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厦门老照片(多图)共57页文档
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厦门历史文化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通行闽南方言。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
元属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

厦门历史影像处:造一间看得见城市记忆的房子作者:郑雯馨来源:《海峡旅游》2017年第12期老照片,代表着消逝的生活。
它所携带的温情,是由每一个曾注视过、抚摸过它的人层层叠加而来的。
受兴趣驱使,一直在收藏厦门老照片的紫日,现下正在打造“厦门历史影像处”这个场域,他用老照片与城市对话,不只是缅怀往昔,而是希望以此留住生活的痕迹,并为当下的浮躁功利赋予生活的智慧,这间房子所收藏的,恰恰是我们所遗失的。
┌我所展示的,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厦门的老城区多仄径。
那些随地势起伏的石板路仿佛是从两两相对的房子的夹缝中长出来的枝蔓,曲折地通往城市最隐秘的所在:可能是一座庙宇,一段老城墙,或是一栋装满了城市记忆的建筑。
比起游人如织的古城东路商业街,其右侧那条通往盐溪街的小路除了当地居民之外,甚少得到过路人的关注。
唯有路口处的石敢当坚持着守卫的职责,暗示着不经意闯入的人:一个秘密的厦门将由此进。
与所有的老城区相差无几,盐溪街多数时候是宁静的,街区食杂铺的老板发现近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生面孔,多是在寻找位于盐溪街9-1号的一栋双层小洋楼里的“厦门历史影像处”。
中华街道将这栋原本闲置的小洋楼提供给“厦门历史影像处”的主理人紫日,从首期的《百年鹭岛今昔影像》,到目前的《晚晴碎影厦门原作》,以及后续将推出的《风华民国盛世厦埠》及《文艺新厦静谧祥和》,不同主题的厦门原版老照片展将陆续在这里举办。
对紫日而言,和以往应邀办展不同,这一次从展览主题、展馆布置乃至很多细节都是由他个人来主导,二楼作为主展览,依据每期主题摆放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一楼空间有限,故作为接待,一张吧台供看展的人稍作歇息,有时他们一边端着紫日泡的茶,一边和他闲聊照片背后的故事; 吧台上方悬挂着厦门不同时期的路牌,“九条巷”“大井脚巷”“自强路”“文明楼”……均是搪瓷材质,充满年代感的美术字。
紫日说,这些被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从旧城修缮时抢救下来的路牌、门牌也是记录厦门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它们见证了厦门的城市发展,即便最终随着消失的街道和场所而被淘汰,但“我所展示的,正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过去的或者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东西。
台湾老照片

新店老照片60年代的碧潭令人神往60幾年前的碧潭人像沙龍照1957年新店街上叫賣豆花的攤販。
你吃過嗎??1955年的新店碧潭東堤岸,應該是美食區上方,堤防左邊的房子全部都改建。
左下角往下階梯是現在通廟口的通道。
GOOGLE+的這張標為”碧潭”的少見曲流地形照片中山橋始建於1901年,原名"明治橋"。
1933年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全長120公尺,寬17公尺,以花崗石砌成欄桿,兩邊各裝置一對青銅。
1946年敕使街道改名為中山北路,明治橋更名為中山橋。
1968年將花崗石欄桿和燈柱拆除,拓寬橋面為23公尺。
2002年12月20日拆橋遷建,但遷建處仍未定。
1935年台灣鐵路分佈圖,其中包括從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圖中除主幹道外,其餘支線大都屬私人企業,用於運輸木材、甘蔗(糖)、煤炭。
目前除內灣線、集集線、阿里山線外,大都停駛。
瑞芳到菁桐線是後來建的。
圖中"新高"指的是玉山,因比富士山高,故稱'新高山1948年淡水港早期是靠這些船將新店的農產品及煤運到大稻埕或淡水。
"萬新鐵路"完成後,船運就沒落了。
台北市新生南路台灣大學旁的車禍現場,新生南路的確是"水溝加蓋"的。
瑠公圳源頭于碧潭,從北新路到中正路穿過北新路,再沿著北新路與中興路間到景美,到新生南路時,以前叫"特一號排水溝"。
1972年完成加蓋工程,拓寬新生南路才成現在的樣子。
右邊那排樹還在,就是龍安國小最左邊的25巷。
1983年翡翠水庫施工中翡翠水庫供應大台北地區自來水。
新店溪原是匯流南勢溪與北勢溪而成,在桂(龜)山處建水庫截留南勢溪溪水,直潭淨水場又截留部分新店溪溪水,從此碧潭水位大幅下降。
為吸引觀光客,在碧潭大橋下方興建攔水壩,以維持碧潭水位1959年的碧潭沙龍照1954年因吊橋無法負荷大型車輛,在附近另建過水橋1970年過水橋被洪水沖走,現在的碧潭大橋1972年7月完工中央銀行「文園」金庫位於新店新烏路,庫藏1,362萬英兩黃金。
30年来厦门消失的17个地标,哪一个最令人惋惜?

