙、保护环境的作用。
(1)(红柳)对着该院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样写 意在突出红柳对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的作用。
(2)一座结实的沙丘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结实”一词从侧面表现了它宏大根系的伟大力 量;“昂然”一词生动地刻画出红柳生机勃勃的 形象,进一步表现其内在的伟大力量。
(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 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 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 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 魂。
以上运用比喻,从不同侧面,展现 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 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蕴含 着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知人论文——对话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 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 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 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 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 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 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 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 卷,长篇小说《红处方》,中短篇小说集《昆仑殇》、 《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散 文集《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
6离太阳最近的树解析

?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 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 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 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 吧!”
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 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 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 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 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 吗?
?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 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 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 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 越可悲。
?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 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 量;
? 第三,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一、整体感知课文
?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 一(1-2)描写红柳的成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二(3-18)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 类做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美。
? 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 ?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 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毕 淑 敏
知人论世—与作者对话
毕淑敏,女,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 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 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 里高原部队当兵 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离太阳最近的树》

废电池的危害
一颗钮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后,可以污染60万升 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 样的电池70亿只…… 电池中含有汞,汞:汞即水银, 是一种液体金属。比重13.6,熔点-39.3℃、沸点357℃。 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其蒸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七倍。 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 更大。鱼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会 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会中毒致死。 电池中还有镉: 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 质。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病”就是因镉污染而 致。……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 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在对自然环境 威胁最大
精品课件
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汞 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上世 纪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 污染造成的;铅能造成神经紊乱、肾炎等;镉在人体内 极易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 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 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 起填埋,久而久之,惨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 壤,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歌颂赞美
顽强精神
固住泥沙,保护生态环境
奉献精神
精品课件 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
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有几层含 义:
首先,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 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这 是其表层意义;
其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 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最后,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 加了文章的内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试卷及答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试卷及答案【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试卷及答案】试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b.他在野外迷路,已经饿了好几天。
看到这些野果,也顾不了许多,食不果腹....地吃了起来。
c.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d.他把相敬如宾....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瓢泼大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b.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c.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d.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将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反对。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拟人)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拟人)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比喻)d.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
(比喻)6.下列对《诗经二首》的赏析,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a.“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
b.“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语意双关,表面上赞美彤管的红润、光泽,实是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和爱慕。
c.“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边关战事频繁,将士们无暇休整,但作战英勇,一个月能获三次胜利的士气。
7.下列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静女其娈c.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d.鼓瑟希8.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我的空中楼阁》描写了一个建在半空中的楼阁,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住所的幻想。
b.孔子不但在政治上有过大作为,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更在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称得上是伟大的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太阳最近的树标题的含义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叙事散文文体。
文章的标题有三层含义:表层含义是说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是“离太阳最近的树”;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它的伟大力量。
最后,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3.问题导读:
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红柳。
生存环境:它们生活在“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在荒漠的皱褶里”“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长在沙丘上”。
作用: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在高原雪域中的珍贵。
(2)作者在描写红柳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描写的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作者是按照“树干”“树叶”→“树根”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柳的。
描写的重点是红柳的根。
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改善人类
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贡献。
(3)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有几层含义?
①因为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这是其表层意义。
②其深层含义是显示红柳的气势,蕴含了从太阳那里索得光和热的伟大力量。
③暗示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4.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柳称作“原著居民”?
答:因为红柳是千百年前就在这高原上扎根成长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