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美版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品课件一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品课件一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拓展延伸
言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
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 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 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 国雄于地球。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 友的帮助下,筹到了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 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同学话别。他给 同学写下了临别赠言是: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 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一起深入 了解周总理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2人教为版中华语之文崛起四而年读级书 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修身课上,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读书时,少年周恩 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结合周恩来看到的 “中华不振”的现实与他在修身课上的铿锵话语,推想一 下他在想什么?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一读,填一填 周恩来不是为( 明理 )而读书,不是为
( 做官)而读书,不是为(挣钱)而读书,也 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 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 要以此为目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 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 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部编教材最新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美课件

部编教材最新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美课件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 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 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 “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 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崛、沈、范、魏、晰、振、胸、 怀、赞、效、淮、租、惑、斥
辱,读(rǔ)不要读成(lǔ)淮,读(huái)不要读成 (zhǔn),“斥”“沈”为翘舌音, “租”为平舌音,注意 读准确。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沈肃



怀
赞 效租疑 惑 凡
顾 训斥
“赞”上下大小一样
“怀”的偏旁是竖心旁, “晰”“训”的左半部窄, 右半部宽
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 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
目睹“中华不振”(7-8);立 ,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
租界 麻烦 胸怀 屈辱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迷惑不解 清晰而坚定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 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租界”,谁知道?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 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表现了 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整版p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整版p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胸怀: 胸襟。 租界: 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
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 据点的地区。 沉郁: 低沉郁闷。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为 中 华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之 崛 疑惑:中华不振 起 而 目睹:备受欺凌 读 书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博大胸襟 远大理想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写作手法
学习反问的修辞手法 【反问】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 能去呢?”两个反问句,写出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 却让人不明白。这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 【举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 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可怜的中国女人。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 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 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由__不__但__不___和__反__而___可以看出中国巡警的可恶。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词语积累
左...右...式词语: 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左膀右臂 左拦右挡
左邻右舍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 完整版p pt1

部编版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秀课件1

部编版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优秀课件1

新课导入“善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力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的,他的下生始终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少年求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让我们走进课文,回顾这令人沸腾的一幕,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22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相关资料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我会认Jue 崛fan范wei xi魏晰IIjid。

总东薮huai淮hud chi我会写I I I 肃静前严肃照嚣*・■*“stlxl felt 114*<!■我会写zhen掘篇xiong胸怀胸襟我会写Rudi困黑zan赞美称赞赞我会写效果功效xido yl疑问质疑“4峥效我会写hudfan惑乱疑惑瓦薪我会写9^xtln照顾顾念BE SS我会写chi斥责斥排斥我会读竟然抱负t屈辱果真指望撑腰分胸怀追问赞叹非凡响亮哭诉围观劝慰不幸左顾右盼若有所思多音字厂难「na<艰季nar(遇全理解词语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1,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2,远大的志向。

(抱负)*胸襟。

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胸怀)4.超过一般,不寻常。

(非凡)5,向左右两边看。

(左顾右盼)6.劝说安慰。

(劝慰)初读感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ik第一件(1~9自然段):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10-14自然段):伯父让周恩来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第三件(15-17自然段):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人在租界受到5不公平的待遇,却无处说理,从而明白了仍中华不振力的含义。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
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设问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
承上启下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 想一想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 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 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 这个志向的原因。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22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把个人的 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 联系起来。
其他人为了
对比
满足自己的 生活需求而
突出周恩来 读书。
的伟大抱负。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读书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远博 大大 抱胸 负怀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 崛起而 读书》p pt课件 1
课堂小结
课文写周恩来( 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 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 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 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美课件(共73张PPT)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美课件(共73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指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 能像巨人一样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学习。从这句话 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心系中华振兴的人。
事件二
找出课文第11—14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
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
事件三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 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 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中国巡警是怎样做的? 巡警向洋人献媚,训斥自己的同胞。
围观的中国人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 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词语对对碰
严肃——庄严 清晰——清楚 劝慰——安慰 赞叹——赞扬 沉郁——忧郁 训斥——斥责 疑惑不解——迷惑不解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热闹非凡——熙熙攘攘
词语对对碰
严肃——活泼 清晰——模糊 赞叹——挖苦 沉郁——开朗 训斥——称赞 疑惑不解——恍然大悟 热闹非凡——冷冷清清 左顾右盼——目不转睛
我会认
jué shěn fàn wèi

崛沈范魏晰
xiào huái zū huò chì
效淮 租 惑 斥
我会读
jué shěn
fàn wèi

崛起 沈阳 模范 魏 清晰
xiào
huái

huò
chì
效果 淮安 租界 疑惑不解 训斥
词语表
严肃 追问 疑惑 哭诉 围观
若有所思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理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正当 亲人 原本 指望 撑腰 训斥 不幸 体会 分量 响亮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精品课件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课件精品课件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时想法和感受。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中华不振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初读课文齐读课题。

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崛起:兴盛、繁荣、富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崛起 模范魏校长 清晰效仿 淮安 疑惑 训斥 严肃振奋 胸怀 赞叹 非凡 顾客肃振胸晰惑凡疑怀顾训赞效斥晰、振、胸、怀、效、左右结构疑、顾、训上下结构赞、惑肃、凡、斥独体字我会读胸、怀、效、惑三拼音节振、凡、赞、训前鼻音zhèn趣味记字法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坏土去掉心自来。

2.换一换:(赞)(怀)校——效书写指导晰、振、胸、怀、训左窄右宽赞、惑左右相等效、凝、顾上下相等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少年周恩来在读书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那么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 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 以自身和家族为出发点的。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 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 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 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相比,我 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 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3)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3.阅读第三部分(15~16),请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 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 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 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3)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中看出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解读
1.阅读第一部分(1~10),思考下列问题。 (1)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 有哪些?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 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进去租界后,周恩来目睹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在场的人却没人 为她伸张正义。
(3)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哪几种典 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
作者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 振”:一是洋人,代表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 二是耀武扬威的巡警,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他 们不为中国人主持公道,反而为外国人撑腰;三是围 观的人群,他们的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的状况。
左顾右盼:左看看,又看看。形容顾虑重重,临事犹 豫不决。 造句: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不该去 找老师解释考试的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造句:全班同学都会给你撑腰,你只要好好准备知识 竞赛就行了。 训斥:训诫和斥责。 造句:老师严厉的斥责也是为了你能改正错误。
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共有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0~14):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嘱咐他 不要去租界地,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5)这个发出豪言壮语的男孩后来成为了什么 ?
周恩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2.阅读第二部分(11~14),思考问题。 (1)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 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3.结合整篇文章,回答问题。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 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中国 人备受欺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 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 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 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部分(15、16):写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 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 振”的含义。
第四部分(17):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 的志向。
2.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目睹了中国人在外 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之后,深刻体会到“中 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2)当听见魏校长的问题后,少年周恩来的反 应是怎样的?
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3)少年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时,语气是怎样的 ?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jiě:解释 解答ó:模范 模型 模 mú:模样 模子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抱负:远大的志向。 造句:我们青少年应该有远大的抱负。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造句:这个问题一直使我疑惑不解。
佳句积累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 任总理。(设问)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设问)
写法借鉴
衬托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 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 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中华不 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是在外国租界,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 对中国人的欺凌,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祖国, 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3)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疑惑不解、左顾右盼”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内容。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 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原因 。
作者介绍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 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