30年来厦门消失的17个地标,哪一个最令人惋惜?近30年来,许多厦门人挂在嘴边的地标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被拆除。
虽然这些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顽固的老厦门人却难以改口,仍用旧地标做地名,或许这反映了老厦门人对于这些地标挥之不去的情感吧。
如果你90年代就在厦门居住,相信对以下的17个消失的地标不会陌生。
▲1950年代末的工人文化宫(杨羽翔收藏)市工人文化宫建成于1958年,原址位于中山路与新华路交汇处,原厦门城的中心位置。
其建筑为典型的苏式风格,原为五层,1980年代加高一层,楼顶上“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八个大字十分醒目。
文化宫曾是厦门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除了经常举办讲座、展览、培训班,还有灯谜、象棋、卡拉OK、电子游戏等活动。
文化宫前的广场总是门庭若市,欢歌载舞。
2002年,旧文化宫拆除,建起了新大楼。
2008年文化宫搬迁至滨北文化艺术中心,此楼改由市公安局使用,但老厦门人总改口不了,仍称中山路的东端为“文化宫”。
▲1990年代初的工人文化宫(《厦门建设》)▲2000年的工人文化宫,2年后文化宫拆除(李世雄摄影)▲1950年代末初建成的海滨公园(杨羽翔收藏)1950年代末形成的海滨公园对于厦门人的意义绝非今日可比。
当时厦门的公园屈指可数,特别是在拥挤的闹市区中,能被绿荫环绕是一件奢侈的事。
曾几何时,在海滨公园内的绿荫下泡茶聊天或下棋娱乐是老厦门与朋友周末固定的节目。
1993年,必胜客进入厦门的时候,第一家店就开在海滨公园内的海滨娱乐中心。
世纪交替,鹭江道拓宽,海滨公园改为鹭江道的带状公园,不过其人气跟知名度早已被其它新建的公园所取代。
▲1980年代末的海滨公园(紫日收藏)▲1994年的海滨公园必胜客▲1930年的自来水公司大楼厦门自来水公司大楼位于鹭江道水仙路口,1925年前后建造,楼高5层。
自来水公司大楼紧挨海边,雄伟的楼身,高耸的塔尖,绝对是鹭江道最高调的建筑。
在两岸对峙的年代,大楼上“巩固海防”的标语十分显目。
厦门国际贸易古地图:《东洋南洋海道图》

