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合集下载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

畜产品产量下降
由于布病导致牲畜死亡和 生长发育受阻,畜产品产 量明显下降,影响畜牧业 的发展。
动物死亡率增加
急性死亡
布病可引起牲畜急性死亡,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
慢性死亡
感染布病的牲畜长期处于带菌状态,不断排出病原体,导致其他健康牲畜感染, 形成恶性循环,使动物死亡率增加。
畜产品产量下降
牛奶产量下降
地方布病防治计划
各地根据国家布病防治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布 病防治计划,明确防治目标、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地方布病防治经费保障
各地政府应将布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的及 时投入和有效使用。
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布病诊断标准
制定布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依据和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规范性。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教育策略,提高宣传教育效果,有效降低布病的发病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三阴交等。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推拿
按摩方法有推法、揉法等。
04
布病对畜牧业的影响
畜牧业发展受阻
01
02
03
牲畜繁殖障碍
布病可导致牲畜出现繁殖 障碍,如流产、死胎等,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生长发育受阻
感染布病的牲畜生长发育 受阻,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影响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
对动物圈舍、饲料、饮水等进行定期 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阻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阳性病例,对病 畜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
散。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减 少病原体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

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

(二)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

(三)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

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

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

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

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

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

(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

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

(三)加强检疫检测。

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

(四)健康饮食。

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布病宣传手册

布病宣传手册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2.哪些动物能传染布病?能传染此病的家畜主要是羊、牛、猪, 而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野牛、黄羊、野兔、野鼠等均可感染布病。

3.动物患布病后有何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4.人类对布氏菌的易感性如何?人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且无性别、年龄差异。

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接触病畜的机会。

一般来说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 接触病畜频繁, 因而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羊种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在2-4月份发病。

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

5.人得了布鲁氏菌病有什么表现?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 经过2-3周的潜伏期, 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全身酸痛, 部分男性患者还会出现睾丸炎等症状。

6.人怎么感染布病?布氏菌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 使人感染发病。

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饲养放牧病畜;接触病畜的尿、粪, 如清扫羊圈;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剪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集病畜、病人的血清或病理材料;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等。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事物或饮水, 布氏菌经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人体。

尤其是喝生奶及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或吃不熟的肉, 均可导致感染。

如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则可经呼吸道感染。

7.怎样诊断布病?确诊布病的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接触史。

如病人有与病畜、野生动物、畜产品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②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③实验室检查。

常做的实验有病原分离、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凡具备①、②两条并有一项以上实验室检查阳性, 即可确诊。

布病宣传内容

布病宣传内容

布病宣传内容一、什么是布病?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布病的传染源包括患病或带菌的动物,如羊、牛、猪、狗等,以及带菌的牛、羊的皮毛、乳汁等。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或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此外,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尘埃、气溶胶等,以及接生过程中未做好防护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如何预防布病?1. 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如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2. 动物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带菌动物进入市场。

3. 接生时的防护:接生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4. 免疫接种: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五、发现布病患者怎么办?发现布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接触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疑似感染者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观察,以预防疫情扩散。

六、治疗布病的方法有哪些?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足量、足程、联合用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七、如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防范意识?1. 加强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3. 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和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和监测,发现患病动物及时处理。

4. 在接生等高风险作业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5.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五、如何预防布病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2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3防止经粘膜感染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3
第13页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2. 人群分布
各类人群对布病均易感,牲畜 养殖、畜产品加工、收购人员、 畜牧兽医和布病防治专业人员 是高发人群。
男女百分比2.7: 1,以青壮年
为主,20~60岁组占90.04%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90年代中期以来疫情迅猛上升并不停攀升原 因: 畜牧业迅猛发展,辽宁成为第8畜牧大省 防制工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
定水平, 秋季开始下降
35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第35页
向其它动物和人传输
传染源经过泌尿、生殖、消化道、泌乳排 菌污染环境, 人和其它动物接触污染环境被 感染
人宰杀病畜、助产、接触畜产品被感染
食用未经灭菌污染乳、肉等被感染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36
第36页
泌物和胎膜中分离到牛种菌 1914年美国学者Traum于流产猪分离到猪种菌 1953年在新西兰由Buddle从患有绵羊附睾炎公羊分
离到绵羊附睾种菌 1956年美国Stoenner和Lachman在美国西部沙漠林
野鼠中分离到沙林鼠种 1966年Canmichael从美国猎犬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犬
种布鲁氏菌、 1970年FAO/WHO布病教授委员会把布氏菌分为6个
1989年全省经过农业部卫生部组织 基础控制标准达标验收。
1980年前、后数年每年全省无新发
人。
1994
年以明年发病人数迅猛上升, 年发病
人数一直居全国前几位。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7
第17页
年辽宁省布病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集中在25~65岁年纪组,占发病总 数89.58%;男性发病387例,女性112例,男 女发病百分比为3.46: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

(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

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人次。

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

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

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

104M 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3.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

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人群进行布病检疫,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处理;对引发布病的传染源必须追查,对患者家中及邻居饲养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历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

对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有效处理。

(三)流行期措施:
当出现布病暴发流行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临时领导机构,包括当地人兽医的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

尽快与上级有关行政和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并报告。

迅速利用现有的通讯宣传设施等进行宣传教育。

2.对现患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对周围人群进行检疫。

3.对传染源进行调查和管理。

一般采用专访及座谈,并对牲畜进行检疫。

确定外传性(即疫畜来自外地)及内源性(本地疫畜)。

查出的传染源及时处理(隔离和淘汰),对各类传播因子,如流产胎儿(牛、羊、猪等),污染乳肉等应做消毒处理或深埋、焚烧等。

对传染源曾栖息之处应予以消毒处理。

4.预防接种,对疫区内高危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及非职业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对健康畜或畜群进行预防接种:牛应以S19免疫,羊应以S2苗免疫,因对猪无合适疫苗应注意观察。

5.总结报告,上述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后应写出行政和业务总结报告。

二、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布病患者身上均可见到。

病情轻重差异也较大,尤其近些年非典型病例颇不少见。

(一) 潜伏期:一般情况下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

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二)前躯期: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

(三)主要症状、体征:
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故曾称布病为波状热。

但目前少见此类病例,多为低热,间歇热等。

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现盗汗,汗质较粘。

关节肌肉痛:在急性期这种痛常呈游走性,主要是在大关节。

慢性期疼痛限局于大关节。

其他症状体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 分期:布病分期始终悬而未决,从不同角度可将布病分为不同期,各有利弊。

在1977年我国布病工作者将布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活动期和慢性相对稳定期。

三、治疗原则
(一) 抗菌疗法:适用于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病人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四环素、链霉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等,一般是21日为一疗程,间隔5~7天再治1~2个疗程。

(二) 特异性脱敏疗法:适用于慢性期过敏症状较强者,常采用布氏菌苗、菌素等各类布氏菌抗原制剂。

这种疗法反应较大,应慎重进行。

(三) 中医中药疗法:适用对各期病人治疗,对慢性期病人尤为常用,依不同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除上述主要治疗方案外,还可依不同情况予以某些辅助疗法,如理化疗法,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及外科疗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