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质朴自然、语短情长。
教学三过程
交 流 提 升
(三)总结提升 1. 寻找诗词共同点:
(2)起兴手法 起兴,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 再说要说的事物。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 因物联想, 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 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起兴

交 流 提 升
庭中有奇树
教学三过程
课外古诗词诵读小组任务单 1.你们组研习的诗歌是: 《庭中有奇树》
2. 关键句:

(1)你们认为诗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诗句: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 (2)请对此诗句做简要赏析:反问句 。借着这 一朵花发出感慨,表

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 。不论花是否珍贵,折花都只是为表相思。
(2)有待加强:对于古体诗并未有具体的了解,对“起兴”这个 修辞手法还有待学习。尝试去理解含蓄深刻的诗人感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⒈ 读准包括 “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 (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重点)
2. 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拖音以及契合诗歌情 感的语调,传达诗词的情感。(重点)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大组研读一首古诗。四大组 中,根据人数再分小组,每四人(左右)成立研读小组。
【设计意图】 分组活动,减轻学生课内研读压力, 每人在精读一首的基础上,通过班级交流, 把握其他三 首古诗的情感、主旨,了解古诗的特色。
教学二过程
小 组 研 读
(一)设计诵读方案 小组合作。要求:
(1)读好节奏:划分诗词停顿。 (2)读准情感:重音、拖音、语调等。 (3)读出创意:表演诵、对诵、独诵及合诵等。 (4)熟读成诵: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小组展示 时,力求诗歌脱稿朗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来回地走
弥漫着花香 的园中小径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 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 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 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 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诗歌赏析
词意速通
一首
一曲 刚填好的词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 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 再照天际?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 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在一个地方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 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 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 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 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 映着婉约与豪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溪沙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 ,尤擅小令 。 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 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 等。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文诵读》教学课件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文诵读》教学课件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纭逃散。这是又一次的 “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词人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 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词人期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是对朝廷偷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 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 起沙禽掠岸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 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深入探究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 迷在优美的风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趣才乘舟返回,不谨慎进入 藕花深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风景,看着万里的大江 在夕阳下流去。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 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 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 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 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 日夜思念的亲人。
3.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 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níng)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 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 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 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 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 的栖身之地。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 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7.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 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 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 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 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 罢了。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 独。
总 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 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 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 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 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浣溪沙》
晏殊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 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 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 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 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共十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 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 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 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 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 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 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 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1.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 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2.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 特点?请结合诗句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共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共张)

(2)欧阳修《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 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绿__水__逶__迤____, __芳__草__长__堤____。__隐__隐__笙__歌__处__处__随____。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__倩__悲__风__吹__泪__过__扬__州__。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根__据___所__叙__之__事__及__所__描__写__的__景__物__特__点__可__知__,__这__是__李__清_ 照___前__期__的__作__品__,__词__中__写__出__了__词__人__早__年__无__忧__无__虑__的__生__活__,__ 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对__生__活__、__对__自__然__的__热__爱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基础过关 阅读理解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似__曾__相__识__燕__归__来_____。(晏殊《浣 溪沙》) (2)_无__风__水__面__琉__璃__滑_____,_不__觉__船__移___。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3)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
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主___要__运__用__“__鸿___雁__”__“__鹧__鸪__”__“__落___花__”__三__个__意__象___。 _“__鸿__雁__”__是__书__信__的__代__称__,__诗__人__以__“__未__闻__鸿__雁__信__”___表__达__思_ _乡_而__不__得__消__息___的__苦__恼__;_“__鹧__鸪___”__叫__声__常__有__凄__切__思__念__之__意__, _诗__人__听__到__它__的__啼__叫__也__表__现__了__深__切__的__思__乡__之__情__;__又__借___“__落_ _花__”__来__写__这__种__思__乡__只__有__悲__情__的__“__落__花__”__才__了__解__,___进__一__步_ _表_达__了__诗__人__内___心__的__凄__凉__和__孤__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 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 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17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片着重描写在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 感受。“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这里”, 以静写动,写出了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 景象。“惊起沙禽掠岸飞”却是以动衬静, 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 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 其幽静。词作是以景结情,水鸟的飞翔不但 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 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 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刚填好的词, 意指新歌
旧时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一首
一杯酒
曾经到过的或熟悉
的亭台楼阁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去年这时节的 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向西方落下
夕阳西下几时回?
落日
什么时候回来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会再回来?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认识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句赏析
这两个句子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自然春光易逝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慨叹、 惋惜之情,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 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词赏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①词意+效果: “独”字是独自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内心落寞、 孤独、孤寂、伤感的情感。 ②词意+效果: “徘徊”是来回走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生动 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美好时光 的留恋. ③句意+效果: 这句话的意思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
地走来走去,表现了作者的伤感、孤独和寂寞。
中心:
这首词采用以景传情,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用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 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 的诗人, 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的伤春怀旧之情, 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欧子
阳 修
13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初谪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春花纷纷落去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看到春花纷纷落去;而去年似 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从南方飞回来了。
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小园香径独徘徊。
独自 来回走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诗词赏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①句意+效果: 这句词的意思是: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写出了 词人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 慨叹法,将"新词"中“新”与"旧亭台 "中“旧”进行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①写法+效果: 用了对比的写法, 将“花落去”中"去"与“燕归来” 中"来"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慨叹 之情。 ②抒情方式+效果+哲理: 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借“花落去”“燕归来”两种 景物,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时光流逝的慨叹、惋惜 之情。蕴含了“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 物的重现”的哲理。
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 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片写泛舟湖上所见。这几句描写,词人 运用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方法,并把形象与 声音结合,营造出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16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本人一老翁。
有《欧阳文忠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 [wēi yí] ,芳草长堤[dī] ,隐隐笙[shēng ]歌 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动涟漪[lián yī] ,惊起沙禽掠岸飞。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 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山,自号醉翁。既
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 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
老而衰且病,将退
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休于颍水之上,则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又更号六一居士。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
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
有《珠玉词》。晏殊是一名著名 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 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词 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这首诗是暮春时节词人看到花落 的景象,回忆起了以前的往事, 所以这首诗是对春天的伤春怀旧。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 但政绩平平。作品在闲情逸致、歌 酒风月的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 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 迟暮落寞的感伤。
诗词赏识
夕阳西下几时回?
①抒情方式+效果: 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借“夕阳西下”抒发词人满腔 的沉郁和不尽的幽思。 ②句意+效果: 这句的意思是: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会再回来? 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的流逝 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诗词赏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 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 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
六“一”: 一万卷书、一千
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 卷金石文、一张
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 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琴、一局棋、一 壶酒,再加上他
③句意+写法+效果:
这句词的意思是:无可奈何之中,看到春花纷纷落去;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从南方飞回来了。用了 对偶的修辞手法,被誉为“千古奇偶”,“无可奈何” 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无限惆 怅和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 婉约派词人。景德初年,十四岁, 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 进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 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