厦门国际贸易古地图:《东洋南洋海道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康熙六十年期间,驻厦门的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绘制了《东洋南洋海道图》(见图1)一图呈送给康熙皇帝。
这幅地图准确标绘了南海诸岛的位置和名称,并绘制了从厦门到日本、东南亚各国20个港口的十几条国际航线,直观展现了18世纪初厦门的国际贸易网络。
福建水师高级将领亲笔绘制厦门通往海外各国航线图,在古代港口史上是少见的。
图1《东洋南洋海道图》以厦门为起点的海上贸易网络这张地图上,标注了北起浙江,南到海南岛的一系列中国港口,但图上的对外航线只从厦门出发。
航线从厦门出发后就分为三路(见图2),第一路指向东北方向,直航日本九州岛。
第二路指向南偏东方向,直航菲律宾吕宋港口(今马尼拉)。
第三路指向西南方向,驶向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第一路航线只连接日本的一个港口。
第二路航线在抵达马尼拉后,又分三路前行,一路驶往宿务岛,一路驶往苏禄群岛,一路驶往文莱(见图3)。
第三路航线情况较复杂,既有主线,又有支线。
主线从厦门出发,驶过海南岛南端,抵达越南中部广南港口,再从广南出发向南先后经罗湾头、昆仑岛、东西竹岛,到达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港口,再航行到航线终点印尼爪哇岛咬留吧,也就是今天的印尼首都雅加达。
这条主线沿路分出支线,第一条支线从海南岛南端分出,向西北航行抵达越南北部交趾港口。
在罗湾头,今天越南南部藩朗南面的巴达兰角,分出第二批支线,分别驶往柬埔寨、暹罗(今泰国)。
在越南南端附近海面的昆仑岛分出第三批支线,分别驶往泰国南部的斜仔、六坤、宋居朥、大泥和马来西亚的丁佳奴、彭亨。
在新加坡东北100多公里的东西竹岛(今马来西亚奥尔岛)分出第四批支线,分别前往马来西亚的柔佛,麻六甲(即马六甲)和印尼加里曼丹岛南部的马辰。
图2航线从厦门出发后一分为三图3菲律宾群岛航线这三大主线、十几条支线上,都用文字注明航向和路程,如“坤申针壹佰肆拾肆更取广南港口”,“坤申针”,大致是指西南偏西的方向,“更”表示航行时间,十分之一天为一更,也就是说厦门到广南港口大约航行14天。
厦门寺庙的百年老照片

厦门寺庙的百年老照片原创2015-08-29紫日▲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
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今址。
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碧山岩寺碧山岩寺在思明区巡司顶2号。
始建于明季。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小宇数椽,奉祀观音大士。
后有僧慈惠渐次扩建。
旧有泉水淙淙,为厦门名泉之一,道光九年(1829),药酒酿造商“万全堂”于岩后山石上题刻“碧泉”二字。
至清末,岩宇兼祀药王、吴真人、财神。
光绪元年(1875),岩下炮局火药库爆炸,殿宇倾塌,药途行业值年炉主郑贻谟、福首胡浩然、洪向荣等主持重修。
十九年复于岩西建新楼一栋,并葺山门、治庖厨。
民国十六年(1927)复倾颓,富商、居士蒋以德捐资修筑。
二十八年,住持法达法师西归,无人住持,遂由菜姑黄智海管理寺务。
黄智海职业女子中学毕业,皈依日光岩清智和尚。
岩宇兼奉药王,日常经费由参药公会补助。
至“文化大革命”,尚有大殿、前埕、护厝达数千平方米,被居民占用。
至2001年,仍有18户居民居住其间。
旧岩有崖刻数方,于今尚存。
2002年,市佛教协会收回产权,现由诚信法师任住持并筹资重建。
▲鸿山寺鸿山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中段,鸿山公园广场处,即鸿山南麓,故名“鸿山寺”。
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另有一说建自南北朝),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自南朝崇奉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刹古佛灵,护国佑民,祷雨祈晴,糜不立应。
”寺原在鸿山与虎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第二座以寺见称的寺院。
▲海蜃寺海蜃寺原为虎溪岩僧人在厦港开设的分支,乾隆二十七年,台湾县厦瑚详设太平船,专运流寓兵民棺骸”,于厦门港海蜃寺内设棺厂收贮。
“由厦防同知移知原籍厅、县招各亲属认领,以一年为限,逾限即就厦地埋葬。
回忆杀!昔日厦门街头的手绘彩色宣传画,是一道消失的风景

