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

合集下载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家庭作业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高考阅读  离太阳最近的树(带答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PPT(45页)
逶迤
bèi
背风
qiú jìng
遒劲
-《离太阳最近的树》
阅读文章,思考问题
1.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离太阳最近的树》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及其内在的美。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 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 就是红柳,对不对?”
-《离太阳最近的树》
Q.面对“我”的疑惑,司务长说
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这段对话生动刻画了司务长理直气壮 的情态,从反面衬托司务长目光短浅、愚 昧无知,不顾长远利益,更深刻地揭示出 事件的可悲之处。
为了挖红柳,人们先后用了什 么工具?请在文中找出记叙人们挖 红柳的语句。
-《离太阳最近的树》
人们挖红柳的场景:
(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 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别名红柳。是怪柳科怪柳属的灌木或小乔 木状植物。多枝柽柳分布于中国西藏、新疆、 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地,俄罗斯、 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也有分布。其喜光,较耐 寒耐热,较耐干早耐水湿。
02
文学常识
WENXUECHANGSHI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

离太阳最近的树归纳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被广泛称为“日本树”或“日本银杏”,它的学名是“神话榧”,属于单子叶植物门银杏目的一种植物。

本文将对离太阳最近的树进行归纳总结,从树木特征、分布、生态价值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树木特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以下特征:1. 树高:离太阳最近的树是高大而笔直的树木,可以达到20至35米的高度。

2. 树叶:它的树叶呈现出美丽而特殊的扇形,呈现深玛瑙红色或金黄色。

每片叶子都由多个小叶组成,非常优雅。

3. 树皮: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树皮是棕褐色或灰色的,纹理清晰,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

4. 果实:它结出的果实被称为“银杏果”,呈圆锥状,与其他树木的果实有所不同。

二、分布离太阳最近的树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

它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但以东京、京都和奈良等地最为集中。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适合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

三、生态价值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防风固沙: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避免土地沙化。

2. 提供遮荫:由于树冠茂密,离太阳最近的树为周围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遮荫,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3. 氧气产生: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4. 环境净化:离太阳最近的树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四、文化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 神圣象征:离太阳最近的树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和文化意义。

2. 美学价值:它作为日本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庭院、公园和寺庙等地建设美丽景观。

3. 学术研究:离太阳最近的树在生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种具有独特美丽的树木,以其高大笔直的身姿、美丽的扇形叶子和神秘的文化象征成为众多人们的宠爱。

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离太阳最近的树课件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谢您的观看
节约用纸
减少不必要的纸张使用,采用电 子化方式存储和传递信息,减少
纸张浪费。
绿色出行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
行,降低碳排放。
垃圾分类
学会正确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分类投
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如何在实践中保护树木
爱护树木
不随意砍伐、破坏树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碳汇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成 为重要的碳汇,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 影响。
树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和破坏;加强科学研究,了解其生长规律和生态价 值。
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树资源,如开发为药用植物或生态旅游资源等 。
04
实践应用
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树的生态价值
01
02
03
04
保持土壤
红柳的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 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
红柳的枝条密集,能够阻挡风 沙,保护地表土壤不被侵蚀。
提供栖息地
红柳林为一些珍稀动物提供了 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组成部分。
碳汇作用
红柳和其他高海拔树木能够吸 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全球气
候变化有积极影响。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保护工作 。
对学习者的期望
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到离太阳 最近的树的保护行动中来。
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 保护地球家园。
学习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探索, 深入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相 关知识,为保护工作贡献自己 的力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

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源之一,它为地球提供了光线和热能。

而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树木种类可以与太阳构成独特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并探讨它们与太阳之间的关联。

1. 棕榈树棕榈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沙滩、海岸线等阳光充足的地方。

棕榈树的生长习性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它们拥有高大的树干和大面积的叶子,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

这也是为什么棕榈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2. 杨树杨树是一种生长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树木,它们通常生长在阳光充足的河岸、湖泊等环境中。