回忆杀!昔日厦门街头的手绘彩色宣传画,是一道消失的风景2022-04-19 07:09·每期发现翻阅80年代的厦门老照片,会发现街头巷尾通常立有大型的彩色手绘宣传看板。
这些看板有些是宣传政策口号,有些是关于健康卫生,还有些是产品、商品广告。
在那个还没有数码喷绘的年代,不管是字或是图案都是一笔一划画上去的。
▲“思归盼统一,两岸一家亲”@鼓浪屿龙头路大榕树进入80年代,两岸不再文攻武吓。
取而代之的是“和平统一”、“两岸一家亲” 的标语。
当年只要一登岛就可以看到这幅经典的宣传画。
或许是那个年代大众识字率不高,因此许多口号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
简单的图文承载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旋律及时代美学。
▲"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为四化只生一个“没想到30多年后的2021年,不要说二胎了,连三胎都开放并且鼓励了,真是180度大转弯。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句话相信成年的朋友都很熟悉。
计划生育自1982年开始推行,涉及到成上亿的家庭,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群。
因此在80年代初中期,街头出现得最多得就是计划生育的宣传画。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集美学村当时集美区尚未成立,集美一带属于郊区。
当时宣传画除了由主管部门制作外,每个街道在自己辖区内也会竖立相应的政策宣传看板。
如今也类似,不过大多变成了纯文字的横幅。
▲计划生育宣传画@中华街道▲”精心培育独生子女“、“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华侨博物院围墙小朋友背后的太阳现在看来或许有点“政治不正确”。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商品逐渐丰富起来。
当时较高端产品的广告在排版、字体设计,插图绘制上都下尽功夫,让人们对产品的属性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东方表广告@公园南路转角东方表(又称“双狮表”)是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老牌腕表。
▲厦门酿酒厂广告(来源:湖滨社区)广告上绘制了当年酿酒厂拳头产品的全家福。
骑楼——厦门的建筑文化

骑楼——厦门的建筑文化作者:陈洁来源:《科学24小时》2013年第04期认识一座城市,从远眺其轮廓到徜徉于街道,再到置身于每一幢建筑,我们经历了从宏观(城市)到中观(街道)再到微观(建筑)这一系列逐步递进的认识。
传统中国城市从宏观层次看是高耸的城墙包裹着城市;中观层次的街道在北宋市坊改革之前,依然是厚重的坊墙;而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微观层次的建筑聚落,则是千古不变的合院体系。
建筑是城市的细胞,两者间最直接的界面莫过于街道。
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处于一种严密封闭街区模式的基本结构,主要表现为用围墙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白天开放,黄昏关闭,住宅区内禁止经商,这便是我国城市传统的市坊制度。
自北宋后逐渐打破了这种格局,允许商人在街道上随处开设店铺,而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
随之而来的,便是逐步形成“连檐而廊”,当街开店的新城市街道景观。
厦门在五口通商前属正统中国文化圈,具体到建筑文化,则直接接受闽南地区漳泉建筑文化圈的影响。
厦鼓地区至今尚存多处清代的大厝(“厝”是闽南语“屋”的意思),红砖白石燕尾脊翘。
在1842年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厦门被规定为五个通商口岸港口之一(其余为:广州、福州、宁波、上海),成为了列强侵略的跳板。
五口通商后,夷人入境,建洋行设领馆,以征服者的姿态进行“嵌入”式的外来异地文化输入,厦鼓地区的建筑文化、城市建设,也因这种中心文化的碰撞而嬗变,而这种嬗变恰恰是从城市的微观层次——单体建筑开始的。
厦门作为福建省唯一联系南洋的口岸,和广东的汕头及香港并称为我国近代民众出入南洋的三大港口,许多产业的兴衰都与华侨有关。
1927年至1932年,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前夕和初期,海外华侨急于规避投资风险,而当时各行业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均处险境,唯地产业的利润高于其他行业;又因当时“银价发生了暴跌……海外巨款巨量流入,其中有许多都作投资之用”;此时恰逢厦门进行市政改革,这为侨汇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对象,加上华侨有买田起“厝”的习惯,也乐于投资地产业;与此同时内地治安骚乱,部分侨民不敢回乡,只好在厦门觅地置产,这些最终导致了厦门地产业的一片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