杨树的树冠较大且分枝众多,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接收阳光。

杨树的树叶也比较宽大,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与太阳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 桉树桉树是一种生长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的树木,它们具有很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桉树的叶子呈长椭圆形,排列紧密,并具有较大的面积。

这使得桉树能够更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自身生长的能量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说桉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之一。

4. 丛生灌木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中,并不仅仅包括高大的树木,一些矮小而且丛生的灌木也具有与太阳建立紧密联系的特点。

这些丛生灌木通常分布在草原、沙漠等环境中,它们的茎干比较矮小、细长,但叶子较为密集。

因为它们与太阳的距离非常接近,能够充分地吸收阳光,满足生长的需求。

总结起来,离太阳最近的树结构顺序包括棕榈树、杨树、桉树和丛生灌木。

它们都能够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

不同的树种通过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结构,与太阳建立了独特的联系。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树木,感受到太阳的力量与生命的奇妙。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卡片、生僻词语解释等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分组讨论:作者为何说这棵树是离太阳最近的树?7.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树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等。

九、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或书籍。

2.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离太阳最近的树》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课文,感受作者对树的热爱和敬畏。

a. 课文中描绘了树的哪些特点?b. 作者为何对这棵树情有独钟?c. 作者希望通过这棵树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情感?3. 分组讨论:同学们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就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图片
西藏阿里, 在世界的第三级, 平均海拔5000米,
这里冰峰林立, 雪原寥寂。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学习目标
1
一种植物 了解红柳外在形象,感受内在力量
2 一个事件 了解红柳被挖事件
3 一些思考 红柳被挖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一种植物
学习任务一
红柳是一种——————的树。 红柳身上体现了一种————的精神。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完成
一个事件 ( 二 ) 一 个 事 件 — 红 柳 被 挖 事 件 始 末
学习任务二 作者是怎么样刻画人们挖红柳的过程的?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队伍 工具 工作量 工期 劳动力
关键词(特点)
作用
学习任务二:体会挖红柳事件
关键词(特点)
作用
队伍
浩浩荡荡
1.衬托出红
工具 工作量
铁锨、镐头、斧、炸药 可怕
➢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 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 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 算算这个账吧!”
( 二 ) 一 个 事 件 — 探究原因
2.你觉得司务长算的这笔“账”划算不划算?为什么?
司务长: 只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单纯追求 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没有意识到这种行 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一些思考 ( 三 ) 一 些 思 考 — 红柳被挖的深层思考
文章为何要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
司务长: 义正言辞、理直气壮, 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鲁迅: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美被毁灭,可悲!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
( 三 ) 一 些 思 考 — 红柳被挖的结局
红柳被挖前
红柳被挖后
( 三 ) 一 些 思 考 — 红柳被挖的结局
沙尘暴 雾霾 干旱 洪水
二 总结
高原精灵
訇然倒下
不屈英魂 颂 歌
顽强的生命力 尸骸散地

怒向苍穹

奉献精神
一棵不留
三 拓展阅读
藏 羚 羊 角 制 品
沙图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拓 展 阅 读 对藏羚羊的屠戮
表格并进行鉴赏)
(一)一种植物
特点(关键字句)
修辞
枝干 叶 花
铁一样锈红 凤羽般纷披 穗样细密
拟人
1、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比喻
2、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根 3、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
傲然不屈的英魂。
红柳精神
顽强的生命力 伟大的力量 不屈的精神
(一)一种植物
红柳(外在美) 它们有着铁一样绣红的枝干,
柳顽强的生 命力
2.突出人类
工期
几天的时间,漫长
破坏自然的
劳动力 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的小伙子 可怜可悲
挖红柳的工程耗时越长,费力越大,结局越惨,越能说明红柳的 强大生命力,越能说明人类的可悲可怜,悲剧色彩就越浓厚
(二)一个事件—探究原因
1.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出原话?
➢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三 拓 展 阅 读 对藏羚羊的屠戮
三 拓 展 阅 读 藏羚羊的跪拜
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一)一种植物
红柳(内在力量)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
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 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 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
好像一棵傲然不屈的英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